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111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其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1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3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海外华人来说,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因此,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愿望的需要。在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较早,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则尚处于起步阶段。尽力发掘、保护和开发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1 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2 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 3 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 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4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 5 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6 短期表现式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港捷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 4、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两大原则 1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保存原则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地反映文化与真实地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 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固然要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把横断山区的一个小村落划定为世界民族人文保护区的做法毕竟不可能推广到各地,也很难保证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治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则是决策关键。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相近(均在l991年底),199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6亿元和630万元,199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亿元和691万元,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区位是关键,前者处于口岸城市,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众多,且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因此,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且具体位置与依托城市之间不宜超过1小时车程,与主要客源区尽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围之内且交通便利。如距离偏远,应尽量与其他较具吸引力的景点组合成二日游旅游线路。在投资规模上宜尽量予以控制。 5、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内容精选时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6、结论 民俗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此民俗旅游也就显得丰富多彩。民俗旅游的开发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征,它的内容选择和开发都应讲究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坚持民俗的独特性,只有保持各民俗旅游的独特性,所开发的民俗资源才是可游的,其旅游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民俗风情,在旅游中作为人文景观的一个极为重要内容,以其美学风貌,具 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在于人的美的昭示和显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开放、改革的近十几年来,我们又在如何开展民俗 风情游、加强美育薰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很值得总结和发扬。本文围绕以 上的三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 中国旅游的审美对象,一般依次排列有: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 …等。民俗风情,次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排列老三,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是 因为我国幅员十分广阔,地质地貌多样,名山大川遍布,山水美一直享有盛誉, 列为榜首,理所当然。同时,我国又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璀璨无比的历代 的文化遗产;帝王将相、名哲圣贤、道长高僧、文人雅士等在名山大川留下了众 多的名胜古迹。所以,我一直坚持中国旅游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密不可分” 的观点。如今要把“排行老三”单挑出来,改变传统的模式,开拓新的旅游领域 和项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从旅游审美来看,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都是“全身心”的感官开放和接纳、高级的精神享受,都是动静结合的休闲、娱 乐的活动。但是,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相比较,在旅游审美中,在 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陌生新奇。 我国有五十五个民族组成一个大家庭,平等和睦,繁荣昌盛。