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李白诗词鉴赏论文范文初中生版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4

半夏yoyo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李白诗词鉴赏论文范文初中生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变态

已采纳
侠客行赵客缦胡缨②,吴钩霜雪明③。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④。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⑤。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⑥,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⑦。 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⑧。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⑨。 救赵挥金锤, 邯郸先震惊⑩。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 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李白这一首《侠客行》古风,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前四句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第二个四句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第三个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侠客得以结识明主,明主借助侠客的勇武谋略去成就一番事业,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最后四句表示,即使侠客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但侠客的骨气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写史的人应该为他们也写上一笔。

李白诗词鉴赏论文范文初中生版

89 评论(8)

ioiopll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
189 评论(12)

gyshwsh

楼主,不知道我写的够不够1500字,应该还差得远吧,不过我是由心而发的感慨,我还是公高中生,写的不好,楼主不要笑话我,对了,看着给点分吧,毕竟写了这么久,谢谢了。 李白斗酒之诗文百篇,此篇诗文更是此种翘楚。所谓《将进酒》,就可知这是一篇劝酒诗。全诗气势非凡,更将李诗之豪放不羁表现的淋漓尽致。开头两句连用两个“君不见”,既加强了本诗之气势,让人有为豪气所迫之感,更是李白将心中不快一吐而快的寄托,怀才不遇,年少时的梦想已显得更加遥远,就如黄河之水。唉,那些“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意气风发,何时才会回来啊。高堂明镜,白发更青丝,时光悠悠一年又一年啊,时光怎么流逝的如此之快啊。此两句可见李白对时光短暂而难以施展抱负的苦闷之情。于是接下来两句才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感慨。 李白不用多说,嗜酒如命,无酒就无诗。因为有了前两句的感慨所以就要借酒消愁啊,"人生得意”并非说李白此处已经有希望去一展抱负了,而是说 一旦有了饮酒之意,便要喝个痛快。金樽本是身份的象征,“莫使”二字已有自嘈之意,倘若真是金樽在手,自然是位极人臣,何必空对月呢 。又因为是劝酒,所以李白自有倾述对象,于是 接下来豪气干云的四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已有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李白毕竟是李白,谪仙啊,胸怀何其宽大,又岂能为一点小挫折而放弃人生理想,此点着实让我佩服。 天生我材,是作皇帝,是作农夫,又有何差别呢?人生在世,贵得适意。从这点来说,李白又确实是以个十足的乐天派,为自己的快乐可以不顾一切,贵妃磨墨,力士脱靴都充分说明这一点。三百杯的狂饮,也之不过想要脱离苦闷,找回快乐罢了。此四句承上启下,即让作者和读者一举脱出愁苦,更感不羁之乐。并引出主题啦:“劝酒。” “岑(cén)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连用几个短句,把劝酒时的那种逼饮的欢畅表现出来。更点明了陪酒之人,都是高雅之人,一个是清廉之学士,一个是隐居之得道真人。李白与这两人饮酒,自然无比快了,为什么?因为李白讨厌世俗啊,其本质自然喜欢高雅。当然这种高雅与陶渊明是截然不同的,李白的高雅是寓于豪放之中的。李白对这两个人喝酒又有怎样的希冀呢?“钟鼓馔(zhuàn)玉何足贵(注:此处也可作“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此处虽然又有表现豪放,但是仔细一思考,为什么要长醉呢?当然是现实太过背离思想,可以说是李白的一种逃避,当然,更可以说是李白的一种解脱,只有在酒中,李白才会有真正的解脱。因此说李白劝别人酒是假,实际上是劝自己的酒啊。酒入愁肠,醉眼朦胧的李白,不会在取消爱那个世俗的任何事,只一心想着饮酒。当然,既然有人作陪,就不必要一个人喝独酒 了。 那么李白是怎样劝两位高雅的人喝酒的呢?说句实话,李白在现代做公关一定得拉不少业绩,首先是将这次饮酒拉到一个新的高度,“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古代圣贤都是像李白这样寂寞的啊,但陪酒的人那都是大名鼎鼎啊。现在两位“高人”陪李白这个寂寞的人喝酒啊,必定留名青史啊。自然两人也会乐呵呵的饮酒了,这不是一般的酒宴啊,三人又都是老相识,怎能不不禁想起古人的豪饮啊。这里已经是酒会的高潮了,三人必然是把酒言欢,饮个痛快酣畅啊。豪气直逼云天,但愿只求今朝醉,哪管什么世俗,什么功名利禄,什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豪饮之后在醉梦一场,岂不痛快。此处用了陈王宴请平乐的典故,古人之圣贤比不上,古人之豪饮还是可以效仿滴。 酒到半旬无酒怎么办?唉,酒宴也该散了吧?可李白怎么会 不尽兴呢所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jìng)须沽(gū)取对君酌(zhuó)。(径须:直截了当。)五花马,千金裘(qiú),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宁愿把五花马和千金裘这么贵重的东西,随手拿去换酒。李白可谓旷古烁今了吧,当然后来唐伯虎的那句“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也是不错了。不过与李白像比少了那一股冲破万物生灵的豪气。结尾两句表现李白不醉不归的痛快与豪爽,有让读者仿佛还置身在那一片觞筹交错和行酒之言中,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 话说回来,豪放不羁始终是李白的外表,李白的内心自然是不爽的,李白少年立下宏愿要做天子之师,也曾想征战沙场,杀敌卫国,那只唯一施展抱负的机会便是在咏王李麟帐下做个幕僚,虽然一生不像杜甫那样坎坷,但他的内心是备受煎熬的,一方面,他有才,另一方面,他性格与世俗不合,只能是守着那些酒壶度过一生,不过若要问我最欣赏李白什么,或说他什么打动我的话,我想还是最简单的八个字:“豪放不羁,怀才不遇。”
183 评论(12)

