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美术生大学论文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4

xiaovilee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美术生大学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n杰sj1991

已采纳
非艺术在读大学接受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摘要:通过对时下最新美术教育新闻及专家对其问题的看法得出美术鉴赏的教育对非艺术在读大学生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包括审美教育,学生身心健康及德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和文化的紧密关联。正确认识专家的建议,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及艺术创造的重要性。关键字:艺术教育,德育,审美,艺术创造,文化(一)时下有关新闻 新华社杭州1月23日专电(张冬素)今后,浙江省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一门艺术类课程,并且要通过考核取得2个学分才能毕业。这是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的消息。日前,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意见》,出台这一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近几年来,浙江省有关部门一直努力全面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2006年4月,该省启动以“走近大师、聆听经典、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为主题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送进校园的高雅艺术从开始时的交响乐、京剧、越剧,扩展到去年送话剧、绍剧等,让近46万人次学生接触到传统艺术。据了解,今后浙江省将继续以优秀经典剧目为主要演出内容,把交响乐、京剧、昆曲、越剧、绍剧、婺剧等高雅艺术送进大学校园,并在大学生中开展艺术专家学术讲座,普及高雅艺术知识。据介绍,本次浙江省有关部门规定的高校艺术选修类课,分限定性和任意性两类,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和《戏曲鉴赏》,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选修其中1门,并通过考核取得2个学分才能毕业。浙江省要求高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开齐艺术类选修课程并计入学分。(二)专家看法 著名教育家这样谈论了自己的感受。我老是引用美国的第二轮总统亚当斯的话,他说我们这代不得不在马背上打仗搞政治,是为了让我们的儿子一代搞数学,让我的孙子一代搞音乐和舞蹈。他不是真的讲自己的孙子,自己的儿子,不完全是这样,他就觉得一个人类的目的性的过程,我们这代不得不骑在马背上搞军事搞政治,军事、政治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是过程。为了搞科学,为了搞哲学,最美好的人类还不完全是如此。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的地位不可小看。(三)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和美术在艺术世界的特殊地位不容忽视的,它是人类的亲密伴侣,它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马克思历来就十分重视审美教育,要求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社会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而美术教育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在当今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1美术教学的德育作用 五育之中“德育”首位,美术教育融“德育”于一体,美术教学通过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欣常优秀的美术作品,使人精神振奋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图、色彩、形式表现出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信心和气魄,自觉产生强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高涨的爱国热情。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作品《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凤仙花中飞舞采蜜的忙碌的情景,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歌颂了普通劳动者的勤劳品质,让同学们不仅体会了生活小景中的高雅景致,也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敬慕。2艺术教育的美育作用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历来被许多人士所认可。我国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在教育内容上就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封建社会晚期,艺术虽未被列为必修课,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层文化素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和欣赏的。只有通学习、培养、训练才能使人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3素质方面的作用 (1)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一个人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小时候有想象力,思维得到了健全的发展,以后才能有更好的创作。玩沙子、捏泥人、看蚂蚁搬家,对孩子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的营养素。离开了这些,没有童心,没有童趣,缺乏想象力,就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格。(2)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 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教育离不开感情,感情最能教育人,最能打动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四) 与文化的重要关联 艺术课程关注文化,其实并不是现在的事情,因为艺术课程始终就没有脱离文化,也不可能脱离文化。区别在于,过去的艺术教育与文化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关系意识,也没有如此理直气壮地高呼着走向文化的口号。现在的则以自觉的态度,高唱着走向文化的进行曲,态度张扬地浩浩荡荡地走进了文化。且让我们倾听那震耳欲聋走向文化的进行曲:“艺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艺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对 艺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艺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艺术学习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艺术的特征、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我国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共同构成世界艺术的多元文化。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推荐书籍:《美术鉴赏》陈洛家主编;《美术鉴赏:造型艺术美学分析》作者樊林;《中国民间美术鉴赏》孙建君主编;《中外美术鉴赏》朱旗;戴云亮主编:《中外美术鉴赏十六讲》杨淇主编;

