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有关文学方面的论文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2

繁星皓月鱼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有关文学方面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花栗子01

已采纳
在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中,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文学语言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学语言的开放性密不可分。所谓开放性,是指文学语言因为意义的多元、丰富、不确定及结构空白而没有固定的解释,要求读者去重新阐释并赋予语言符号个性化的意义。优秀的艺术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就在于读者能不断地体验,作出新的解释和评价。 文学艺术是对客观实际的形象反映,可是,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符号而不是象影视作品那样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来表达意义的。例如,我们说某事物是“绿”的,其实只是表明了它不是蓝的、黄的、红的,却无法说清这种颜色到底是怎样的,难怪朱自清面对梅雨潭的绿要发出这样的感慨:“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曾见过北京十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和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这种“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困惑其实正是文学语言的独特之处。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艺术语言言意的矛盾以及它的审美价值,意识到语言只是表达人们思维内容的一个象征性符号,是帮助人们了解“意 ”的工具。《庄子�6�1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言”的目的在于“得意”,本身并不等于“意”,如果拘泥于“言”,意尽在此,反而不能真正“得意”。概念意义以逻辑为依据,义项固定,属于封闭系统;联想意义以经验为依据,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属于开放系统。因此,文学作品正是利用语言表达的方面,借助于暗示、比喻、象征等方法,来启发人们的想象,以获得言外之意。比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东家之子”的美:“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由这模糊而不确定的表述出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东家之子”。 文学语言的意义不仅依赖于文学本身,更依赖于作品的语境,意义甚至是游离于符号而和语境相靠拢的,语境因此对把握语义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琼瑶小说《彩霞满天》中,美丽多姿的彩霞喻初恋,黑夜来临前的彩霞喻爱情即将破灭,朝霞和晚霞喻夫妻“朝朝暮暮”、终生相爱;老舍笔下的“月牙儿”,张爱玲小说中的日月意象,都在不同情景下映衬出主人公对情感与理想的追求和被挫伤,刻画出人世的悲凉和狰狞,也体现出自然的永恒、亲和与希望。 现代文学理论把语言学的模式运用于文学,把具体作品看成文学的“言语 ”,甚至直接说文学的“语法”,这就必然突破固守作品本文的狭隘观念,强调任何作品只有在文学总体中与其他作品相关联,才能真正显出它的意义。例如曹植的《美女篇》,从表面看,它是写一位采桑女美貌非凡,却还没有称心如意的丈夫。然而美女还有如《乐府诗集》所说的另一层意义:“美人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若不遇时,虽见征求,终不屈也”。可是,这层意义从诗的语言表层并不能看出,它是从何而来的呢?如果知道中国古诗有以香草美人喻贤士君子的传统程式,不得意的诗人往往以被冷落的美人自况;如果把《美女篇 》里的“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和屈原《离骚》中“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相比较,这层意义就很显豁了。由此可见,象征意义并不是作品本文固有的,而往往依赖于同类型作品的存在,决定于文学系统的规范。读一首诗只接触本文的语言表层,而读懂一首诗则要求把握由文学总体结构所决定的深层意义。 意义的深厚、不确定、多样化,使文学作品本身成为一个包容广阔、深邃幽邈的世界,以其强烈的吸引力使读者滞留其中,增大了文学作品意义的蕴涵和表现力。从意义对符号的超越和对语境的依赖方面看,文学语言既是一种因袭的语言,又是一种创造的语言。在文学中,甚至可能出现相互矛盾、对立的代码符号,如“没有声音的声音”、“寒冷的火”;作为文章的标题,“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平凡的伟大”(曹靖华),都显得凝练集中,既意味深长又便于传诵。 和科学语言的确定性不同,文学语言不以信息的准确传达为宗旨,而是以意义的创造、心灵的发现为目的。作者在创作时往往突破语言符号的既成运用方式和意义,力求构造出作品的意境。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有这样一段:“在早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崖的上空了。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没戴帽子的头上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色的因为一动也不动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象是从一场恶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看见自己头顶上是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太阳。”太阳已经升起,天空岂能是黑色?又有谁见过“黑色的太阳”?但这正表现葛利高里埋葬了情人阿克西妮亚后的心情,令人拍案叫绝地表现了主人公陷入哀伤绝望之中刹那间的主观幻觉,烘托了主人公痛不欲生的真情实感。 在某些文学作品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大量特殊的语段组织:句与句之间呈大幅度跳跃,过去现在错综交叉,现实幻想巧妙叠替,粗粗看来,似乎是一种不合逻辑、不合语法的杂乱的堆积,但若细加咀嚼,又不得不为它特有的表达功能所折服。例如王蒙《蝴蝶》:“夏天。洁白的短袖衫。两根宽带连接着的蓝色的裙子。……哭声,是我在哭么?囚徒,自由,吉普车在王府井大街奔驰。软席卧铺车厢在京汉线上行驶。波音飞机在蓝天与白云之间飞行。上面的天比宝石还蓝。下面的云比雪团还白。又关闭了一个发动机。枣落如雨。弹飞如雨。传单如雨。众拳如雨。请听一听我的心脏。请给我一瓶白药片……”这段话写张思远五十年来生活经历的梦忆,句子简短,节奏明快,句子间大幅度的跳跃似乎给人以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感觉。实际上,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生活片段的压缩,每一个短语都传递了一个简略而又完整的信息,在这电影镜头般的跳跃、闪现中,展示了主人公大半生的经历。 文学作品内部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空白的部分,但在一般人眼里,它是有机的、完整的,充满着形象和情感,因为文学作品进入阅读过程后,它本身意义的不确定和结构空白被读者的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填补、掩盖起来。面对文学作品,读者不受语言符号固有意义的规范,往往超越其固定的意义内容,作出新的理解和创造。试读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作者写的是春愁,但既没有社会矛盾,也没有爱情波折,没有日常生活的烦恼,没有身体不适的痛苦。然而这愁绪又相当清晰,象自在的飞花、无边的丝语,读者可以意会到倦怠、惆怅,百无聊赖的空虚,如梦如幻的情思……也许我们可以不断地猜想下去,从符号的组合中发掘出新的意义。文学语言就这样打破符号的机械性,在确定的符号中透露出不确定的意义。 无论就文学语言的本性,还是不同读者的实际情形来说,要达到理解的完全一致都是极为困难的。以李商隐的《锦瑟》诗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据《李义山诗集辑评》,朱彝尊认为这是悼亡诗;何焯则认为“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又据黄山谷说,苏东坡认为此诗依据《古今乐志》,写锦瑟之声的适、怨、清、和。 文学语言的开放性,从本质上把文学和一般语言符号区别开来。朦胧的意境,含蓄的氛围,咀嚼不尽的意味,纷至沓来的意象,都与文学语言的开放性相联系。文学符号的生命和美的功能,都活跃于人的审美经验和创造性想象之中。

