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碧傲艳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地球的表层,由空气、水和岩石(包括土壤)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在这三个圈的交汇处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圈这四个圈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人类(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据科学测定,人体血液中的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同地壳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十分相似这表明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还表现在人体的物质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着交换的关系比如,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喝清洁的水,吃丰富的食物,来维持人体的发育、生长和遗传,这就使人体的物质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着交换如果这种平衡关系破坏了,将会危害人体健康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要向环境索取资源早期,由于人口稀少,人类对环境没有什么明显影响和损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自然条件主宰着人类的命运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人类为了养活自己并生存、发展下去,开始毁林开荒,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于是,出现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但因当时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的影响还不大到了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学会使用机器以后,生产力大大提高,对环境的影响也就增大了到本世纪,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空前提高,规模逐渐扩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据估算,现代农业获得的农产品可供养五十亿人口,而原始土地上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及其供养的动物,只能供给一千万人的食物由此可见,人类已在环境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随着出现在人类面前大气严重污染,水的资源空前短缺,森林惨遭毁灭,可耕地不断减少,大批物种濒临灭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处在危机之中日益恶化的环境向人类提出: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是当今最紧迫的问题 
感悟自然绿水青山何处无欣赏自然的美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乐园远离尘嚣,走进自然自然之境,心向往之
人与自然 集天地之灵气,采万物之精华,勇敢的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善待万物,就象善待我们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的家园!人类渐渐从噩梦中觉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令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人类应如何对待大自然?人类该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呢?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要思想 建立生态环保型社会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无数森林的乱砍滥伐使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因此,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家园毁于我们人类自己手中人类啊,行动起来吧,让我们节约一滴水,保护一棵小草让天空依然明净,让河水依然清澈,让小草依然碧绿,让花朵依然鲜艳,让阳光依然灿烂,让地球依然生辉!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选择一条理性发展的道路,呼唤绿色文明,呼唤科学的决策方式,呼唤科学的生产方式,呼唤科学的生活方式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吧! 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了所有教条化、概念化的定义和归纳后,到底还剩下些什么? 无疑,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生存,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同时以自身的思想以及由思想派生出的行动反馈于自然很多正统说法中认为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自然生物的主要标志,但事实上,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懂得思考正因为思想的连接性和沟通性,人才能与自然建立起一种看似形而上,却真实潜隐暗藏的联系 都说有灵性的事物之间是相通的陶渊明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义山可以“留得残荷听雨声”;苏东坡可以“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这是自然在缔造文学,还是生命意义在切近自然呢?