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有关满族文化的论文范文高中历史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1

乔纳森林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有关满族文化的论文范文高中历史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燕子来时

已采纳
必要性嘛,因为文化要多元啊,你看看美国就知道了,他们甚至能让敌人的文化在国内大肆传播,更何况现在的满族又不是敌人,而且再不搞只怕快没了,你看看还有人会说满语吗?好多少数民族都快被完全汉化了,这可不是好事,文化是越多元越好的,越单一越差,也算是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吧

有关满族文化的论文范文高中历史

250 评论(13)

djc154701

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最早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素慎新开流文化与茶啊冲时期。自1635年皇太极定名“满洲族”至今也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满族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直至今天满族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但随着多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满族文化正在逐渐消融,加快对满族文化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满族是我过第三大少数民族,形成于明朝末期,但其先民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满族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满族的先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奠定了满族文化的基本内涵。先秦时期北方的肃慎文化是今天满族文化的先祖,肃慎人以洞为居,饮食单一,性格凶悍善战,有自己的婚姻观、贞洁观与丧葬风俗,但此时的肃慎文化依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南北朝时期满族称为勿吉,此时满族先民的文化有了很大的进步,饮食文化中开始种植粮食与蔬菜,掌握了酿酒技术,有了固定的居所,农业手工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隋唐时期的满族先民称为靺鞨族,分为七个部落,其中粟末部落与唐朝的交流密切,不断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受唐朝文化影响较深,保留自身靺鞨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吸收外来的大唐与高丽文化,建立政权并引用唐朝的文化制度。而女真的直系先祖黑水靺鞨则生活在远离中原的黑龙江与松花江下游,受唐朝影响较小。黑水靺鞨在文化上继承了先人肃慎、勿吉的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在狩猎为主的同时发展农业与牧业与手工业,饲养猪、马等家畜,是用铁质工具与陶瓷工具。从辽宋到元明时期,满族的先祖称为女真部,经济发展迅速,为后来的满族形成奠定了基础。辽代时期,女真的农业发展到了比较高的成度,饮食方式也更为多样,居住条件有所提高,出现一种类似于火炕的取暖设备,并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观。辽代末年,完颜部的阿骨打统一女真部落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大金国的建立推动了推动了女真文化的发展,使女真文化有了质的飞跃。公元1234年大金灭国,女真族人一部分融入中原,一部分进入蒙古,还有一部分留在东北,后来演变成明清时期满族的主体。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建立后金政权,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完成了对女真部落的统一,大力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政府颁布法令统一文化,满族文化在短暂的几十年间蓬勃发展,形成了满族文化体系的雏形。之后努尔哈赤又建立了八旗制度,创立了满文,这些都促进了满足文化的生成。1625年后金迁都沈阳,正式进入辽沈地区,努尔哈赤强制原著汉民满化,奠定了满族文化的核心地位。1635年皇太极定族名“满洲族”,是满族文化发展的里程碑,而后不断缓和满汉两族的关系,积极吸取汉族文化的精华,改变满族文化的原始性,积极促进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满族文化在短时间内有了快速的发展。清军入关后,满族文化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汉族文化的融入为满足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满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的基础上对汉族文化进行吸收,呈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满族入关之前以渔猎生活为主,农业为辅,入关之后生产方式转变成以农业生活为主,生产方式的转变带动整个民族文化由单一的渔猎文化升级为渔猎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的二元文化。与汉族接触之后,汉族文化融入其中,首满文化的影响日益明显,满族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两族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也日渐相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各地军阀以“返清逐满”为旗号,社会上返满情绪严重,对满族文化产生了震动,满族文化的差异更加明显,北京的满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东北地区的满族文化更为完整一些。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平等,消除了民族的歧视,满族人口剧增,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政治地位的提高,使满族族包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满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体系不复存在,但是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质以不同的方式的一保留,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全新样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拥有更强的生命力与时代特征。
269 评论(11)