有关文学方面的论文

103 评论(10)

飘963

常常会有一些人标榜自己从来不读小说的,他们大概会向我提出如下的两个问题。在此我尝试做一个系统性的回答,试图在人类经验的层面上阐释一下关于小说与我们自己的生活。1、小说只是讲一些故事,是不是和电视剧差不多?大概也只有娱乐价值?这些虚假的故事有什么价值?   回答: 首先,从叙事的角度来说,与其他媒介相比,文学在接受时间上拥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一本书可以读得很快,也可以读得很慢;一个句子可以匆匆一瞥,也可以反复读很多遍。在文学中,虚拟经验的体验时间是弹性的,仿佛一个弹簧,可以伸缩。这些都是影视作品所不具备的。也许文学作品提供的虚拟经验与其他媒介,例如电影或者电子游戏等没有本质区别,但是接受者如何支配这一段虚拟经验,不同的媒介间却有巨大区别。电影等倾向于是观众处于窥视者的位置,电子游戏加强了玩家的参与性,而只有文学是对话式的艺术:作者写下的语句,被读者用自己的嘴读出来,既是倾听,又仿佛是自己说出的话。文学是孤独者的乐园,电影太过于喧嚣。不光是在制作上电影工业需要庞大制作团队,而且在观看时我们常常需要一起挤在一个黑漆漆的狭小空间。但是对于小说,作者只是需要一支笔和一踏纸,俨然一个世界的高傲国王;而对于读者,你有见过谁凑在一起共同读完《安娜·卡列尼娜》吗?我们只是需要一把舒服的椅子,有一杯黑咖啡就更好了,恍惚间一个下午就过去了,伊丽莎白·贝内特还没有跟我唠叨完达西呢! 当然,也有人主张小说并不一定要叙事。一般来说除了经典的大情节(例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最小主义的小情节(例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外,还有反结构的反情节叙事作品,它们多采用非线性和非连贯的叙事技巧,例如克洛德·西蒙的《大酒店》。它是克洛德·西蒙第一部尝试文字与绘画相结合的作品。《大酒店》里只有几个面目模糊的人物,除了一些具有连续性的小片段外,根本就没有一个闭合式的结构——总是留有一两个未解答的问题和一些没有满足的情感。西蒙向读者讲述的不是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是如印象派绘画中朦胧飘忽的光影。 其次,在我看来以讲某个道理为唯一目的叙事作品都太拙劣了。叙事的优势在于使人目击一个事件、经验一种经历。对某一件事的看法,不应该由叙事者提供最终答案,答案应由目击者自己给出。当然,叙事总是与传递某一意识形态为目的,但是其传递策略是间接讲述,这个间接使得它与创作初衷保持距离,所以杰出的作品往往会被多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所肯定。叙事和直接讲道理的区别就在这里,叙事总是有意无意地包含了其叙事初衷的反面,在传递一种意识形态内容的同时又否定它。 最后,与电视剧被常称为“类型影视”对应,我们通常把金庸和琼瑶类型的文学成为类型文学,因为类型小说的特征就是同一个叙事模式、同一个文字风格、同一种情节的序列不断的重复。类型小说读者的阅读快感来自于发现这次的变奏是怎么发生的。所以类型文学和严肃文学经常进行被这么区别:1、是否畅销;2、过多有速度感的情节。是的,很多人是追随FR利维斯的,他们认为大众顽固的写实主义是不适宜欣赏艺术的;或者赞同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鄙视。但是莱斯利·菲德勒用某种”快感“或者”酒神“的理论对这种划分表示反对,而约翰凯利更是认为这种区分只是满足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地位上的虚荣心,并且讨论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和二战中种种罪恶事件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的。