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4

ayimio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论文如何评价荀子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ianxia5806

已采纳
《荀子》是荀况的着作集。今存32篇。荀况,当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孙音近,所以亦称孙卿。赵国人。他的生卒年,难于确考。他一生的主要活动,一般认为,在赵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到赵悼襄王七年(公元前238)的60年间,他曾游学齐国稷下,齐襄王时被奉为最有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其间又曾归赵聘秦,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黄歇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终老于兰陵。目录• 简介 • 学术思想 • 作者简介 • 语言特点 • 相关词条 • 简介 • 学术思想 • 作者简介 • 语言特点 • 相关词条 • 参考资料 《荀子》 - 简介《荀子》一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着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全书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都有题,作为各篇内容的概括。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6篇,疑为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 荀子认为言论、辩论十分重要。他说:“志好之,行安之”,还要“乐言之”,所以“君子必辩”(《非相》)。他的文章长于说理,尤长于辩驳。正面论述时,往往从一个问题上发端,演绎开去,分析、比较、综合,层出不穷,论据充实,颇具声势。有些论文,先提出论点,后加反复论证。如《天论》,首先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作为全篇的中心论点,然后把属于天的各种现象和属于人的各种行动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作了详尽的论述,从而引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论点。又如《性恶》,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为)也”立论,然后从正面、反面反复论证辩驳。这种集中论证的方式,是很具有说服力的。荀子进行辩驳的文章,更富特色。有的先列谬论,然后以“是不然”三字作为转折,加以驳斥,如《正论》各段都是如此。有的只强调正面理由,令人先行信服,然后点出反对者,达到不辩而胜的目的,如《乐论》对墨子的批评就是如此。他用充满感情的调子,一再说:“墨子非之,奈何!”“而墨子非之!”让人感到墨子“非乐”简直不可理解,也不值一驳。《非十二子》批评了十二个学者,手法是先举错误后点名;而《正论》对宋钘、《富国》对墨翟,则是对其学说的中心,进行深入的分析批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解蔽》和《天论》,各有一段对战国诸子的评论。高度概括地指出其得失,成为学术史上很有价值的资料。荀子的文章,不少地方运用对偶式的句法,以铺列论据作论证,已开骈俪先河。尤其是重点所在,往往连续使用排比手法,显得笔墨恣肆,气势雄浑。荀子散文中,特别善用比喻。比喻在诸子、《战国策》中,都占着重要位置,而荀子却用得更为集中灵活。如《劝学》千余字中,连续使用了六十多个比喻,比喻套比喻,比喻证比喻,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荀子》中,还有《成相》和《赋》篇,基本上都是韵文。《成相》是以“三三七、四四三”为节奏的六句四韵体。内容虽是总结历史的盛衰成败、经验教训,而形式上却开创了一种新文体,清代卢文弨认为《成相》为弹词之祖。至于荀卿所写之赋,《汉书艺文志》说有10篇,现仅存《赋》5篇,末附《佹诗》2首。篇中描述了礼、知、云、蚕、箴五种事物的性质情状,用的是四言韵语的问答体。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以“赋”命名的作品,但它与后来铺张扬厉的赋体有异,“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带有谜语的色彩。此书比较重要的注本有唐代杨倞《荀子注》、清代王先谦《荀子集解》,近人所作有梁启雄《荀子简释》。【荀子》 - 学术思想】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 《荀子》 《荀子》这部书是荀况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而编写的。关于《荀子》一书的作者问题,在学术界也有争论:一种看法认为《荀子》32篇全是伪书,其代表是吕思勉、杨筠如。另一种看法是《荀子》32篇全是荀况所作,其代表是杜国痒。第三种看法是《大略》以下6篇,是荀子弟子的作品,其代表是郭沫若、梁启超、余德建等。其中余德建认为,这几篇是汉武帝、汉宣帝时的儒生伪撰,根据是书中引用了晚出的《公羊传》、《谷梁传》、《大戴礼记》的文字。认为,前两种看法过于偏激,第三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他说:如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况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在《非相》篇中,荀况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彻底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义相术。他说:观看人们的相貌,不如研究人们的思想;研究人们的思想,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决定人们的思想,而思想却受一定方法的支配。方法正确,而且思想能遵循它,虽然相貌丑陋,只要思想方法对头,也不妨碍成为君子。虽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对头,也免不了成为小人。人们的祸福与人的相貌无关,而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这就揭穿了唯心主义相术的骗人把戏。 《荀子》 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主要表现在《解蔽》、《正名》、《劝学》等篇中。在《解蔽》篇中,荀况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凝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偏也。”他认为,人们认识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们纠正了片面认识,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对正道三心两意则必然迷惑。这就强调了认识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在《正名》篇中,荀况强调了感性认识的作用,他说:人都有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别的能力,然而只有依靠听觉器官才能辨别声音的不同,依靠视觉器官才能辨别形状的不同,所以心的验证能力一定要等到感觉器官接触所感觉的对象以后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感觉器官接触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认识它,心对它考察了而说不出道理来,那么人们没有不把这种情况说成是没有知识的,这就是根据感官接触外物而确定名称同和异的情况。在“名”、“实”关系问题上,荀况主张“实”决定“名”,“名”一定要符合“实”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劝学》篇中,荀子谈了知识的来源问题,他认为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从而驳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并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形象比喻,说明学习没有止境和后来居上的道理,劝导人们要进行广博地学习,要发扬“锲而不舍”、“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和杂而不专,成为激励后人学习的名篇佳句。 