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77

duiduialx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许昌学院优秀毕业论文2020体育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热得快

已采纳
回答 有哦~~~ 历史来源「干」源出:1、以国为姓。古代有干国(在江苏扬州一带)。春秋时被吴国所灭,国人便以国名为姓,遂成干氏。2、春秋时,宋国有一大夫干犨,他的后代子孙以他的名字中干字为姓,亦称干氏,成为干姓的一支。3、周武王之子邗叔之后,本作邗 ,后去邑作干,成为干姓。4、以邑为姓。《姓氏考略》记载: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殪以邑为氏。干隧,战国时地名,越王擒吴王夫差之所,在今江苏吴县西北。5、北魏 干氏改为干氏。见《魏书官氏志》。又三字姓厘若干氏改为干姓

许昌学院优秀毕业论文2020体育

330 评论(8)

yaoyijun1101

姓氏来源 干姓源出1 以国为姓。古代有干国(在江苏扬州一带)。春秋时被吴国所灭,国人便以国名为姓,遂成干氏。 干姓源出2 出自子姓。比干之后,为避祸改姓。春秋时,宋国有一大夫干犨,他的后代子孙以他的名字中"干"字为姓,亦称干氏,成为干姓的一支。 干姓源出3 周武王之子邗叔之后,本作邗 ,后去邑作干,成为干姓。 干姓源出4 以邑为姓。《姓氏考略》记载:"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殪以邑为氏。干隧,战国时地名,越王擒吴王夫差之所,在今江苏吴县西北。" 干姓源出5 北魏 干氏改为干氏。见《魏书官氏志》。又三字姓厘若干氏改为干姓。 干姓源出6 福建省泉州市干氏起源于明朝蒙古族将军干八秃帖木儿,信奉伊斯兰教,原居通州,洪武末年调任(泉州石狮)永宁卫指挥使,世袭指挥使。随郑和下西洋有功,封万户侯。见《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卷之二十九 职官志武秩》。 干姓名人 干宝:晋代人。少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所撰《搜神记》为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干吉:三国时代人。相传从一仙翁那儿学得道家经典,能治疗百病,祈神求雨。 干桂:明代顺天人,正德年间中进士,官至督御史,政治严明,所官之处,豪强不敢妄为,威风收敛。 干祖望:1912年9月出生,教授。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系中医耳鼻喉科奠基人创业者之一。主要贡献:无间断临床66年(未退休)。治疗慢性咽炎、增生性喉炎有效率95%以上,治愈率85%以上。第一个人发表报导“喉源发性咳嗽”、“多涕症”。一个人包干办了“中医耳鼻喉科师资班”五期(全国共十期)。带出中医耳鼻喉科专业临床医师160名左右。1991—1994年第一期全国500名老中医继承工作运动中带了两名、成绩列江苏之冠、全国前茅。1990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国际培训交流中心主办一班一人主讲及主持的“国际中医耳鼻咽喉科短期班”一期。学生来自美国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全国第一个人于1951年上海市松江县“城乡第四联合诊所”亮出中医第一个耳鼻喉科牌子。中医第一本《中医耳鼻喉科学》在1955年《新中医学》发表,长期连载公世。中医耳鼻喉科病以现在临床病来计算,2/5付之缺如,在20—30年予以补缺添加使其完整而能在临床上可应付。主持的南京中药学大学附院耳鼻喉科为卫生部指定为全国唯一的“建设中心”。在中医传统理论中深入开辟了不少新的论点及治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建国40年中医科持成就》的“耳鼻喉科”(422-434)中有忠实的反映。重订三因学说。四诊八纲扩展为五诊十纲。设计出“辨证公式”,填补了千年空白。把病因病机学,设想出“中介症”学说,用以弥补传统的笼统与固定化。追踪孙思邈的中西医结合手法来做中西医结合工作,已有20多年。代表作有:《孙思邈评传》、《干祖望医话》、《耳氏鼻咽喉口腔科学》、《干祖望医案》。主编或副主编的有《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等5种;与人合作的有《中医学概论》等14种;已发表论文百多篇;小品医话四百多篇;1981—1988年在全国(包括台湾)公开发行的医刊杂志上刊出全国医界对干氏的治学精神、思想体系、学派风格、临床教学经验的探讨、研究、总结、继承、评议的文章104篇。