但是,布尔迪尔用“区隔”理论来终结这一讨论:类型文学和严肃文学的区分,是文学场运作的结果,是用来划分社会阶层和人群的。即,社会阶层在符号(而非经济)的层面上,也同样是通过消费来区隔的,而文化消费是其中极重要的一块。 2、与其他文本相比,比如哲学书籍,如果小说没有知识含量,一个明显且简单的道理居然需要几十万字来叙述,它的意义何在?   回答: 从历史上看,小说混合了教育和娱乐的作用。比如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系在当时的文化精英来看,与历史学相比,的确是一种低端的学科。因而“作为一门学科,’英国文学’不是在大学,而是在技工学院、工人院校和大学附属夜校中首先称为常设课程的”(LionelGossman)。在本质上只是用来教育没有文化的人的,所以当时的小说被写得非常庞杂,非常适合会识字的女性打发无聊的时间。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一下子便成为了“最富有教化作用的事业,是社会形成的精神本质”(Terry Eagleton)。这一观点一直被继承到今天,所以很多人会认为“文学是最好的宣传武器”。因此,我会把这种主要以教导某种意识形态内容类型的小说称为“主义小说”,例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但是更具有本体论意识的另外一种小说类型,它是随着作家们自身权威地位的提高——其天才的灵感不再被来源于外部世界——而逐渐得到更多的赏识,例如纳博科夫心目中“提供我所谓的‘美感的极乐’,也就是感受到在某方面,以某方式,与艺术的常规(好奇、温柔、善良、狂喜)发生关联”的小说,大概就是指博尔赫斯或者罗伯-格利叶的作品。 这个问题更加关涉到,在如今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小说? 就像帕慕克所阐述的“如今,人们阅读小说首先不是为了理解那些与自己的现实世界相矛盾的人物,也不是为了观看情节如何彰显人物的习惯和个人特点,而是为了直接思考生活的结构。”是的,对于现实世界我们真的可以把其简单地压缩成条理清楚的ABCDEFG这么几条吗?我们经历的现实世界其实常常是晦暗不明的,事件之间总是纠缠和叠加在一起的,不是吗?因此,我们需要用小说之光这样同样结构复杂的物质来照亮这个生活世界,借此来反思如果我们作为一个单一而主动的主人公,生活在一个连贯而具有因果关联的现实中,其一切生存活动都是在一个连续的时间中运行的话,那么我们生命的意义将如何发展和结束。一如本雅明所认为“小说富于意义,并不是因为它时常稍带教诲,向我们描绘了某人的命运,而是因为此人的命运借助烈焰而燃尽,给予我们从自身命运中无法获得的温暖。吸引读者去读小说的是这么一个愿望:以读到某人的死来暖和自己寒颤的生命。” 所以,我的朋友们,请千万不要在小说里面去寻找高深的知识和真理,要不然,你一定会失望的。如果一个读者有真正阅读一个作家作品的能力,不提出疑问,也不期待得出什么理智和道德的结论,而只是准备着投入作者所展现的世界时,这些作品就会自动地回答读者的一切问题。当我们毫无艺术感受力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着迷于某种文本分析,也许还会写出德国艺术史或者对文学理论流派的对比性分析,但是永远不能直接进入“那个世界”,在其门口竖有一块“不懂艺术者不得入内”的牌子。对此黑塞如此劝诫我们:“对文学艺术的思考和疑问正转变成一项竞赛活动,并且正走向自身的终结;将自己沉浸在作品之中去观看和倾听,本来是最基本的能力,却饱受通过批评与分析以征服作品的欲望的损害。要是一个人要在一首诗或一个故事中榨出思想和意义,并以此为己任的话,他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他也永远不会了解艺术的秘密,本真个性寓于其中的秘密。” (奔小锣)求采纳
268 评论(15)

