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萍n4
一、装饰画的内涵定位 要学习装饰画必须了解装饰的含义。“装饰”一词包含多方面的范畴,装饰和装饰美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特有的审美文化,装饰出自人类爱美的欲望。装饰的本质就是“美化”,但从本质到现象还需要若干“中介”加以限定。一切艺术皆源自装饰,装饰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艺术家本身也是手工艺人,这种状况从旧石器时代一直持续到欧洲文艺复兴,而后来美术家与工匠的分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社会观念的发展日益变为现实。装饰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被人们所承认。法国装饰派艺术同德国包豪斯倡导的新功能主义,恰恰说明了工业也是工艺。现代主义设计不能否定装饰,如同它注重几何形态而排斥了具有生命的有机形态,就使得其设计失去了表现人类情感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失去了本可以给几何形注入情感的一种方式。从包豪斯学院首任院长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宣言中,我们可以得到证明:包豪斯的早期比后期更注重手工艺。艺术家和手工艺人之间没有本质区别。但是,手艺娴熟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正是富有创造力的想象源泉之所在。我们今日的设计应重新看待装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画装饰、秦汉画像砖、唐代的唐三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美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包含着无数艺人工艺装饰创作活动的盛衰史。所以,从根本上说,现代装饰艺术是诞生于我国的工艺美术创作中,是美术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装饰画也就是对一切具有装饰性的绘画而言,因此,不论是国画、油画、水粉画、版画、漆画、镶嵌画等,甚至是单色的线条和块面,只要按照形式规律而不单是按自然规律作画,并具有一定装饰效果,都可被看作装饰画。 二、装饰画的形式和内容 在介绍装饰画概念时,我们强调的是按照形式规律而非自然规律,若单纯从装饰艺术的功用来讲,只要满足了装饰功用,形式上达到审美需求就可以了。然而单纯从形式上只能有构造的差异,该如何界定美与丑呢?这就牵涉到审美习惯上去了。然而审美习惯却是因人而异并受教育、文化习惯、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归根结底就是涉及内容。有人提出,装饰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思维活动与体力劳动的结果,怎么会缺乏内容呢?必须澄清一点,从广义上说,人的一切活动皆反映其思想,是有“内容”的,所以一切艺术作品无论抽象具象皆是有容之物。笔者所指的“内容”是相对于“形式”而言。所谓“形式至上”,是指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严重脱节,把两者割裂开来,给人的印象只有抽象的形式,而内容则毫无头绪。不少抽象作品是属于这种类型的,观众很难从作品中看到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目前,在装饰艺术领域,对于装饰艺术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存在着几种相当普遍的片面认识。一是把艺术创作中采用的民间表现手法看作为界定作品具有传统性的标准;二是认为现代装饰艺术作为一种“纯形式”的艺术,其任务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鲜”形式感,至于内容则位居其次或可有可无。对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清楚,则对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装饰艺术是一种阻碍。笔者提倡现代装饰艺术中把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反映美感的同时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思考,“让作品去说明问题”应该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座右铭。所以装饰画既是审美文化的形象表现,又受到装饰对象、环境、功能、材料适应性与内蕴性的影响,结果就是其形式表现为审美创造的极大自由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如今,国画家吸收了西画法的养料,西画家借鉴了国画法的手段。宣纸上可以绘出油画的色彩、厚度、调子,画布上出现了线条、墨色、韵律,五花八门又兼容并蓄。装饰画在技法、内容、形式上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宽泛性。 三、装饰画的构图 装饰画常用“饱满型构图”。饱满,顾名思义,即丰满、丰富、充实。饱满型构图基本上是沿袭传统的方法,其画面的构成其实是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作密集、丰满的处理,即描绘的画面物象丰满而充实。饱满型绘画是当下众多中国画家为区别于传统中国画构图所采用的一种通用绘画构图形式,其画面丰满、丰富、充实,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和标准。当这种饱满式的构图一出现,即引起了画家们的广泛关注,从而争相尝试。所以这种“饱满式”的绘画构图形式,一直成为当今中国绘画的新传统,这种形式还会是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画家所采用的一种绘画形式。 
