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makyo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研究性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时而生,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通过学习理论,听专家讲座以及教学实录,自认为对研究性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此,想就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谈一点自己的理解、认识。一、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美术现象,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首先我们强调它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不能等同于传统意义上或科研含义上的对其一门类学科或某一专门问题的钻研、推究,它也不能简单地与课题、考察、论文划等号。它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通过亲身实践以获得知识、经验、能力的学习方式。其次我们认为它应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始终,它既有以课题为载体的学习方式,更多应是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写作过程的研究性学习。再次我们觉得美术研究性学习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应有别于高中的美术研究性学习。二、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几个显著特点:1、自主性。即由学生这个学习主体自主地进行学习。苏霍姆林基认为,研究性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主体性的认知过程、表达过程和操作过程,是一种在“脑力”作用下完成的艰苦的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体现出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如果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研究性学习就走进了死胡同。我们认为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2、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无论是利用各种途径搜集获取资料、课内的小组合作问题的讨论、课外的采访考察,还是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它都强调学生的参与与实践,强调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用美术的规律,重视学习情感体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综合性。它是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它往往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与材料,要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它应该是一种开放式、综合性的美术,它外延应与生活的外延相等。4、探究性。美术研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养成探究的习惯,获得探究的乐趣,在探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认为探究性是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三、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开展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美术基础。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围绕研究主题,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网上、图书馆,社会调查等)收集信息,整理归纳,并从中学会分析、辨别、利用信息。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而美术研究性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小组合作,通过研究性学习给学生于自主合作的机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4、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的方法,通过美术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养成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5、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通过实践与自动参与获得成功的喜悦,变“要我画”为“我要画”,使学生逐步养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探索的积极欲望,从而真正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四、开展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不要将研究性学习神秘化,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适合于各个年级开展,不要一谈到研究性学习就必提“课题”、“论文”、“考察”,它也不是重点中学学生的专利。2、不要过份追求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初中阶段应是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关键是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研究学习的习惯,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不要盲目追求学生撰写论文的数量、质量。3、开展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起点不能太高,切口不能太大,要求不能太死,要符合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知识特点,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推进,评价要以鼓励为主。4、开展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并非是为培养少数美术尖子,它应该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美术研究性学习要做到“一个不能少”。同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以上是我在这次培训中对“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一点肤浅认识。今后将继续开展研究,深化学校课程改革进程,并以此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继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旨在培养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从而促进个性日益完善的教育。当今学生中有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教育应从过去单一技能的培养改变为综合素质的培养。美术教育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肩负着以独特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任务。作为一名小学的美术教师,如果要成功地把美术课上成博得学生们喜爱的课,教师就要优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因此,我在课堂中尝试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我们都知道每一个群体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轻易碰伤他们脆弱的心灵。1、利用美术的学科特性,与学生从心底里坦诚地沟通情感,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表达。美术,是一种表达,是一种沟通,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从而引起共鸣。通过美术教学过程和学生坦诚地进行情感的沟通。让他们在作品中自由地宣泄情感,不要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上过多地去束缚和限制他们。比如,同样的风景,在某同学的画中体现出来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但在另一个同学眼里,则有可能是乌云密布,荒凉一片。这样,让他们把平日里所不能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都在美术作品中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始终保持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负面消极的不良情绪,使学生乐于学习。 2、结合美术科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兴趣而言,有的喜欢体育,有的爱好音乐,有的迷恋美术,有的倾心文学;所以要承认和尊重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有些学生的成绩不好,就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批评、指责和埋怨,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心里找不到一个平衡点,就会在负面爆发,引起学习差、纪律差、思想道德败坏,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越来越多“问题学生”的产生,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特别是成绩不太好的孩子)的其他方面所潜在的创造力,有这样一则事例:有一个男孩,成绩很差,没有任何特长,是个典型的后进生。老师了解情况后并没有把他视为后进生,而是千方百计找出这个孩子的优点,帮助他找回失去以久的自尊。有一天,这个男孩随手画起来,被老师看见,老师马上对他的画大加赞赏(其实那只是男孩随手涂鸦),并帮助他修改,还推荐给当地的一家小报。男孩受到了鼓励,从此画画更加用心,后来终于成为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正是因为老师发掘了这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加以鼓励,才使这个被视为后进生的孩子,扬起上进的风帆。所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正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未必就要在文化学科不见起色的成绩上去耗尽他们的精力,去伤害他们的自尊。二、通过美术教育,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自己相信自己,追求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是人类健康的核心。自信心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信心可以帮助一个人逐渐建立人格魅力,拥有健康人生,走向成功。尊重他,就等于送给了他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他自尊、自信、自强,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肯定他,使他对未来更有信心,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1、在教学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让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多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在教学中多加强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你真棒!”“你画的真好!”“没问题,你肯定行!”。并同时和学生建立多些联系:如和孩子们交流时距离上稍微靠近些;或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用平缓的声音、和蔼的表情提醒孩子们慢慢来,别着急,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2、教学的内容多选择孩子们熟悉或喜欢的,特别要注意形式和方法应适合孩子们各阶段的智力发展和能力表现,避免孩子觉得太难,没有信心。比如,他们刚接触一个较没把握的课题会觉得很紧张、无助、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怎样画”和“老师,你帮帮我”等一些语言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或者会在作画中出现用线断续、画面简单,形象小、涂色轻等问题。如果在课堂上接受到了这些信息就要及时调整课题的难易度了。一般在新课题开始时多用简笔画先练习造型、或采用一些能够落笔大胆、肯定、表现粗犷风格的工具,让孩子使用自己的线和颜色。作业要分步完成,要求别太高。尽量给他们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