高山流水一竖琴,邀知己与苍松共赏当人把自身的精神存在寄托于山水树石的时候,他同时获得的是一种容百川而乃大的广阔的自然生存空间 因此,我不愿意将我的眼光和论调再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人与自然的关系,若没有思想深处与精神理念上,人性与自然性的和谐,所有的“持续发展”、“循环利用”都是一幕幕滑稽可笑的“一手栽树,一手砍树”般的闹剧而精神层面上的契合,肯定也不是简单的技术型、机械型或者经济型的,而是如同古希腊的神庙雕像,古战国的编钟筝瑟般优雅、恬静,消解了功利与肤浅的人的灵魂的自然回归 其实,保护环境,拯救自然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可人们真的意识到了对于自然保护的重要性了吗?世俗非常实际的功利主义导致了人类总得在经历了切肤之痛后,才会像寒号鸟那样呻吟出要垒窝的哀叫洪水流了几年,抗了几年;干旱抗了几年,也就旱了几年,人类在灾难中自救的手段不可不说是声势浩大:科学的尖端、理论的经典、宏大如史诗般的前仆后继、可歌可泣……这些,究竟改变了些什么?又能改变些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渐渐厌倦了与自己愈走愈远的人类后,其结果就是《圣经》中提到过的那场大水,涤净了它自己的怀抱或许,真正让我们悲哀的是到那个时候,连一艘诺亚方舟的机会,上帝都不会再给我们 当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并不是去否定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已渐趋完善的自然科学我只是想呼吁人们是时候去走出毫无底气的自大,附庸风雅的自恋,堕落腐朽的自私以及被物质、功利侵染得麻木的精神荒芜,让心灵复归平和,让灵魂走进自然 刚才有个同学走上讲台,张口说出了“天人合一”,让我眼前一亮,可她一再强调“天人合一”是与小农经济联系在一起,应找寻它对我们现在工业文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借鉴意义我本不想说这个词语,因为“天人合一”在近些年被人们用滥了这里既然说起,我想我应该澄清一些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误区“天人合一”其实讲的就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不局限于某一学派,儒家有,道家也很突出,禅释同样理解深刻这样一种思想,原本就是渗透在艺术之中,以建筑、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与我国古代文明一脉相承而源远流长我不太赞成刚才那位同学把“天人合一”束缚和局限在封建小农经济的社会形态上,而因此来判定它与现在的生活和文明不再适合,这种理解的角度显得太实际,太直接然而,恰恰是“天人合一”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文化思想,是我们整个民族三千年不断研究而无法超越的宏伟宝藏 “天人合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模糊性、不可预测性、难以定义性和神秘性因为这样一种思想正是通过这些特性来暗暗吻合着自然的特质我们眼中的自然,不正以这样的特质展露于我们眼前的吗?又有谁可以拍着胸脯说,我眼中的自然是清晰的、条理的、逻辑的、如同螺丝钉和螺丝帽那样丝丝入扣、紧紧相连的呢?永恒的是古典,持久的是自然文明的不断发展中,能震撼我们心灵的,不应该是五百万的偶中;不应该是一场精彩的NBA比赛,那么,应该是什么呢?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成为一种获取经济利益的文化现象;也不应该停留在人类是否可以持续发展和对自然循环利用的自然科技的推动因素之上我们应该转换角度了,自然到底教会我们的是什么?是让人们变成机器或者电脑?还是变成蓝天或者白云呢? 最后,我想用一个比较来结束我的发言:当后工业文明财富的标志世贸大厦,在它所代表的文明形态所异化的人性恶的撞击下倒塌的时候,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天府盆地的青山绿水之间,那造福了一方热土几千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经典,人与自然的完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旅客参观海洋水族馆,问身旁的海洋管理员:“这只鲨鱼能长多大?”海洋管理员指着水族箱说:“要看你的水族箱有多大。” 旅客又问:“会跟水族箱一样大吗?”管理员仔细地说:“如果在水族箱,鲨鱼只能局限几公尺的大小。如果是在海洋。就会大到一口吞下一只狮子。”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导写指津】 这则材料整体上的含义是强调环境之于人发展的重要性。旅客和海洋管理员一开始的问答——“这只鲨鱼能长多大?”“要看你的水族箱有多大。”——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人。近似于“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意思。以此可有以下立意: ① 要想有一个理想的发展,必须选择一个理想的环境。 ② 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③ 人是环境的产物。 谈论的话题,可以是个人成长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才培养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才使用方面的。 如果能考虑到“水族箱”的象征性,我们可把“水族箱”理解为阻碍或束缚人成长和发展的东西,如心灵的枷锁,心理定势,某种僵化的观念。当然,也可指某种具体的“束缚”或“牢笼”。身在这样的“水族箱”里,我们只有摆脱它,打破它,冲破它,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发展。其实换一种思维来看,大海也是一个“水族箱”,只不过是一个大的“水族箱”罢了。 【佳作展示】环境影响人生赵文倩 有时我们会抱怨生活给了我们太大的压力,有时我们会感谢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欣喜。我们每天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养成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习惯。