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近代史论文抗日战争时期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3

0507111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近代史论文抗日战争时期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ysunxiaohua

已采纳
道墨法之对立与融合  战国诸子百家,儒道墨法最为声名显著,虽争鸣对立而实渊源流长。儒家鼻祖孔子,曾适周问礼于道家始祖老子;墨家出于儒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乃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且韩非深受道家影响,《解老》《喻老》即是明证。四家虽渊源深厚,然亦经历了争鸣、结合、重组的对立与融合过程。  一、儒墨、道法四家的对立点与相同点。儒道墨法四家,就其对待“人”和“社会”而言,可以分为两类:  1、儒家和墨家,两家虽表现为对立,然墨家出于儒家,故“天志”之与“天命”,“兼爱”之于“仁”,何其相似!儒墨两家,均重视人与人之情感,表现为“以人为本”,关爱社会,只不过儒家是知识分子为统治者着想,希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最终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墨家则是手工业者为下层劳动人民着想,建立一个“尚同”“尚贤”的小生产者的乐园。  2、道家与法家,法家与道家渊源密切,申不害、慎到,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深受道家影响。此两派虽然社会观炯然不同,然出发点却很一致:都是从自然主义出发,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目的是恢复“结绳而治”的“小国寡民”的氏族社会,其本质仍然是代表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法家则从道家吸取了自然主义,从自然动物性的“恶”来定位人本性,制定了法、术、势三结合的一整套统驭之术,专门为上层统治者作独裁服务。  二、儒道墨法在汉代以后的整合。虽然儒家和墨家,道家与法家各有相同之处,然而,因为各自立足之本位不同,故自汉代始,不断整合。首先是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法道合流”,用道家来包装法家,汉初黄老之术盛行,其本体曰“道生法”,是为“道法家”。然而,因为其各自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特别是汉武帝时,综合国力强盛,故这个联盟很快瓦解, 因为统治者驭人则可,一切法“自然”则绝对不能。故此时,董仲舒应运而生,“阳儒阴法”外加阴阳,即以法家为骨骼、以儒家为血肉肌肤、以阴阳家为外衣装饰。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实际上是儒家和法家的有机结合,二者一拍即合,影响中国政治历史两千余年。而自汉代始,道家和墨家也开始相互融合,它们亦和阴阳家,特别是先秦神仙方术相结合,组建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即以墨家的严密组织与纪律,与道家的精神有机结合,而笼罩以神仙方术阴阳五行。  或曰,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何以自先秦严重对立而于汉代如此结合?从根本上说,儒家法家都是为统治者着想,道家和墨家均代表没落或下层知识分子,或劳动者的利益,各自所代表直接层利益一致。在先秦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明显带有区域性色彩,当是时,国家尚未统一,全国性的统一阶层亦尚未形成,故百家争鸣、互相攻讦。一俟统一与一统,则全国文化整合,阶级、阶层整合,故诸子百家之儒道墨法重新有机整合,瓦解构建、优势互补,也就不足为怪了

近代史论文抗日战争时期

313 评论(13)

扇贝丁

去网上搜,拼接一下,提问题的方式心是不是大了点
225 评论(8)

