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天大萝卜
我国航天科技工业跟踪世界航天的风雨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拼搏腾飞、屹立于世界的发展道路。 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刚从国外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博士提出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中央作出决策,在钱学森的主持下,集中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大学生,组成最初的科研队伍,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始攀登航天技术高峰。 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1956年10月8日我国建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 院,开始利用苏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 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下令召回全部在华的苏联专家,导弹资料被带走。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导弹,对导弹内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几乎不了解,更谈不上设计、研制导弹了。面对巨大的困难,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发愤图强,刻苦钻研,突破了重重难关。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它的发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转折点。 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腾空飞起,沿着预定弹道飞行,命中目标。这是中国战略导弹发展的良好开端。 6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频传捷报:1966年我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洲际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最令世界震惊的是,1977年,我国决定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9000千米以上的远程运载火箭。1980年5月18日上午11时45分,随着一声山崩海啸般的轰响,一枚巨型火箭拔地而起,划破万里长空,直飞南太平洋。经过30分钟的飞行,远在万里之外的火箭落区传来火箭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的喜讯,我国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为征服太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风雨历程,凝聚了无数科技人员的心血,他们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祖国国防力量的壮大,让我们从对历史的回顾中,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敬意。 东风-2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单级、使用液体燃料、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首发试验于1965年。开发目的是拥有打击日本国土的能力。这是我国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弹道导弹。 东风-3型(又称CSS-2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单级、使用液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可覆盖菲律宾的美军基地。该型导弹于1969年开始服役,携带一枚当量约100-300万吨的核弹头。据传,1986年7月,我国开始了东风-3型多弹头系统的研究,改进后的型号可以携带多弹头,当量约5-10万吨,分别攻击不同的目标。 东风-4型(又称CSS-3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两级、使用液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可以覆盖关岛的美军基地,经改进后射程可以覆盖莫斯科。1985年对该型导弹的控制软件作了改进,在命中精度上得到了一定提高。 东风-5型(又称CSS-4型)导弹,是一种使用液体燃料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1971年进行了首次试验。该型导弹射程可以打击到美国的西部区域。1983年,该型导弹经过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射程,换装了更精确的制导系统,命名为东风-5A。该型导弹自身携带液体燃料(无须战时灌装),贮存于地下发射井中,随时可以发射。1986年,东风-5型导弹进行了分导弹头试验。 CSS-N-3潜射弹道导弹(巨浪导弹),是1969年到70年间开始发展的潜射弹道导弹,经过十年的发展,1982年成功地进行导弹水下发射。如此长的孕育期主要是受制于固态燃料的开发以及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计划。CSS-N-3是两节推进的导弹,携带一枚当量在20万吨到100万吨的弹头。据传,它是改自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五型导弹。每艘夏级潜艇上配置两列合计12枚CSS-N-3导弹,其大小与性能约与美国早期北极星。 
太长了,三天三夜说不完,简单一句话我国的导弹技术是在前苏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望推荐
我国航天科技工业跟踪世界航天的风雨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拼搏腾飞、屹立于世界的发展道路。 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刚从国外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博士提出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中央作出决策,在钱学森的主持下,集中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大学生,组成最初的科研队伍,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始攀登航天技术高峰。 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1956年10月8日我国建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 院,开始利用苏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 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下令召回全部在华的苏联专家,导弹资料被带走。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导弹,对导弹内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几乎不了解,更谈不上设计、研制导弹了。面对巨大的困难,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发愤图强,刻苦钻研,突破了重重难关。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它的发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转折点。 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腾空飞起,沿着预定弹道飞行,命中目标。这是中国战略导弹发展的良好开端。6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频传捷报:1966年我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洲际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最令世界震惊的是,1977年,我国决定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9000千米以上的远程运载火箭。1980年5月18日上午11时45分,随着一声山崩海啸般的轰响,一枚巨型火箭拔地而起,划破万里长空,直飞南太平洋。