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人和动物的区别论文摘要

  • 回答数

    8

  • 浏览数

    305

lilyidf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人和动物的区别论文摘要

8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uxuyang7996

已采纳
1、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如果我们把人类劳动进一步分为创造性劳动和重复性劳动,又可以进一步发现,创造性劳动是人脱离动物的根本力量。动物与人一样,也要生存,因而要为它所必需的生存资料而奔忙。但是,动物的生存行为不是劳动,只是一种活动。动物的这种生存活动是本能的,或者说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在这种低级活动中,虽然也不乏一些精彩的表现,但都无法同人的劳动相比。这是因为,人的劳动是有意识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动物的行为则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的活动。这一根本区别,就决定了人有不断发展的前景,而动物则只有变化的可能。2、智商、会使用工具虽然这些动物也有,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应该在于控制能力,精神控制能力,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生物,主要还是取决于人类的控制能力有一定的水平,而不是像动物一样完全靠欲望与天性去做各种事情。其实,所谓的精神控制能力也就是不要被自己的欲望和天性所左右,而做出得小利失大局的事情,一个人智商再高,如果精神控制能力不行,那智商也就得不到利用,不过一般被评价为智商高者,都拥有比较深远的目光,能够看清你所做的事情是否理智。3、思考人类除了在社会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之外,还会对自身实现思考与探索。当你躺在床头看书的时候,你思考这个世界,同时也在思考自己,实现着对自己的探索,你实际上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扩展资料:动物分类学家根据动物的各种特征(形态、细胞、遗传、生理、生态和地理分布等)进行分类,将动物依次分为6个主要等级,即门、纲、目、科、属、种。人类有着高级的思想,因此创造了文化,语言,艺术,道德。文化以人类发展为背景,语言以发展背景得到提升,艺术是为了表达两者的功绩,产生的一种形式。唯有道德,它不是一个既定的目标,也不是人类必须遵从的理念,它是人类发展原则,是人类与动物实际上的唯一区别。科学家们把现存的人类已知的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科学家已经鉴别出46900多种脊椎动物。包括鲤鱼、黄鱼等鱼类动物,蛇、蜥蜴等爬行类动物,青蛙、娃娃鱼等两栖类动物,鸟类以及红熊猫等哺乳类动物等。

人和动物的区别论文摘要

132 评论(15)

115536958

14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56 评论(15)