美术生大学论文

134 评论(9)

niurenfei

考试内容过于单一 目前,作为招生工作首要环节的入学考试形式仍十分陈旧,仅以高校美术院系的素描考试为例:现阶段,中国的美术高考招生考试方式主要承袭欧洲学院派体系的模式,着眼于造型、写实因素的测试。考试内容也主要是以静物、石膏、人像为主(即使有些创作类试题涉及到中国传统艺术也是少之又少),考试内容过于单一,这既严重滞后于国际范围内的现当代视觉艺术知识系统,又把不同的美术类专业置于单一的技能考核中去,这种考核形式,在艺术教育的开始阶段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审美感受力,美术的国际性、民族性也由此丧失。招生考试的功能在于选拔人才,但这种陈旧的入学考试是很难选拔出具有艺术天赋和潜力的优秀艺术人才的。对文化理论课程不重视 现行的美术招生制度,使考生产生对文化理论课程的轻视,他们中一些人认为文化课成绩跟不上,便可以转学美术专业来实现大学梦,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高校美术类专业在校学生对文化理论课程,譬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重要课程的漠视;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也同样缺乏兴趣,对很多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大师一知半解,甚至闻所未闻。结果显而易见,对文化理论课程的轻视,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只会导致艺术类学生在一条越走越窄的艺术道路上与真正的艺术越行越远。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这种状况开始出现了变化,最近几年不少学校就开始提高文化课成绩在高考录取中的比重了。 对国内外艺术发展历史及流派知之甚少 如今,很多美术类的学生,对产生在中国本土有着深厚人文精神及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了解甚少,许多人不知中国历朝历代的绘画艺术流派和代表人物,不知道传统的书体有哪些,至于世界闻名的一些艺术形式及多元化发展趋势,更是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当今美术教育的悲哀。 (二)国内美术高考研究现状 陈丹青在《艺术学院与艺术教育——试论当今中国艺术教育的两难》一文中分析了当前的教育状况,指出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和大学进行人文教育的迫切性,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若干改革解决之道。 滕建志在《从“美术高考热”谈对美术教育的思考》一文中指出高校美术专业扩招导致教育资源被冲淡、盲目报考美术专业使生源专业水平下降、优秀教师少、基础训练薄弱等问题,是高校美术教学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谢裕宣在《透视广东美术高考补习现状》一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美术教育的迅猛发展,美术高考补习班应运而生,成为美术教育中一种颇具规模的新形式。要想客观全面地透视剖析它给社会和高等美术教育带来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首先要寻找它形成和发展的根源,使有关教育管理部门主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使其能对美术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教育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核心组成员、上海中学艺术课程标准核心组成员、上海市美术特级教师程明太在《加强对美术高考现象的研究势在必行》一文中分析了美术高考的历史、特点和美术高考“唯一性”的局限,希望美术高考本身能有更多的文化蕴涵,提出从应对考试转向理性思考,并呼吁大家加强对美术高考现象的研究。该文除对美术高考的原因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外,还针对美术高考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师高民在《高校艺术专业招生中的弊端与对策》一文中把视角对准目前高校艺术专业招生工作,观察其中的运行状况,分析现行高招中的种种弊端,并以此为焦点铺开话题,最终落笔“改善对策”。 刘健、陈瑞三、姚朋远在《试论美术类高考招生改革》一文中对多年来美术高考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弊病,如专业加试时间过长、美术的专业成绩与文化课成绩的比例不适当等问题,提出了美术高考改革的重点环节和方法:文化课考试应结合美术类(或艺术类)考试专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加试应制定美术学科统一的规范化招生制度和程序等。刘显成在《西部地区美术高考热的社会矛盾与对策》一文中指出,如今,时代交给美术教育一个新的任务,就是缓解就业压力、稳定社会人心、培养能充分就业的美术人才,此观点颇为新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武旭在《美术高考热的背后》一文中分析了美术高考形式亟需改革的现实,以及考生过多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指出美术院校应加强自身建设,并呼吁大家要理性对待美术教育问题。袁恩培在《关于美术高考方法与方式的讨论》一文中论述了当前美术高考中一些严重问题和美术教育中的艺术和技术、创造能力、创新思维与美术技法、技巧的偏重现状等问题,希望能重新认识美术高考,思索并找出那些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考试方法来。 谢建华在《美术高考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一文中指出,多年来由于美术高考制度滞后与高考内容的固化,已偏离了考试实质性目的,影响了生源质量,也影响到了美术考前培训的科学性和考生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认为美术高考不但要适应社会与国家的要求,而且要不断改革并完善美术高考机制,这是未来美术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对其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付秀飞在其硕士论文《美术高考综论》中深入、全面地剖析了美术高考的发展历程、现状形势及其制度实施,并力图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提出了一些合理可行的改革意见。 蒋佳在其硕士论文《中国现行艺术高考制度研究——以美术高考为例》中主要论述了美术高考“预备教育”、美术高考的考试内容及方法、阅卷方式及评分标准和最终的录取准则,认为在我国现阶段美术高考制度中,三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共同导致了近年来我国高校美术生源质量的持续下降的后果。
146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