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08

佳LX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学术论文写作感悟简短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水夜星辰

已采纳
学术写作注意事项:一、结构学术写作与小说或新闻写作不同,其整体结构是正式且有逻辑的。这意味着句子和段落之间应该有叙述性的联系,这样读者才能理解论点。引言应包括对论文其余部分如何组织的描述,以及在整个论文中正确引用的所有来源。二、基调整体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所传达的态度。论文中以叙述语气陈述他人的观点是很重要的。当陈述一个你不同意的立场或论点时,准确地描述这个论点,不要使用带有偏见的语言。在学术写作中,应该从正规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因此,应该使用中立的语言,而不是对抗或轻蔑的语言。三、措辞 措辞是指使用的词语的选择。因为具有几乎相同字典定义的单词可能有非常不同的内涵(隐含意义)。学术写作中尤其如此,因为词语和术语可以演变出一种微妙的含义。四、语言  使用明确的语言很重要。结构良好的段落和清晰的主题句使读者能够容易地跟随你的思路。你的语言应该简洁、正式,并准确表达你想要表达的意思。不要使用不具体或不够精确的模糊表达。

学术论文写作感悟简短

223 评论(11)

Wafmily

传统戏曲音乐与现代戏曲音乐(三)2000年4月公演于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新加坡乐团演奏,许菱子独奏,蓝营轩指挥。 7、笛子与乐队 昆曲《牡丹亭》组曲,作于1995年 1、游园 2、情殇 3、拾画 4、冥誓 5、还魂 1998年首演于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新加坡华乐团演奏,俞逊发独奏,胡炳旭指挥。 8、双二胡协奏曲 黄梅戏《天仙配》幻想曲,作于1995年 1、路遇 2、还家 3、恸别 1996年首演于台湾台南市文化中心演艺厅,高雄乐团演奏,辛小红、罗俊和独奏,闫惠昌指挥。 1999年公演于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高雄国乐团演奏,杨斯雄、蒋明坤独奏,闫惠昌指挥。 1999年5月公演于澳门,由澳门中乐团演奏,姜克美、尤里、阿斯达霍夫独奏,黄建伟指挥。 2000年4月公演于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新加坡华乐团演奏,许静文、张彬独奏,胡炳旭指挥。 9、京胡、二胡与乐队 《杨门女将》交响协奏曲,作于1998年 1、巾帼情 2、刀马赞 3、孤寡吟 4、出征颂 2002年于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香港中乐团考演奏,辛小红、辛小玲独奏,闫惠昌指挥。 10、四胡(二胡)协奏由 唐山皮影戏《影调随想·汉宫恋》,作于2001年(未演) 1、影之恋 2、影之恸 3、影之幻 《梨园乐魂》交响协奏曲系列,前后创作历经二十年。最初的创意很简单,那还是我在红旗越剧团任作曲、指挥的时候,搞了五年越剧,我以一个北方人对南方戏曲的好奇心和敏感,接触了许多越剧的经典剧目,又亲自到越剧的发源地浙江嵊县系统地了解了全部越剧史,回京后向全团进行了授课,在边工作边学习的过程中,我尤其喜爱《红楼梦》这个剧目。1982年文化部即将宣布红旗越剧团解散前夕,我觉得五年的越剧生涯,该留点儿纪念才好,于是我向团领导请示,并在中国人民广播电台戏曲部和采录部的支持下,决定以《红楼梦》为题材,写一部戏曲组曲。在乐曲构思的时候,我借鉴外国的组曲形式(如《天鹅湖》组曲、《卡门》组曲)。以越剧《红楼梦》中的重点场次和情节为依据,设计了六个乐章,如果连续听下来,彷佛是一出音乐组成的戏。乐曲在音乐广播电台播出后,反响很大,接到许多群众来信的认同,随后国际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陆续播出,使我受到了很大鼓舞这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潘和吴杰同志找我约稿,他们说如果我能将京/昆/豫、黄、越、黄、川、秦、粤八大剧种每一剧种都写成组曲,中央台有一首要一首,于是我就以两年一首的速度写下来了。同时,也为《梨园乐魂》的创作订了几个规则: 将戏曲(戏剧与音乐的组合)的概念颠倒过来,变成音乐的戏剧。 以中国古典名著、京剧、名人做依据,按情节设计每一个场景,机构成一个乐章。一二三四五听下来,彷佛是一出完整的音乐剧。它又类似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章回小说,因此是一种中国式的章回音乐。 音乐曲体,尽量采用中国戏曲音乐中所特有的板腔和曲牌体,无论从旋法和律动上,作者都力图靠近和利用这两大曲体。 在音乐主题和旋律发展方面,追求戏曲的风格及韵味采用调性分明,色彩朴实的手法,多不用无调性或变形或变形手法将主题搞得支离破碎,使听众不知所云。 在配器方法上坚持简单与精练,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追求大众化,力求作品内容像一出戏一样让广大人民“听得懂”。 《黎园乐魂》系列中,数京剧组曲《虞美人》影响最大,多年来它曾两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在每台晚会中,电视导演不惜代价,动用了主要演员和大型乐团,舞蹈队、京剧武打等近一、二百人,以影视特有的优势按音乐的节奏进行了切换剪接,于是,一首器乐作品就便成了一个及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可视性节目,当时导演称它为“京剧交响乐”,知道200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导演们再一次选择了我的《白蛇传》交响组曲,这次改变溶进了歌、舞蹈、京剧演唱,京胡独奏及重奏、交响乐队、杂技、武打绝活、电脑特技等诸多因素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探索与尝试,在长达三十分钟的节目中,无论是从视觉、听觉方面,从情节展开方面,都使《白蛇传》这个著名传奇故事产生了新的美感与动感,最后定名为京剧乐舞《白蛇情》。