《荀子》 荀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性恶》、《修身》、《礼论》等篇中。针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只有通过封建伦理道德来严格加以限制,才能变成性善的,才符合封建礼仪。因此,荀况特别注重后天学习教育的作用,从而批判了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论”。荀况谈论人性,虽然只注重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们的社会性,但他能从人对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作为研究人性的出发点,反对孔孟空谈仁义道德,无疑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荀况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强国》等篇中。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地主阶级政权,荀况提出了“隆礼敬士”、“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他在《王制》篇开头便说:“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就彻底否定了孔孟赞扬的封建世袭制。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 《荀子》 荀况提出了“重法爱民”、“赏罚严明”的政治纲领。他认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一定要有一套严密的政治法令和赏罚措施。对人民,在没有给它利益之前就从它身上谋取利益,不如先给人民利益然后再从人民中索取利益更有利;不爱护它就重用它,不如先爱护它然后再重用它更为有效。荀况认为,只有赏罚严明,才能治理好国家。他说:“赏行罚威,则贤者可得而进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者可得而官也。”(《富国》)“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王制》)这样国家的政治才能清明,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在经济思想方面,荀况主张一方面用赏罚严明的制度来鼓励人民发展生产,增加财富,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强本抑末”、“节用裕民”、“开源节流”的经济措施,加强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品流通,不断开拓新的财源,限制统治阶级的费用,以此达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的目的。荀况这种经济思想,集中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符合人民的愿望。《非十二子》、《儒效》两篇,主要是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乐论》主要阐发了荀况的音乐理论及其社会的作用。《议兵》主要阐述了荀况的军事理论。《赋》运用诗歌文学语言,阐述了荀子学派的政治主张。《大略》以下6篇,都是荀子学派的作品,内容比较庞杂,有些思想与荀子思想不尽一致。总之,《荀子》一书是研究荀况思想和荀子学派的主要参考资料。【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25—约前235年)名况, 荀子 字卿,又称孙卿,赵国郇(今山西临猗县)人。荀子的生平活动,《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在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盐铁论论儒》谈到齐闵王骄傲自大,“诸儒谏不从,各分散。”这时,荀卿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当今巨楚在我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一国策谋,三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荀子。强国》,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意见未被采纳,孙卿去楚国。在齐襄王在位时(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卿最为老师。”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雎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雎)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荀子的著作,在汉代流传的有三百多篇,经过刘向的编订,删去重复的,定著三十二篇。编辑本段 回目录 《荀子》 - 语言特点荀子认为“君子必辩”(《非相》), 《荀子》 特别强调论辩的重要性。因此,与先秦其他诸子一样,荀子的说理文擅长论辩。但荀文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辑的周密,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思想的深邃丰富,理论的系统严整,使其不仅单篇行文缜密,而且全书各章相互照应,论证严谨周详。《性恶》篇开首即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提出了“性”和“伪”两个概念。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实,必须用礼义进行教化,使人从善,并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自然本性。“伪”即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区分了“性”和“伪”之后,再进一步论证“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提出“圣人化性而起伪”,“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众者,伪也。”“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性恶论是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故而不仅此篇论述周密,而且与荀子的整个理论系统相一致。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礼义为本;也由于性恶,故须施行赏罚,于是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主张,就相互贯通,相辅相成。《荀子》在文辞上,也相互呼应,如《礼论》云:“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认为性是一种原始材料,如《性恶》篇中认为性是一种天然之情一致,而像《劝学》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观点,也和“圣人化性起伪”的观点息息相通。总之,荀子之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为说明观点,层层论述,反复推详,一篇中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整体理论系统严密,各篇之间颇有照应,故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篇,几乎都是引类譬喻重叠构成,并且譬喻的运用变化多端,或正反为喻,或并列为喻,辞采缤纷。《荀子》还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编辑本段 回目录 《荀子》 - 相关词条佛教绘画 《黄帝内经》 《九章算术》 《春秋公羊传》 毛文龙 唐朝官制 《四书集注》 《天工开物》 《春秋左氏传》 朱彝尊 楼兰遗址 《白虎通义》 《五经正义》 《明夷待访录》 韩非子 中国神话 《船山遗书》 《梅花易数》 《伤寒杂病论》 南五祖 【《荀子》 - 参考资料】1、《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3、《中国古代典籍一百种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4、《荀子》译、注:-html5、《荀子》