kanxiang123

论文题目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Gothicism in Wuthering Heights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长时期以来, 人们视艾米莉�6�1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 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 新谜又出, 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6�1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 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 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 tradition) 。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到70 年代以后, 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 到2000 年9月为止, 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 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 其中1970 年以后为126 部, 仅90 年代就达59 部, 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 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 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二、研究方案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 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6�1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预期的结果(大纲):1.A Survey of Gothic 1 Definition of Gothic 2 the Origin of Gothic Novels 1 Historical Reasons 1 Folklore in Germantic Nationality 2 Drama in the Renaissance 3 the Bible and Legends in Christianity 2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 Itself 1 Challenge of Romanticism to Rationalism 2 Sublime and B Emily’s Gothic Heritage 1 Theme 1 Good and Evil 2 Revenge 2 Characters Description 1 Villain-hero 2 Delicate Young Girl 3 Atmosphere, Environment and Plot 1 Terror 2 Mystery 3 SEmily’s Gothic Innovation 1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1 Change of the Background 2 Use of Symbolism 3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4 Illusion and Subconsciousness Description of Figure Emotion and PsychologyReference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资料查找、理论探讨研究、阅读法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研究所需条件:纸张、打印设备、图书馆、互联网上获取国内外文献资料;可能存在的问题:(1)文献不足; (2) 由于个人的观点和能力,使对研究对象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1.研究进度安排(1)论文指导第一周(学期第八周):学生完成初稿。(2)论文指导第二周(学期第九周):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初稿后发回修改。(3)论文指导第三周(学期第十周):学生交论文第二稿。(4)论文指导第四周(学期第十一周):指导教师审阅第二稿并发回给学生进一步修改。(5)论文指导第五周(学期第十二周):定稿(6)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交定稿的打印稿和电子文本。(7)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本周星期五至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周)星期五,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写评语,学生做好答辩准备。(8)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十四周):星期三至论文指导第八周(学期第十五周)开展答辩工作。 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8条)[1] Bronte, C Charlotte Bronte’s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Wuthering H London: J M Dent Sons L [2] Gerin, W Emily Bront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3] Marie, Mulvey-R The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 [A]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 [4] Punter, D The Literature of Terror [M] London: L [5] 方平 1993 希望在人间—论〈呼啸山庄〉(《呼啸山庄》译序) [M]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24页[6] 盖斯凯尔夫人 2000 夏洛蒂�6�1勃朗特传[M] 张淑荣等译 北京: 团结出版社 第11—12页[7] 肖明翰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 外国文学评论第3期[8] 鲜于静 神秘和怪诞的魅力——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的哥特艺术研究[MA]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库 参考资料: _asp?forum_id=47&view_id=74
201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