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0

端端杨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教研论文范文学前教育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aesar_Liu

已采纳
推荐几篇学前教育的参考文献给你看下,你可以去学习学习1、赵蕾 具身认知:学前教育启示录[J] 教育进展, 2020, 10(3): 362- 、林雯 PBL教学模式在《学前心理学》课程中教学应用[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1): 121- 、陈余丹 教育生态理念指导下的中小学生幸福教育[J] 职业教育, 2012, 1(2): 37-

教研论文范文学前教育

205 评论(8)

hahati

别做让自己以后会后悔的事!我也不是说职中不好,可是为了以后找工作好找,最起码读完高中然后去读大专,这样工作好找很多,现在外面都是找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很少找中专的,普工找中专的就多!
148 评论(8)

Leona.Cai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结论。  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276 评论(13)

xixiaoke

(参考范文)随着新的一轮教育改革浪潮的兴起,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的悄然实施,我们应该很有必要对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也为我国的义务教育的实施探索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其社会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初步的、朦胧的,还处在萌芽阶段和成长阶段。然而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言语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的基本技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等,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作为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也应该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环境创设、专业素养、教学时间、与家长沟通等等方面开展实践尝试。我们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教育阶段与小学阶段之间的过渡衔接,帮助儿童顺利地适应从幼儿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就目前而言,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着某些断层现象,主要体现在:(1)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2)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的正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3)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班级的大集体、大环境。(4)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5)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玩耍、看电视的时间等。(6)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规范学习、系统学习等等。面对这么多断层现象,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应清晰的认识这些难题,并且对这些断层现象进行提前训练、引导和疏通,使得幼儿能够更早的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所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后天的成长。课程如何衔接从目前幼小衔接课程现状结果来看,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持有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念。这种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向儿童展示的知识世界与其真实的生活世界是不相匹配的,显然也是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当然,幼小衔接教育不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拢,而是要双方朝着一定的目标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协作。但是幼小衔接课程改革面临一些问题。如,教师对衔接教育的认识还存有偏差、课程观念陈旧、课程目标过于集中而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强、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充分等等。为使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我们要认真研究幼小教育的差异性,进而更好地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另一方面,要深人研究幼小教育的连接点及其共性,使幼小教育衔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首先,进一步加强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研究发现,幼儿园虽然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重视程度不如以认知为中心的培养。因此,幼儿园教师还需通过积极的理论学习和深人的教学实践,加强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切实搞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其次,改变偏重说教的教育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大班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目前,幼儿园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途径,尽管有专门教学与随机教育两种主要形式,但多数以说教式的认知教育为主。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一来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容易使幼儿处在被动的学习地位,二来实际教育效果并不好。因此,应该改革现阶段偏重说教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教育以及教学活动中通过行为实践、移情训练等方式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主动性,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并且将能力培养目标渗透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去,体现“教育贯穿一日生活”的思想,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行动中加深认识、提高能力,最终通过丰富幼儿的实践经验来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内化和能力的获得。最后,积极谋求幼儿家庭的配合,发挥家园共育的巨大作用。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光靠幼儿园的单方面努力就能培养起来的,还需要幼儿家庭的充分配合。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也只能通过日常生活持续的强化才能得以形成与巩固。所以,幼儿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家长认识到社会性适应能力对孩子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共同为幼儿提供持续一致的行为锻炼机会,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发展。
343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