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3

cuide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大气的科技论文怎么写初中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tar1982

已采纳
科技论文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气象科技论文英译   摘 要:关联理论为分析气象科技论文句子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提供了支撑。借助这一理论,本文对气象科技论文英译进行探讨,旨在为气象科技论文的翻译提供借鉴,提高翻译质量,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的气象科技“走出去”。   关键词:气象科技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语境效果   一、引言   近年来,气候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需要世界各国及时了解和共享最新的气象信息,携手应对气象灾害。然而在科技翻译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多从功能理论、目的论等角度研究,很少运用关联理论探讨气象科技论文翻译。赵彦春曾指出:“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奠定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赵彦春,1999:276)。   二、让中国气象科技“走出去”   在引进西方先进的气象科技时,我们也要让中国的气象科技“走出去”。气象科技论文作为学术研究与信息传播的载体,在科技合作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气象论文英译的需求日益突出。   气象科技论文是科技文献的一种,用以“陈述地球大气圈、气象科技领域所发生或出现的事情,描述其特点、规律、过程等,能有效记录大气科学和气象科技界的动态”(寿邵文,姚永红,2008:178),具有专业性、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等特点。本文的研究案例――《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是典型的气象科技论文,具有代表性。   在汉语中,由动词构成的动核结构是句子在语义平面上的结构。一个动核结构体现着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因为气象科技汉语描述的主体是从事研究、分析和观测的研究者或设备,而客体往往是客观的事物、自然现象、观测的过程或实验结果,所以在客观描述气象研究内容时,气象科技汉语注重功能和意义,多用主动句,大量使用含动核结构的简单句或分句描述逻辑事理。   三、关联理论与翻译   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1995)中,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了有关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在中西认知语用学领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Sperber and Wilson,2001:50)。1999年,Ernst-August 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中。Gutt在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提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Gutt,2004:107)。为了实现原语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交际,译者在处理作者要传递的信息意图时,要作出最佳语境假设,以寻求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关联度进行推理,取得最大语境效果,使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达到最佳关联。气象科技论文属于信息文本,以传播气象科技信息为主。本质上讲,气象科技翻译可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译者不仅要将原语作者的信息意图推理出来,还要将此信息意图展现给译语读者。   四、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气象英译   气象科技论文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而准确地传达原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在关联理论指导下,为了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译者要准确分析原语逻辑关系,合理调整语序和划分意群,灵活采用顺译法、倒译法、合译法及转译法等翻译策略。下面从关联理论角度,列举几个典型案例来研究气象科技论文中句子的英译。   (一)顺译法   气象科技汉语中的句子较为简单,句子间逻辑关系比较独立。作者与读者的认知语境虽有差别,但也存在共性。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再现原语语境,可以采用顺译法,即按照汉语原句的语序进行翻译。句与句之间的简单对应必然不会对读者的推理过程产生阻碍。但有一点不同,为了准确描述客观规律,英语句子偏长,结构复杂,常常采用各种从句。   案例1:原文:YSU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是MRF方案的改进版本,次网格尺度扰动通量(w′c′)与平均量(C:u,v,θ,q)的关系为   (二)倒译法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不能单纯地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是要准确推测原文的深层次语义,把握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意图及最佳关联。在描述一些气象定义或实验过程时,气象科技汉语通常先叙述方法后呈现结果,而英语则先结果后方法。所以,为了准确传递作者的信息意图,给读者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常采用倒译法,根据译文读者的语境表达习惯,将内容忠实、规范地表达出来。   案例2:原文:本文采用①高分辨率中尺度WRF模式,通过改变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多组试验②,评估③该模式对美国北部森林地区边界层结构的模拟能力,同时比较④五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得出的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   译文:To assess③ the performance of simulat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s at the forest areas in the northern Unites States and compare④ the thermal and dynamic structures of boundary layers simulated by the five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s, a high resolution mesoscale WRF model was employed① in this paper to carry out② multiple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分析:原文描述的是一个气象实验过程,采用动核结构,分句较多,如果顺着翻译,译文将生硬难懂。根据关联理论,可以采用倒译法。将“结果”译成“目的”并置前,将中文动核结构译成非谓语动词结构,即“to and compare”、“to carry out”,把主动汉语分句整合为含有一个主谓结构的被动英语长句,描述“方法”。这样句子结构严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准确清晰地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传递给读者。   (三)合译法及转译法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不仅要把握原语语义,还要考虑译入语的逻辑表达习惯,实现话语语境的最佳关联。比如,气象科技文献在解释研究原理时,往往采用表示逻辑连词“因为……所以”、“于是”等。但英语中,有些动词(如cause)或动词短语(如result in,lead to)本身已含因果关系。此外,汉语习惯采用不同词语(多为形容词)表达同一个意思,若逐一翻译,则显得重复��嗦。在描述气象现象时,论文大量使用动核结构,含有多个主谓结构,这跟英语的形合句型完全相反。这时,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原文逻辑,实现更大的交际效果,通常采用合译法和转移法,将重复的表达简单化,并灵活转换词性,多使用名词化结构。   案例3:原文:这主要是因为③太阳辐射不断增强①,地表热量也不断增加②,于是③由浮力产生的湍流动能不断增加④,边界层内强的湍流混合能发展到更高的高度⑤。   译文: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e increased solar① radiation and surface heat flux result in② the continual increase③ of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generated by buoyancy and strong turbulent mixing energy in the boundary   分析:原文中①、②、③、④和⑤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依据关联理论,采用合译法和转译法,将①”和②合并“the increased”,动词转换为形容词,使信息明确。③中的连词翻译为动词词组“result in”,准确地体现了逻辑关系。同时④和⑤合译为“the continual increase of”的名词结构。这两种译法的巧妙结合实现了最佳关联,为读者提供了最大语境效果。   四、结语   和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观突破语义层面,更侧重翻译活动的认知与交际属性,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联系起来,以实现最佳关联为目的。这对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气象科技论文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准确传递气象科技论文的信息意图,译者应以最佳关联原则为翻译准则,使译语读者在推理过程中付出最小的信息处理努力,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文妍,范新勇,等人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J]北京:地球物理学报,2014(5):1400-   [2] Gutt,E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07-   [3] Sperber,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Secon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 2001:   [4] 寿邵文,姚永红气象科技英语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5]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J]广州:现代外语,1999(85):    看了“气象科技论文怎么写_怎么写气象科技论文”的人还看: 气象科技论文800字 气象科技论文范文 气象科技服务论文范例 气象科技论文 气象科技论文2500字 a("conten");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于大气的科技论文怎么写初中

