mengyue2016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民间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民族民间舞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和可伸缩的界面,它可以包容各种程度的加工。民族舞是一个民族的标志物,(如孔雀舞等,就属于民族舞)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灵魂。它需要艺术家进行高度的再创造,从民间来最后又回到民间去,练习民族舞好处有如下:1、 有较强趣味性 2、 培养舞者气质 3、 让人心情愉悦 4、有益身心。载歌载舞,自由活泼。中国民间舞蹈很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舞蹈与歌唱的紧密结合。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自由、生动、活泼,可以比纯舞蹈易于表现更多的生活内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非常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巧用道具,技艺结合。中国的很多民间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长绸、手鼓、单鼓、花棍、花灯、花伞等等,这就大大地加强了舞蹈的艺 术表现能力,使得舞蹈动作更加丰富优美、绚丽多姿。情节生动,形象鲜明。中国的民间舞蹈很着重于内容,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因此,人物形象鲜明、人物性格突出。虽然有的舞蹈仅是表现某一种情绪,但它也多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片断而出现的。如广东的《英歌》是表现梁山泊英雄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福建的《大鼓凉伞》传说是表现郑成功抵御外寇练兵的活动。自娱娱人,意旨统一。中国很多民间舞蹈常常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统一。有些舞蹈活动,对于舞者来说,他是自娱,同时也是为了表演给观众看,因此舞者很注意自己舞蹈技艺的提高,故而中国的民间舞蹈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情之所至,即兴发挥。中国各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在流传中,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也都有即兴发挥的传统,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舞蹈家的身上这一点尤为突出。在他们情感最激动的时刻,常常是能出现闪烁着独特光彩的舞蹈的时候 
我学习得是这套舞蹈教材1-6级的内容,研究得是关于一系列多种族舞蹈动作得精华,但是未来我期望教授对象主要是幼儿儿童。怎么样让幼儿儿童接受这样一套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因由自然环境的差异,从而形成的不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呢?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考级的学员和教师也有过类似这样话题的讨论,每个学员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我 相信老师们只要对于幼儿真正有着言传身教,用多方面的教学手段一定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热爱民族舞蹈的优秀学员,首先我觉得教师本身应该领悟到民间舞蹈它对于幼儿各方面的素质是有着非常积极重要的意义:首先,幼儿通过学习民族舞蹈可以更好领悟民族精神,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看了前几天在电视上播放的全国小模特大赛,非常感叹现在家长们非常重视对幼儿情商和整体素质的培养,那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本身就是集合多民族人民情感和生活主题意义的舞系,它本身是最直观体现以人为本,深刻体现各民族人们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及人们的思想感情的最好教育题材。他们本身就有着强烈的欲望,他们更愿意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我几年的幼儿园代班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幼儿是非常热衷于情景性表演的,而恰恰民族舞蹈中包含的人们生活情景和情感通过动作,表情和节奏正是符合幼儿的善于模仿,用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情感的年龄特征。其次,幼儿通过学习这套民族民间舞的教材的确可以更好增强自身平衡协调能力,使幼儿肢体动作灵活具有控制能力。在幼儿专业学习理论中将到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而民族舞蹈中讲求舞蹈肢体动作的表达,进行了细分化,充分调动幼儿的感知系统,为培养高情商高素质的幼儿做出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幼儿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蹈,自身的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在学习舞蹈过程中幼儿们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与自己一起开展合作性舞蹈的幼儿们培养良好的社会关系。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理解舞蹈动作的规则。比如,在舞蹈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们怎样一起分配角色,怎样用语言、动作来进行表现,直接体现幼儿们的合作水平。而了解了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对孩子们的重要意义,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孩子们是否能掌握,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至关重要的环节。 我很赞同前面几期有的学员讲述的“以情带舞”。先让孩子们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是怎样的一种情绪,配合教师的启发,结合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从而让孩子们对这段音乐产生想要表达的感情,配合教师规范,感情投入的表演(注意一定是表演)使孩子们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学习。在初步掌握后,教师再把重点难点以及孩子们还没有掌握的地方加以纠正巩固。以前在我教授音乐课时,就深有体会,音乐课堂上的每一个动作、眼神,每一个坐姿、站姿都要求是美的。而要求幼儿头要正、肩要平、背要直、两眼平视、面带微笑、双手自然地放在腿上。这样的要求看似简单,幼儿做起来却总不是很好。于是,我让幼儿随音乐进教室,坐下后听到小猫的音乐来安定情绪,听进行曲的音乐起立上课,用对歌的形式进行师生相互问好等。这样生活性,情境性的训练,把幼儿进入音乐室的所有活动都放在了音乐内容中进行,体现了语言的音乐性,动作的音乐性以及课堂活动的音乐性。我认为这样的教授方式也适用于舞蹈教学,首先让孩子们领会到舞蹈中表现的主题和情感,才真正可以让孩子们热衷于舞蹈学习,我的老师也给我讲过“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其次,老师们需要传授幼儿们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能将自己的亲身感受表达出来。让孩子们在舞蹈音乐中感受舞蹈内容,在语言中理解舞蹈动作,感受情节真正理解整节舞蹈内容的含义。而考级中的《小熊舞》、《花手帕,过家家》、《小蜜蜂》等一系列舞蹈题材是绝对可以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的。我有信心让每个孩子一定可以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领悟到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在舞蹈考级中感受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领略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语言,增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情感。以上是我这次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对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教学一点浅显认知,我更希望自己在以后的舞蹈教学事业为传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尽一份微薄之力,让更多家长和孩子们感受和了解丰富多彩独具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
作为古老文明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舞蹈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舞蹈的起源以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为滥觞,其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图腾舞蹈文化到巫术舞蹈文化、百戏舞蹈文化,再到独立的舞蹈艺术文化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舞蹈艺术的形态。本文在梳理中国舞蹈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过程中,对中国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一些特征加以阐释。 一、中国舞蹈早期的“娱神”特征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艺术领域最为辉煌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最初的形态就具备“娱人”与“娱神”的双重功能,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中国舞蹈最初的形态只具备了“娱神”的单项功能,其原形结构则为原始的“宗教礼俗”。这些特征从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崖画舞蹈图中可以略见一斑。 原始社会时期,舞蹈是原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原始生活的需要,那时的舞蹈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祭祀祈神”“生殖崇拜”“狩猎仪式”等领域。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图腾崇拜渗透到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在图腾崇拜下的原始先民,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图……
做什么用的,普通用,搜一下应该有很多的。要是发表用,就得准备内容好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