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其产生受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建筑师AWPugin等人的影响,参考了中世纪的行会制度。运动的时间大约从1859年至1910年。得名于1888年成立的艺术与手工艺展览协会。其起因是针对装饰艺术、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等,因为工业革命的批量生产所带来设计水平下降而开始的设计改良运动。 据比较一致的理解,工艺美术运动是从1851年在伦敦的水晶宫中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开始的。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作家约翰·拉斯金,而运动的主要人物则是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他与艺术家福特·布朗、爱德华,柏恩·琼斯、画家但·罗西蒂、建筑师飞利浦·威伯共同组成了艺术小组拉菲尔前派。他们主张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同时也受到刚刚引入欧洲的日本艺术的影响,他们的目的是诚实的艺术,主要是回复手工艺传统。他们的设计主要集中在首饰、书籍装帧、纺织品、墙纸、家具和其他的用品上。他们反对机器美学,主张为少数人设计少数的产品。 从1855年开始,这个协会连续不断地举行了一系列的展览,在英国向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好设计及高雅设计品味的机会,从而促进了“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不但如此,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开始影响到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比如苏格兰格拉斯哥的设计师查尔斯·马金托什、英国设计师沃塞、阿瑟·马克穆多。在美国,“工艺美术”运动主要影响到芝加哥建筑学派,特别是对于这个学派的主要人物路易士·沙里文和弗兰克·赖特的影响很大;在加利福尼亚则有格林兄弟、家具设计师古斯塔夫·斯蒂格利和柏纳德·迈别克等人受到很大的影响。 到了世纪之交,“工艺美术”运动变成一个主要的设计风格影响因素,它的影响遍及欧洲各国,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产生。虽然“工艺美术”运动风格在20世纪开始就失去其势头,但是对于精致、合理的设计,对于手工艺的完好保存迄今还有相当强的作用。“工艺美术”运动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设计家、诗人和社会主义者威廉·莫里斯。他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生于1834年3月24日,1896年10月3日去世,是真正实现英国理论家约翰·拉斯金思想的一个重要设计先驱。 19世纪初期,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都先后完成,蒸汽机在西欧、美国得到广泛的推广。第一条铁路建成了,第一艘轮船下水了,工厂的烟囱如雨后春笋在各地林立,吐着浓浓的黑烟。大批工业产品被投放到市场上,但设计却远远落在后面。美术家是天上的神,不屑过问工业产品;而工厂主则只管具体制作、生产流程、产品质量、销路和利润,未能想象到还有进一步改善的可能与必要。艺术与技术本来已经分离,到19世纪初期则更为对立。 这时的产品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工业产品外型粗糙简陋,没有美的设计;二“洋蓟”图案的糊墙纸, 博物馆馆藏 是手工艺人仍然以手工生产为少数权贵使用的用品。于是社会上的产品明显地两极分化:上层人士使用精美的手工艺品,平民百姓使用粗劣的工业品。艺术家中不少人不但看不起工业产品,并且仇视机械生产这一手段。然而,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工业产品在消费中的统治地位,因为工业产品可以批量生产,价格低廉,能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而19世纪早期的手工制品也因艺术与技术的分离而走上一条繁琐俗气、华而不实的装饰道路,法国王政复辟之后出现的各代政府腐败不堪,在手工艺制品上的反映就是复古之风大盛。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工业时代而言,这种装饰与设计制作方式是反动的。这一时期尚属工业设计思想萌发前夕,因之在工业制品及产品设计上是一片混乱。 当时,摆在设计家面前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过分装饰、矫揉做作的维多利亚风格的蔓延;二是令不少知识分子感到震惊、甚至恐惧的工业化的来临。工业化的过程,造成不少社会问题,比如贫民窟的出现,城市生活水平的急避恶化,童工、女工的困苦生活,疾病的蔓延等等。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工业革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逐步成熟化。