134 评论(12)

azzurraxue

天空的颜色晚上差不多7:00多的时候,我望着天空,忽然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天空的颜色变了!看看时间,要是以前的话,这时候天应该快黑了吧,但是这时候的天空很亮,风也吹的厉害,偶尔落在脸上几滴雨珠,雷时而响亮时而给人的感觉又很温和。“咦?怎么会这样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其中肯定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天空的颜色开始是昏黄的,很亮很亮,过了些时候,颜色在继续变化着,由黄变成了红,过了一会这种颜色开始暗淡,慢慢,开始消逝在天空,只给远处的山边上留下了痕迹。太有意思了,大自然真奇妙啊。这次的观看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事情的解释。通过网络的查找与学习,我总算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原来不是天空的颜色在变化,因为天空本来是无色的,但是我们看见得天空一般情况下是蓝色的,这又是因为太阳的关系,由于太阳光进入大气层时,波长较长的色光,如红光,透射力一些大,能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而波长短的紫、蓝、青色光,碰到大气分子、冰晶、水滴等时,就很容易发生散射现象。被散射了的紫、蓝、青色光布满天空,就使天空呈现出一片蓝色。我想的话同样的道理,有时候天空呈现红色或黄色,这跟散射的时候应该有些联系。我把看到的情况分析了一下,都作为了假设,总结后一共有三点,一、可能是因为气层大气密度的原因。二、可能和散射的时候有联系。三、这现象是由太阳光和云朵组合而成的等等。我在网上开始针对这个问题发出提问,最后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例如:水汽多时,云也会比较厚,这时候反射效果较强,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大多被发射出去了,所以这个时候看天空是黄色的;有人也说是散射、折射的原因之类。通过进一步的查看资料和书籍,和好朋友一起讨论,我最终认为,当时出现的红色属于是晚霞,晚霞是红色的原因又是因为阳光斜穿过大气层,大气中空气分子、水汽、尘埃微粒对光的散射和吸收,使阳光受到很大衰减,各种不同颜色光衰减情况又不相同,因此,通过气层后的阳光已经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这些光再经过大气中散射粒子的散射,才形成了晚霞。其中天空呈现而黄色的原因应该是跟散射有很大的关系,和上面说的一样是由太阳光和云朵组合而成的。想不到就一个问题,竟然要花那么大的功夫去查找资料,去思考其中问题,一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那么几个字,可是它其中包含的道理和知识是无法估量的,科学家付出的汗水也是无法想象预计的,那些科学家真的是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猛然间我恨不得把所有的问题都思考出一个答案来解释,也正是了解这些后,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越来越强了。总之,受益匪浅。大自然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永远解释不完的奥秘!
171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