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晓smile
科技之光: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不光人类动植物也离不开它! 
1 减少污水的排放,运用保护水体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的用水量越来越多,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水体的污染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如果人类生存环境周边的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那么只能实施远距离取水的计划,这样给生活和生产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合理利用水资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减少污水的排放。2 管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供的资料,农业用水约占用了全球淡水资源的70%。联合国预计,在未来20年内,世界需要增加17%的淡水灌溉农作物以满足人类对粮食的消费,农业节水尤为重要,应该根据不同农作物具有不同的需水量这一规律,把各种农作物进行优化配置,使产量和用水量达到最佳,从而提高灌溉用水效益,并大力推广优化技术与计算机在灌溉用水管理中的应用,提高水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同时,应重视发展高科技节水技术。在全球水资源日趋匮乏的今天,合理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而合理用水的关键在于管理。首先是强调水资源的公共性。鉴于水具有流动性、多功能性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海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性等特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强调水资源的公共性。强调水的公有性的实质,是为了消除各种以牺牲更大的社会利益为代价,追求狭义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协调水资源利用上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水利共享、水害共当的原则。其次是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世界各国大多都强调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据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第13次自然资源委员会资料,在22个成员国中,已有13个国家设立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综合管理机构,另有6个国家正在筹建这种机构。从各国实践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工农业用水和城乡用水等各个方面,并通过立法予以明确的规定。最后是实行水权登记和用水许可制度。世界各国大多以用水许可制度和水权等级制度为切入点,规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并对用水量进行管理。各国实施的水权登记和用水许可制度,通常包括下列内容:实施水权登记和用水许可的程序、范围;许可用水的条件、期限,用水权的等级及用水权丧失、废止或转让的规定,以及有关奖励和处罚的原则等。3 科学利用水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坚持人水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人水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必须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既要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也要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更加注重节水型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加强需水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生态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要形成“人水和谐”的社会风尚,就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用地上水置换地下水。要用“量水而行”的原则指导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用损害水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和社会指标的增长。其次是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节约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建设节水型社会,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满足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要求。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牢固树立起“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就不可能实现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思想。要拿出抓经济工作的力度去抓水资源保护,把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树立水资源忧患意识,绝不能以牺牲水资源、严重破坏水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性的经济繁荣。要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抓好管理保护,切实处理好水资源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系。最后是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是重要的水利工作方针,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根本方法。必须坚持地表水地下水统筹,水量水质共管,水体水域兼顾,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实现水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首先要考虑本地区水的利用不能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使其依靠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能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做到量水而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发展。同时,在用水秩序上应以人为本,先生活后生产。通过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保证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综上所述,要加快改革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管理体制和机制,实行水资源一体化统一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开源节流并举,节水与防污并重,建立完善用水节水保护水的责任目标体系,层层落实责任。要不断破除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障碍推进水资源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浅析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支撑着所有生命,它既是基础性资源又是战略性资源,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水问题已不再仅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而成为全球性、跨世界的关注焦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急剧增加,水环境质量评价成为进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以了解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趋势及其变化规律,制定综合防治措施与方案。只有充分了解当地主要污染因子和主要污染源,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方案和综合防治措施。准确的环境质量评价可以为制定环境标准、法规、条例细则等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因而水环境质量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1]。水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关于水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的科学,是环境评价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水环境科学工作者认识水环境、保护水环境的基础。通过环境质量评价,得到环境质量变化发展的规律,可为环境系统的污染控制规划及制定区域环境系统工程方案提供依据。因此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基础,对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水环境质量评价在国外于60 年代中期开始出现,70 年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将环境评价纳入法律的国家。我国是一个水问题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水资源与环境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也是科学界、水利和环境保护部门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质量评价在我国的开展也有30 多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评价理论、评价方法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进展。纵观环境评价的发展,有由单目标向多目标,由单环境要素向多环境要素,由单纯的自然环境系统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系统,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发展的趋势。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数学方法的应用,使得环境质量评价更加规范化,评价的整体水平得到不断提高[2]。环境质量评价方法1 指数评价法指数评价法是用水体各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与其评价标准之比作为该项目的污染分指数,然后通过数学手段将各项目分指数综合得到该水体的污染指数,作为水质评定尺度。根据不同的处理方法,又可分为综合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懂,缺点是主观性强,评判结果常与水质实况不相符合。2 灰色评价法灰色评价法是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水质评价。根据断面水质中各因子的实测浓度与各级水质标准的关联度,然后 _asp?pageid=3169根据关联度的大小确定断面水质的级别,根据同类水体与该类标准水体的关联程度进行优劣比较。主要方法有灰色聚类法、灰色关联评价法、灰色贴近度分析法、灰色决策评价法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缺点是存在分辨率低等问题。3 模糊评价法模糊评价法是运用模糊数学的概念和方法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由于水环境中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水质级别、分类标准、“污染程度”的界限都是一些模糊的概念,因此模糊数学在水质综合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评价结果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较强合理性。缺点是计算过程复杂,可操作性差。4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评价系统的有关方案的各种要素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次的各种要求以上一层要求为准则,进行两两的判断比较和计算,求出各要素的权重,根据综合权重按最大权重原则确定最优方案。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操作,缺点是主观性强,评价结果往往不够客观[3]。5 基于统计理论的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统计学理论,对高维变量系统进行最佳综合与简化的方法。主成分按其所含信息量多少排序,一般前几个主成分即已包含总信息量的大部分,因此,在随后的分析中只用前几个主成分即可,不会导致主要信息损失。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具有较好的客观性,缺点指标的选取主观性强,易受影响[4]。6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水环境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由大量处理单元组成的非线性自适应的动力学系统,具有学习、联想、容错和抗干扰功能。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水环境评价,首先将水环境标准作为“学习样本”,经过自适应、自组织的多次训练后,网络具有了对学习样本的记忆联想能力,然后将实测资料输入网络系统,由已掌握知识信息的网络对它们进行评价,目前水质评价中应用较广泛的是BP 网络。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望采纳
4 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 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左其亭 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冯尚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