论文如何评价荀子

277 评论(8)

尚敌

荀子是战国时代的儒学宗师,也是当时最有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荀子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历史趋势。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
148 评论(11)

一尾鱼大叔

《史记》言:“荀子十五岁游学于齐”。通过历史的回音壁,不难看出荀子的伟大之处。他是先古一枝独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无愧于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开一代师风的旷世大儒的伟大称号。从孔、孟、老、庄的著述里,从历代史学家、政论家昭然世人的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政治倾向迥异不一,处世哲学截然不同。孔子告诉平民怎样做人,庄子告诉人们怎样活人,而荀子则告诉那些帝王将相怎样治国。孔子讲的是“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荀子讲的是富国强兵,国家统一,执政爱民,开源节流。孔、孟、老、庄迷信鬼神,听天由命;荀子讲的是天人合一,事在人为。孔孟的治国理论是以仁治国,以德治国;荀子讲的是王霸并用,法礼治国。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囿于思想家、教育家圈内;荀子的学生中既有治国能臣李斯,也有文可安邦、法可治世的韩非,同样,也造就了名重古今的思想家、文学家丘浮伯。众所周知,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曾自诩为德高三皇,功盖五帝,他集皇与帝于自身,给自己定名为秦始皇,是谁帮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是荀子的学生李斯。秦始皇从执政之日起,就起用李斯,李斯在秦国推行尊师荀况的帝王之术,富国强兵,法礼兼用的方略,力助他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完成了“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的历史使命,直到秦始皇命丧沙丘,李斯都是他倍加信任的宰相。秦始皇拜读了荀子的另一个学生韩非的法学著作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慨,为了得到韩非这位旷世奇才,秦始皇不惜用倾国之兵,大举犯韩,胁迫韩非归秦为他所用。李斯妒贤嫉能,向秦始皇进谗致使韩非罹难;而赵高篡政后,李斯也死于腰斩,秦二世暴政而亡。然而,历史还是如实地书写下秦始皇建立的强秦帝国。荀子自称儒家,在批判诸子百家思想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他的学术思想达到了诸子思想的巅峰。然而,这位少小离家,最终长眠于齐鲁大地的中华巨星,不仅生不逢地,故乡没有给他虎啸山林、龙游大海的机遇;而且生不逢时,也为荀子演绎了徒与不众、光辉不博、令人扼腕长叹的悲剧。从历代伟人、名家的评价中不难看出,不仅历代帝王运用荀学治国理政,在近年出版的《十大名相》中,细心的读者一定能读出“十大名相”不仅有荀子的学生李斯,还有北宋的王安石、明代的张居正、清代的曾国藩,他们无一不尊崇荀子之学,效荀子之举,成为霸业中兴之能臣,成就了他们运筹帷幄,革故鼎新,一代风流的威名。荀子的伟大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所用,为什么却没有像孔子、孟子那样,一个被捧为至圣,一个被尊为亚圣那样的运气呢?分析个中原因,皆因他的学术思想超越了时代,“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属于他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历代帝王,无一不认为自己是上天的“宠儿”,不可一世的“龙种”,他们可以使用荀子的治国方略,但永远也不想承认荀子比他们高明,去颂扬荀子这位超越了他们的“超天才”。那么,历代史学家、文学家的公论何在?揭穿了,荀子的学说超越了时代,在真理、真谛还不被当时的时代认识之前,野蛮足以绞杀文明,阴霾也能遮天蔽日,正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在愚昧、邪恶、迷信漫长的封建时代,休道舆论公正,超前的思维没有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没有让自己付出生命的代价就已经算不幸中之大幸了。因为历史人物的千秋功罪,生死荣辱,无一不抵押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秦始皇暴戾民生、奴役人民、焚书坑儒、草菅人命,他的暴政不可避免地给后辈崇尚儒家的史学家、文学家造成对荀子及其学生的偏见。但这不能归罪于荀子,因为秦王朝践踏了荀子“平政爱民”的立国根基,肢解了荀子完整的治国理论思想体系,由秦始皇的残暴而联想到荀子,不能不使后辈史学、文学家对荀子耿耿于怀,怒目相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毫无疑问地也给荀子的悲剧命运再次雪上加霜。孔子、孟子所以比荀子幸运,还有一个荀子的学说为封建社会不能接受的原因。2003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的起源》一针见血地道破天机:“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孔孟鼓吹的仁论,性善论,温情脉脉,既适合中国的血缘社会,又迎合了人类的虚荣心。荀子对邪恶人性的揭穿,冒犯了人类的尊严,直戳人类所谓自尊的痛处,对社会的批判太尖锐,太深刻了,触犯了时忌,他对名、实等哲学问题的探讨,很难为缺乏哲理分析的同胞理解,曲高和寡,致使一代宗师,划时代的巨星,就这样湮没在黑暗社会和茫然的人群之中。”伟人仙逝英灵在,松柏自有后人栽。荀子尽管命运多蹇,他的功业可以被历代统治者冰封雪藏,但他对人类文明史所做的贡献,将永世传承,不可磨灭,他的闪光思想所形成的冲击波一次次地冲破黑暗与封杀,还给荀子以公平,因为历史是最公正的法官,时代是最公平的裁判。(孙延林)
126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