播出后反映很大,许多内行人们都认为:这种新的乐舞形式,只要音乐是京剧风格的,应该承认它是戏曲的一个新品种。通过以上两首作品的艺术实践,使我感到: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包容性和亲和力是其它艺术门类所不及的,如果一首戏曲风格比较统一的音乐作品,可排歌、舞,可配美术与画面,音乐就宛如一条线可以把许多珍珠串起来,反之一个很顺畅文学创意或剧本,用许多不同风格的音乐来编配,肯定会成为一盘杂烩式的东西!因此,我想如果作曲家能与戏曲或舞蹈编导合作,以一个戏剧情节为经线,译音乐作品为纬线,将传统戏剧中的最富特色的身段?水袖、武打、跟头等诸多肢体艺术语言的绝活串起来,何尝不能创作出一个新型的戏曲乐舞品种来呢? 此外,自从1984年以来,我同著名琴师张素英、燕守平多次合作,先后为他们的弟子吴汝俊、艾兵、王彩云等出色的青年琴师创作或亲自指挥过京胡独奏音乐会。除上述《黎园乐魂》的创作之外,还写有《京华气韵》《跃龙门》《芦沟醒师》《万年欢》《思》《琴韵》《柳青娘》《我家的表叔》等京胡独奏曲和十六首京胡练习曲。1998年中国青年出版了我和张素英合著的《京胡音乐演奏教程》。 四、《夜深沉》的编曲过程及其创新 《夜深沉》师一首脍炙人口的京剧曲牌,它源于昆曲《孽海记,思凡》中的一只过曲《风吹荷叶煞》的后半部发展而来,因词中有“夜深沉,独自坐……”故名《夜深沉》。其实乐曲所表现的情绪以与“夜”“深沉”并无多大联系,经过历代琴师不断加工创造,在京据《击鼓骂曹》《霸王别姬》中都有出色的表现,甚至在曲艺京韵大鼓、苏州弹词中也多有运用,曾由京胡、四胡、琵琶、三弦、大堂鼓等乐器分别演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效果。 原始的《夜深沉》是有板无眼的1/4拍,节奏与速度比较单一,音区对比变化不大。八十年代社会上已经流传着几个《夜深沉》的版本,在音乐形象上大都强调阳刚之气,而有失阴柔之美,在配器上采用了大堂鼓与京胡的对比,情绪上比较接近《击鼓骂曹》而不是《霸王别姬》。但是,我在构思《虞美人》组曲时第五乐章《夜深沉》的目的在于表现虞姬与项羽在生死诀别时那轻盈的舞姿,深切的爱恋英武的剑术和无畏的精神等广阔丰富的情感世界。因此,我以曲牌体的旋律为外形,以板腔体的节奏为骨架,节奏由4/4、3/4、4/2、1/4 不同板眼组成,多层次多视角的刻画了虞姬这个人物形象。 乐曲分为四个部分,一开始是一板三眼的行板速度,比传统的《夜深沉》放慢了许多,因为速度放慢了一些,曲调挺拔而深沉,带有一些忧伤的成分,适合于描述虞姬外柔内刚的女性心里世界。进入中板后,3/4拍音乐具有一定的舞蹈性,表现了虞姬舞剑时的婀娜婆娑的身段及心潮起伏的情态,快板段落时,京胡的快速弓法以乐队相互交织对比,展现了虞姬劈、挑、腾、挪的精妙剑术和巾帼英姿。特别值得一提的《花梆子》嘎然而止,乐队合奏进入尾声之后,一个有血有肉的虞姬形象终于在悲与欢、爱与恨、生与死的洪炉中得到熔炼,同时把全曲推向高潮。 《夜深沉》自1990年荣获全国首届金唱片奖以来,成为各大乐团民族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他不仅有民乐版本、室内乐版本、交响乐版本和重奏版本,还有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的移植版本。多年来,它演变了全国各地及港、台、新加坡等各大音乐会。1998年中央民族乐团将词曲带入美国卡耐基音乐中心:1999年兔年新春音乐又公演于维也纳金色大厅和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2000年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日内瓦万国宫大会堂之行,《夜深沉》又获得极大成功。一般说,国外的音乐会在乐曲演奏中间是不能鼓掌的,但《夜深沉》具有的刚柔之美、火爆之气竟然打破了欧洲音乐会的惯例,《人民音乐》2002年第六期上,著名乐评家于庆新先生写到:“……难怪乐曲进行急速快板时,就博得了满堂掌声。乐曲奏毕,全场掌声如雷。姜克美谢幕三次,观众方肯罢休。姜克美的《夜深沉》成了音乐会上最为耀眼的一大亮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五十周年之际,北京世纪剧院举行《千喜乐舞。中华十大名曲》音乐舞蹈艺术晚会,将《夜深沉》选入中华十大名曲之列。 《黎园乐魂》与《夜深沉》的创作实践证明:一个中国的作曲家,一定要走中国自己的音乐之路。作曲家应该从骨子里确立中国人的节奏律动,在血液中流动着中国线性思维的旋律,而中国戏曲音乐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广阔、丰富、珍贵的音乐资源。它像一个聚宝盆,满载这几千年中国音乐的珍宝,离开它去另辟蹊径是非常愚蠢的。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聚宝盆中拿出任何东西放在别人的盘子里,但别人的盘子决不可能替代我们的聚宝盆。中国戏曲又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中国和世界艺术之林!如果我们要多方位、多层次、多品种地发展中国现代戏曲音乐,非要站在这个巨人肩膀上不可!历史证明:凡是改革、开放、兼收并蓄的时代,一定是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一些新的艺术形式的兴起,肯定会使一些旧的艺术形式衰亡!让我们在中国戏曲音乐这杆大旗下,更新、更美、更好地创造出人民群众需要的现代戏曲音乐。
219 评论(13)