殊不知,环境也会影响我们的人生。 古人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的好坏与否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同的。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 当我们处在一个和谐向上的环境中时,我们自身也会受这种环境的影响,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当我们处在一个消极的环境中时,我们自身也会染上恶俗。《孟母三迁》的故事是我们从小就熟知的。当孟母把家安在市集时,孟子学会了骂人等恶习,但当孟母把家安在学堂旁时,孟子学会了很多知识,养成了勤奋刻苦的良好习惯。最终,孟子成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被人尊称为“亚圣”。环境并非是决定我们人生的关键因素,但环境对我们一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甚至会影响我们的成败。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环境,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斑斓色彩,我们才会拥有彩色的人生。 但当我们生活在一个消极的环境中时,我们的人生或许就会变成另外一个光景。在13年的春晚中,“李云迪”这个名字双重新被中国人所熟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曾被称为“钢琴王子”,让外国人领略了中国人弹奏钢琴的美妙的少年,曾经一度沉醉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日子里。好莱坞的奢靡生活让他迷失了自己,再也不是当初勤奋上进的好少年。好在,在母亲的教导下,他由重新弹起了钢琴,抚摸着他曾无比熟悉的黑白键。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消极的环境不但会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甚至会让我们曾经所取得的成就变成过眼云烟。 或许,正如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所说:“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多大,他的未来就有多大。”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是好是坏,决定了他的未来是繁绣花似锦还是暗淡无光。 环境影响着我们的人生,美好的环境会许我们一个灿烂的明天。消极的环境会使我们攻败垂成。面对环境,为了我们的未来,请谨慎选择。 【点评】 题目即观点,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好的环境对人有利,坏的环境对人不利。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不足之处:第三段本是从反面来论证环境对人的影响,但对环境的影响突出得不够,“好在,在母亲的教导下,他由重新弹起了钢琴,抚摸着他曾无比熟悉的黑白键”这几句不是说环境的重要性。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又有谓“近朱则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此理当一个人身边所接触的人是正直者,这个人很容易也变为正直的人;反之,友人皆为巧言令色者,这人也容易变为巧言令色者对于事物的判断也是如此,当一个错误的想法被周围人都认为是正确时,这位有自觉者也会对自己开始怀疑当更多人都如此认为时,这个人就会接受这错误的想法故人处世间,没有良师益友提拔就随波逐流,如果是好的风气则有好的影响,如果是坏的风气,则受坏的影响纵观历史历朝历代与世界各国,各种思潮、制度,屡屡变更,皆没有一定每个时代的人多被那个时代的思潮制度所影响,很少能跳出这种局限俗话说得好“环境造就人”,环境能影响人,可以熏陶人,也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它能从多个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并支配着孩子思想道德行为良好的环境能成就一个人,而不良的环境也将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负面作用,当然这里的环境既指家庭环境、也指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大家也都听过易中天品三国吧,在电视上曾进行过专题报道,他的成长就是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易中天的父亲是大学教授,热衷于搞学术研究,家里藏书丰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地就好学乐学了他的儿子个个都很有优秀易老在电视采访中说:“我从来没有为儿孙们的学习操过心,也从来没有打骂过他们”最后总结时说,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关键,言传不如身教所以,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就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环境感染着孩子、教育着孩子,无言胜于有言,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受到教育教育的重要由此可见,很可惜的是现今的教育实在办得不好,没有注重人性的培养,而只注重在技术、知识上的东西教育应该是探寻生命、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不然的话,这个世界就只成为一个机械人的世界,只知道赚钱、被潮流牵着跑,是何等的无意义已故的宣化法师对当今的教育有一番精辟的见解,他认为现今的教育可说是破产,在学校里老师给同学灌输的就是如何争第一学生就如一张白纸,结果就养成人人好争好斗的性格国与国的战争皆是好争、好斗而产生,谦让的精神却没有给与灌输写到这里,希望见闻者能或多或少那出自己的一些力量,推动世界教育的发展,使其走入正轨如此一来,人类的未来才多一份希望、多一份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