普罗旺斯520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 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 2 简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 答: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 第一种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注意。 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第三种历史形态是现代的辨正唯物注意和历史唯物主义。 3 简述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 答: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源是精神一时;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  第一种是主观唯心注意。它的特点是把主管精神、主观意识当成世界的本源。  第二种是客观唯心注意。它的特点是把某种脱离人的“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 4 唯心主义哲学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什么? 答:唯心主义哲学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有两个方面:  认识论根源是指过程本身包含着陷入唯心主义的可能。人的认识并不是一条直线,如果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夸大为脱离了物质的、绝对,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 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①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了条件。②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唯心注意受到没落的、反动的阶级的支持和利用。 5 马可是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意哲学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答:①具有机械性。 ②具有形而上学性。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③具有不彻底性。 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的革命变革 答:①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把辩证法同唯物论结合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 ②历史唯物主义同剩余价值学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③它把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7 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 答: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  第一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实物。  第二 到了近代,产生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第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影射、反映。 8 简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答: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世界上一切实物和现象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②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③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9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错误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包括一下两点涵义:  第一 指在机械运动形式下,相对于某一参考系,物质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 第二 是指一事物处于变量过程中,未发生质的变化。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 第一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表现在运动是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  第二 运动与静止又是统一的,表现为运动与静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 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错误是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前者夸大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后者只承认静止,不承认运动。 10 怎样理解“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答: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且是社会的产物 ①人们在生活和交往中,特别是在劳动中,使动物的大脑变成了人脑 ②由于人的社会交往和劳动活动日益发展和丰富,极大的推动了作为意识器官人脑的发展 11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①从意识产生的物质机制和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2 试论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现的途径 答: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 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第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三 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够更突出的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第四 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意识主体的反作用上,即意识活动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意识能动性的实现途径是实践 13 试论世界物质同一性原则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决不可能统一于主观精神或绝对观念 14 试述意识的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答:①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②客观规律是事物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 ②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 15 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答:①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省所固有的,是不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给各要素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16 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7 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答:①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 第一 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 第二 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 第三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8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19 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答:①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20 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①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第一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 第二 矛盾双方相互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 第三 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③矛盾的斗争性在事务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第一 在事物量变过程中。  第二 在事物质变过程中,促成矛盾的转化。 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21 简述内因和外因及其辨正关系 答: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辨正关系:  第一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 第二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 第三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2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答: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 23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正关系。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 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系而存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4 简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关系 答: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关系:①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5 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答:矛盾双方力量是不平衡的。 ①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关系: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6 简述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答:①“两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7 简述质、量、度的含义 答: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可以用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他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28 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辨正关系 答:①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既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②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既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量变和质变是辨正统一的。 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9 简述肯定方面、否定方面以及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答: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关系: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 二者相互依存。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30 简述辨正否定观的内容 答:辨正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辨正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辨正的否定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31 简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 答:①由于事务内部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发展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过程。 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④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割裂了这种统一,就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的错误观点。 32 简述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答:①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 ②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 ③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  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33 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辨正关系 答:①必然性是指 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②偶然性是指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辨正统一的,表现在:  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 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4 什么是现实性和可能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辨正关系怎样? 答:现实性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 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  二者相互依赖  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5 简述内容和形式的辨正关系及其意义 答: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区别: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  内容决定形式  形式对内容有重大反作用 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 36 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辨正关系及其意义 答: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主要表现在:  第一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只有通过哦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 第二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而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 第三 现象是相对的,易逝的;而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统一: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 本质决定现象,是对现象存在的根据。 37 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答:实践是主题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 第一 客观性。  第二 能动性。  第三 社会历史性。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  第一 生产实践。  第二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 第三 科学试验。 38 简述认识的主体的含义、属性和基本形式 答: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属性有:  第一 自然性  第二 意识性  第三 社会性  第四 实践性 认识的主体有三种基本形式: 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 39 简述认识的客体的含义、属性和基本形式。 答:认识的客体,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 第一 客观性 第二 对象性 第三 社会历史性 三种基本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40 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 二者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 第二 二者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关系。  第三 二者之间相互作用。 41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表现在:  第一 时间是认识的来源。  第二 时间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第三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标准。  第四 实践是认识的目地。 42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地。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把实践引向失败。 43 简述唯物注意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答: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的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44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答: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 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证据。 45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答:辨正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区别: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所以它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由于辨正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因而它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46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 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感性认识包括感觉、只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7 简述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的重要性和正确实现这次飞跃的条件 答:第二次飞跃意义更为重大,这是因为: 第一 认识世界的目地是为了改造世界。 第二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要正确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第一 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 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第三 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8 简述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答: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从客观条件看事物是复杂的,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限制。因此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 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由于可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无限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 49 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以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统一 答: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认识辨正运动的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统一。是在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与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相适应。 50 什么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实践第一次飞跃需要什么条件? 答: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拥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经过人脑分析加工,经过人的抽象思维,这样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51 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答: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是: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群众路线是认识论的具体应用。马克思主意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地。 52 简述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 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第一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真理是客观的,因而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53 简述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答: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统一。二者是对立的,真理是正确思想,谬误是错误思想。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4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答: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 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有待于扩展。 第二 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有待于深化。 55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关系 答: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二者是辨正统一的。 他们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 真理是一个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发展过程。 56 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单纯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从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7 简述真理标准的证法 答: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确定的,不是相对的、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 第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 第二 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作出确定的检验。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 第一 实践总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对现有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 第二 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近似的正确性,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58 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 另一方面,的昂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 59 简述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答: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就是要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辨证的统一。  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 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60 如何理解劳动的社会性? 答:人类从事生产劳动,不能单个人孤立的进行,必须相互依赖,互相合作,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 劳动又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劳动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是联结与自然的中介。 61 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性质 答: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  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虽能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但它对社会的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发生作用。 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 62 简述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的制约作用 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 63 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第一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世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 第二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第三 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 第四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64 什么是生产力?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那些要素? 答: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
170 评论(9)

