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毛
目录 1 绪论 3 1 选题意义及课题来源 3 2 国内外现状简介 3 1 PLC在高炉中的应用 3 2 PLC在泵站系统中的应用 4 3 课题意义及论文的主要工作 4 1 选题意义 4 2 本次设计的主要工作 5 2 系统工作原理 6 1 控制系统要求 6 1 控制系统功能要求 6 2 设计技术指标 6 3 设计原则 7 4 系统的保护设计框架 7 2 系统控制方案的确定 8 1 方案概述 8 2 方案确定 8 3 系统工作原理 10 1 系统整体结构模型 10 2 系统组成及框图 11 3 系统主要工作流程 12 3 系统硬件设计 14 1 系统硬件总体组成 14 1 系统硬件组成 14 2 系统机械流体部分组成 14 3 系统电气部分组成 15 2 泵的选型和设计 15 1 系统要求 15 2 拟选用的元件 15 3 PLC控制部分的的设计 16 1 PLC的I/O需求和分配 16 2 PLC的选型和主要技术指标 17 4 转换部分设计 20 1 转换部分方案的确定 20 2 单片机PIC18F2480简介 22 3 单片机PIC18F2480电路设计 25 5 检测部分设计 28 1 铂热敏电阻PT-1000 28 2 JLS40压力传感器 29 3 AD靶式流量开关 29 3 三达德KH-32型电流互感器 30 6 抗干扰处理、保护设计 31 1系统避雷措施 31 2系统抗电磁干扰措施 32 7 系统组要元件 33 4 系统的软件设计 34 1 软件设计概述 34 2 控制主程序的梯形图设计 38 3 单片机部分C语言设计 44 5 通信部分设计 49 1 系统联网和通信部分框架 49 2 系统与上位机通信部分方案设计 51 6 组态部分设计 53 1 组态方案概述 53 2 组态设计 53 1窗口设计 53 2 变量设计 56 3 主要脚本程序 58 3 组态仿真 64 7 结论 67 1 本设计完成的主要工作 67 2 优化设计可以进行的工作 67 3 设计心得 68 致谢69 参考文献 70 我有你需要的论文,加④③⑤③⑤①⑥②我来帮助你!希望采纳 
结构功能血管壁具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和平滑肌,这使血管能被动的扩展和主动的收缩。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各有其结构特征。动脉与相应的静脉比有较厚的壁,大动脉的弹性纤维和平滑肌成分较多,随着动脉分枝逐渐变细,壁中平滑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最小的血管,由一层细胞构成。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都经过毛细血管进行。狗的肠系膜毛细血管的总横断面积约为主动脉的800倍。从小静脉开始,静脉管逐步汇合成较粗而数目减少,总横断面积也相应减小,直到腔静脉,它的横断面积最小,但稍大于主动脉。静脉系统的血量(680毫升)比动脉系统的血量(190毫升)约大6倍。由于静脉血系统容量最大,所以也叫容量血管。由于小动脉、微动脉的紧张性变化在外周阻力变化中作用最大,所以也称它们为阻力血管。循环血与存储血人的全身血量约占体重的6~8%。全身血液并非都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而有一部分流动极慢甚至停滞不动的血存储在脾、肝、皮肤、肺等部。流动的血叫循环血,不流动或流动极慢的血叫存储血。那些存储血液的器官叫做储血库或简称血库。储血库可以调节循环血量,其中以脾的作用最大。静息时脾脏松弛,与循环血液完全隔离,可以储存全身总血量的1/6左右。其中血细胞比容较大,血细胞数约可达全身红细胞总数的1/3。当剧烈运动、大出血、窒息或血中缺氧时,在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下,脾脏收缩,放出大量含血细胞很多的血液(比循环血多40%)到心血管中增加循环血量以应急需。但是,无论是循环血,还是存储血都受到血量变动的影响,血量和血细胞的过多都可引起人体的不良反应,甚至病变。脾脏收缩的条件反射在脾脏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可以建立脾脏收缩的条件反射,从而阐明了大脑皮层对脾脏活动的调节作用。肝和肺也有储血库功能,虽然它们与循环血流并未完全隔离,但因流动很慢可以把它们看作储血库。肝静脉收缩在一定时间内使流入血量大于流出血量,所存的血液分布在肝内舒张的血管之中,根据肺血管舒张的程度象肝一样,肺也可以存储或多或少的血液。皮肤乳头下血管丛舒张时能存储大量血液(可达1升)。此处血流很慢甚至停滞不动。皮肤很多部位的动静脉吻合舒张时使大量存血暂时与循环血流隔离。站立时循环血量减少,可能是因为有相当多的血流入下肢皮肤血管丛所致。神经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叫做血管运动,支配血管舒缩的神经叫血管运动神经。使血管收缩的神经叫血管收缩神经,简称缩血管神经,使血管舒张的神经叫血管舒张神经,简称舒血管神经。动静脉血管都有神经分布,其中以小动脉、微动脉和动静脉吻合支的神经分布最密,全部血管都有缩血管神经纤维,部分血管兼有收缩和舒张两种神经纤维。缩血管神经内脏器官和皮肤血管的缩血管神经作用最大,当刺激腹腔内脏主要缩血管神经——大内脏神经时,引起内脏血管床的广泛收缩导致体循环血压显著升高。缩血管神经属交感神经系统,由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纤维)组成。