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围绕新中国史小论文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85

lipeng04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围绕新中国史小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ty513

已采纳
中国现代史重大问题研究论文  一带军事奇才——林彪  张磊 5030309959  斯大林称他为“天才战将”  美国人喻他为“不败将军”  蒋介石称他为“战争魔鬼”  林彪,一个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功、过、是、非交杂的风云人物,一个曾经的骁勇善战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一个晚年谋求权利、将中国搅得天翻地覆的阴谋家,还是一个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难得的奇才。  作为一个军事家,林彪的军事思维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他成功的指挥了平型关大捷,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士气,他主持在东北建立了根据地,并一手将东北野战军发展壮大,亲自主持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对林彪的军事思想,我认为可概括如下:  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依托广大农村进行人民战争  这一点与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不谋而合。抗战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共产党的全民抗战。当时国民党抗战屡战屡败,因为没有很好的发动群众,群众的力量是左右战局的重要条件。林彪达到东北后,建立了东北的根据地,并建立了东北野战军,依托广大农村,使国民党反动派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并最终在平津辽沈两大决定性战役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创造了损失7万人,歼敌40万人的军事奇迹。  培养优良战斗作风  历史学家评价林彪,说他“杀伐决断”。清史学家用过这个词形容过年羹尧,文学家也用过同样的词汇评论过《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人们常常说这样的人“狠”,但是战场上并不是一个将人情的地方,在战场上只有有效的消灭敌人,勇猛作战,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林彪在部队建设上,更加注重官兵素质的培养。战场上要求的就是进攻时只准向前,拣薄弱环节进攻,硬的地方交给后续部队,强力部队纵深进攻,进军雷厉风行。好的战斗作风应该是:战斗积极性高,有命令打,没有命令只要对全局有利的仗也要打;勇敢顽强,不怕伤亡,能强攻,能死守,敢于刺刀见红;能吃苦耐劳,不怕走路,不怕困难,不讲价钱;迅速紧张,雷厉风行,说出发就能出发,动作快,行军不掉队;执行命令认真严格,完成任务彻底,不打折扣;在上级总的意图下,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积极地机断专行;自动与友邻配合协同作战;在失去统一指挥和与上级的联系时,也能独立作战,奔向有枪炮声的地方。依靠这样的部队,才使林彪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作战指挥和战术原则  1 实行战略防御,战役战斗上必须采取积极进攻的方针。战略上的防御是积极防御而不是消极防御,是攻势防御而不是单纯防守,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不是单纯为了“守土”,是有重点的防御而不是到处设防,是战场上主动进攻而不是被动挨打。战役战斗上的一切防守、退却都要围绕着进攻,配合进攻,造成进攻的条件。针对解放战争中的作战情况,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形式应以进攻的运动战为主,以袭击的游击战和阵地的反击战为辅。运动战是战略上攻势防御的主要体现。要把大部分兵力分配打运动战,包括村落攻坚战和城镇攻坚战;以小部分兵力打阵地防御战和游击战,以牵制敌人。  2 实施战役战斗指挥,必须掌握好正确定下作战决心、选择攻击目标和作战时机三个重要环节。有七分胜利把握就下决心打,如果再加上勇敢和正确的指挥,就可以克服那三分冒险,争取十分胜利。两种仗应该打:能胜必胜的仗;虽无充分把握,但所获胜利大、即使不胜亦无妨大局的仗。四种仗不能打:完全没有把握的仗;虽胜但得不偿失的仗;情况不明的仗;虽第一步战斗能胜,但对下一步战斗不利以至妨碍整个战役计划的仗。对敌实施攻击时,应首先割裂并歼灭敌之一路或一部,然后逐次转移兵力各个击破。对运动之敌,一般应选孤立或较弱的一路,在特殊情况下亦可选较强的一路予以歼灭。在同时需要攻坚和打援时,一般应先顾一头,再顾另一头。通常是佯攻据点,实打援兵,亦可先克据点,再歼援兵。对坚固防守之敌的进攻战,不仅要解决扫清外围和突破前沿的问题,还要解决好纵深战斗的问题。实施攻坚战斗,要注意不要打急,攻击队形不要太密,要大胆插到敌人后面切断分割敌人,切实组织好火力。阵地防御战,要准备随时实施反突击、反冲击,以少数精兵固守纵深要点,集中主要兵力隐蔽控制于待机位置,待敌攻我阵地不下或在我阵地侧后绕过时迅猛攻击之。  3 在战役战斗上形成兵力对比的绝对优势,才能保证进攻作战的胜利。战役上要以5~6个团打敌1个团,兵力宁可感到多,不可感到不够,以便能同时进行攻击、阻援和围堵溃逃之敌,求得全歼敌人。战斗上也要把3/4~4/5的兵力集中用于主要突破方向,切忌分散使用。  4 “一点两面”的战斗部署。“一点”即是将攻击的主要兵力集中到突击点上,突击点选在敌之部署弱点上,应综合考虑敌我双方的条件去判断敌人薄弱部位。敌之弱点有三种:虽然好打但与主要部署无关;与强点相联系的弱点;既是弱点又是要害的地方。选择突破口,最好是打第三种弱点,其次是第二种,实在没有这两种才打第一种。实施突破时,口子不能张大,以免分散兵力。“两面”即是至少在两个方向(兵力多时可三面、四面)对敌实施包围或钳制。总的来说,“一点”是打垮敌人,“两面”是把被打垮的敌人消灭。  5 “四快一慢”的攻击原则。向敌前进要快,抓住敌人准备工作要快,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追击动作要快。相对于“四快”而言,“一慢”是指对预有防御准备之敌发起总攻的时机要慢,攻击准备要充分,搞清敌情、做好准备后再打响,不能打急了。对于运动中的敌人,发起攻击要快些,但也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对于退却的敌人,就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追击,慢了敌人就会跑掉。  6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对预有防御准备之敌不能打莽撞仗,必须经过准备才能攻击;对退却之敌要打“莽撞仗”,猛打猛追,不给敌人喘息机会;对于要退未退之敌,完全莽撞或完全不莽撞都不行,首先应迅速抓住敌人,准备好了再打。  7 攻坚战斗中,突击分队要采取“四组一队”的战斗编组。将加强了的突击分队(通常为连级单位)统一编成四个既有分工又密切协同的战斗组。火力组可配属团或师的炮兵和坦克,负责火力准备和火力支援。爆破组负责清除障碍、开辟通路、炸掉敌坚固火力点。突击组负责打开并巩固突破口。其余为支援组,担任扩张战果的任务。在实际战斗中,可不受四个组的限制,要根据不同的作战目标编组和临时确定任务。  8 “三三制”的战斗队形。为便于班长指挥和避免队形过于密集、造成过大伤亡,每个班编为三至四个战斗组,由正副班长和作战勇敢并有战斗经验的战士担任组长,每个战斗组三至四个战斗员。冲击时各战斗组之间和各战斗员之间均采取三角等战斗队形 ,交替掩护前进 。  9 “三猛”的战斗作风。在进攻战斗中要“猛打”、“猛冲”、“猛追”,不让敌人有喘息时间,一举把敌人打垮。“猛打”即是各种火器集中到主攻方向,以猛烈的火力打击主要目标。“猛冲”即集中火力射击后,突击部队乘势猛烈冲击,以火力、手榴弹、刺刀等消灭敌人。“猛追”即对被冲击溃乱退却的敌人实行猛烈的追击,要一直压下去,直到全部消灭敌人。  10 边合围,边分割,边歼灭的战法。在辽沈战役中,林彪使用此战法,两昼夜,歼廖耀湘兵团五个军共十万人,刷新了解放军战史纪录。  11 斩首式打法。林彪要求作战时第一炮一定要打中敌人的指挥部。所谓擒贼先擒王。可以使对方部队指挥陷于瘫痪。这种斩首式打法后来广泛被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采用。  历史是留给后人去讨论的。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林彪的反党叛国罪行是儿子林立果一手造成的,林彪没有参与甚至毫不知情;也有人坚持认为,林彪在部队中,在参与国家政策中,别有用心的神化毛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呼风唤雨,却是在是十恶不赦的罪人。无论后人如何评价他,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一位军事家,林彪的军事才能是永远值得后人去研究和利用的。  注:本文部分参考《林彪的军事思想》一文,但绝大多数内容系本人课上课下所学所感,并非抄袭。