1985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状及奖章;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奖”及证书。 干季良:男,1941年12月生,浙江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医学院 。第二医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教授,美国纽约科学院委员、韩国仁济大学客座教 授,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委员会委员。擅长肢体淋巴水肿性疾病的诊治,微波烘疗作为一项新 疗法曾在《健康报》等报刊杂志广为报道。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课题的实施 ,其中"丝虫病细胞免疫紊乱与淋巴丝虫病因果关系及其调控"实验研究课题于1997年通过 上海市教委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数次出访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参加学术交流 并作专题学术讲座。在美国、欧洲的整形外科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在国内有关杂志发表 论文20余篇。曾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铜奖。 干将:春秋末年吴国 庐时人。著名冶金匠,工于铸剑。吴王曾命他铸造宝剑。三年,铸成雌雄各一,雄为干将,称为"吴干之剑" 。 干奕--元朝时北庭人。其祖畏惧孙儿归元,世居永昌。干奕历官平章政事,廉明典重,通达治体,政绩显著,皆有令闻。 干道冲:据《康熙字典》记载,《万姓统谱》见《姓苑》,宋时西夏有干道冲,其先 从夏主迁兴州,世掌夏国史。其通五经,官至中书宰相。元有干勒忠,习识女真契丹字,通法律,官至同佥枢密院事。 干大文,女,1951年2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汉族。现任航天职大教师,讲师职称。1970年至1973年8月在安徽颍上陈桥公社金元大队务农,兼生产队会计。1976年8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专业。1976年至1978年在上海广播器材厂工作,1978年至今在上海航天局教育中心从教。担任过于部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工程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独立承担开设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职业道德、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授课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独立完成了哲学、职业道德、应用文写作和语文四种讲义的编写工作,在1996年被学校评为讲义质量水平全校第一名。在此其间,曾于1980年至1981年在上海市委党校哲学专业进修;1985年夏参加中央党校哲学教师进修班学习;1986年至1988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政教系行政管理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先后在1998年11期《教学与管理》上发表《寻求板书设计与教学效果的最佳组合》被多家国家级大型理论文集所选用,获优秀论文奖;在《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3期上发表《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获优秀论文二等奖成爱、严、恒——班主任的金钥匙》已在《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4期上发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干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简介】 干戈院长 干戈(1920-26),浙江省丽水县人。1940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吴淞区政治协商会议副主任,上海市吴淞区人民法院院长。 