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中国文化议论文作文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5

zefengqiqi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文化议论文作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微山薪火

已采纳
朋友,你可沉浸在“情人节”的浪漫情海之中,想到七夕节之际,牛郎织女将要在鹊桥相会。朋友,你可当白胡子圣诞老爷爷手中接过礼物时,想到重阳那天携双亲登高远望遍插茱萸时的一幕幕? 朋友,你操着满口的洋语,过着满眼的洋节时,你更应该倾听优美动听的中国话。 朋友,你演奏着萨克斯,喜欢不拘一格的旷野风范之时,你需要为长辈们弹奏民族文化的乐器。 朋友,你在拥护西方文化肤色的同时,可否记得你自己的肤色就是大地的肤色,你的血液里流承着中华的血液啊! 让我们放下手中的酒杯,关掉耳旁的声音,做在窗前的椅子上,看着月光静静思考吧! 当今社会虽说是多元化的,我们尊重学习西方文化,却为何要丢却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呢?其实,中国文化犹如奔腾的长江,闪耀的珠宝,光彩夺人,博大精深,而我们身为中国中的一员,岂不在这片广袤的天地之中畅想? 仅看中国的文化就是一曲听不完的民乐,品不透的香茗,新春佳节,寄意和家团圆,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缅怀故者,抚慰亡灵,诉说无限的思念,中秋之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名月高悬,清辉洒人间,亲人故友共度良时,重阳之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端午节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继往开来,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动人的历史故事,每个佳节都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气息,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欢度传统佳节,即是浸足于清泉,沐浴于月光,只觉古贤德佳人在耳边吟唱;享受民族风格,即是置身于森林, 心于波涛, 感今朝之痛快。 春花江月夜,二泉映月,古曲声声,曾震之西方;中秋赏月,七月庙会,曾让世人感怀,难道说佳节不是联系血脉骨肉的纽带吗?古今往来,岁月沧桑,亲爱的朋友,当你在彩色梦幻之中,别忘了,重返故里,坚守故里!

中国文化议论文作文

241 评论(14)

牦牛牦牛

“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古代汉语里,它的意义有所引申: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加工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论语.雍也》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对处理好人的先天自然素质和后天人为修养的关系所发的议论。“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中国古代对“文”的认识还反映在对天文和人文的区分上:《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许慎《说文解字》的第一个字是“一”,解释说:“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是中国古代的宇宙发生说,“造分”与“化成”,就是造化。在宇宙发生之后的变化中,又分自然之演化与人为之教化。医学著作《易·系词》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荀子.不苟》说:“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注释说:“化谓迁善也”,又说:“驯至于善谓之化”,这些指的都是教化。这一系列概念,反映出中国古代对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既统一又区分的观察方法。不过,在古代典籍里,化指教化的情况更多一些,《礼记·中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这说明,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古人对文化的认识又是包含着新旧更代的运动观念的。《礼记.中庸》说:“诚则形,形则著,著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注:“动,动人心也;变,改恶为善也,变之久则化而性善也”,疏[1]:“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化”,这里不但包含着运动变化的思想,而且还包含了量变到质变的思想。发生了质变才叫“化”。在中国典籍中,“文化”很早就已合成——《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我们把“文”与“化”意义的内涵合成后,可以看出早期的文化含义。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因而与“文化”一词成为同义语。实际上,不经culture转译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概念所具有的后天创造演化观念和人文精神,更适合于今天文化学的文化内涵。
81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