wendongqin

最好找专门写作的人,自己写太烧脑啦
282 评论(10)

ccvivi

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作曲法的结合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4 更新时间:2009-5-15 2:59:13摘要:回顾我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虽然一直受到现代作曲技法的影响,但中国作曲家一直都是努力遵循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内涵与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尤其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旋律音调素材的汲取,一直都是作为表现民族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随着现代现代音乐在我国的影响逐步深入,中国一些青年作曲家的创作观念也随之发生一些改变,他们开始寻求将既能凸显个性,又能更深刻体现本民族的精神气质神韵的创作素材结合现代作曲技法作为自己的创作理念。关键词:传统音乐;现代作曲;技法;结合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China's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music, although the technique has been the impact of the modern composer, but China has always been the composer's efforts to follow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music and modern compos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tone melody learn the material, has bee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ation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However, with modern contemporary music in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China's influence, young Chinese composers have also created the concept of a number of changes occurred, they began to seek to not only highlight the personality, but also more profound manifes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al temperament of the creative spirit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mod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s as their own creative Key words: traditional music; modern composer; techniques; combination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一些作曲家一方面在借鉴现代现代作曲技法如序列音乐、微分音技术等方面,另一方面对传统音乐认识的观念产生变化,这些观念主要体现在由过去认为的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构成的旋律才是具有民族风格的狭隘看法转变为从古老的民族音乐,包括少数民族音乐中去探索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原始形态,也向更多古老而又悠久的琴曲,民间乐曲、民歌等素材去挖掘更深层次更内在地揭示中国人的气质神韵以及民族精神的创作内涵。谭盾的这部早期作品《风雅颂》正是这种创作观念的范例。一、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素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具体结合(一)、中国传统民歌旋律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在中国传统音乐当中,旋律一直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我国的独特的音乐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所决定的,因此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旋律的汲取和运用,在任何时期的中国音乐作品中都是普遍存在的。《风雅颂》这部作品也不例外,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新的意义和独特的个性特征的。原始民歌素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对取材和表现内容传统性的继承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风》与诗经中的《国风》标题立意是相同的,主要是表现古代民间百姓淳朴生活的内容。作者为了表现质朴民风的内涵,从引子主题素材的选用到整个乐章的音乐风格都无不体现原始自然的民族风格。《风》的引子主题素材是作者去广西瑶族地区采风从一位90多岁老人所吟唱的曲名为《开天辟地》的古老民歌中所得。