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半的
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分为五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食物采集者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初级阶段)开始标志:火的使用这个阶段虽然农业逐渐开始出现,但主要的食物来源来自食物采集和狩猎,能够制造简单的工具,人群形态为部落形式。个人总体上讲处于蒙昧状态,虽然物资的分配是平均分配,但这仅仅是由于氏族和部落存在的必须需要,个体之间服从丛林法则。人口数量少。第二阶段:农业社会阶段(低级阶段)开始标志:农具的大范围使用和家畜的大规模出现在这个阶段人类正式走入文明,国家出现,主要食物来源为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社会主要财富为农业创造。手工业和商业正式出现,但从属于农业,人口急剧增多。个体之间丛林法则弱化。这个阶段分为两个亚阶段:1、封建社会阶段。这个阶段有两种生产方式:奴隶生产和农奴生产,政府形式为分封制或其变种,国家——部落、国家——奴隶主、国家——封建主,其实质都是分封制。2、中央集权社会阶段。这个阶段有两种生产方式:佃农生产和自由农生产。第三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发展阶段)开始标志: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在这个阶段工业出现和不断发展,社会财富主要由工业创造,工业的发展也同时促进农业发展,人口进一步增多。个体之间丛林法则进一步弱化。这个阶段分为两个亚阶段:1、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方式:自由竞争和垄断。这个亚阶段的开始标志是英国工业革命。2、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社会主义也可以看作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方式:社会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这个亚阶段的开始标志是联合国的建立和关贸总协定的签订,国家的主导权逐渐让位于大区域性和全球性组织,国家主权逐步弱化。这个阶段的成熟标志是美帝国的崩溃和多极世界的建立。在这个阶段社会财富的一次分配逐渐让位于二次分配。第四阶段:自动化社会阶段(后工业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开始标志:市场、资本、国家消亡在这个阶段,生产有计划指导并由自动化设备完成,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人口减少。财富分配方式为按需分配。第五阶段:超人社会(人类消亡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彻底从劳动中解脱出来,人口数量进一步减少,由于对人类自身的改造,人类完成了对人类自身的超越,人类社会不再成为需要,人类社会解体,然后是人类消亡。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离不开这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是不可越过的,但在每个阶段中的亚阶段可以是隐形的、不明显的或短暂的。这五个阶段是连续的过程,在各阶段的过渡时期阶段特性将是模糊的,这是很正常的,这就是人类发展之路,也就是“人道”。这五大阶段就是一部完整的人类史,人类从进入文明到走向消亡。在这五大阶段中,虽然表现的是人类的经济和政治行为,但实际上是人类的个人成长和人类社会成长两大主线。从人的个体上看人的成长就是人类的自身力量的不断强大,当这种强大从争取生存开始,到保证生存,一直到超越生存,这种强大的结果就是个人的生存不再需要人类社会,人的社会性消失,人类也就消亡了。对于人类的消亡,虽然我们不能看到、也不能体会到,但也不必为此而感到悲伤,人类也不会因为最终消亡而变得没有意义,我想,这意义一定就在人类之中,正像一个人不会因为最终会死掉而变得没有意义一样。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形态。本文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出发,探讨在我国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民群众日益渴望美好生活的现实面前,中国共产党选择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战略决策的客观必然性。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污染;资源短缺 工业文明的增长是一种反生态的经济增长,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人类生存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工业文明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为此,人类必然去探索新的文明形态,这样生态文明就应运而生。生态文明正在以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世界性革命快速崛起,并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生态文明建设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它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的未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1]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客观必然性。 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马克思指出:“一切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上的。”也就是说,生产方式决定人类文明的演进。梳理人类文明的历史轨迹,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历史形态,生态文明正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迅猛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一)原始文明时期人们只能依赖自然 原始文明,也叫渔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形态,约在公元前200 万年到公元1 万年的石器时代。马克思指出“: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在原始文明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幼稚而混沌的,对自然的开发和支配能力极其有限,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人是自然界里的弱者,在极其“恐怖”可怕的自然界中寻找最起码的生存条件。人对自然物的图腾崇拜,就是对不可战胜的大自然的顶礼膜拜。 (二)农业文明时期人们开始改造自然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最早兴起于东方,大约在公元前1 万年到公元18 世纪。当时铁器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农业文明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占据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了近两千年,发展高度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公元500-1500 年的中国建立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与繁荣发达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是一种依赖于天时地利资源的经济,在长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道法自然、敬天崇地的天人统一观。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虽然人类也不断向自然索取,但在整个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在总体上还没有超出自然界自我调节和再生的能力,自然的秩序没有发生紊乱,生态环境也没有失去平衡。 (三)工业文明时期人们极力征服自然 从血腥的原始资本积累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地印象。18 世纪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步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同时,工业文明误导人类认为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应运用各门科学去发现、认识、研究以至征服它们,以期向它们无限索取来满足人类日益扩大的物欲。于是,人类大量地毫无顾忌地开采资源,排出有毒有害物质,以追求利润而不考虑后果和长远影响。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四)生态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上世纪60 年代,人类开始关注生态危机。1972 年6 月5 日,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大会”召开,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80 年代以来,人类开始寻找新的文明形态。1992 年,第二次“世界环境大会”召开,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反思与扬弃。尽管人类还生存在工业文明其间,但工业文明越来越走向绝路,生态文明已经以其巨大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面对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生态危机,扬弃工业文明,选择生态文明,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思想路线,也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种必然。 (一)我国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由此带来自然灾害频发。中国人用30 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高速惊人的发展,也被世界称为中国增长的奇迹。但是,我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007 年,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合作完成《中国污染代价》研究结果令人震惊,该报告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用的流行病学模型,发现中国每年约有75 万人因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而过早死亡。2009 年《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有250 亿立方水受污染。在全球20 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了16 个。 资源短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 亿亩红线。《2011 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1993 年为6%,2012 年高达7%。石油储备不足30天,日本65 天,美国180 天。石油是国家战略资源,体现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我国石油进口大部分要通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又被美国控制,也就是说,仅石油一项资源就严重影响国家安全。铁矿石对外依存度4%。20 年内,我国就剩6 种主要矿产能自给,绝大部分都不能自给。我国45 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率不到世界平均值得50%,400 处主要矿区因资源枯竭面临关闭。下面是我国部分资源可使用的年限统计表。 到2020 年,我国45 种可开发的主要资源就剩下14 种,如煤、稀土、錂镁矿等。据专家推测,本世纪内地球基本上地下无矿可采了。 (二)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已经行不通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工业化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工业化,而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七国总人口也才2亿。西方七国是在工业化完成后才遇到污染等问题,而中国在起步阶段就受到环境因素掣肘。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0%,加上长期实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能源消耗量巨大,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无节制地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已经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中国30 年的高速发展,已经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代价,中国模式是不可复制的。“发展是硬道理”,当代中国不但要发展,而且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样就决不能走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老路。在世界资源与环境危机处在一触即发的时代背景下,两倍于发达国家人口总数的中国的崛起,不但面临着地球承载空间的挑战,而且还存在“挤车效应”导致与西方不断得出经济摩擦。环境与能源的容量,确实没有给中国登上工业化列车留下空间。据科学家测算,如果中国继续走西方式的高能耗、高消费工业化模式,将需要6 个地球能源。[2] (三)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为五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人民群众对水、空气、食品、居住环境的要求都与以前不同了,要求水是干净的、空气是新鲜的、食品是洁净安全的、居住环境是优美宜居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与期待是应该的、合理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是最广大的人们群众,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十八大报告令全国人民精神振奋,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为重大战略部署是非常正确的。同时,把生态质量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作为政府的公共服务,是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必将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纵观世界风云,中国共产党具有独特巨大的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具有无限的感召力。我们相信,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让我们始终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定取得巨大成功,“美丽中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阿拉伯往于三洲间东胡椒、肉桂等调味品珠宝 、丝绸等奢侈品运往西欧;罗盘针、造纸术、火药、火器印度糖、稻米、棉花等作物传欧洲同古代印度创造十数字符号传欧洲称阿拉伯数字给带阿拉伯文医知识及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同文明间搭起文化交流桥梁促进些区文化经济发展同阿拉伯者世界文化发展作重贡献 翻译保存许希腊著作古代文化光辉重新展现西欧眼前创立完整代数医面拉齐斯《医集》依本西拿《医典》译拉丁文欧洲医界期奉权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