经过30分钟的飞行,远在万里之外的火箭落区传来火箭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的喜讯,我国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为征服太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风雨历程,凝聚了无数科技人员的心血,他们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祖国国防力量的壮大,让我们从对历史的回顾中,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敬意。 东风-2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单级、使用液体燃料、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首发试验于1965年。开发目的是拥有打击日本国土的能力。这是我国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弹道导弹。 东风-3型(又称CSS-2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单级、使用液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可覆盖菲律宾的美军基地。该型导弹于1969年开始服役,携带一枚当量约100-300万吨的核弹头。据传,1986年7月,我国开始了东风-3型多弹头系统的研究,改进后的型号可以携带多弹头,当量约5-10万吨,分别攻击不同的目标。 东风-4型(又称CSS-3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两级、使用液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可以覆盖关岛的美军基地,经改进后射程可以覆盖莫斯科。1985年对该型导弹的控制软件作了改进,在命中精度上得到了一定提高。 东风-5型(又称CSS-4型)导弹,是一种使用液体燃料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1971年进行了首次试验。该型导弹射程可以打击到美国的西部区域。1983年,该型导弹经过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射程,换装了更精确的制导系统,命名为东风-5A。该型导弹自身携带液体燃料(无须战时灌装),贮存于地下发射井中,随时可以发射。1986年,东风-5型导弹进行了分导弹头试验。 CSS-N-3潜射弹道导弹(巨浪导弹),是1969年到70年间开始发展的潜射弹道导弹,经过十年的发展,1 982年成功地进行导弹水下发射。如此长的孕育期主要是受制于固态燃料的开发以及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计划。CSS-N-3是两节推进的导弹,携带一枚当量在20万吨到100万吨的弹头。据传,它是改自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五型导弹。每艘夏级潜艇上配置两列合计12枚CSS-N-3导弹,其大小与性能约与美国早期北极星。简单概括一下: 1964 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讲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核禅头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66年,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1970年1月30日,东风-4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成功。1980年末,巨浪-1完成增程任务,射程从2,0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 1986年,用东风-4弹道导弹进行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的第一次试验。1989年8月,东风-21固体燃料弹道导弹以机动方式发射成功。1992年,M-11战术弹道导弹定型生产并出口吨。1999年8月2日,中国对外宣布试射“新型远程导弹”成功。
一弹就是1966的导弹,另一弹是1967的氢弹,还有一星是1970的“东方红1号”的人造卫星“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正气的史诗,“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为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跃,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历史不会忘记,我国地空导弹武器装备发展的曲折和艰辛。上个 世纪50年代末,那时的中国空军,为了适应国内防空作战需要,提高 国内地空导弹科研水平,从前苏联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地空导弹 —“萨姆-2”,空军地空导弹兵由此诞生。1959年10月7日,诞生仅 一年的地空导弹兵就在国庆十周年首都防空作战中首战告捷,一举击 落美蒋RB-57D高空侦察机,震惊了世界。 在空军地空导弹兵诞生初期,全部以第一代中高空、中程地空导 弹兵器为主。自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从前苏联引进了“萨姆-2”兵器 后,便开始了全面的仿制生产。从1965年开始,国产“红旗一号”、 “红旗二号”和“红旗三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相继完成设计定型并 装备部队。特别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的10年间,空军地 空导弹兵部队广大官兵主要运用“红旗二号”兵器,转战大江南北, 先后有18个营机动作战百余次,行军24万多公里,足迹遍布20个省、 市、自治区,先后击落敌机9架(其中U-2高空战略侦察机5架),不 仅在世界防空史上开创了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而且创造了击 落U-2高空战略侦察机最多的纪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 期。改革开放的春风为空军地空导弹武器装备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发 展机遇。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亲切 关怀下,开始自主研制我国新一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从80年代中期 至90年代中期,十余年时间,有三种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定型 并装备部队。90年代初,空军引进的某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开始装备 部队,标志着空军地空导弹武器装备实现了从第一代向第三代的跨越。 同时,性能先进的国产中高空、中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和低空近程地 空导弹武器系统批量装备部队。 本世纪初的一天,是我国地面防空武器装备发展史上一个值得纪 念的日子。这一天,空军在西北某训练试验基地举行了隆重的三种新 型国产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首套装备授装接装仪式。该型新装备连同另 两型新装备,分别代表了高中低空、远中近程三种新型地空导弹武器 系统,当年完成设计定型、当年生产、当年交付部队,不仅创造了空 军装备发展的一个奇迹,而且标志着我国地空导弹武器研发水平已经 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三种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完成设计定型陆续 装备部队,并很快形成规模战斗力,意义十分重大。一方面,进一步 优化了空军地面防空力量的整体装备结构,弥补了原来高低两端,即 高空远程和低空近程的防空火力不足,加强了中间环节,提高了防空 反导的综合抗击效能和整体防御水平,基本实现了地面防空力量由数 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另一方面是开辟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地 面防空武器装备发展之路,积累了军地同心、合力研发高新技术装备 的成功经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再一方面是挖掘和整合了我国地面 防空武器系统的研发潜能,促进和带动了国防工业及相关产业的科学 发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空军地面防空力量已经 形成多代共存、多型并用、成龙配套的装备体系和远中近程、高中低 空搭配衔接的火力配系,并且具备了较强的反导能力和抗击多目标能 力,信息化条件下的防空反导作战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了装 备跨越式发展的空军地面防空力量,必将以更加威武的雄姿,守卫祖 国领空,再创新的辉煌。 地空导弹兵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