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yh378330747
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评析和宏观政策建议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绩,这突出表现在增长速度加快,并初步呈现出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良好发展势头。同时,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涨,许多指标均创近几年新高。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除了某些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有所抬头,还有一些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如有的地区对加快经济发展的热情很高,对可能引发的经济过热警惕性不够 
分析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起源与发展——毕业论文 --------------------------------------------------------------------------------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是国际公认的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是微观经济学深化和发展的结果,是国外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些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最激动人心、取得成果最丰厚的领域之一。1996年,我国对学科专业门类作了调整,“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第一次位列其中,在学科设置上与国际惯例实现了初步的接轨。但是,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与国内的产业经济学相比,无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内容,还是在理论基础、理论体系上都存在很大差异。那么,西方产业经济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它的发展轨迹怎样,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学科范围及地位 在西方,产业经济学又称产业组织学或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性经济学科。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G Stigler)1982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起初,它只是从供给角度研究经济究竟是如何运行的,并不被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斯蒂格勒,1968);70年代后才逐渐完善,当今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性经济学科。 西方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的含义是什么?一般认为,“产业”指的是生产具有一定替代关系的同一类商品的生产者的集合,“产业”与“市场”是同意语。因为只有为同一市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才能构成同一个产业,而同一产业内的各个企业都是在同一市场上相互博弈、展开竞争并追求其最大化利润目标的。当然,这里的市场指的是狭义的局部市场,而不是广义的一般市场。 产业经济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呢?在西方,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泰勒尔(1988)说,“我想避免给这一学科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因为它的边界并不明确。产业经济学的确始于厂商结构和行为的研究,……但是,产业经济学的内容比经营战略更丰富”,“研究产业组织就是研究市场运行”。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蒂格勒获诺奖的公告中则指出,“斯蒂格勒为市场运行的研究和产业结构的分析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市场和产业结构应用研究领域(产业组织)的学术带头人”。阿宁德亚·森(Anindya Sen,1996)在牛津大学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的导言中认为,“产业组织学的定义可以较宽,包括企业理论、规制、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可见,产业经济学的学科范围没有统一的界定,事实上也难以统一定义。一般认为,这门学科是以市场(或产业)这一层次为研究对象,从同一市场中各厂商的关系这一角度来分析厂商行为及其后果的(潘振民,1996)。我觉得,简单地说,产业经济学是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的,是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围绕产业经济学发展的主线无非有两条:一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一是单个企业内部的结构与协调。这一点,在主流经济学界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 产业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两相比较,微观经济学相对侧重基本经济理论,而产业经济学则侧重实际应用。不过,产业经济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但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相当理论化的学科(泰勒尔,1988)。 在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不仅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而且还影响了其他经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于立等,2000)。例如,规制经济学(regulation economics)就是在产业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应用性微观经济学科如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比较经济体制、发展经济学等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中受益不少;与产业经济学联系较多的工商管理学科还有公司治理结构、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国际企业管理以及公司理财学等;近年来,产业经济学的发展甚至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轨迹 如果追根溯源,那么,产业经济学的源头是比较久远的,一直可以追索到马歇尔的经济学说,乃至亚当·斯密的有关劳动分工理论和市场机制的论述(洪银兴,1998)。但是,一般认为,马歇尔开始的新古典经济学说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源头。20年代斯拉法(PSraffa)、张伯伦(Chamberlin)、琼·罗宾逊(JRobinson)等提出的“垄断竞争理论”,为以后产业经济学家的研究提供了分析的基础,并为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方向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他们被推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者。此后,克拉克(JMClark,1940)提出的“有效竞争理论”,对产业经济学的产生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当时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经济学并未产生。因此,一般论述产业经济学发展历史的论著很少提到以上内容,这是可以理解的。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经济学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30年代,至今只有大约70年的历史。如果以1970年为界,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或者说出现了两次高潮。 第一阶段:1930~1970年。以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梅森(EMason)和贝恩(JBain)为主要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范式,简称SCP范式。SCP范式源于梅森和30年代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大量吸纳了张伯伦的学术观点。但是明确形成SCP范式体系的却要归功于梅森的学生贝恩在理论方面的创造性工作。30年代,张伯伦和梅森首先在哈佛大学开设了产业组织课程。30年代后期,哈佛大学形成了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并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考察了美国主要行业的市场结构情况,并于1939年出版了美国主要产业在1935年的市场集中度资料。40~60年代,哈佛大学成为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其中,贝恩成为这方面的学术权威。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1959年贝恩出版的《产业组织论》,它首先提出了“结构——绩效”的范式,是第一本系统论述产业经济学的著作,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在随后的20多年间一直被国外大学作为产业经济学的教科书。谢勒(Schever)在1970年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一书,提出了完整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这也是SCP范式发展的第二阶段。总之,这一时期研究的基本脉络是运用案例研究和计量分析来建立和验证SCP范式即“结构——行为——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一阶段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1958年由海弗里鲍尔(RHeflebower)和斯托金(GStocking)主编的《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论文选》中。 