宁台蜜桔

知道吗,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不在于长相,而在于智商。在与人类因为聪明而发明出许多方便于自己的东西,而动物顶多能自己动吃弄住;在于人们能利用世间万物发明东西,而动物就只会看眼前的事物;在于人们还有更远的目标,而动物只会吃窝边草;在于人们会对某些食物独有情钟,而动物什么都吃。但正因为人聪明,就会忘记自我,不停滥杀、利用,而动物只能不断被受害;在于人类发明多种武器,对同胞也毫不留情,而动物总是与同类互相帮助,就算互不认识;更在与人类中有汉奸或什么奸的,而动物群中,没有……无知的人类啊,你们自认为豺狼虎豹最凶残,但它们也有血;你们自认为它们的肉、皮是上等的,就贪婪的屠杀,但又有谁注意过你们下刀前那些动物们的眼神,动作,表情;你们自认为只有自己是聪明的,这没错,但也不能把动物说成畜生,它们有情有义,你们,却是没心没肺;你们自认为自己有多爱动物,但实际呢,买来自己钟爱的动物就关进笼子,这如你被关进牢里是一样的滋味。举个例子。人们生活食品中离不开猪肉是吧,人们认为猪好吃懒做,吃喝拉撒全在窝里是吧,认为它又脏又臭又丑,是明摆着的家畜,就该被人杀掉并吃掉是吧,可你们都错了,猪不笨,它在世界聪明动物排名中是第十名,连被人们一向认为聪明的牧羊犬都没有超过他,况且,猪不是真的想吃喝拉撒全窝在一块儿,而是人们没有给他们创造环境,其实猪是很爱干净的,它还会自己洗澡,只是人们不给它水,所以它只得到烂泥里泡泡,还能杀菌,但那些泥巴黏在身上,所以人们看了,不想就说猪不干净,又脏又臭又懒。不要小看动物,更不要杀害动物,人类觉得凶猛的野兽最残忍,但正真凶残、险恶的是他们自己,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的心不纯洁,而动物是非常单纯的,只是你们一次次利用这种天真来欺骗他们,要是我,我也会变得自卫起来,凶残起来,不然,对付不了你们的花样。我真希望下辈子,投胎做一只单纯的动物,无知愚笨也好,只要和世间丑恶隔离,就好……
206 评论(11)

桑小葚

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而动物一般则不具备这两项功能。虽然在某些实验中也发现某些灵长目(比如猿、猩猩)对事物也有喜、恕、衷、乐之表情和一些简单的表现,但并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类有着高级的思想,因此创造了文化,语言,艺术,道德。文化以人类发展为背景,语言以发展背景得到提升,艺术是为了表达两者的功绩,产生的一种形式。唯有道德,它不是一个既定的目标,也不是人类必须遵从的理念,它是人类发展原则,是人类与动物实际上的唯一区别。扩展资料:动物分类学家根据动物的各种特征(形态、细胞、遗传、生理、生态和地理分布等)进行分类,将动物依次分为6个主要等级,即门、纲、目、科、属、种。根据化石研究,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源于海洋。早期的海洋动物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逐渐演化出各种分支,丰富了早期的地球生命形态。在人类出现以前,史前动物便已出现,并在各自的活动期得到繁荣发展。后来,它们在不断变换的生存环境下相继灭绝。但是,地球上的动物仍以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不断进化并繁衍至今,并有了如今的多样性。科学家们把现存的人类已知的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科学家已经鉴别出46900多种脊椎动物。包括鲤鱼、黄鱼等鱼类动物,蛇、蜥蜴等爬行类动物,青蛙、娃娃鱼等两栖类动物,鸟类以及红熊猫等哺乳类动物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动物
204 评论(15)

