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2

木头的木12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茶与养生论文选题方向怎么选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ynnette

已采纳
论中国的茶艺及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兼谈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摘 要]早在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甚至远播青藏高原,并且出现了“茶道”一词。但是陆羽的《茶经》及以后的茶书都不提“茶道”,而是重点阐述品茗艺术(茶艺)。相反,日本将中国的饮茶引进本国之后,却发展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茶道。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中日两国茶文化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文人们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日本的僧侣由将饮茶变成为佛门清规。  [关键词]茶艺;茶道;中日茶文化;发展方向  On China's Tea Art as well as it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Tea C  ——the Different Developing Directions of Tea Culture in China and Japan  Abstract: Early in Tang dynasty, the trend of tea drinking spread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the Chinese word Chadao(茶道) came forth, which disappeared later, and the book "Tea Classics" wrote by Lu Yu and other books on tea focus on explaining the art of enjoying tea (which is called Tea Art) Oppositely, Japan, after in- troducing tea drinking from China, has developed Chadao(茶道) under the thick religious Different histor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have led to the different developing directions of tea culture in China and J Chi- nese scholars developed tea drinking as an art in life, while Japanese monks and priests regarded it as Buddha   Key words: tea art; Chadao; Chinese and Japanese tea culture;developing direction  “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但是品茶本身却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过程中生发出茶道精神。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不过与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道相比较,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这很让一些爱国心特重的国人觉得尴尬,尽管底气不足,还是要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辩解。但是历史是客观存在,用不着回避,感情用事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不足之处,权当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正。  一、中日两国茶道观念的反差及其原因  所谓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尝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艺的最后环节,如果没有品尝,泡茶就成了无的放矢,泡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过品尝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遐想,产生审美的愉悦,才有可能进入诗化的境界,达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华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它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故中国古代也将茶道精神称作茶德,如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精神范畴。刘贞亮所说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饮茶可以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明确地以理性语言将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层次,可视为中国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  中国的茶道精神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晋杜育的《荈赋》,但是直到唐代中期才出现“茶道”概念,最早见于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描写了饮茶的三个层次:“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其第三层次就是饮茶的最高层次,即品茶悟道,达此境界一切烦恼苦愁自然烟消云散,心中毫无芥蒂。该诗的最后两句是“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意思是世上有谁能真正全面地了解茶道的真谛呢?看来只有仙人丹丘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茶文化史上首次出现的“茶道”概念,其内涵与诗中的“三饮便得道”相呼应,也与现代对“茶道”的界定较为接近,在中国乃至世界茶道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自此之后,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却不见“茶道”一词,直至明代张源的《茶录》才提到“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茶道尽矣。”但这里的“茶道”仅是一些技术要求,并无品茗悟道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既与皎然的“茶道”也与现代的“茶道”精神相去甚远。在张源之后数百年间的明清茶书中,又不见“茶道”一词。个中原因实在耐人寻味。在我看来,恐怕与茶圣陆羽的影响有关。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茶人和诗僧,也是陆羽的挚友。他大陆羽13岁,是忘年之交。他对茶道的理念陆羽定然了解。但是尽管陆羽的《茶经》中涉及(或者说流露)了一点茶道精神的内容,但却没有出现“茶道”一词,也没有正面叙述茶道精神的段落或词句。显然,陆羽没有接受皎然“茶道”的观念,他在《茶经》中重点阐述的是煮茶技艺(茶艺)和对茶汤的观赏,对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美非常重视,但没有从“形而上”角度来考虑茶道问题。茶圣的《茶经》不谈茶道,后来的茶书也不谈茶道问题。如与陆羽同时的裴汶在《茶述》中就已经提到茶的功能“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这已涉及到茶道的基本精神,但是就是没有归纳为“茶道”一词。又如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也涉及到茶道精神:“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可以说,“致清导和”、“韵高致静”是对中国茶道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显然,赵佶继承、发展了裴汶的观点,然而书中也没有出现“茶道”一词,可见,他也没有接受皎然的理念。既然号称茶圣陆羽的《茶经》和作为皇帝赵佶的《大观茶论》都不提“茶道”,往后的茶书作者大多是官僚地主出身,都是一些保守成性的儒生,只会萧规曹随,更不会独辟蹊径去探讨什么茶道问题。  中国文人真正接近于揭示茶道实质的是明末清初的杜浚,他在《茶喜》一诗的序言中曾经指出:“夫予论茶四妙:曰湛、曰幽、曰灵、曰远。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闻见,导吾杳冥。”①  所谓茶之四妙,是说茶艺具有四个美妙的特性。“湛”是指深湛、清湛;“幽”是指幽静、幽深;“灵”是指灵性、灵透;“远”是指深远、悠远。都是与饮茶时生理上的需求无关,而是品茶意境上的不同层面,是对茶道精神的一种概括。所谓“澡吾根器”是说品茶可以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高尚。“美吾智意”是说可以使自己的学识智慧更完美。“改吾闻见”是说可以开阔和提高自己的视野。“导吾杳冥”则是使自己彻悟人生真谛进入一个空灵的仙境。这正是现代茶人们所要追求的茶道精神和最高境界。可以说杜浚已经碰撞到了茶道的大门,可惜的是他也未能跨过这道门槛,因为他也没有接受“茶道”的概念,他所概括的“论茶四妙”也未得到后人的重视和弘扬,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纵观中国古代茶学史,出现了众多的茶书,其书名有《茶经》、《茶述》、《茶谱》、《茶录》、《茶论》、《茶说》、《茶考》、《茶话》、《茶疏》、《茶解》、《茶董》、《茶集》、《茶乘》、《茶谭》、《茶笺》等等,就是没有一本叫《茶道》,也没有一本茶书中有专门谈论“茶道”的章节。反观此时的日本,茶道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地步。至少到了16世纪后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规:和、敬、清、寂,一直沿袭至今,奉为圭桌。两相对照,确实反差很大。茶道的源头的确在中国,“茶道”一词也是最早诞生于中国,然而自唐代以后,中国历史上的茶道观念并不发达,至少在近代以前是如此。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有勇气承认这一点。

