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历史论文3000字朱棣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56

陈影飘雾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历史论文3000字朱棣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ROY3020

已采纳
首先看他的功劳:第一,靖难之役夺取皇位虽然在传统思想来说有篡位的说法,但是如果真的把明朝叫给建文帝估计明朝肯定要走向败亡,因为地方藩亡势力不是软弱的建文能控制的。其次,北征蒙古,使明朝的北部边境得到几十年的安宁。再次,远征南安(就是现在的越南),奠定了明朝在东南亚的领导地位。第四,派遣郑和下西洋,虽然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但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文化传播。第五,组织编撰《永乐大典》,使得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将各类学科总集的典籍。是为中华文化之盛事。当然他也不是没有过失,他即位初期为了稳固自己的权位,杀戮太重。此外,朱棣为人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该发动的不该发动的战争他都打了,使得在永乐朝经济恢复缓慢,人民负担过重。总的评价,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代英主。

历史论文3000字朱棣

176 评论(11)

tanshion

除了朱元璋早夭的九子赵王朱杞、二十六子朱楠,我们把朱元璋其他的23个儿子都说了说,但唯独没有说四子,也就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在应天府(今南京)。而就在此时,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当涂县)的告急文书来到了朱元璋的面前。如果让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那么就会轻而易举进攻应天。由于军情紧急,朱元璋都来不及看上刚出生的朱棣一眼,就立即奔赴前线指挥作战。在《明史》和《明实录》等许多正史中,明成祖的生母一直被记载为朱元璋的发妻孝慈高皇后,即:马皇后。按理来说,正史的可信度应该很高才是,但是,请不要忽略一点,明成祖的帝位并非朱元璋所传,而真正说起来,其皇位的来历并不正当。在史学界专家认为朱棣很可能为了让自己的登基更加名正言顺,对历史的篡改也是在所难免的。将原本记载自己身世的史书、实录一并销毁,连宗谱玉碟的档案也被改了一通。包括史学家吴晗先生在其所著的《明成祖生母考》中,更是直接指出了其中的漏洞所在,那就是:这些官方记载的口径并不统一。为此,朱棣的生母那是众说纷纭,坊间一直流传着其生母是元顺帝的妃子。据说南京报恩塔塔座下有明成祖御制碣(jié )文,称成祖生母为元顺帝宫人翁吉刺氏,入明宫仅六个月便生下成祖。按明代制度规定,宫人人宫七个月之内生子须受极刑。马后仁慈,称朱棣为自己所生,以保护翁氏。由于古代文献中的这些记载,20世纪30年代我国史学界围绕这一疑案展开了一场争论。经过多方面考证辩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朱棣不可能是翁吉刺氏所生。因为据《明太祖实录》和《国榷》等书记载,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军队攻占元大都是至正二十八年,此时或此后如有纳元顺帝妃子之事,而此时的朱棣早已出生八年多了。另一种说法是朱棣系元顺帝的高丽妃子所生,这种说法流传最广,甚至,当时民间多有歌谣传诵。明朝人有一本笔记这样记载道:“明成祖与周王系同源,皆由高丽妃子所生。”故而,当建文帝削藩的时候,周王受到的责任最重,使得燕王因此感到不安。然而,这本笔记并非官方资料,又是手抄本,更无史料加以佐证,其可信度实在不高。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明年就要正式登基称帝,看到自己已经有了七个儿子。这时形势已经初安,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朱元璋祭告太庙,给长子命名曰标,次子曰樉,三子曰棡,四子曰棣……。这时,朱棣已经七周岁,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朱元璋不仅为儿子们取了名字,而且还制定了后世子孙取名的规则,每一支拟定了二十字辈分。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设立大宗正院,即后来所谓的宗人府,掌皇族内部事宜。由次子朱樉任宗人令,三子朱棡任左宗正,十岁的朱棣任右宗正。宗人令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左宗正、右宗正就是宗人府副主官。朱棣此时的宫廷生活就是经常要跟随参加各种朝见和祭仪。除此之外,还要接受正统的儒家经典教育。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朱元璋给朱棣一本《昭鉴录》和一本《祖训录》。书中是搜集的古代藩王的优劣事迹,以对皇子们进行宗法教育。此外,朱棣还要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朱元璋认为七个儿子“宜习劳,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所谓麻履,就是麻鞋,行滕是指缠腿。这里是说,让朱棣兄弟七人都穿着麻鞋,裹上缠腿,像士兵那样到城外远足,十分之七的路骑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对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确的自白: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这些训练对长期住在深宫中的皇子们来说虽然艰苦了些,也还是饶有兴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要不时地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是17岁青年,朱元璋准备让几个儿子到外地去当藩王。可就在这一年,朱棣兄弟们一起回到了被称为“中都”的安徽凤阳老家。这里埋葬着他们的祖父母,也是他们的朱元璋小时候为大户人们放牛放羊的地方。当时的凤阳,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朱棣在这里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朱棣是个有心人,“民间细事,无不究知”,以至于他经常对儿子们说起他这段生活,认为自己能南北征战,不畏塞外风寒,就得益于这段经历。朱棣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他回去就要准备到外地去当藩王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在分封诸王是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而后决定的。他认为,元朝的灭亡,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皇帝不得藩屏之助。因此,朱元璋要让众子孙都来出力,以维护朱家皇朝。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少的三千人,多的一万五千人。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兵。每有军事行动,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也要受到这些年轻亲王的节制。在诸王之中,以晋王、燕王最被倚重。
292 评论(13)