wvu5997

不同点有5个:直立行走语言中枢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变自然 首先,人会考虑逻辑性很强的问题,可是动物不会;人会利用感情达到某种目的,可是动物不会;人会不懈努力打拼做人上人,可是动物不会;人会创造和发明生存必需品,可是动物不会;动物只会想今天要吃些什么,可是人不止想这些;动物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也不会装作喜欢,可是人并不是这样;动物只会做它想做的事情,可是人不止做这些其次,人之所以是人就是人类是经过数亿年的时间慢慢进化来的,正应了达尔文的那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正因为人类比其他动物更适应大自然的生存条件和生存规律,所以动物是不可能比人聪明的总的来说,人是动物,但是却不同于动物。例如人们说麻雀虽小,五脏具全。可见人与麻雀无别,所以人就是动物。但是人懂得要脸,轻者涂脂抹粉,重者往脸上贴金,或把金牙装在敞亮显眼处,条件再好的斥巨资整容。而动物则往往不要脸,不顾面子,什么尊严不尊严的。因此动物常常被顾及尊严的人类所耻笑。所以人不同于动物大抵可见。然而动物就是那个老样子,但是人则经常的发现着自己,人也因此必然经常地努力丰富着自己,实现着自己。特别是人讲究道德。人是灵长动物嘛。当然道德或价值体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的
153 评论(10)

1015804945

人类本身就是一种动物,但总是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事实上只是我们人类属于高级动物,要比其它动物聪明很多,会发明、使用文字等其它动物不会的东西。
281 评论(14)