为何会选用这首民歌作为创作素材呢?一是因为这首歌的歌名含义与乐曲所要表现的远古风格意境贴切,二是因为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等各种缘故,汉族地区的民歌在传唱中逐步被人加工整理,与最初民歌的原始状态相去甚远,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交通的不便,还是保持了较为原始的音乐形态,这恰好符合作曲家寻求原始复古的音乐风格,也使得作品的立意也与诗经所表现的内容一致,因此采用这首民歌素材是恰当的。这首民歌素材除了在第一乐章的引子和尾声段表现的比较明显,在乐曲的其他地方(除了第二乐章之外)也是有所表现的,作者努力将这种古老民族音调融入到乐曲要表现的音乐风格。(二)、中国传统民歌素材中的特性音程与旋律发展手法的结合这首作品对民间素材的运用不是直接将民歌旋律引入到作品中,而是抓住其最能表现民族风格的某些音乐元素(如某些特性音调)加以提炼,再运用现代作曲技术(如主题动机发展等)将乐思充分的展开,这样处理既现代又不失传统之韵味。作品的一开始的引子旋律就是引用这首《开天辟地》民歌的素材,这首民歌中最能体现其音调风格的就是两个相距减五度的音程关系的音,虽然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五声音阶中只有大二、纯四、纯五度、大三度音程关系才是具有五声性民族性风格,那是因为我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和研究的不够多不够广泛,随着民族音乐学的深入研究,很多实践证明,在少数民族民歌中就存在增四、减五度音程。例如贵州荔坡布依族大歌《好久没唱歌》中存在着增四度音程(D一#G)叠置和弦。这部作品的一开始作者用中提琴独奏这段没有小节线自由的旋律,听上去似乎像是一位老者在娓娓道来。这段旋律的节奏是自由的,没有小节。作者抓住了这首原始民歌的核心音调就是民歌开头的两个音(A--bE),为更符合乐器的音域特点就用(B一F)两个音同样是减五度音程,用这个减五度构成主题动机再运用各种旋律发展手法将乐思在乐曲的第一和第三乐章展开引子主题动机(例1)音高移位(例2)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将有民歌中的减五度音程结合专业作曲技法运用到作品当中,使得作品的的横向旋律都具有民族特点。民歌音调中的腔化语言特征与器乐化演奏技法的融合这首民歌素材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语调的腔化风格特征,也有人把这种特点称为音腔。沈恰的《音腔论》的解释是:“音的过程有意运用的的与之特殊的音乐表现意图联系的音成分(音高、力度、音色)的某些变化。”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每一个音在其流动的过程中发生音的强弱、音色的浓淡,高低等各种细腻变化,例如二胡等民族乐器的吟、揉、滑、颤等演奏技巧所形成的游移性的乐音。在一些看似简单的只有几个音构成的原始民歌往往都是带有腔化语言特征的,表现了一种原始美和古朴美。作者选用这首民歌作为音乐素材也是有这方面的因素。而如何将这种带有吟诵性的腔化语言用西洋乐器很好的表现出来呢?作者为接近原始民歌的游移性音高而在中提琴独奏部分长音停留的地方作1/4音内的不规则波动其实就是采取了当代音乐中的微分音技术。这种方法虽然看似是现代一现代技术,其实这在我国的民歌演唱和民族乐器的演奏中普遍存在,所以并不觉得新技法或有很强的新鲜感,乐曲在第一乐章引子部分和尾声以及其他乐章都有运用,效果很好。(三)、中国传统古曲音调特点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具体结合1现代作曲技法对中国传统古曲音调的发展继承中国传统音乐中古琴音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凝结几千年的音乐精华,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和与现代截然不同音乐表现方式。因此作者也意识到古琴音乐的魅力,第一乐章除了汲取了古老民歌的音调素材,作为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以外,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的素材是来源于中国的传统古琴曲《幽兰》的音调,请看古琴曲调与主题动机的结合:例4《风》的主题片断《幽兰》尾声旋律片断《风》的主题后半句第二乐章《雅》主要是为表现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和对我们中华民族高尚品格和精神的赞颂,因此将古琴曲《梅花三弄》和《幽兰》曲调都作为这个乐章的音调素材。《梅花三弄》主题曲调作者从两首古曲中汲取音调有的只是选取某几个有特性的音或者节选最具代表性的片段,然后作者就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将古老的琴曲音调重新安排,运用这些素材既符合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韵味,又觉得音调是有认同感。2现代作曲技法将古琴曲调与十二音技法具体结合A段主题是将古曲音调用十二音序列手法表现出来,既要有新鲜感还要有五声性风格,又不能太生硬无可听性,因此在音的排列上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安排:例8《雅》的十二音序列原形一个具有五声风格的有调性序列必须要避免五声音调之外的小二、大小七度和增四减五度音程,作者在每两个音程之间都避免有这些音程出现,此外将十二个音分为有调性的四音音列也是作者的安排,1一4音为一组,是在C宫系统的音调,5一8是第二组,是E宫系统的曲调;9一12音是bE宫系统的音调,这样以来横向上旋律有五声性风格而且不同于现代序列技法创作的十二音序现代传统序列写作在十·二音全部出现是禁止有同样的音重复出现,但本篇作品的序列则是有好多个重复音,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要让曲调和演奏更符合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也使得乐曲更象是一个古琴乐器在演奏。