茶与养生论文选题方向怎么选

110 评论(14)

旬wjw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人们日常起居的必需品。“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曾这样讲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言明了茶在中国的悠久历史,茶在很久以前就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茶有着多彩的表现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作为举国之饮,茶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的内容。茶文化中的养生术,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国人尤其是老年人的青睐。茶能清心明志,显示我们高雅的修养。茶正在以其深刻的内涵及养生保健功能被誉为21世纪“最文明的饮料”。  在老年人心目中,茶是人类文明以来最古老的饮料,茶浓厚的文化底蕴背后隐含着的对人类健康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茶不仅营养成分丰富,而且还具有药用价值。茶中含有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咖啡碱、酚类化合物、矿物质等人体中必须含有的营养物质,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因此,多饮茶即能补充多种营养,增强体魄,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因此,茶被称为“万病之药”。茶,一可解毒,二可健体,三可养生,四能养心,五能修生。茶对于人有如此重要作用,其与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下茶的根本。  许多老年人通过一些媒体、网络了解到关于茶的健康知识,比如说:茶是一种天然保健饮料,其成分非常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决定了茶的各种特性。据既有的研究资料表明,茶叶中的化合物大概有500多种,其化学成分归纳起来可分为水分和干物质两大类,主要包括蛋白质、10多种维生素还有茶多酚、生物碱、糖类、有机酸、少量矿物质等。茶叶的化合物中有些是人体所必需的成分,我们叫做营养成分,如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类脂类、糖类等,它们对人体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当然,老年人也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喝不同的茶叶,使其“各尽其能”地在体内发挥作用,是自己能达到养生目的的喝茶方式之一。一年有四季,各季气候各不相同,所以饮茶方面也要与四时相应,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根据四季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茶饮,对我们的身心都十分有益,但老年人都明白凡事不可过度,喝茶过多会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甚至导致心肺功能异常。因此民间有不饮过浓茶、不空腹饮茶、不饮隔夜茶等说法。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国人的举国之饮,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古至今,喝茶都是一件优雅的事,古代有文人雅士借此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山林高僧以此来寻找通往禅宗的道路;皇室以此作为贡品自己喝个痛快。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都有客来敬茶之礼。随着茶文化的传播与普及,现在我们普通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也能享受茶的乐趣,在品茶的同时喝出一份健康和清闲!  百度文库找的。
204 评论(14)

费勤龙

如何选论文题目1、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应当在自己特长的范围内选择自己兴趣较大的题目,否则很难写出有特色的、满意的论文。2、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应选择本学科中在理论上具有指导意义,对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实用价值的题目,如果你对某一选题有哪些理论应当总结、修正、发展;哪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应当解决,如何解决心中无数,免强写这样的题目也只能泛泛而论,质量不高。(1)资料来源。主要考虑对拟选题目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是否初步掌握,需要的第一手资料有无可能取得,即没有现成资料又不能取得第一手资料的题目就很难研究下去。(2)考虑时间、经费条件,选择难度和范围适中的题目。选题的难度过高、范围过大、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选题太易、范围太小又会影响论文本身价值和考生自身潜力的发挥。3、初步确定选题后,应准备一个书面材料,以便在与指导教师交流时将有关问题确定下来。书面材料的内容包括:(1)明确所选题目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准备解决什么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2)对研究的题目,自己掌握了哪些资料,还缺少哪些资料,准备怎样解决?(3)对撰写所选题目论文的初步设想,列出论文的框架结构;论文分成哪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写什么问题,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也就是论文的粗纲。(4)写作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订出详细的提纲、论文初稿、的时间安排和各阶段工作的大体步骤。
346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