就旅游资源的 分布来看,五岳、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都在汉族居住地,少数民族的 民俗风情游,比山水风光游的开发、利用,更占优势。就国内旅游客源的组成来 看,由于汉族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他们到汉族文化复盖的旅游风景区,与 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游览区相比,凭添了由新奇、神秘引起的陌生感,大有不 到异域胜异域的感受。本来,旅游,就是生存和生活时空的一种移动或更换。由 新奇、神秘引起的陌生感,相对于日常生活、工作的环境来说的。蔡元培曾揭示 了人有一种“习久的心理”,“常住繁荣城市的人,一到乡村,觉得格外清幽。 ”(《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72页)美在发现中得以开拓,又经过对照,变 得更加强烈和新鲜。要知道人类不会倒退到旧石器时代,以良好环境能定居下来 为满足了。游人的陌生新奇感,既可以扩大“新知”,又可以激起游兴。正如沈 明编著《旅行》一书所指出的: 我国是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着独具一格的诱人的习俗,到少数民族聚 居区作风情旅游,了解那里的历史变迁、生活现状和风情民俗,采集那里的民间 文艺珍品,直接感受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围,会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有着更为形象的 知识。总之,旅游处处皆学问,只要留意学习,定会得益非浅。(广西民族出版 社1990年版,第29页) 第二、参与亲切。 山水是自然物,古迹虽能“睹物思人”,毕竟是伴随着历史的回声,游人无 法直接参与,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而民俗风情则不一样,它是一种多功能 的群众性的活动,可以把游人裹夹进去,士农工商,全心投入,忘乎所以。如火 把节的习俗,至今在我国西南十几个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节日那天,人们穿起 民族盛装,杀牲庆贺,举行各种文体娱乐,晚上举着火把,排成火龙,在山间田 野上漫游,并互相“泼火”,互换吉祥。这个“泼火”,与云南傣族的“泼水”, 形成了鲜明对比,提供了人人参与的特定氛围。这样,“旅游经历就将新鲜程度 和亲切程度联系起来,将旧习惯的可靠性与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兴奋联系起来”( 〔美〕罗伯特?麦金托金和夏希肯特?格波物《旅游学》,第81页),促使整 个身心健康,获得美的享受。 第三、喜庆认同。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通过审美主体个体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发现美、体验美、 认同美。这种发现美、体验美、认同美,在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的 旅游活动中,是相同的。香港华莎《母女浪游中国》一书中,就对山水风光、名 胜古迹、民俗风情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发现美、体验美、认同美的忠实的记录, 充分体现了“龙的传人”寻根探美的心迹。如,敦煌的鸣沙山从“单纯一致”的 形式美的角度,描绘了这座傍晚下的金黄色的山的色彩,线条和整个画面,鲜明、 晶亮,没有深浅,没有参杂,没有渗透,给人一种美的惊奇、爱的震摄。于是, 她说:“如果草原象征了青春的欢乐,荒漠象征了暮年的悲苦,那么鸣沙山就象 征了壮年胜利的喜悦了。”(第98―99页)但是,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 名胜古迹在审美认同方面,还有差别。主要在于从美学的范畴来讲,山水(如, 桂林、西湖)偏于优美,古迹(如,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偏于崇高,而 民俗风情大多与节日活动联系在一起,则偏于喜剧性的范畴了。普天同庆,其乐 融融,使审美认同,比其他旅游审美对象来说,来得轻松、自如,不费什么心思。 这从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越办越火红,就看得出这个审美认同 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而被称为“新民俗”。(《厦门晚报》1995年2月16 日刊《新华社发表春节晚会笔谈,认为电视观众欣赏心理成熟了》) (二) 民俗风情美属于社会美的一种。但它又与社会美中社会事物的美,有所不同。 社会事物(如,劳动产品、工具)一般取物化形态,很难直接看到创造的过程。 而民俗风情,多为一种社会的群体活动,有着创造者本身的全过程的参与,可以 进行直接沟通、交流和对话。因此,作为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来看,社会事物 美的显现程度,当然不如民俗风情美了。具体说来,大致有四方面: 第一、民俗风情与人的形体美。 民俗风情中,保留了不少远古的遗迹。那时,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 远古人面临着生存和生活的艰难和困苦。为了社会生产和自身生产,必须具有健 壮的体魂。这在一些民俗风情的艺术表演中充分体现出来。如,泉州的拍胸舞。 “表演者上身赤膊,头带草帽,上肢随着节拍有节奏地拍击胸膛、腋窝、大腿, 时而上跳,时而下蹲,头部诙谐地摇摆。舞蹈音乐配以脍炙人口的南曲《三千两 金》或其他车鼓乐。基本动作有击掌回音,八拍雄姿、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 才抢牌、青蛙出洞、小阉鸡行、大阉鸡行,等”(厦门市思明区文艺联谊会《闽 台民俗风情》,鹭江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试想,如果表演者都是 些鲁迅笔下的“驼背五少”,岂能赤裸干瘪的上身,又岂能进行如此的高难度的 舞蹈动作呢?同样,民俗一些节日,本身就含有旅游的审美意义,也与参与主体 (游人)的形体的健康、壮实有一定的关系。我在《登高、踏青、远足(旅游别 称的审美意义)》一文中,指出: 中国古代旅游的大众化的趋势,与西方不完全一样。西方现代旅游,依托着 交通工具中火车的出现、组团的经营手段。中国宋元明以后,旅游大众化的趋势, 主要是利用民间节日。登高与重阳节、踏青与清明节,早已成为民间习俗。远足, 一般也安排在公休假日。(《中国旅游报》1992年3月24日) 至于有的民俗的体育竞技项目,成为健、力、美的象征,规模宏大,深入人 心。“如端午赛龙舟,近年发展为跨县跨省的大型体育竞技活动,得到跨国公司 的赞助。1988年广东番禺县举办的莲花杯和希尔顿杯龙船大赛,观看者达二 十万人之众。近几年来每年重阳节到白云山登高者,也在三十万人左右。”(叶 春生《民俗美》,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第二、民俗风情与人的装饰美。 服饰是人的装饰主要方面。服饰,不仅是人的“第二肌肤”,是文化的表征, 而且是各少数民族相互区别的外部特征。我国55个民族中,除了西北几个少数 民族为白种人外,大都为黄种人。我读一本人类学的书,说中国黄种人,北方为 蒙古种,南方为马来种。这就是说,一个标准的北方人和一个标准的南方人,在 体质上还是有区别的。而我们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散布在全国各地,无法用是北 方人,还是南方人这个标准来衡量。