缩血管神经对小动脉的调节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能保持动脉血压的恒定从而保证各器官组织充足的血液供应。缩血管神经能使血管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紧张状态。这是因为它有不断的神经冲动发放。各器官血管都有缩血管纤维,但其紧张性冲动的发放频率各有不同。内脏血管的交感纤维的紧张性发放最高;皮肤、骨骼肌血管的有中等度的紧张性发放,脑部缩血管纤维的紧张性发放最低,所以脑血管较少受到缩血管神经的影响而经常处于舒张状态。舒血管神经德国生理学家高兹发现在慢性实验中切断坐骨神经数日后刺激其末梢可以看到后肢血管的明显舒张反应。塔尔哈诺夫切断坐骨神经后立即刺激其末梢端得到的却是缩血管反应。所以出现不同反应是因为坐骨神经中兼有收缩和舒张纤维,受刺激后,一般舒张纤维的作用被压抑而只表现收缩反应。但缩血管纤维变性较快,切断后3~4天就失去兴奋的能力,而舒血管纤维切断6~10天仍能兴奋,所以在慢性实验中3~4天后刺激这种混合神经会出现舒张反应。一般传出神经都含有血管舒张和收缩两种纤维。舒血管神经的来源性质复杂,共有以下3种: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是主要的舒血管神经。其中面神经(Ⅶ)和吞咽神经(Ⅸ)的舒张纤维支配唾液腺、泪腺、舌及口腔和咽部粘膜等区域的血管;盆神经的副交感舒血管支配直肠、膀胱和外生殖器等部的血管,使之能使血管舒张。舒血管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叫做胆碱能纤维。C.贝尔纳1854年认为鼓索神经是舒血管神经曾被肯定了近100年。以后德国生理学家R.P.H.海登海因1872年最先对此提出质疑,根据鼓索神经引起下颌下腺血管舒张反应不能用阿托品阻断。1941年英国生理学家J.巴克罗夫特提出下颌下腺血管的这种舒张反应可能由腺细胞代谢产物所引起。这种看法由S.M.希尔顿和G.P.刘易斯在1955年所证实;他们发现刺激鼓索神经能使颌下腺细胞分泌赖氨酰缓激肽,这种多肽能迅速变成舒缓激肽,二者都是强血管舒张剂。从而否定了鼓索神经是舒血管神经的论断。交感舒血管神经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神经干中除缩血管纤维外,还有舒血管纤维。这种纤维的来源虽是交感神经,但却能使血管舒张,其递质也是乙酰胆碱,所以叫做胆碱能交感舒血管纤维。背根逆向传导的舒血管作用切断脊神经背根,刺激其外周端,冲动可以逆向传导到外周引起所支配皮肤血管的舒张反应。这种现象可能是反常的,但1901年英国生理学家贝利斯根据大量材料认为背根中传入神经元的轴突可分两支,一支到感受器,另一支到血管壁,受刺激后使血管舒张。这种分支还可以到小动脉及前毛细血管壁,引起它们的舒张反应,这种逆向传导引起效应器的反应叫做轴突反射,刺激小块皮肤可引起远离刺激部位的皮肤血管舒张,此反应在切断一切到该区的神经仍可发生。这是轴突反射存在的重要证据。但在神经切断数日后,反应消失,因神经纤维已经变性。血管运动中枢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血管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叫做血管运动中枢。它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皮层下从下丘脑直到脊髓。血管运动中枢与心搏调节中枢的活动关系非常密切,在心血管系统反射中两者常同时出现。心搏加速反射常伴有血管收缩反射;心搏减慢的反射多伴有血管舒张反射。这是因为这些中枢在脑和脊髓中相距很近。脊髓血管运动中枢血管运动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的胸1至腰2节段之间。横断脊髓的实验发现横断部位越高,血压下降越多。胸部脊髓横断处的刺激引起血压上升,颈部脊髓切断后,最初血压下降,不久又可上升,全毁脊髓则血压下降,不能恢复。脊髓缩血管中枢由胸腰部心交感和缩血管神经元组成,能整合各路神经冲动,具有紧张性活动可使脊髓动物(只保留脊髓的动物)保持较高的血压。缩血管纤维起源于脊髓胸腰各段。在完整机体中脊髓缩血管中枢的活动受延髓等高级中枢的控制。延髓血管运动中枢用细小的针形电极刺激狗猫等动物延髓第四脑室底部左右下凹区,可使动脉血压升高,叫延髓加压区,即缩血管中枢。此区还能引起心搏加速加强和其他交感性反应,是延髓水平的交感中枢。延髓加压区包括延髓前2/3的网状结构背部外侧的大部。其下行纤维到达脊髓缩血管神经元,破坏延髓神经元或切断其下行纤维则血压下降。脊髓缩血管神经元的紧张性活动由延髓网状结构中神经元群的紧张性活动引起。一些主要血管运动反射也多通过这些神经元群来实现。从1936年起到1938年止以林可胜为首的中国生理学家陈梅伯、王世溶、易见龙等对延髓血管运动中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连续在中国生理学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加压中枢(交感神经中枢)和减压中枢(交感抑制中枢)的高质量论文。证明延髓第四脑室侧在声纹和下凹之间前庭核附近有交感神经中枢,全面研究了加压区对内脏功能的影响,发现刺激加压区可使心、肠、肾、子宫和腿部的血管收缩,并能引起许多器官的交感性反应。此外还对交感神经中枢的上、下行束道做了定位研究。论证了延髓交感神经抑制中枢(减压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