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着忧伤
网上搜 ,实在不行请人捉刀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努力,我一定能成功!一、前言我是一名大一的学生,记得刚踏进大学校门时,带着许多的憧憬与幻想,也同样充满迷茫与困惑。由于自己没有专长与特别的爱好,我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更是不能确定。但是大一的上学期,我听了董老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通过老师讲的案例,我开始意识大一就要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而且这样的规划应越早越好。转眼间一学期已快过去,我认为自己不能再坐以待毙了,我必须从现在起,好好规划我的职业生涯。二、自我认知我是一个开朗的男孩,有责任心,善于管理,细心可以观察到别人发现不到的细微变化,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力强,有极大的抗挫折力。不足,性格方面,总是任由自己,缺乏自制能力,记忆力差,缺乏灵敏度,其他知识面还不够广。可是,我没有特别擅长的,也没有特别喜欢的,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导致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能说比较喜欢计算机方面的,而且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我很喜欢,但是对未来从事的具体方向也没有太多想法。在某些观点看来,社会的不光彩面让我有些畏惧走向社会。而又不得不为了生存去面对,现实上我认为,在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职业。三、解决自我认知中的劣势和缺点针对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我准备:加深自己专业的学习与非专业各方面的学习,做T字形人才。走出校门,努力争取到社会上实践的机会。多做些方面,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在工作中培养的能力,增长对事物的处理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等。四、我心中的三大职业1、从商。十分想自己创业!!!或做大公司的总监,管理人员,如酒店,珠宝公司等。由于生活在现实社会,就要面对生存问题,那钱就是要解决的说要问题。父母就是从商,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从商有一些兴趣,性格又善于与外人打交道,不怕挫折,应该是从商的基础性格吧。至于经验方面,可由父母传授,再由经验积累。中国还不是商业大国,做大商业还需要我们下一代吧。2、IT人员。把自己的专业计算机技术发挥出来,从事编程方面的工作,遍出属于自己的软件,做一名软件工程师。这学期开始看有关于专业方面的书,我对IT行业十分向往,也很追求,可是没有经过专业的培养就不敢多想,毕竟专业人员很多,但是天分是不可忽视的,五、三年的计划经过一学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我对未来的职业有了初步规划,对三年的充实自己作初步规划,如下:1、2009年:大一至大二阶段主要任务是涉猎各种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具体措施是:(1)完成一年读五十部书以上的读书计划;(2)一年看一百部以上的艺术电影;(3)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如有关讲座,各种晚会,等,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4)不能落下英语的学习,要保证每天都有学英语的时间;(5)大二开始学习日语或韩语。2、2010年:大二至大三阶段。开始走出校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为就业打下基础。具体措施如下:(1)为过四级英语拼命冲刺,每天必须加大英语学习量,学英语为过四级,但不只为过四级,没有人会拒绝一个外语程度高的人才;(2)努力锻炼身体,培养些运动方面的爱好;(3)拿到专业奖学金;(4)大三起开始兼职工作。2011年:大三到大四阶段。非常重要的阶段,我希望一毕业就开始工作,所以这个阶段就开始为就业努力了。具体措施如下:(1)考到我的职业方向所需要的各种证书;(2)继续实习工作,力求尽善尽美,给同事留下深刻印象;(3)大四起开始寻找工作单位,另外开始准备论文答辩。六、结束语职业生涯课督促了我,让我面对就业压力充满动力。这是一份计划,但我不希望它仅仅是一份计划,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但我希望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它成为现实。这当中需要我自己的不懈坚持与努力。成功总是需要付出许多许多的汗水的。我希望未来的自己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绝不气馁,坚持到底,我相信,只要努力,我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不知道这样可以吗?
这个问题太大了,我可是说不了啊,呵呵 多谢楼主抬举!楼主自己搜搜吧 !祝你好运!
[论文摘要] 由于近几年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难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文章主要根据当前石河子大学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的调查。就其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对就业难的相关措施,为大学生认真对待就业难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从2003年至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13万增加到495万,是扩招前的2倍多,而工作岗位的增加却是有限的,每年岗位增长率在36%,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率保持在120%左右。
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对2008年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夕由于这些方面的忽略使择业、就业时走很多弯路。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另外一个问题是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调查显示,73%的同学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是人才交流市场,这在渠道上就有局限性,因为人才交流市场开放的时间和地点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择业信息的筛选。因此,信息渠道的局限导致了信息获取不及时。
(三)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8%的同学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能力,且缺乏自身能力与实际就业形势相联系。盲目就业是人力资源的错误使用,造成人才的浪费。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评估,正确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对就业做出最佳抉择,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是大学生就业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