围绕新中国史小论文

294 评论(14)

咕叽574

《“回眸”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仅从军事、经济对中国进行侵略,还从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经济凋敝,一片国将不国的惨状。压迫侵略,必然导致反抗,中国人民积极开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台湾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无不体现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使得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同时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国并不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在面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时,并没有采取像清政府一样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积极同外国侵略者展开了斗争,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极其鼓舞人心的。虽然太平天国由于内部的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它却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他们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开始有了较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于是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出现了一大批以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力量成长壮大的基础上,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础之上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它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中国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须依赖的力量基础,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显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被历史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中要的地位,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残酷的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正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同时使中国人民认识到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的可贵品质,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祖国的繁荣打下了坚定的基石。同时积极开展了各领域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尤其是近代以来,科技文化事业飞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神州系列成功升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看着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国人无不倍感自豪与骄傲。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经济繁荣了,我们不会在屈于强权,不会再忍受屈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为荣。 当然,放眼今朝,停滞不前便是落后,因此,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国保持飞速发展。尤其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
264 评论(9)

amuming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我认为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没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败。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 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赶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辛亥革命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政治纲领,但正如毛泽东所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所以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但帝国主义利用反动的清政府统治来打破中国人民的美梦。自清政府垮台后,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个接一个被中国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辛亥革命沉重了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在中国革命影响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属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广泛掀起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的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 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
89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