服饰往往成了少数民族外部标志。或者说, 什么民族有什么样服饰,什么样服饰就是什么民族。这在民俗风情游的审美对象 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维吾尔族的小花帽、傣族的统裙、满族的旗袍、瑶族的花裤、藏族的哈达、 蒙古族的马靴,等等,无不装点着旅游的景观,制造了特定的审美氛围,保留着 诱人的魅力。有的经过一定文化教育或长期生活在他乡城镇内,不愿意穿本民族 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也不想也不可能在这里讨论。但有一条,既然作 为旅游部门组织的民俗风情游,在接待地的各少数民族应该依据民俗要求来着装, 才能体现出一定的风情来,这是肯定的。 第三、民俗风情与人的风度仪表美。 在民俗风情美中,有两大部分,即社交风俗美和婚嫁民俗美,涉及人的风度 仪表美。我国素称为礼仪之邦。无论在行为、举止上,还是在待人接物上,均有 优良的传统和现行的规范。其中有一部分沉积在民俗风情上,时而清醒,时而狂 迷,烘托出人自身和人与人之间的美。如,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花兰瑶胞,是 个很讲礼节的民族,他们有一种迎客仪式,瑶语叫“离贯侯棋”,直译为“远方 的朋友”,意译为“礼歌会”。又如,我国许多民族都有“打同年”的风俗。苗 语称为“嘎江”,直译为“老树的根”,意思是“结交最知心、最忠实可靠的朋 友”,俗称“拜把”、“结义”。不但在同一民族中,在不同民族中也相当盛行。 它成了团结的纽带,友谊的桥梁,在生活中留下了许多佳话。 第四、民俗风情与人的精神美。 民俗风情的形成、流传,与其蕴含的民族的深层心理有极大关系,张扬一种 人格精神。清明与纪念介子推、端午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老幼共知,耳熟能详。 至于“在我们源远流长的民俗礼仪中,婚姻习俗,最为繁缛,也最为有趣。千百 年来,这些礼俗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变化,它从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人 民的心理、德行和品格,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强烈的地方和民族色彩。 许多场面本身,就是一幅美好的民俗风情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 美》,第141页) 以上只是简单地将民俗风情与人的美的四个不同层次,作了一点探讨和研究, 无非是说民俗风情在旅游中真正能够发挥使用的,在于人的美。人的美是民俗风 情美的核心。作为民俗风情游的组织、策划和实施者应该明白这一点。否则,这 一活动,不是搞成徒具形式的大轰大嗡,就是搞成庸俗、猎奇的走火入魔。 (三) 大力开展民俗风情游,深层发挥旅游审美中的人文资源。基于以上的认识, 结合开发、利用的实践,大致说来,要注意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拳头产品和联片开发。 每一民族、每一地域都应该把自身民俗风情的旅游资源,作一次全面的模底 排队,进行学者、专家的论证,什么是这一民族、这一地域民俗风情的拳头产品, 力争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前一段,厦门市文化界一次聚会,讨论到南 音问题。泉州有南音,厦门也有南音。两地南音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有所不 同,开始形成流派。有人主张有。有人主张不分。这说明已是个客观存在。厦门 南音就应该助长自身流派的更加成熟,拿出整套、整台的节目出来,形成拳头产 品。 然而,旅游有日程安排,不能过于单调。要在形成拳头产品后,相应地进行 联片开发,点面结合,才能留得住游人。这里民俗风情自身有宽度和深度以外, 还可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积极地配合、穿插地进行,不能单打一。 第二、维护传统和开发新项。 日本进入现代化以后,十分重视民俗风情的发扬光大,将传统注入新的时代 意义。在东南亚,民俗风情,是他们旅游中的强项。近几年,山东曲阜的祭孔、 潍坊的国际风筝节、广东春节花市、广西三江口的歌圩和福建妈祖文化节,公祭 客家母亲河(汀江)、土楼文化节等,为我国旅游事业增加了异彩。我们应该看 到,民俗风情有双重性。一面有变异性、革新性,另一面有陋俗恶习,有惰性。 报载:“我国禁放烟花爆竹的城市今年已达到40多个,其中主要是北京、南京、 沈阳、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厦门晚报》1995年2月13日),就是革 除陋俗恶习的一例。我们在组织、策划和实施民俗风情游中,要坚持这一审美标 准和审美理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三、旅游搭台,经贸唱戏。 据新华社电讯,“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的最新统计结果表明,1994 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达73.2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950亿元人民币, 两项合计折合1600亿元人民币,说明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新兴的重要产业。…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我国已在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跃居第八位。”(《厦 门日报》1995年2月10日)这说明,旅游业本身给社会既带来了经济效益, 又带来了社会效益。由于民俗风情这一旅游审美资源,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相 比,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参与性,几乎是它所依附的那一民族、那一 地域的人民,都须介入其中,更应该注意在开发、利用这一旅游项目时,给那一 民族、那一地域带来经济上的实惠。而“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是个较好的组 织形式。上引的新华社电讯中,还有一段话说,“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 改革开发以来,旅游业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旅游资源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 现实生产力。”(《厦门日报》1994年2月10日)这段话中的第二句话, “各级政府重视”,也得到了旅游为经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的回报。既然 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已为实践证明了的较好的活动方式,就应该把民俗风情游 尽量纳入其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构成良性循环。当然,任何问题不能绝对 化。我们强调旅游与经贸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否认民俗风情游有 独立的审美价值。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