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1

鸿才半双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现代汉语词汇的不同来源论文怎么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拓八爷

已采纳
??格式吗?还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太宽泛了,再具体点好不?我可以回答你,我写过几篇了。 其实是有很多东西写的,我研究的就是这个方面,先给你推荐一本书,《语法研究入门》,这本书如果时间紧的话不用把他看完,选 一篇文章看,就看那一篇就好了,可以看徐通锵的《“字”和汉语的语义句法》这篇文章,与马庆株的《词组的研究》这两篇文章对比看,前者是“字本位”后者是“词本位”但徐通锵的那篇文章存在问题,没有分清研究层面。你先看看,如果有什么问题再留言。

现代汉语词汇的不同来源论文怎么写

281 评论(14)

永远的乐儿

通过上半年自考本科全部笔试和实践课程考核的考生,已开始撰写论文。作为指导考生论文写作的主考高校老师,提醒考生在撰写过程中论文题目的设计不要太大,通过运用论点、论据分析将题目阐述清楚就可以了。毕业论文是考生通过几年专业学习,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和考查。在以往指导论文中我们发现许多考生确定不了论文题目,主要原因是有的考生将题目定得过大,而内容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出现文不扣题,题不点睛的现象。还有考生在选题时只考虑文献资料是否丰富,而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在论文写作时被大量的文献资料所左右,总觉得题目不妥。如论李白诗歌特质,题目范围可再小些为论李白诗歌特质中的“侠”,就足以发掘出一篇论文,可就李白诗歌特质中的“侠”,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上存在哪些说法、争议,已有的论点是什么,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说出原因。论文题目确定后,在进一步写作中,考生要围绕题目,突出主题。本科论文不要求有多少创新思想,也可以选择前人研究过的方向,根据所选主题,了解历史及现实存在哪些争议、各家各派有哪些论点、哪些共识,能针对争鸣,摆出观点并说出原因,就是一篇很好的论文。仍以古代汉语中 “李白”为例,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对李白诗歌的评价从宋朝就已开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苏轼、陆游等都对李白作品及其生活背景有过论述。经历数百年研究后,今天的“李白研究”分为几个主要部分:生平、性格、思想研究、诗歌的艺术成就、诗歌艺术渊源及对后人的影响等,在这几个主要领域中还包含了若干研究分支,如“诗歌的艺术成就”包含了研究李白诗的特质、风格、题材、内容等方面的成就以及李白乐府诗的成就、绝句诗的成就、律诗的成就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从文学史的角度,对历史上某一学说或评价发表观点。确定了主题,考生就可以围绕主题给论文拟定一个恰如其分的题目(如李白诗歌中的“侠”),不要出现题目失当的情况。
126 评论(9)

