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东天
学术学术就是在你说看或读的事物里找寻不一样的方面,也就是创新。。(感想不就是发现吗?) 
读后感就是先读后感,先读就是在动笔前先读懂原文的内容,是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复述和浓缩;后感就是在读后联系原文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它是在“读”的基础上引发思考与认识。读后感由“读”和“感”两部分组成,即“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一、紧扣原文,抓住中心。 读后感的“感”是针对原文的内容而发的,原文的内容是“感”的依据,“感”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和体会。因此,写读后感必须认真阅读原文,获得真切感受。只有感之深才能言之切,没有真切的感受,读后感就写不具体。但也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淡,而要从原文的内容出发,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即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某一句话,或某一问题,把它分析深刻、透彻,这样才能做中心突出,选材集中,使人愿意看,并有所启发。 二、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阅读文章后,要让学生产生对现实生活和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形成文字就是感想。写感想时一定要让学生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那么怎样才能让读后感写得具有真情实感呢?一方面要联系当前的形势,努力挖掘某些社会现象及自己身边发生的有新意的事情来写;另一方面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写,这样的读后感才会有血有肉,中心鲜明。 三、叙议结合,表达感想。 读后感常用的写法是夹叙夹议,但必须以议为主,把读后感写成议论文。叙述时可适当引用原文中对自己教育最大、体会最深的章节、句段或人物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等,切忌大量摘录;所叙述的事实必须与中心思想有关,能够证明论点。读后感中的议是叙的深化,它必须在叙在基础上议出自己的感想。 总之,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学会并写好读后感。
《如何写学术论文》读后感(一):“谨以此(中文简体字版)书献给我的挚爱陈万水,生生世世……”宋楚瑜先生亲民之风深受爱戴,然而2012年夫人陈万水的离世让他悲痛万分,此后便较少公开露面。宋楚瑜先生与夫人陈万水在美国读书时相识相恋,陈万水比他大,有“万水姐姐”之昵称,在宋楚瑜先生的仕途高低起伏时,万水姐姐永远相持相扶。宋楚瑜先生在夫人陈万水逝世周年出版《如瑜得水》,纪念爱妻,他说︰“我无法面对万水的辞世,伤痛得难以承受,没有了生命的伴侣,什么都感到是空的。”他午夜梦回常梦见妻子,“梦境中的万水,有美国柏克莱读书的青春,有华府驻外代表的繁忙,有中兴新村省长夫人的婉约,记忆中的她健康灿烂欢笑如昔”。而本次《如何写学术论文》中文简体字版在大陆的出版,宋楚瑜先生更是亲自对书稿进行修改审定,并在扉页上写下了,“谨以此(中文简体字版)书献给我的挚爱陈万水,生生世世……”,其中深情,可见一斑。《如何写学术论文》读后感(二):期待更符合现代情况的论文写作方式看完这本书感觉是如何用纸笔写学术论文,看了一下还真的是1978年第一次出版,怪不得感觉还是和用计算机写论文有点区别。那个时候做笔记还是得用纸,写论文还是用纸,所以书上花了很大篇章来写怎么用小方块纸片写每个论文的关键叙述,要在每行留够间距方便改写。虽然是方法感觉还是很陈旧,但是核心思想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比如要在相关性文章读到一半的时候写大纲,写好大纲之后再往里面填写材料,以及论文题目的缩小方法之类的还是很实用。但是看完了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要更加严谨,和平时写论文的方式出入也不是太大,只是更加系统了而已。看到那个笔记整理方法的时候,到是真的想要去买一些小纸条来做一下试试呢。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缺点就是有点过于严谨了,参考文献的写法和图书分类方法以及资料库等方面的解释太多,这些东西现在直接导出参考文献不就好了吗?而在这本书里面直接有占据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过多。还是希望能看到更符合现代的论文写作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