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son2008
《“赛先生”与中国文学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叩问生命:现代新儒家的佛学因缘》,载《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盛唐之音”的声韵辨析》,载《南开学报》2005年第6期。《王国维文学研究的美学方法》,载《文学与文化》第6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哲理本体与艺术思维的会通》,载《中州学刊》2005年第2期。《智的直觉与中国艺术精神》,载《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现代新儒家生命美学引论》,载《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罗宗强先生访谈录》,载《文艺研究》2004年第3期。《生命心灵与文艺境界》,载《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儒学和儒家文艺美学的嬗变》,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古文“辞达”的三种方式》,载《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第2辑,学苑出版社2003年出版。《良知·童心·性灵——儒家心学与诗学片论之二》,载《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3期。《尚“气”、明“志”和凝于“神”——韩柳古文理论的实践品格》,载《南开学报》2003年第3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疏解》,载《文学与文化》第4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说“美刺”――兼谈鲁、齐、韩、毛四家诗之异同》,载《南开学报》2002年第6期。《万物静观皆自得――儒家心学与诗学片论》,载《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关于汉赋的“丽以淫”与“丽以则”》,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二十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和宋诗特征研究》,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罗宗强先生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载《阴山学刊》2002年第4期。《关于词乐与词律研究》,载《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论〈春秋〉笔法》, 载《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4期。《二十世纪宋代文学研究观念和方法之变迁》,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4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2期转载。《阴阳五行与天地之美——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善美理念》,载《南开学报》2001年第4期。《从哲学美学、文艺社会学到文艺美学》,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1期。《话本小说研究备忘录》,载《文学与文化》第3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关于宋人“说话”的几个问题》,载《南开学报》2000年第3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8期转载。《世纪回眸:词体与词派研究》,载《文学前沿》第1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载《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辽代文学思想论略》,载《南开学报》1999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转载。《李白诗歌的性格魅力》,载《文学语言学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论王维诗的情感心态》,载《唐代文学研究》第七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王维与盛唐山水诗的明秀空静之美》,载《南开学报》1997年第5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2期转载。《苏轼朱熹文化人格之比较》,载《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两宋文学思想举要》,载《文学遗产》1994年第5期。《论“以物观物”》,载《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第6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2期转载。《追求理趣和老境美――宋文化成熟时期文学思想的特征》,载《南开学报》1992年第5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2期转载。《清旷之美――苏轼的艺术人格、文化品格和审美取向》,载《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4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11期转载。《论“活法”》,载《中国诗学》1992年第二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以儒释解庄――读林希逸〈庄子口义〉》,《南开学报》1990年第5期。《文学史研究的新思路新体系》,载《文学遗产》1991年第3期。《北宋诗文革新时期的文学思想》,载《南开文学研究》第2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北宋初期的文学思想》,载《南开文学研究》第1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模糊性”》,载《江汉论坛》1986年第10期。《建国以来“意境”理论研究述评》,载《江汉论坛》1985年第6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5年第22期转载。《欧阳修的散文写作理论》,载《散文》1985年第9期。《欧阳修的“自然之道”与“自然为文”思想》,载《艺谭》1985年第3期。《比兴·神思·妙悟――中国古代批评家对艺术思维的认识》,载《南开学报》1984年第五期。《论“妙悟”》,载《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第4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5年第4期转载。《〈庄子〉中的“神”及其对古代文论的影响》,载《艺谭》1984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4年10期转载。 
大学四年匆匆而过,仿佛你还是那个刚刚高考完的学生,你还是父母眼中那个未长大的孩子,可是只有你知道,你毕业之后你就要承担很多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了。如果你有自己的梦想,那你就要去追寻那你想要的东西。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父母中会问你习不习惯,你也许还会抱怨说哪里不行哪里不好,可是毕业后,你自己遇到点事情,你不会向家里诉苦,因为你不想让父母担心。你突然想起大一初见的那些同学,舍友,也许刚开始会因为各自的生活习惯或一些小事争吵,但是毕业后你觉得挺好的。在大学,花着父母的钱,课也总是不太情愿去上,想吃什么自己决定,那种从高考的紧张感脱离出来放生的感觉,究竟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在一般的大学,什么都不需要考虑,每天开开心心就可以了。如果你也正在经历大学或者准备进入,那么希望你好好珍惜,那美好而短暂的四年。
大同大学比较好,学科建设比较全面,下面是晋中学院、忻州师范和大同大学的各方面对比介绍:一、师资力量:1、晋中学院:学校有在职教职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0余人。,“三晋英才”12人,山西省教学名师9人。2、忻州师范:学校有在编教职工1283人,其中,专任教师920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315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767人。3、大同大学:该校共有教职员工2065人,其中教师165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68人,其中博士178人,硕士1129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人。二、教学建设:1、晋中学院: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优势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2、忻州师范:学校有省级“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5个、省级“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培育项目1项。3、大同大学:该校建有3个硕士点,5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史、医、教、管、法、艺、农、经等11个学科门类。三、科研成果:1、晋中学院: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00余项。获省级以上奖励80余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有200多篇论文被SCI、EI、SSCI等收录。2、忻州师范:学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9项、横向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398篇,其中在核心及其以上期刊发表484篇。3、大同大学: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部委项目2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7项,SCI、EI收录论文726篇。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晋中学院、百度百科—忻州师范、百度百科—大同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从学校来说当然是山西师范大学好了,两个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啊。一个大学一个学院,师大里有20多个学院呢!山西师大现在又60多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师院连一个硕士点都没有。。。只是太原师院在太原,山西师大是临汾,地理位置差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