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对立的两个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在工业革命后非常恶劣,也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始终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共同关心的。其中部分激进的人士提出利用国家革命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彻底改革劳动状况,卡尔·马克思在1848年发表了他的重要著作《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只有自己解放自己,这个探索导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诞生。 对于资本主义的困惑,同时也使另外一些知识分子感到无可奈何,他们主要是文学家、诗人,对于他们来说,暴力革命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认为唯有通过宗教的力量,通过劝善的方式,利用慈善来解决问题。比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中描写的对象都是在大工业化中受到摧残的儿童,而他能够提出的解决方法无非是社会的怜悯、良心的解救,通过慈善事业来局部解决问题。还有另外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艺术家、建筑家和艺术理论家们,感到根本无法解决工业化带来的问题,在工业化的残酷现实面前,他们感到无能为力,他们憧憬着中世纪的浪漫,或者幻想中世纪的浪漫情调,因此,企望通过艺术与设计来逃避现实,退隐到他们理想中的桃花源―中世纪的浪漫之中去,逃逸到他们理想化了的中世纪、哥德时期去。这正是19世纪英国与其它欧洲国家产生“工艺美术”运动的根源。从意识形态上来看,这场运动是消极的,也绝对不会可能有出路的。因为它是在轰轰烈烈的大工业革命之中,企图逃避革命洪流的一个知识分子的乌托邦幻想而已。但是,由于它的产生,却给后来的设计家们提供了新的设计风格参考,提供了与以往所有设计运动不同的新的尝试典范。因此,这场运动虽然短暂,但在设计史上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值得认真研究的。 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其产生受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 建筑师A W Pugin等人的影响,参考工艺美术运动作品 了中世纪的行会制度。运动的时间大约从1859年至1910年。得名于1888年成立的艺术与手工艺展览协会。 其起因是针对装饰艺术、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等,因为工业革命的批量生产、维多利亚时期繁琐的装饰所带来设计水平下降而开始的设计改良运动。当时大规模生产和工业化方兴为艾,工艺美术运动意在抵抗这一趋势而重建手工艺的价值。要求塑造出“艺术家中的工匠”或者“工匠中的艺术家”。 主要成员是威廉·莫里斯、察尔斯·马金托什、C·F·A·沃塞和拉菲尔前派等。由沃尔特·克兰和C·R·阿什比传到美国。工艺美术运动是英国19世纪末最主要的艺术运动。并影响了接下来的设计史发展。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开始于1864年左右,在1896年基本结束,拉斯金在这一年格林兄弟设计的 EarleCAnthonyHouse 去世。他去世之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已经被欧洲大陆蓬勃兴起的“新艺术”运动取而代之了。综观“工艺美术”运动,它的确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重要特点。在一派维多利亚矫饰风气之中,这些设计先驱们能够采用中世纪的纯朴风格,吸收日本的和自然的装饰动机,创造出有声有色的新设计风格来,而同时又完全与各种历史复古的风格大相径庭,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探索。在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高潮之中,表现出一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出世感,也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情感,强调手工艺的重要,强调中世纪行会的兄弟精神,都是非常特殊的。 “工艺美术”运动的缺点或者说先天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工业化的反对,对干机械的否定,对干大批量生产的否定,都没有可能成为领导潮流的主流风格。过干强调装饰,增加了产品的费用,也就没有可能为低收入的平民百姓所享有,因此,它依然是象牙塔的产品,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结晶。对于矫饰风格的厌恶,对于大工业化的恐惧,是这个时期知识分子当中非常典型的心态。英国人在19世纪中期开始的“工艺美术”运动探索,其实代表了整整一代欧洲知识分子的感受。当时能够真正认识工业化不可逆转的潮流的人其实在知识分子当中并不多见,因此,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感召之下,欧洲大陆终于掀起了一个规模更加宏大、影响范围更加广泛、试验程度更加深刻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