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4月至1944年6月任中共江苏省阜宁县委员会秘书,江苏省阜宁县区青年救国会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至1946年3月任中共浙西区党委广南县一区区委员,浙江省广南县一区区长。1946年4月至1949年5月在中共胶东区党委西海地委统战部和华东局社会部任科员、组长。1949年5月任上海市公安局社会处秘书科科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公安局政保侦察处秘书科长、办公室副主任,1956年10月任中共上海市航运公安局党组成员,上海市航运公安局办公室主任。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0年10月到1979 年底调至安徽省淮北煤矿筹备处劳动,“文化大革命”中受拘留关押长达4年多。1979年1月平反,恢复名誉。1980年1月至1981年12月任上海市政府宝钢地区办事处办公室主任。1881年12月至1983年12月任上海市吴淞区政治协商会议副主任,上海市吴淞区人民法院院长。 1994年10月26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74岁。 【国民革命军干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简介】 干卓少将 干卓(1898-1937),字冠洲,浙江省青田县六上都洪庵村人(父干廉甫,字焕云,晚清廪生,以教师为业)。少年有壮志,1921年浙江省立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毕业。1924年黄埔军校二期工科毕业。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中国国民政府驻苏联使馆武官。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21年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分别任教于青田县芝秀初级小学(城西小学)、大路求是完全小学。 大革命时期,1924年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工科。参加1925年3月第一次东征棉湖战役。毕业后分配黄埔军校第四期任中尉区队长,未几升调校长办公厅少校科员。1926年6月被选派至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苏联学成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驻河南的暂编陆军25师特派员。1930年冬由中央陆军军官校军官连调任第47师宣传处上校处长。1932年夏供职于中央军校政治训练班。1934年任江苏省太仓县警察局局长,后调南京参谋部、防空委员会副处长兼宣传科科长。1935年奉派往中国驻苏联使馆任陆军少将副武官,旋代理武官。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中国驻苏联使馆任所,时年仅39岁。 长子:干铁岩,湖南大学毕业,杭州师范学院工程师。 次子:干丹岩,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毕业,浙江省大学数学系教授。 干毅少将 干毅(1913-——),乳名干正春,祖籍浙江省青田县六上都洪庵村人(父干廉甫,字焕云,晚清廪生,以教师为业。干卓少将之胞弟)。旅居美国孟菲西州。浙江省立十一中学毕业。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毕业。英国皇家军官学校军事工程毕业。1936年毕业英国剑桥大学机械工程,继入英国军事学院。1943年毕业于美国参谋大学。国民革命军陆军训练司令部参谋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初中部毕业后,入上海复旦实验中学高中部学习,后转浙江省立高级中学毕业。1932年7月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南京第七期。1933年毕业后到第7师政治训练处工作,旋派第41团任上尉指导员。1934年调军政部通讯技术训练班任少校指导员。1935年7月考入英国皇家军官学校学习军事工程。1936年12月毕业后入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机械工程。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6月毕业后获荣誉学士、硕士学位。继人英国军事工程学院。1940年10月转入美国军事工程学院青年军官班、研究班进修。先后在英、美工兵部队见习和参加军事演习。1943年9月毕业于美国参谋大学。