她怀念的童年

马克思说是会劳动论文篇 人与动物的统一是人的基本属性,人与动物的对立即人的特殊属性。“人性”、“人的本质”应当是人的基本属性与人的特性、人的生物属性与人的非生物属性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而马克思则是在人的特性、人的非动物属性的意义上使用“人性”、“人的本质”概念的。如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废除私有制就是彻底解放人的全部感官和特性。不过要达到这种解放,就要靠这些感官和特性在主体和对象两方面都已变成人性的。”他先举眼睛为例说明对象必须具有人性:“眼睛已变成人性的眼睛,正因为它的对象已变成一种社会性的人性的对象,一种由人造成和为人服务的对象。”接着举耳朵为例说明它必须具有人性:“正如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就不是它的对象。”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人类才具有,动物界是不存在“社会关系”的。恩格斯也是这样。在《反杜林论》中,他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等等。正如朱光潜先生所分析指出的那样:“所谓‘人性的’,……也就是非动物性的。”(2)建国以后,理论界无论从“社会性”、还是从“意识性”、抑或是从“劳动”、“实践”方面解释“人性”或“人的本质”,都是把“人性”、“人的本质”当作人的特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来对待的。应当说,这是对“人性”、“人的本质”理解的一个严重失误。其严重的后果,是造成了建国几十年来对人的起码的生存欲求(即生物欲求)的粗暴践踏(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这种欲求是非人性的)。而以“人的特性”界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就成了“人的特性的对象化”,由此来解释一切美学现象,其荒谬性不言而喻。 那么,马克思理解的“人的特性”究竟是什么呢?马克思讲过人的特性是“自觉自由的活动”、是“劳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国理论界也分别从“意识性”、“劳动实践性”、“社会性”三方面使用“人性”或“人的本质”一语,这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很有必要作一番澄清。 以“意识”、“理性”作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西方古典哲学的一个传统观念。受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影响,马克思早期也曾将人的特性理解为“理性”和“自由”。(3)大约从1844年开始,他的这一思想逐步发生转变。这一转变的标志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1845—1846年与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开始形成。用唯物史观来看人的特性,他发觉原来的观点太肤浅了。从“意识”的内容、本质来看,“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4)从意识的发生史乃至人类的发生史来看,“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是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必备的生活资料”。(5)可见,人的“意识”是由人类的特殊谋生活动——“劳动”或者说“实践”决定的,“劳动”或者说“实践”是比“意识”更为根本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还有一些言论可作参考。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中指出:“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劳动。”(7) 以“劳动”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后,“意识”还是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呢? 仍然是的,虽然不是根本区别。《手稿》指出:“劳动”的特征就是“有意识”:“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就在于物种生活活动方式,而人的物种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也曾说过:“历史和自然史的不同,仅仅在于前者是有自我意识的机体的发展过程。”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他指出:劳动使猿的脑髓变成人的脑髓,产生了具有意识机能的人脑。(8)可见,在马、恩看来,意识是由劳动派生的人与动物的另一区别,但不是根本区别。那么,“社会性”呢?它也是由劳动派生的人与动物区别的另一表现形态。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劳动有一个特点,即必须在一定的群体协作关系中才能进行。人类的这种群体协作关系,就是“社会关系”,人因而具有了“社会性”,成了“社会动物”:“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够作到——就象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9)“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10)由于人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从事劳动生产,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可见,社会关系实即劳动关系,是由劳动决定的人与动物的另一区别。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照马克思的本意,劳动、意识、社会关系虽然都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但三者的关系并不是并立的,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社会关系则是在这一根本区别之上产生的分枝性区别。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常常在并立的意义上使用劳动、意识、社会关系来说明人的特性,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一种误解。实践派美学将人的本质(即人的特性)理解为劳动、实践,这是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的,但是实践派美学在这里面临两个致命的问题,第一,它所信奉的马克思的这一人的特性观能否成立?是否正确?第二,以劳动、实践作为美的本质,是否符合马克思的本意?是否符合审美实践?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劳动”是什么?马克思给它的定义是,它是人的特殊的谋生活动方式,即“有意识的”、“自觉自由的”“生活活动”方式。同时马克思又说,“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是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必备的生活资料”,是“劳动”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并创造了人脑的“意识”机能(恩格斯),产生了以社会劳动生活为反映内容的“意识”形态。于是,同意循环的逻辑矛盾产生了:一方面说“劳动”决定、创造了“意识”,另一方面又说“劳动”是“有意识的”谋生活动,请问,在具有“意识”机能的人脑产生以前,哪来“有意识的”谋生活动——“劳动”?