乐曲的横向旋律声部是完整的十二音,而纵向的对位声部则只是用含有纯五度动机做和声背景,这样处理有利于很好将主题旋律完美的展现出来,乐曲的B段没有用十二音序列,而在乐曲再现部分,作者将序列的原形再次完整再现一次,不过是在大提琴声部,而其他声部则依然还是纯五度动机作对位化的写作,直至尾声部分第一提琴奏出《梅花三弄》的主题旋律,使人仿佛回到宁静祥和的充满思考的环境当中。二、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思维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具体结合《风雅颂》这部作品的节奏语言也是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感的,作品的节奏写法看似复杂多变,非但并不显得杂乱无章,而更让人感觉自然流畅无机械与生硬之感,这主要是因为作者了解并熟悉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语言特征,他将最能体现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节奏语言诸如“散化节奏”特点,用现代规范化的节奏节拍去表现,这恰好与现代现代音乐中打破节奏节拍的小节体系的束缚等观念相通。因此,本篇作品的节奏语言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符合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也具有现代音乐节奏的特点,但还是有别于现代现代音乐的节奏风格。(一)、中国传统音乐中散化节奏思想与规范节拍的具体融合从了解现代音乐开始,我们就知道节奏对于现代音乐所占的地位,自中世纪以来,欧洲人对节奏节拍的定义是明确而稳定的。节奏的定义就是长音和短音有规律的组织在一起的。节拍是指音的强弱交替的规律。而中国传统音乐对节奏节拍的定义则有着更深更广阔的涵义。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主要是受本民族的语言节奏以及劳动、舞蹈动作和心理节奏等几个方面的共同影响。因此,中国的音乐既有较为规范平均进行的节奏,也有更多存在的随意多变的节奏,而这些节奏都和现代音乐中有规律的节奏组合形式和强弱交替的均分小节体系是截然不同。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表明,相对自由的节奏形态常见与民间山歌牧歌以及文人音乐中的古琴音乐。民间山歌牧歌的自由节奏通常与劳动者长期松散的生活方式有关,而文人音乐的节奏大都与他们洒脱自如的处世态度和沉溺与传统文化的所形成的气质有关。(二)、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弹性节拍与规范节拍体系的融合相对于欧洲古典音乐中的拍值固定不变,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戏曲唱腔中常常出现“弹性节拍”,就是指节拍的拍值可以随时变化,一般常会用两个字使曲调变得充满活力,在现代术语 就是减慢渐快的意思,而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撤”和“催”相当于减慢渐快的意思,但有所不同,现代音乐的减慢渐快通常节拍的拍值不发生变化,而中国音乐的板眼本身的时值长短影响速度,拍值变长就称为“撤”,拍值变短称为“催”,这在中国传统古曲中非常常见如《夕阳箫鼓》中同音反复的地方往往不是机械的平均的渐快和减慢,而是逐步递增递减的速度和实质时值,而这首乐曲也是如此。(三)、中国传统节奏重音组合与规范节拍体系的具体融合全曲的节奏大部分基本上还是有小节和拍号的,节奏的组合方式既体现了体现了偶然随意的特点,又有严格的律动,全曲的拍号转换频繁,共有(4巧、4/4、4/2、7/8、8/8、7/4、6/4)等多种节拍拍号的存在,这种拍号的的交换并非是有规律的交替循环,真正的节拍组合的划分是靠连线、切分、休止符形成各种不同的句逗处理,尤其在第一乐章,例如主部主题句(见例,I)都是用了几个连线将同一个音相连,再用不同的节奏型交换,句逗之间用休止符做停顿,8小节乐句用一个十六分休止符将上下半句隔开,乐句中有大量跨小节的连线,打破了小节线的束缚。乐句的的划分不受小节的限制,乐句内的节奏律动也是非周期性的,这样的处理彻底打破了欧洲古典音乐节奏节拍的规范化的写作,而这种非周期性的节奏律动与现代音乐中追求的自由,生动的节奏风格相似。三、结语:谭盾的作品无论是创作技法还是风格特征都是有其独特的一面,这点对于创作者来说值得分析和研究的,其次这部作品的作曲技法的创新以及将欧洲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这种创作观念已经逐渐深入到当代创作中了,该作品获奖后国内室内乐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说明这部作品是值得研究的。谭盾的这部《风雅颂》虽然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作品,并且他本人的音乐风格和手法已发生很多的变化,但有一点不变的就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尊重一直都未改变。这首作品中的许多艺术手法在当代音乐发展的今天看来任何人应该不会感到新奇和惊讶,但从这首乐曲在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方面来看,依然是对当今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启示作用。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析了解作者如何将这种蕴藏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最能代表本民族音乐风格的内涵融入到现代专业音乐创作中去。希望本文所写到内容能够对当前专业音乐创作的思路有所启发。参考文献:
83 评论(9)