1943年10月回国任重庆陆军大学少将教官,后历任军政部军务司炮兵组组长、战车防御炮教导总队少将副总队长兼干部训练班主任、教导团少将团长。1945年5月,调任青年军军编练总监部少将高级参谋。 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任陆军大学编译处少将处长。1946年7月奉派驻日本代表团第一军事组少将组长。同年12月任陆军总司令部第六署第一处(兵器研究处)少将处长。1947年7月陆军总司令部增设陆军训练司令部,陆军副总司令孙立人兼任陆军训练司令部司令官,随被调任陆军训练司令部少将副参谋长、代参谋长,驻防台湾省高雄。1948年初升任少将参谋长。1948年6月因故携眷离台湾回回南京,经上海回家乡青田县。后经同乡、陆军大学同事章培将军引荐,周恩来总理电召进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29日,周恩来总理召见干毅等人到中南海住处晚宴,周总理称赞“干先生文武全材”。1950年3月到东北工学院任教授。1951年调任湖南大学教授兼机械系主任。1953年调任武汉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等职。后旅居美国孟菲西州。 发表有《米雪尔止推轴承的构造与计算》等论文五篇,编著有《反战车战术》、《高等传热学》、《青田干毅回忆录》等书五本,与人合译有《热机学》等书两本。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推举为“世界1000位最有创造力和成就名人”和“世界1000位伟大科学家”。 夫人:项月眉,系青田县鹤城镇名人项璧人之独女。育有四子四女。 长子:干高雄,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现任美国密苏里大学教授。 次子:干小雄,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在国内从师数学大师华罗庚、数学硕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任美国摩尔根州立大学教授。 长女:干荣珠,武汉华中理工大学毕业,美国孟菲斯州立大学博士,任美国俄克拉哈马大学教授。 干姓寻源 黄帝联盟有寒部落,寒哀为黄帝驾御马车,为寒氏族始祖。“寒”“干”古通,“寒哀”又称“干类”。黄、寒两族通婚,嫁女黄帝子青阳生子少皋。夏时,寒浞被伯明氏所逐,投东夷族后羿为相。但寒浞“行媚于内,取贿于外,愚弄其民”,乘后羿毫无防备,杀羿夺权。封子浇于过(今山东掖县),封豷于戈。后,夏朝中兴,少康灭浇于过,少康子后杼又灭豷于戈。寒人分干、戈两族,干即盾,可见寒部落勇武及精于制造干戈的技术。今山东潍县,原叫寒亭,古寒国所在。 寒被夏灭后,族人南迁,商末迁至徐州至江西,故寒(干)郡望出颍川郡、浔阳郡,徐州有寒山,东有赣榆县。江西有赣江。商代,干为商之属国。干国因其人善制盾、用盾,又擅长于干栏建筑,故以干为国、为姓。周代中叶后,干国由徐州南迁临淮,“干,国,在临淮,出宝剑。盖为莫邪,洞鄂之形也。”干立国于临淮,故加邑旁作邗。临淮,今江苏泗洪。干国再南迁江苏扬州,后为吴所灭,吴、干之战战争相当残酷,“昔者吴、干战,未龀者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干国多。”就是说为参加抗吴,年幼者提前凿齿以表成年。 干国亡后,一支留于临淮、邗等地,后并入宋,为干姓,郡望出于荥阳郡、颍川郡。宋有大夫干犨,汉有蜀尉干献、京兆尹干已衍,吴有军师干吉,晋有将军干瓒、散骑常侍干宝(新蔡人)。 一支南迁姑苏寒山,融入吴,称干吴。邗虽为吴灭,仍有干人留居,“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干隧,是邗都之隧道,或曰邗沟——运河,“吴城邗,沟通江淮”。干将为干人之裔,铸剑工艺精湛,犀利异常。越灭吴,干吴转为干越。南迁江西余干的干人与越人、越章人、扬越人融合,也成为干越。最后融入汉族。明代江西新干(淦)县有干姓,为大族,如高淳教渝干凤,孝子干显思,康熙时贡生星子县人干特。 干人一支没与越人结合,体格高大,称为赣巨人,居枭阳,今鄱阳县西。赣人之后为赣姓。 迁徙分布 干姓望族居颍川(今河南长葛、许昌一带)、荥阳(今河南荥阳县)。 《郡望百家姓》上记载:干氏望出颍川郡。《姓氏考略》上记载:干氏望出 阳、颍川。 1、荥阳:三国魏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分河南郡一部设置荥阳郡。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即郑州地区。 2、颍川: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省许昌一带。 郡望堂号 "良史堂":晋朝人干宝博览强记,做散骑长侍,著《晋纪》,求实存真,人称良史。
255 评论(14)