如果保持“劳动”的现有语义不变,那么,正确的逻辑推断应是先有“意识”后有“有意识的”物质谋生活动“劳动”;不是“劳动”创造了人,面是类人猿的长期的无意识的物质谋生活动产生了具有“意识”机能的“人脑”,其后再产生了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谋生活动——“劳动”:于是,“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恰恰在于“他们有思想”,而不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必备的生活资料”——“劳动”。马克思以“意识”为起点走到了决定“意识”的“劳动”,他自以为前进了一大步,殊不知他所界说的“劳动”又是以“有意识”为前提、由“意识”决定的,他实际上仍在原地踏步。就是说,按照正常的逻辑去理解马克思的人的特性论,我们得到的答案仍然是,“意识”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劳动”仅仅是由“意识”决定的人与动物的另一区别。(12)马克思说的“社会关系”也存在同样的漏洞。人们通常把“社会关系”理解为群体合作关系,这与马克思的意思不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社会关系”只相对于人才存在,“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动物的群体合作关系叫“畜群”关系,只有人的群体合作关系才叫“社会关系”。一方面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方面又说“社会关系”是“人的合作关系”,这就陷入了同义反复,人是什么实际上没说清楚。事实上,马克思说的“社会关系”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即“有意识的”谋生活动的主体相互结成的合作关系,他仍是以活动主体是否具有“意识”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逻辑错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将人脑机能的“意识”与作为意识形态的“意识”混为一体了。其实,作为“意识形态”的“意识”,必须有反映内容,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其实也不尽然,如意识对内在本能欲望的反映),是由劳动生活构成、决定的,而作为人脑机能的“意识”,则无须反映内容,只是指人脑具有的生理心理功能,它决不是由劳动构成的。作为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意识”,只能是意识机能,而不是意识形态。婴幼儿刚出生时没有意识形态,但有意识机能,你不能否认他是人。把意识形态与意识机能混淆起来,从意识形态由劳动构成其本质、内容,断定劳动比意识是更为根本、深沉的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导致劳动——人的本质论的思想误区之一。 关于第二个问题,早就有学者指出,将劳动、实践这一“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当作美的本质,是不符合马克思本意的。比如黄海澄在1986年出版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及类似的说法,的确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出现过,然而他不是在给美下定义时使用这些语言的。如果我们机械地照搬过来给美下定义,就显得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看起来似乎是尊重马克思,而实际上是歪曲了马克思的意思。”(13)实践论美学号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八十年代以来,这部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经济学手稿似乎变成了美学手稿,各派美学家纷纷据此去重新说明美本质,他们或以此修正自己原来的观点,如朱光潜、蒋孔阳(14),或以此充实自己原有观点的论据,如蔡仪、李泽厚。(15)现行实践美学观的美学教科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连篇累牍地形成的。尽管解释各异,他们的思路几乎不外是:《手稿》说过“劳动创造美”,所以美的本质是劳动;《手稿》指出“劳动”即“有意识的生活活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所以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显然,这里在装糊涂,它置换了原来命题中的概念,“劳动”和“美”这两个不周延的概念摇身一变成了周延的概念,原来主词和宾词不可逆的判断变成了可逆判断。好象拔高了马克思,其实歪曲了马克思;好象理直气壮,其实强词夺理。众所周知,《手稿》是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所造成的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严重脱节的不平等现象时论及“劳动创造美”的。马克思指出:“劳动固然为富人生产出奇妙的作品,却替劳动者生产出穷困。劳动生产出宫殿,替劳动者生产出茅棚。劳动生产出(刘丕坤译本作“创造了”)美,替劳动者却生产出丑陋。劳动者用机器来代替劳动,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到野蛮方式的劳动,把剩下的一部分劳动者变成机器。劳动生产出聪明才智,替劳动者却生产出愚蠢和白痴。”(16)显而易见,在“劳动创造了美”这个命题中,宾词“美”指为富人生产的财富之美,属不周延概念,并非指所有劳动产品都是美的,更不是指大千世界一切的美。同样,主词“劳动”也只是指部分的劳动——“异化劳动”,而不是指所有的劳动:并且,在“异化劳动”中,只有为“富人”生产“宫殿”之类“奇妙作品”的那部分“异化劳动”才创造“美”,而为“劳动者”自身生产“茅棚”之类的那部分劳动就只能产生遮风避雨、安身立命的使用价值。就是说,“劳动”也属于不周延概念。因此,由此得出“美的本质”是“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推论,与马克思的原意相去甚远。 用审美实践去衡量“美的本质”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劳动实践”这一观点,其缺陷就更加明显。如上所述,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因此“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即“劳动的对象化”。姑且不说“劳动”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本身巳包含物化、对象化的意思,说“劳动的对象化”等于说“对象化”的“对象化”,逻辑上经不住推敲。即便假定这个命题逻辑上没问题,则“劳动对象化”即劳动的物化、产品化,我们能说劳动产品都是美的吗?当然不能。作为劳动产品,它必须具备的本质、特征和使命是效用(或者说使用价值)而非美,劳动可以在创造了效用的同时创造美,但美并不构成劳动必须承担的使命和必须具备的特征。这本来是个常识。如果将“人的本质”理解为“意识”、“社会关系”,以这种“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来界定美则更显得以偏概全。众所周知,不只“意识”、“社会关系”的“对象化”可能是美,本能、情感的对象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对象化也可能是美:同时,并非所有“意识”、“社会关系”的“对象化”都是美的,只有善的道德意识、善的社会关系的对象化才是美的,正如“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有待说明什么样的“人的本质”是美的一样。对此,早有学人指出:“‘对象化’的说法没有规定究竟是人的什么样的本质或本质力量对象化了才是美的。事实上,并不是一切人的、也不是人的一切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美的,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人的本质也就不可能是统一的。岳飞与秦桧……之流在本质上怎能相提并论?”