桫椤月

我的家族近代史:那风雨飘摇岁月中的记忆回首我泱泱华夏数千年历史,其中最不乏的便是战争的岁月。一九四九年十月,在经过八年抗战后的土地上站着一群见证者,见证着伟大的历史时刻,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风雨的洗礼后真正地伫立在世界之林!中国也这在这一刻向世界证明,何为中华儿女的风骨、何为大国气概。中国的近代史,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我们也只能从课本上或资料上知晓一二,然而再完备的资料也不能描绘出那段历史的精彩与深刻。虽然我们没有经历,但我们的祖父祖母一代却是从那段日子生活过来的人,他们的记忆虽不如史书之缜密、资料之严谨,却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为我们阐释战争岁月的那段历史。他们的细致言传,使我产生了以此文详细记录的想法,并谨以此文表达我对在那段历史奋斗的先人崇高的敬意。此次记叙本文章的目的就是记录一下近代史中有关我家族的故事。所谓近代,便是从一八四零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所为近代史,便是在这段时间内无数革命先烈用泪水与汗水甚至生命铸就出的史诗般的华章。近代史是一部辛酸史,更是一部励志史,这是一段代表了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的历史。与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深的铭记,这段历史需我们拿出最崇高的敬意来慢慢品读。近代史的开端便是那场臭名昭彰的鸦片战争,当鸦片被当做一种另类武器投入大清国的时候,一个王朝的恶覆灭亦或是一个民族的一场劫难的降临已是冥冥注定。当我问起祖父那是一个怎样的岁月的时候,祖父为我讲述了当他像我这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对这场战争的描述。“我到现在还记得父亲提起那段历史时他眼中复杂的神情,是恐惧?是愤怒?亦或是历经多年仍无法释怀的悲伤。你曾祖父告诉我,那时候全国上下都被这一种东西抢去了魂儿,这东西可碰不得,若是碰了,便会让人六亲不认,不出几日富人变穷,穷人更穷。那时候啊,鸦片像长了翅膀是的,几乎是有人的地方就能看见长长的烟袋,深陷的眼窝,还有鬼一样的人干儿。朝廷的老爷们对它爱不释手,普通百姓也是不受控制的去吸,甚至呀,保家卫国的将军们士兵们都抽了这个玩意儿。而那些个洋人根本不把人当人,只要有白花花的银子揣进自己的兜里,那死了再多的人也和他们没有关系。”我听了这些话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听了爷爷对曾祖父神情着重的描述我没有一丝丝的怀疑,心里只有对这段沉重历史的震惊与无奈。鸦片战争,这是毁了无数个家庭的噩梦,更是清政府逐渐走向腐败的强力催化剂。一想到曾经无意看见的网络照片里面吸食鸦片的人们,便不难联想那是怎样一个灰暗的时代,似乎无边无际永无尽头。回想今天我们的幸福光景,心中莫名升起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与其说是一种惭愧,倒不如说是对今日珍贵幸福生活的珍惜。而享受当代和平生活的我们,理应珍惜这些可以让人安逸奋斗的日子,可以说我们承蒙了先人的荫护,如若贪图享受无所作为,那便枉为青年,枉为我中华之青年。在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便打开了进入中国的大门,其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便彻底的让中国沦为了人间地狱。清政府高层仍自顾不暇,又哪里会管那些底层平民百姓的死活。而我的族人,在那个时代便是并没有多大社会地位的劳动人民,他们饱经了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残害。我曾奶奶说过,那个年代并不是想着吃多少能不能吃饱,而是每天都在绞尽脑汁的想着什么东西能吃能填饱肚子不至于饿死。那时候的人们啊,活的都不如现在的一头牛,起码牛能吃饱,而那时候,人干的比牛多,吃的却连牛都不如。“你们年轻人在书本上学习到的那些洋人们干的事一点都没错,像一把火烧了圆明园,搬走了无数咱们国家价值连城的宝贝;签他们洋人自以为是制定的协议,说好听了是协议,说不好听就是明抢!让我们国家失去了多少土地!;还有那数不清说不尽的赔款,分明就是看我们好欺负。但你们年轻人了解的这些事,还不及那帮人做过的丑事的九牛一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什么是滔天的恨意。尽管现在我们的国家发展的这么好,和当初的那些个敌人们也搞起了合作,但在我们老一辈看来,这种恨意永远都不会消失,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耻辱,历史能随时间淡去,但这些耻辱是怎么也忘不掉的。”听了这些话,我足足愣了有几分钟之长,爷爷告诉我这些都是出自曾祖父之口,我的震惊并不是仅仅因为曾祖父言语上的这些表达,更加震惊到我的是,曾祖父作为一个当时社会的底层人民居然对民族的仇恨有着如此深刻的执念,可想而知这段历史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怎样的存在。“铭记历史,不忘使命。”此刻牢牢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再往后,便是他日本帝国“堂而皇之”的的侵华战争。落后就要挨打,此为必然。中国在经历了之前那些沉重的打击之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而此时日本趁虚而入,开始了长达八年的侵华战争。这次的这段历史,我问了祖籍山东的姥姥,而这次,姥姥非常平静的为我讲述了那段惨绝人寰的日子。“我记不起那段日子都发生了啥,但我一回忆起那段日子的时候,我就记得天空是黑的,从来都没蓝过。那时候日本人每次来到村子的时候,我们全村人都要不要命的跑出去躲起来,有的跑得慢的孩子就会爬上树藏着,可眼尖的小日本怎么会看不见,直接拿枪朝那树上扫去,把孩子打下来之后,再用刺刀一刀一刀的剜他的肉,孩子才那么小啊,他做错了什么,就这么被日本人折磨死。日本人走了之后,他爹娘看见这孩子死得如此模样,哪还能受得了,直接疯了去。”听完这些之后,我看见姥姥淡如止水的目光中,似乎涌出了几滴浑浊的老泪。解放以后,我们中国便迎来了新生。以前我对历史的作用也并非十分参透,但听了家族中老人们口中讲述的之后,我便知晓了了解历史的重大意义。历史的警示作用无论何时都不会消失,这就像华夏的风骨,不会消失也不被允许消失。文章接近尾声,我的内心却仍是思绪万千,但最清晰的仍是那句话:历史会随时间淡化,但却永不会被忘记。铭记历史,是我们的责任,亦是对无数先烈最崇高的敬意。
200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