libyxiaohui

古往今来只知道有个干将
315 评论(8)

菠菜绿耳朵

学校领导班子6人,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四人获得中学高级职称。 姓名职务简介温明建校长 樊国顺副校长樊国顺,男,汉族,1965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   。历任禹州市郭连乡团委书记、团市委常委、学校部长、禹州市火龙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等职,2008年5月至今任禹州市一高党总支书记,分管学校党务工作。曾被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教委联合表彰为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多次被共青团许昌市委评为“优秀团干部”,被禹州市委组织部、市纪委评为“先进工作者”,2010年7月被评为禹州市“优秀党员”。 韩军业副校长韩军业,男,汉族,1965年5月16日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 学  高级教师。1988年6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外语系,同年8月到禹州市一高任教。历任禹州市一高教务处副主任、年级主任、教务处主任,2003年2月至今任禹州市一高党总支委员、副校长,分管学校教学工作。曾多次在《学英语》、《中学生英语园地》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主持编写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和电子音像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高一、高二、高三用英语学习资料。先后被评为禹州市优秀教师、许昌市教师职业道德先进个人、许昌市教学标兵、河南省优秀教师。 李军辉副校长李军辉,男,汉族,1971年11月16日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禹州市政协委员,中学高级 教师。1994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同年8月回禹州市一高任教。历任教师、年级主任、教务处副主任、办公室主任,2003年2月至今任禹州市一高党总支委员、副校长、行政支部书记,分管学校办公室、保卫科工作,期间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兼任禹州市新一高校长。曾获禹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禹州市优秀教师、许昌市优秀班主任、许昌市优秀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 庞留东副校长庞留东,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8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同年8月到禹州市一高参加工作至今。历任禹州市一高政教处副主任、主任、工会主席、党总支委员,2010年8月任禹州市一高副校长,分管学校后勤工作。曾获禹州市优秀教师、许昌市历史学科带头人、河南省骨干教师、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有多篇论文在CN级刊物上发表。 程秀红副校长程秀红,女,中共党员,现年42岁,本科学历,中学高级生物教师。1990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专业,同年8月到禹州市一高任教。历任禹州市一高政教处副主任、主任,2010年8月任禹州市一高工会主席,分管政教处工作。因教育教学管理成绩突出,被评为禹州市优秀教师,禹州市先进女职工、禹州市优秀党员、禹州市科技拔尖人才;许昌市“巾帼建功”标兵、许昌市“三八”红旗手、许昌市优秀女性人才、许昌市优秀教师、许昌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60余年来,一代代师生胸怀“教育强国”的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激流弄潮,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全体教师在刘志刚校长的带领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办学宗旨和“和谐办名校,创新谋发展”的办学思路,高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大旗,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连年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学校先后荣获上级部门嘉奖100多次,是团中央、农业部、中国科协联合命名的“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全国体育卫生先进集体”,是河南省“为人师表、育人楷模”先进单位、河南省“体育卫生先进单位”、许昌市“文明单位”、许昌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禹州市园林单位”等。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天宝同志曾到校视察,对学校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本着创建名校的目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过硬的教师队伍,建设优质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2006年8月,该校被评为“许昌市示范性高中”。2006年,被中央教科所誉为“德育实验先进学校”。 十年来,有23名学生进入北大、清华殿堂,30余名学生考入中科大、人大,上二本线的人数呈直线上升。仅2005年,就有7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2006年进二本线人数净增80余人,列许昌市提高率第一。2007年再创佳绩,有760名学生进入本科线,较06年增长45%。平均每年有30多名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竞赛中获奖,还有60多个学生考入体育、艺术类院校。 学校每年有4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通过强化师德和业务素质建设,208位专任教师,人人求创新,个个求发展,形成了一支教研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素质精良、能打硬仗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1985年以前,禹州市一高办学条件很差,全校共有三层教学楼一栋,32个教室,总面积3436平方米;三层实验楼一栋,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共6个,面积共1137平方米,学生宿舍是解放前建的三座两层砖本结构楼房,学生食1978年恢复建校所建的机瓦房315平方米,教师住宅除79年建造的336平方米机瓦房和1985年建的840平方米临街二层楼外,均为六七十年代建的老式房,其中多数已破旧不堪,当时学校除教学楼、实验楼能满足办学需要外,其余设施均严重缺乏,学生宿舍、教师住宅急需拆旧换新,但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地方财政实力不足,况又百业等举,无力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因此,学校也只有在现有条件下,修修补补,坚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 1986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状况的好转,一高改善办学条件的工作步伐逐渐加快。