壹周周Sama

hello,my freend!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它可分为多种语言,也有民族语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就是只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现代汉语中的口语是人们口头上所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而书面语就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它是再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易于琢磨、加工、使之周密严谨。书面语是用文字写成的。但书面语不是文字问题,而是语言问题。我们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放在这里一并讨论。 文字出现以前,语言只有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即所谓口语。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书面语。简单地说,书面语就是用文字记载下来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我国通常用“话”表示语言的口头形式(中国话、英国话、法国话),用“文”表示语言的书面形式(中文、日文、英文)。这里所谓的“话”和我们在第一章中所说的一句一句的“话”不是一个东西;这里所谓的“文”(书面语)和作为书写符号的文字也是两回事。我们需要把两者很好地区别开来,不能混同。 文字是书面语的书写工具,是体现书面语的一种物质形式,正像语音是体现口语的物质形式一样。所以文字和书面语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文字本身不是书面语。没有文字,也就没有书面语。我们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就是指汉语有历史悠久的书面记载。 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是口语的加工形式,所以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口语是听的,书面语是看的。听和说连在一起,要求快,因而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看和写连在一起,可以从容推敲,仔细琢磨。这就给口语和书面语带来一些不同的特点,使两者不可能完全一致。说话的时候,除了联词成句以外,还可以利用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各种特殊的语调,身势等伴随的动作以及说话时的情景。口头交际讲求效率,有这么多的条件可以利用,所以口语的用同范围可以比较窄,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还可以有重复、脱节、颠倒、补说,也有起填空作用的“呃,呃”“这个,那个”之类的废话。写作的情况不同,口语中的各种伴随因素不起作用了,只有标点符号还起一点作用,但也有限。书面语只能用别的手段来弥补不足:扩大用词的范围,使用比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尽量排除废话,讲究篇章结构、连贯照应等。口语和书面语的这些差别是由使用条件决定的,它们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的风格变异。 汉字的特点给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还带来一些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点。在以拼音文字为书写工具的语言中,拼写要反映现代的读音,古今的分野比较分明,书面语不容易直接引用古代的说法。所以书面语和口语的一致性比较强,谁如果套用几世纪以前的说法,就会闹笑话。汉语的情况有些不同。词语的读音虽然古今有别,但文字的写法却是一样的,这在客观上便于沟通古今。加以人们崇尚古代的典籍,古代的句式和词语用法通过师生传授,代代相传,一直沿用下来。新的作者会毫不犹豫地把公元前的词语和其后若干世纪产生的词语一起引用,口语中早就不用的旧词语仍旧可以在书面语中通行无阻。例如,“”“”“居心测”“”等等。类似的现象在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中是少见的。 其次,在以拼音文字为书写工具的语言中,文字反映的是共同语的发音,书面语可以通过教育、阅读等途径对口语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书面语中的词语穿着共同语的语音外衣进入方言区,起着推广共同语的作用。汉语的情况有些不同。由于汉字不与统一的读音相联系,汉语书面语就不容易把共同语的语音形式推广到方言区。书面语的词语不是通过“读”的方式,而是直接通过“看”的方式进入不同的方言区,与当地的方音挂钩,它的读音在不同的地区可以各不相同。碰到不认识的字,方言区的人只要知道它读如某字,就用自己方言里那个字的音去读它。只有在汉语这样的语言中才能看到书面语和口语的这种特殊的关系。 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它虽然产生于笔头,也可以见于口头。新闻广播就是书面语的口头形式。人们用“掉书袋”“文绉绉”“学生腔”“字儿话”等来形容用书面语说话的人。相反,通俗读物要求口语化,在剧本和小说的对话里,作家总是要努力写出口语来刻画人物性格;法庭上的供词、证言也要尽可能记录原话。这些又是书面使用口语的例子。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按理人们应该更重视口语,至少也应该对它们一视同仁。但是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存在着一种“重文轻语”的倾向。为了读书写文章,人们不惜十年寒窗苦,而说话是孩提时期不知不觉地学会的,很少有人去研究。出现这种倾向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自有文字以来,政府法令、契约文书、经典文献、圣人立言等等都是用文字来记载的。一切“高级”的、重要的交际任务都由书面语来完成,口语只用来料理衣、食、住、行等日常的交际。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重文轻语”的倾向是不奇怪的。现在时代变了,以前非得由书面语来完成的交际任务也都能用 口语来代替。录音、录像、通信、广播等设备已经普及,口头信息能够在顷刻之间传递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去,同时为千万人听到;也能录成音档,和书籍一样大量复制,长期保存。现在,口语克服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也能够传于异地,留于异时。口语的特点是快,随着生产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它将更多地进入过去由书面语独占的交际领域,扩大使用的范围。这就需要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时代变了,传统的“重文轻语”的现象也得改变,口语和书面语应该两条腿走路,同时并重。但是人们的认识往往落后于客观形势,“重文轻语”的倾向至今仍然相当严重,学校里的“语文”课实际上仍然只教“文”,不大教“语”。这种现象应该逐步纠正过来。你可以搜索高中语文网
271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