nedvede

满族是一个不同于原始民族的复杂民族,其文化模式是与原始民族文化模式不同的,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观念体系,从中我们能体会和发现满族的思维方式、行为心理、价值观念和思想理论。《满族文化模式》(manju uksura i ?u wen i muru)共分八章,其中包含的主要观点如下:1)满族家庭的住宅结构、房间配置和环境的特点,对满族人的行为方式、心理意识、价值观念有很大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满族形成了重视群体的意识、内外有别意识、卫生意识、社会开放心理、公共监督意识、包容与吸纳心理。满族家庭属于父系制家庭,在对家庭成员的资格认同上,主要强调血缘的共同性,但也不排除共同生活的“场”,在父母在世时,嫁出去的女儿的家庭成员身份没有完全丧失。在满族家庭中,妻子常常居于主导地位,父母重长更重少,重男不轻女,儿子或儿媳也会成为父子联合家庭里的一家之长。满族尊敬老人,注重孝道,但父母之爱并非对子女全程服务,子女孝行与父母之爱相挂钩。清代满族人将忠孝结合,忠高于孝,守法爱民即为孝,愚孝不为孝。儿子成家即分出单过,谁养老谁继承遗产。满族人通过婚嫁的方式解决青春期问题,满族的政府积极帮助国人成家立业,宣布婚姻自由原则。满族注重保护孕妇和婴儿,对幼儿养育有强制束缚的一面。他们认为儿童不同于成人,有待于成熟,到了该管教的年龄才可管教。满族教养儿童注重德育;强调亲属集团的重要性,但也鼓励孩子静处和自我控制;依据儿童的不同性格来教管儿童;采取“习得式”和“参与式”来实现儿童的社会化。满族创世神话对人类起源的看法,不回避性,但采取了隐喻的形式表达生育,对性的表达比较含蓄。满族妇女有严重的性嫉妒心理。满族把性限制在婚姻和夜晚之内,性行为不应影响工作,夫妻行为不能妨碍别人的行动和观瞻。   (2)满族的家族制度以宗亲为中心,注重姻亲,具有一定的双系制亲属制度的特点,并对东北社会民间“亲族”制度产生重大影响。满族的父系家族亲属称谓有八个亲等(jalan),对母系亲属的称谓有五个亲等,直系与旁系亲属称谓有明显的区别,无错位现象,没有抢婚和赘婿婚俗的痕迹,但姑舅亲、两姨亲称谓区分不严。史禄国(SMShirokogoroff)在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Manchus——A Study of the Manchu Clan Organization中记录的许多满族亲属称谓是间接称谓,不是直接称谓。满族的宗族成员的身份是明确的,但又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非漫无边际。满族同宗个体家庭之间是平等的,宗族组织不发达,功能不全,人们主要祭拜近祖,因此宗族的凝聚性和团结心不强,关注组织生活超过缔结宗族集团,易于入乡随俗,牺牲本族文化。   (3)女真-满族历史上最有影响的非亲属组织,是金代的猛安谋克、清代的八旗牛录组织,对女真-满族人的行为和心理意识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成为满族缔结社会团体的重要文化心理基础。女真-满族人缔结“猛安谋克”及“八旗牛录”遵循“亲属-邻里-契约-命令”原则,这种非亲属组织能融亲属集团与非亲属集团于一体。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满族人应充分利用传统的组织文化资源。   (4)满族的民族认同意识体现为对满族的历史、传说、神话、民族始祖、民族习俗、八旗历史、民族象征、民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认同上。这种认同意识是有层次性的,有人认同满洲,有人认同旗人,有人认同女真。在乾隆皇帝整顿旗务以后,将旗人等同于满洲人的新的满洲观开始形成。讲北京话、东北话成为满族新的民族特征。满族人心直口快,性情刚烈,具有组织本位意识、级别意识和注重功绩的意识,重名声和面子,有尚武精神,喜好引进外族文化,长于民族联合和统一战线。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了大国意识和大中国观。
343 评论(8)

坚强的活着

满族文化太落后了,还是不要写了,还是多鼓励现在满族接受汉文明的教育不要在固执了,任何国家没有受过汉文明的教育就是野蛮人。
160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