ustcyqy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文赏析】  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诗文赏析】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文赏析】  这首诗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 “千金散尽”“且为乐”。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名”千古, 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 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 想感情。  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zhāo)散发弄扁(piān)舟。  【诗文赏析】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 、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用了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诗文赏析】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富贵的蔑视,对屈原词赋的推崇以及对自己诗歌才华的自负,显露出傲岸放达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志趣。  首四句以夸张手法描写江上载妓携酒、听歌行乐的场景。诗人所乘之船、所用之桨均是由名贵而珍奇的木料制成,船的两头坐着吹奏箫笛的歌妓,诗人满斟美酒,听歌笑乐,豪兴大发,任凭兰舟在江中随意飘荡。诗人用华丽的辞藻、夸饰的描绘,营造出一种世间难有的绝尘氛围,突出了自己放浪形骸、酣畅恣肆的情态,表达了渴望超越纷浊现实,进入自由美好世界的强烈愿望。  “仙人有待”两句承上,结合当地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写诗人飘然欲去求仙和摆脱功名富贵的出世心情,是对江上泛舟行乐的肯定和赞扬。诗人泛舟江上,逍遥快乐,似乎只等着骑上黄鹤便可成仙;陶然忘机,有如海边的人正与白鸥游玩。“黄鹤”、“白鸥”两个意象,正是诗人此际徜徉逍遥、振衣欲举心境的外化。“屈平词赋”两句启下,表达对理想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屈原的煌煌词赋如日月高悬,辉耀千古,而楚王豪华的楼台亭阁却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丘。诗人俯仰宇宙,纵观古今,将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典型加以鲜明的对比,揭示出功名富贵不能长在而文章大业方可流传不朽这一历史规律。  结尾四句,从正反两方面对“屈平词赋”一联作进一步的深化和发挥。“兴酣”两句承屈平词赋来说,回应开篇的江上泛舟,表达了想要以词章不朽的强烈愿望。诗人诗兴浓烈,落笔之际气势磅礴,雄健无敌,可以撼动山岳;诗成后傲然卓立,阔大的胸襟可以凌驾江海之上。两句风格雄健豪迈,表现了作者对自己文学才能的高度自信,活画出诗人兴会飚举,饮酒赋诗时的气吞山河、傲岸不群的神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结尾两句承楚王台榭来说,把诗人激昂放旷的“笑傲”情态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诗人从反面着笔,以汉水西流这一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作喻,来说明功名富贵不能长在,加强了否定的力度,其中包含着对现实社会的尖锐嘲讽和决然蔑弃,表现了诗人藐视统治者及其权势富贵的兀傲精神。  全诗感情激扬,形象鲜明,气势豪迈。尤其是“屈平词赋”一联,研炼精工,警策动人,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在结构上,此诗首四句记事,中四句用典,尾四句抒慨,章法错落,独具匠心。清人王琦说:“似此章法,虽出自逸才,未必不少加惨淡经营,恐非斗酒百篇时所能构耳”。在思想上,诗人一方面蔑弃功名富贵,想象屈原那样以词章不朽,但开篇四句所描绘的玉箫金管、载妓携酒的生活,不正是功名富贵中人所迷恋的吗?反映出了李白思想中很有个性特点的矛盾。  行路难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白雪阻拦。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诗的开始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情厚意,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番盛情,肯定是会豪饮的。可是,今天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这一串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但是,诗人并没有甘于消沉,而是从吕尚和伊尹的遭遇中得到了信心。虽然现实是那么得艰难,道路是那么得渺茫,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相信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诗文赏析】  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奋飞。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真象一只大鹏正在奋飞,或正准备奋飞。但现在,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了,他便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终歌》。  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这首《临终歌》让我们看到,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读完此诗,掩卷而思,恍惚间会觉得诗人好象真化成了一只大鹏在九天奋飞,那渺小的树杈,终究是挂不住它的,它将在永恒的天幕上翱翔,为后人所瞻仰。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诗文赏析】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惟妙惟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
154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