1986年,一高投资18万元建成了图书楼一座,建筑面积达1146平方米,解决了学校书籍存放、借阅问题。1989年,学校组织教职工集资22万元,建起临街二层家属楼一座,建筑面积达1800平方米,解决了18户教职工住宿问题,使教职工住房紧张的状况初步得到缓解。1993年,学校集资100万元,建起一座五层高的高标准住宅楼,40户教职工住上了单元楼房。1994、1996两年,学校共投资150万元,建成了学生公寓楼两座,建筑面积达5210平方米,1600多名学生告别了危旧房屋。1998年,学校再次集资140万元,建成六层教职工住宅楼一座,又改善了40户教职工的住宿条件。目前,市一高楼房鳞次栉比,交相辉映,学校总建筑面积达2688平方米,为了实现现代化办公教学条件,1994年,学校投资七万多元安装了内部程控电话,校内电话四通八达。1998年,学校又投资建立卫星信号接收站,安装闭路电视一套,可随时进行电视教学。1998年,学校投资27万地,建起了微机室,开设了微机课、放象机、VCD、收录机、投影仪等都按标准进行配备,基本上实现了教学工作现代化。学校1998年投资24万元安装了电视监控系统,可同时对32个教室进行监控,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监督。近年来,学校在原址基础上合理规划,优化设计,改造了教学楼、图书楼、实验楼、公寓楼,新建了办公楼、多功能礼堂等,硬化、彩化了地面,扩大了绿地面积,建成了建筑设施齐全、绿树成荫、鲜花飘香的精品校园。学校又彻底改造了运动场地,建成了标准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体育器材已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同时,又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改造并新建了理化生实验室,实验室已达国家二类标准。又更新了电化教育设施,现建成两个教师电脑备课室,两个大型学生计算机教室,两个多媒体阶梯教室,完成了校园网络建设,开通了远程教育网。为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求,学校加大了对图书资料的投资力度,该校图书馆藏书20万册,其中电子图书6万册,报纸杂志112种。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为学生成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办学条件的改善,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教学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办学效益。然而,由于学校占地面积只有57亩,周围为居民区、文物保护单位等,扩大校园难度很大,校园内建筑已非常拥挤,无法再新建教学、学生宿舍、教师住宅均已明显不足,在此情况下发展高中教育又刻不容缓,如何解决生均占地面积不足和生均建筑面积不足,扩大招生规模,已成为当务之急。 禹州市一高1978年恢复建校时,学校本科学历教师不多,当时到一高任教者多为文革前禹县高中教师,他们虽任高中教师多年,但其中大学专科、中师甚至高中学历者不少,达不到高中教师必须具备本科学历的要求。80年代初,招生制度改革以后入校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但因本科生回禹者甚少;专科师范生已炙手可热,一批专科师范生相继进入一高,甚至中师生也有部分进入。为了提高任课教师业务水平,学校采取措施,支持鼓励教师进修,经过努力,数名教师取得本科学历,但多数学历不合格者仍未取得合格学历。到1985年,全校67名任课教师,除任教20年以上免于要求取得本科学历外,仅中青年教师就有25人学历不达标。非任课教师中,学历在不达标者比例更大。1985年,国家教委“关于在3—5年内,通过统一考试,使绝大多数教师达到所规定的学历标准”的文件下达,学校立即组织传达。在当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尚未组织培训的情况下,学校鼓励教师自学,并在校内组织培训。1988年是高中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考试的第一年,学校派出教师赴郑州、开封、信阳参加培训,并组织其它教师在校学习。由于学校重视,教师努力,1990年,学校曾被评为许昌市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考试先进单位。到1991年,教师中已有21人68科合格,8人拿到了高中教师专业合格证书。1992年是高中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考试的最后一年,由于1985年以后,本科师范生不能满足需要,仍有部分专科师范生陆续进入一高,“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考试工作量仍然很大,学校组织所有学历不达标教师参加高中教师合格证书培训,使本校中青年教师当年全部取得高中教师合格证书。根据统计,1988至1992年间全校共有29名学历不合格教师通过考试,取得高中教师专业合格证书,从而提高了业务水平。1993年,国家教委规定,凡1952年以后出生的高中教师,必须取得合格学历,学历不合格者不得晋升职称;而1988至1992年取得合格证书的教师中,不少人是1952年以后出生,因此,必须取得本科文凭。1993年以后,学校凡不合格学历的教师在取得专业合格证书以后,又纷纷参加函授、卫电、自学考试、离职学习等,学校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各种方便,并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每年都有部分教师取得合格学历,1993至2000年,学校共有26名教师获本科文凭,教师学历合格率逐步提高,学校任课教师合格率达到86%以上。学校在鼓励教师取得专业合格证书和合格学历的同时,还利用其它各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学校组织在职教师到外地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和培训,派出教师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学校先后和北京、山东文登、湖北天门、黄岗、陕西及本省临颍等二十几所高中建立了教学业务关系,每年外出参观学习、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的教师都在50至60人左右,使教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业务水平。由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每年都有不少教师在职称评定工作中晋升高一级技术职务,到2000年,学校高级教师达33人,其中4名特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达45人;许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禹州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三十多人。学校形成了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合理,高级别教师众多的强大的师资阵容。
88 评论(10)

xm1122

这个应该从网上的官网直接查或者从那个报考书上查找
345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