mohan

写论文的收获举例如下:“由于疫情原因大部分学生都没办法回学校,论文的问题大概就是唯一能够扼制小肥猪们长胖和玩耍的唯一困难,时近六月,毕业班的小朋友们应该是最忙碌的时候了,论文查重答辩毕业然后收拾东西逃荒回家,这是每个毕业班的小朋友们的必经环节。降重应该是所有的大学生都会经历的事,而几乎所有人降重之后都会产生相同的想法,我确实是个学术垃圾,但同时也会发现自己是个语言天才。很多人对于专业性的知识都抱着警慎小心的态度,生怕改动。而对于无关内容的文字总是大刀阔斧,这大概就是流行的话语“面对理论唯唯诺诺,遭遇旁白重拳出击。”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一段文字重复之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寻找内容上的缺陷而是死命揪着语法,用词。作为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大学僧,熟练掌握把字句与被字句转换的奥秘,主动句与被动句交织的艺术,中英文互译的魅力。修改论文的过程就是一次又一次文学功底的考察。怪不得高中毕业后所有的学科都能在大学专业中找到对应,唯独语文不见了踪影,原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每改一次,总能加深一遍儿时学语文的记忆。降重过后,学术能力没提高多少,反倒是文字的运用能力突飞猛进,这应该是所有疫情之下大学僧们的共同心声。但是,不管怎样还请珍惜这最后的大学时光,这注定是大学最难忘的句号。”扩展资料:1、写论文是个系统工程。跟写paper不一样,所以从一开始就要有个整体思维和计划,比如文献管理,文献索引,数据管理,表格图片管理等等。建议一开始就建立一个文件夹,里面包括各个方面的子文件夹,分门别类,系统管理,事半功倍。2、不要着急生成bibliography文献列表。因为这个文献列表一旦插入进来,在改动的时候总会一遍又一遍的更新,有的时候word也会崩溃,导致论文保存不当或者丢失。如果用endnote之类的软件,写的时候,在插入文献的地方用{作者名,年份等信息},最后一起生成列表就好。3、论文跟paper的思路有区别。对于论文来说,精炼并不是最主要的要求,详实最重要。而对于paper,精炼最重要,因为杂志往往有字数限制而且精炼的文字会更被杂志青睐。所以,在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力求详尽,尤其是第一稿,之后修改的时候可以略作删减。
297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