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man5195
1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1 .中国 古典舞 中国 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 戏曲舞蹈” 。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演故事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 舞戏” 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 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渡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但是身韵的创建,使它的审美内核已趋稳定,其理论 基础也已比较扎实,运动系统已经形成,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已摆脱戏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畴迈进。 产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逐渐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1993 年,它被国家教育 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 身韵” 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 古典舞” 时这样讲道:“ 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 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 性的舞种和体系。” 2 .古典舞身韵及其审美 “ 身韵” 即“ 身法” 与“ 韵律” 的总称。“ 身法” 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 韵律” 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 身韵” 即“ 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 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身韵,虽然风格源是明显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 戏曲舞蹈” 之名,它的从戏至舞的蜕变已基本完成。它已摆脱原戏曲舞蹈对角色行当的千变万化,然而不管怎样变,又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 一” 和这个“ 变” 都是一种艺术难得的性格,也是一门艺术的美学的要义。 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 形、神、劲、律” 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 形、神、劲、律” 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 。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 是“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这都是精辟的概括与提炼。而这些文字又与元素性动作高度统一、谐调,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 。 1 、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 形” 。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众所周知,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 形” 上必须 首先解决体态上“ 拧、倾、圆、曲” 的曲线美和“ 刚健挺拔、含蓄柔韧” 的气质美。中国 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 拧、倾、圆、曲” ,仰、俯、翻、卷” 的曲线美和“ 刚健挺拔、含蓄柔韧” 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 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 塌腰蹶臀” 、唐代的“ 三道湾” 、戏曲舞蹈中的“ 子午相”“ 阴阳面”“ 拧麻花” ,中国 民间舞“ 胶州秧歌” 的“ 辗、拧、转、韧” ,“ 海洋秧歌” 的“ 拦、探、拧、波浪” 和“ 花鼓灯” 的“ 斜塔” ,武术中的“ 龙形猿步” 、“ 八卦” 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 拧、倾、圆、曲” 之美。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 拧、倾、圆、曲” 是整体的形象。从局部来看“ 头、颈、胸、腰、胯” ,“ 肩、肘、腕、臂、掌” ,“ 膝、踝脚、步” 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 、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 神” ,“ 形” 才有生命力。 在心这一概念中,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 以神领形,以形传神” 正是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 韵” 。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所谓 “ 心、意、气” ,正是“ 神韵” 之具体化。人们常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睛是传神的工具” 、而眼神的“ 聚、放、凝、收、合” 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 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 这一口诀形象的、准确的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人们长期为中国古典舞的内在韵律感到神秘,虽然一个“ 圆” 字是早被人们公认的,但它究竟是怎样的运动规律 ,身体及手臂的运行轨迹是怎样的了这是从事古典舞的人们长期困惑的问题 。身韵创建者提出了“ 三圆运动” 的理论 。他们认为中国古典舞身体运动过程是沿着三个圆形在运动。这就是立圆、横圆、8 字圆。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扰人已久的问题 竟是这样轻而易举地被破译了。而且又是如此准确而简明。它立刻让人想到拉班的“ 球体运动”理论 。它们有很近似的思路,又各自解释了各自的规律 。原来真理是很单纯的。科学 都是经历了“ 由浅入深” 到“ 深入浅出” 的过程。单纯的真理是艰苦探寻的结果,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3 、劲 “ 劲” 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 线中的点” 即“ 动中之静”) 或“ 点中之线”( 即“ 静中之动”) ,都是靠“ 劲“ 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的2/4 ,3/4 ,4/4 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 弹性” 节奏中进行的。“ 身韵” 即要培养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的运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 劲” 。“ 劲” 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中国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 寸劲” 一一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 画龙点睛” 。