(17)正因为不能相提并论,所以出现了这样的十分牵强附会的解释:“人的本质力量……是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历史前进的求真、向善的积极力量……一切反动分子的腐朽、没落的行为,都是与历史发展的潮流相违背的,不能算是人的本质力量,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反动。”(18)所以,岳飞之类的道德上的好人是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秦桧之类道德上的坏人是不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于是,现实成了理论的奴婢,为使理论能自圆其说,人成了非人。这实在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自说自话。 也许实践美学论者意识到说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存在着明显的以偏概全,于是他们从马克思《手稿》中挑出“人的本质力量”一语,以此涵盖“人的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全部本质力量和功能”(19)再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解释一切审美现象。这种做法,可谓用心良苦,然而经不住推敲。首先,毋庸置疑,“人的本质力量”的涵义应是“人的本质”内涵的逻辑延伸,二者可能外延有所不同,但主要意义当是统一的,不可能“人的本质”指“劳动”、“意识”、“社会关系”等人的非生物属性,“人的本质力量”则指“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全部本质力量和功能”,即人的生物属性和非生物属性的总和。其次,《手稿》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刚开始形成过程中的产物,唯物史观占主导地位,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还有残存,“人的本质力量”用语就是一个显证。在《手稿》中,“人的本质力量”用语意义模糊不定,有时确指“人的肉体与精神”两方面的力量,但这恰恰是马克思后来所扬弃的思想,不代表马克思成熟以后的看法。再者,如上所述,并非所有“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力量”的“对象化”都是美的。 在实践派美学的美本质定义中,“对象化”概念也存在问题。马克思使用的“对象化”一语本来自黑格尔,主指精神外化为物质的物化活动。黑格尔是在“理念”的“异化”运动中考察“理念”形态的。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产生以前,“理念”就存在了。这时,“理念”尚处在纯抽象阶段,是片面、不真实的。由于“理念”内在的矛盾作用,抽象的“理念”通过自我否定“异化”为“自然”,“自然” 是“理念”发展的纯物质阶段,也是片面、不真实的。于是又通过内在矛盾作用,“自然”“异化”为“绝对理念”。到了这一阶段,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达到辩证统一,“理念”也就不再发展了。抽象理念异化为自然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黑格尔有时又叫做“外化”、“对象化”。可见,“对象化”是理念“异化”运动的特种形式。在《手稿》中,马克思讲“对象化”,主要就指这层意思。表面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就是“人的物种生活(即有意识的生活活动、劳动)的对象化”,事实上,由于“人的物种生活”是以具有“意识”机能的大脑为存在前提的,所以,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实指“人的意识的对象化”。毫无疑问,物质性活动,是对象化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点。即便按照字面意义,“对象化”也具有“物化”的意思。如果保持这个意义不变,那么符合“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美只能是一部分具有审美价值的劳动产品:如果要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来解释一切的美,包括移情、直觉外射、人格象征的美(主要指自然美),就必须作出说明:这种可以局限在主体直觉、情感、想象范围内的“对象化”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对象化”,而是自己对这个词的重新活用。 综上所述,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就其自觉的一面而言,是指“劳动的对象化”,就其不自觉的事实一面而言,是指“意识活动的物化——“劳动”:它揭示的是人类的特殊谋生——经济活动——劳动的本质,而不是美的本质。“若把美定义为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不可能不漏洞百出的。”(20) 实践美学及其理论核心的漏洞实际上一点即破,然而读者可以看出,本文在论述这引些漏洞时则显得相当沉重和吃力。原因不在别的,而在谬误(请允许我用这个词)重复一千遍,就容易被人当作真理。如果说这种学说在言必称马克思的若干年前出现尚情有可原,那么在学术问题可以实事求是自由探讨的今天,在本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即将到来的世纪之交,再重复这样的学说就显得愚蠢可笑了。彻底清除这种似是而非的学说,我们的美学工作者就没有了退路,没有了得过且过、可以将就的倚靠,这对于我们探讨新的美本质定义,建构新的美学体系极有推动作用。探讨新的美本质定义,建构新的美学体系,只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审美实践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即便从马克思著作中找不到现成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而且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反之,不是从审美实践出发而是从马克思等人关于美的片言只语出发,对审美现实进行削足适履式的肢解,这样的学说不但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是根本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对美本质的新的探讨、对美学体系的新的建构,就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我们相信,由此产生的思维成果必定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浪漫篇 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有感受。 人与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的幸福就是和你在一起 或许有时我会高兴,或许有时我会悲伤,有时痛苦,有时沮丧,有乐不可支,有欣喜若狂 种种的感受----经历时间的磨砺,沉淀为幸福。 我的爱情,也一定会有高潮,有低谷,有激情,有暗哑,这样的爱情才是真实的爱情。 思想是人的灵魂,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有思想,而动物没有。人之所以有思想,是在于人有超越性,人的生活就是超越现实走向理想的生活,追求理想,走向理想的过程就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过程。没有思想的人,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残缺的人。 思想篇 思想使人高雅,使人崇高。平庸的人只知道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裕,不知道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贵和高雅,生活在物质欲望里,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真正意义上的人,不仅知道物质生活的富裕,也知道精神生活的崇高。
103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