哈佛学派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从这一阶段起,产业经济学就已逐步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理所当然地成为产业经济学的主流学派被人们广泛接受,影响了整个一代的经济学家和决策者。 当然,这一时期,在哈佛学派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孕育和存在着其他的产业经济学流派,只是影响有限而已。例如,同在美国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勒1964年所著的《寡头垄断理论》就是从理论到实际与SCP范式不同的另一种研究范式的典范;而且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很有特色的产业经济学流派也很活跃(卡布尔,1994)。 第二阶段:1970年至今。哈佛学派的主流产业经济学理论创立以来,一方面不断获得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这样,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就分化成了两条主线:一条是代表主流学派、沿着SCP范式继续前进的“新产业组织学”;一条是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他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崛起。前者的代表人物有考林(Cowling)、沃特森(Waterson)、鲍莫尔(Baumol)等人;后者以斯蒂格勒、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兹恩(YBrozen)组成的芝加哥学派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重要的“后SCP”流派,引人注目的是以科斯(Coase)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由威廉姆森(Williamson)等人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 这一阶段中,产业经济学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发展的动因主要有:一是哈佛学派的SCP范式主要来自于经验研究、缺乏理论根基的缺陷不断暴露,需要完善;二是以前对产业组织研究不屑一顾的一流经济理论家70年代以后对此问题开始发生兴趣,不断加入研究的行列,弥补了产业组织研究理论性的不足;三是现代博弈论(game theory)方法的运用,成为策略性分析的标准工具,给这一领域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方法论。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是1988年泰勒尔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它比传统的产业经济学更关注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例如企业理论、市场理论、企业间关系,以及合同与组织间关系等问题,是近十年来国外大学最权威的产业经济学教科书。1987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的形式出了一期研究成果选集,汇集了80年代的主要成果。另外,1990年威廉姆森主编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选》,包含了产业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新产业组织学”的代表作及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以来产业经济学又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经济学家们重新转向依靠实证研究来解决分歧、填补漏洞和提炼思想,一批新的理论成果大量出现,使人们对市场上和企业中“会发生什么”有了无法比拟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过去截然区分理论研究者与实证研究者的“长城”崩塌了,实证研究者越来越愿意吸纳和利用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计量学方法的新成果,理论研究者也能更多地接触实际。卡布尔(JCable)1994年主编出版的《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一书,全面综述了90年代以来产业经济学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NextPage] 三、西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下面还有很多自己看吧
关于论文的内容,有什么要求没有呢,比如说字数、写作方向等。如果的确无法下手,建议找个代写的,在中国有很多的代写网站,有一些还是很不错的,之前我就接触过一个,是脚印代写论文,网址是 脚印代写论文 找的话,建议找用支付宝交易的,安全第一,质量最重要。
一、 专业介绍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本专业主要培养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进出口谈判和撰写各种函电、缮制进出口业务单据的能力;跟单、报检、报关、货代业务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和运用互联网从事国际电子商务的能力。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与实践环节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外贸英语、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金融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贸地理、外贸业务模拟、外贸制单和外贸业务综合实习等。 2、行业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WTO后更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已成为贸易大国。 中国的对外进出口从1978年4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7亿美元,2003年进出口总值达到1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56万亿美元,中国成为进出口贸易大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3、就业前景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现阶段不仅存在数量上严重缺乏外贸人才的实际,而且在仅有的外贸人才中能够从事基础外贸实务的人才是少之又少,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势必加剧。外贸实务型人才相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国际贸易趋势来讲可以说是一个断层,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国际贸易的长远需求,势必阻碍我国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这样,对于注重能力与素质培养、注重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对于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技能型外贸实务人才的需求将是巨大的和长远的。 二、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和计算机知识在中、小工商业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 就业范围(方向) 本专业培养出的大专学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就业集中在国际贸易基础工作上, 亦可拓展到进出口企业和具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和其他相关行业,具有较宽的就业面。 四、 就业岗位 (1)从事专业外贸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2)从事各类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3)从事各类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4)从事各类专业的报关、商检、监装、货运代理、承运货物等外贸服务工作; (5)从事对外贸易业务保险、 外汇银行、结算等岗位工作; (6) 从事各类涉外型的企业、机构初级财务工作及业务管理工作; (7)从事国际贸易口岸(港口、空港)相关工作; (8)从事国际市场调研、策划及国际贸易纠纷调解的辅助性工作。 五、 能力结构 知识结构 (1)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管理、法律和人文知识; (2)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知识; (3)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 (4)掌握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能力结构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正确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2)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 (3)具有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备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和运用互联网从事国际电子商务的能力; (5)运用英语参与进出口谈判和各种函电、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等工作的业务和管理能力; (6)具备独立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制单、跟单、报检、报关和核销等工作的业务和管理能力。 技能结构 (1)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2)运用计算机从事国际电子商务技能; (3)运用英语从事进出口商务谈判技能; (4)运用英语进行各种外贸函电的写作技能; (5)具有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对应的其他技能。 素质结构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及社会公德,守法、诚信、明礼; (2)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具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4)具有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务实创新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六、学习规划 (这个自己规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