lala3399

朱棣彻底扭转明朝前期北方以守为主战略,树立“天子守边”的典范。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恢复民生;加强边疆管理,扩大对外交往;发展文化事业,留下《永乐大典》,为明朝后两百多年的统治奠定重要基础。轻赋税,恢复农业生产,加速恢复社会秩序;管理边疆,尤其是加强对云贵地区的渗透与管理,甚至短暂的将越南重新纳入中华版图;派遣郑和下西洋,给当地居民带来先进的中华文明,树立了国与国交往的典范;
102 评论(15)

天空明朗

明成祖朱棣在历史上很有作为,但他又是一位性格固执、刚愎自用、猜忌多疑、杀人如麻的皇帝。永乐末年,他大肆屠杀宫女、宦官,在这次大惨案中,被杀的宫女有近三千人之多,为明代后宫最大的一次惨案。永乐初年,国家逐渐恢复强大。朱棣追求享乐主义,后宫美女渐多。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皇后徐氏病死,皇后一直没有再立,王贵妃和贤妃权氏是他最宠爱的妃子。权氏是一位选自朝鲜的美女,天姿国色,聪明过人,能歌善舞,尤其是善吹玉箫,明成祖十分怜爱她。水乐八年(公元1410年),明成祖率大军出征,特地带权贤妃作为随侍嫔妃宫女,随军出塞。权贤妃在大军凯旋回宫时,死于临城,葬在峄县,明成祖伤心欲绝。明成祖丧失宠妃权贤妃,心情不佳之时恰恰发生两个姓吕的朝鲜女子与宦官相好,酿成宫内惨祸,诛杀吕氏及有关的数百宫女、宦官。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准备立为皇后的王贵妃也死去,明成祖再一次经历丧失宠妃的伤痛。贾吕与宫人鱼氏私下与小宦结好之事又在此时发生了。明成祖甚为恼火,雷霆大发。贾吕和鱼氏惧祸,便上吊自杀。明成祖竟以此为由,亲自刑审贾吕侍婢,不料却查出这一班宫女要谋杀皇帝的口供。朱棣极为恼怒,亲自下手对宫女们动用酷刑,其中受株连被诛杀的宫女近两千八百名。而且明成祖每次亲临施刑,有宫人临刑时当面斥骂明成祖:“你自己年老阳衰,宫人与小宦官相好,有什么罪过!”朱棣让画工画了一张贾吕与小宦官相抱的图,羞辱宫人,同时更加大肆屠杀。据《李朝实录》记载,当宫中宫人被惨杀之时,适有宫殿被雷电击震,宫中的人都很高兴,以为朱棣会因害怕报应而停止杀人,可是朱棣依旧如故,丝毫“不以为戒,恣行诛戮,无异平日”。
105 评论(13)

Ronaldo_7

编修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郑和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改革吏治明太祖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明成祖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到现在。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后来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进内阁”的潜规则。迁都北京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原名北平)的事件。因发生于永乐年间,故名。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他在此经营30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四年,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十八年九月,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北面昌平县境天寿山南麓,距首都北京约五十公里,陵域面积达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环葬着明代的十三位皇帝,统称十三陵。十三陵中的首陵,是成祖永乐皇帝的长陵。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北平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今天游客看到的故宫、天坛、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自此开始陆续建造的。他的这个抉择,客观上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永乐五年,皇后徐氏(开国名将徐达之女)死去,朱棣经过慎重考虑,没有在南京建陵安葬,而是派礼部尚书及“江西派”风水大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也就是通常说的风水宝地。建造紫禁城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积724250平方米,还没把护城河与城墙的绿化带计算在内。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紫禁城宫殿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其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世上罕见的。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二千多年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与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完全服从并体现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北京紫禁城筹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兴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整个营造工程由侯爵陈圭督造,具体负责是规划师吴中。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成为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220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