“ 反衬劲”—— 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 神劲”—— 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 形已止而神不止” 。除此之外,还有“ 刚中有柔” 、“ 韧中有脆” 、“ 急中有缓” 等劲的区别。 转贴于 中国论文 4 、律 “ 律’ 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 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 顺” ,这“ 顺” 是律中之“ 正律” ,动作通过“ 顺” 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 反律” 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 双晃手” ,当臂向左晃时,身要有向右拉之势,才能显示动作的圆润与韵味。“ 不顺则顺” 的“ 反律” ,可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 反律” 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 一切从反面做起” 之说,即“ 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 的运动规律 ,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 从反面做起” ,都是体现了中国 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 “ 舞律” 之精奥之处。 3 .古典舞身韵课程的特点 身韵的出现做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就目前 的教学而言,对古典舞神韵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应该说在观念上仍然处在模糊的状态,在教学中还没能摆正它的位置,更没有在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节中将“ 身韵” 的教学渗透到基训课的“ 骨髓” 中,真正的将其作为古典舞的“ 核” 来加以正确对待。 现在的舞蹈教学一般是将基训与身韵做为两门课程安排,不免会给人一种错觉,即片面认为基训是主科,身韵是副科,基训是学生训练的关键,身韵是为加强风格而设立的点缀课。表层的主与次不是内在的质,是“ 壳” 还是“ 核” ,应通过两门课程所体现的精髓来确定。因此,关键问题 不在设置的是一门课程还是两门课程,而在于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实质是什么。假若基训课和身韵课体现的是各自的质,而不是统一的质,那么就形成了“ 两层皮” 的局面,基训也就变成了只有技术的“ 壳” ,而没有身韵的“ 核” ,两者很难形成一个统一于一体的古典舞风格,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片面追录古典舞的形,却忽略了古典舞的神,而我们要求的恰恰是形神兼备,只有劲与律的协和统一。才能全面的达到古典舞训练的基本要求,这才是二者训练所要求的一致标准。由此发展 到更深层次,就是要求在基训课教学中的每个动作,每个过程, 每个细节,每个过渡的环节动作,静与动的变化,技术与技巧的操作,都要由身韵的神、形、劲、律来统帅,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从而达到“ 壳” 与“ 核” 的完美统一。即使是两门课的设置与安排,也能达到合二为一的效果。那么基本功训练的标准和身韵的训练标准是什么? 是统一于一体的两个阶段,还是将所要达到的目的自始至终地溶为一体完成整体训练的目的? 就目前 而言,两门课程的安排要求我们任课教师把握一个标准,就是在基本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将身韵渗透到基本训练的全过程,在课堂中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髓。 4 .如何做好古典舞神韵课的教学 1 、做好素质训练 中国古典舞神韵的教学要从训练的角度开始建立,要同时要解决形体训练、素质训练、技术技巧训练、艺术表现力训练,直到舞台上形象塑造训练等任务。所以说,以解决肌肉素质、软开度、耐力、爆发力、韧性、重心等方面,对于训练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平时可以加强对人体运动的科学 研究 ,在运动的幅度、韧带的柔韧性、重心的把握、肌肉能力等方面都要达到训练的效果。比如“ 前旁搬腿” 要完成180o ,而且还要求主力腿、动力腿都是绝对的直膝,还要求主力脚半脚尖,控制到最高度,并保持很长时间( 两个八拍) 。这说明在素质训练上要向动作的极限要求发展 。所以说古典舞基本训练的目的是着重解决学生身体的基本素质问题 ,以跳、转、翻等技术技巧来增强舞蹈表现力,这可称为技法训练。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指导思品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思品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方法来说,则尚存在欠缺。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肯定会对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探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现在笔者就小学思品课教学中五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些探索。 一、明理法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明礼”教育中,有位老师从《中华成语故事》的录像带中挑选《曾子杀猪》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讲信用》一课中对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信,行不正”等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 可见,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陶冶法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先组织学生看了一个小品,内容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在课堂教学之余,老师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并且他的名字还要被写上“班级之最”光荣榜。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这个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劲头更足了,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绝迹了。 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而且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极的陶冶。 三、感染法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由于该课的内容是讲述20世纪80年代一批身处异国他乡的少先队员尊敬国旗,维护国家荣誉的事。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她先让同学们预习了该课,然后让他们运用网络、书籍和搜集家中音像制品等材料,学生的收获远比老师想像的要多。他们在课堂上播放了家里录制的奥运健儿领奖时国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诉说了沈阳五星河体育馆世界杯预选赛中中国足球提前出线时全场红旗翻滚和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动人场面,甚至唱《歌唱祖国》和《红旗飘飘》两首歌曲,从而了解了国旗和国家的关系和五星红旗对我们中国的意义。整堂课中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学生一同表述,有些内容和录像场面使教师们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