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1077
去千图网看一下吧,应该是会有的 
人物的作文素材1,"为了中华之崛起" 奉天(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 在种种回答中,坐在后排的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未厌居 叶圣陶早期擅长描写"灰色卑琐"的人生,对黑暗社会采取"讽它一下"的态度有人说他的作品有厌世思想,叶即反其道而行之,为书斋取名"未厌居",散文集出版时题名《未厌居习作》,以表白自己的心迹 3,髀肉复生 刘备一次赴刘表之宴,席间去厕所时,见大腿肌肉滚圆,感叹光阴如箭,功业未建,心中伤叹流泪 4,曹操招贤 曹操强调用人唯才,而不问出身,资历和所谓的德行,甚至"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他都兼收并蓄,委以重任 5,刘备起兵 《三国志》载,刘备是个"织席贩履"的穷汉,他的起兵,靠的是两个马贩子,一个叫张世平,一个叫苏奴两人见刘备有大志,"多与之金财",刘备据财"用合徒从" 6,曹操"捉刀" 三国时刘邵《人物志》:"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曹操使崔琰代己会见胡使,自作卫士,在交椅旁提刀警卫,使"捉刀"与"代笔"相对,为后人留下冒名顶替的典故胡使别有慧眼,认为坐上的"曹公"美则美矣,"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7,童年李渔的问号 幼年念书,李渔在《孟子》中读到"虽褐宽博"一句时,老师解释说:"朱熹说,褐,即贫贱人穿的衣服,宽博,即又肥又长" 李渔认为既然是穷人,就该把衣服做得短瘦一点,也好省些布料,为何却不呢 老师也解答不出来 成年后,他游历到孟子说的塞外穿褐衣的地方,向居民请教,才知道之所以宽大为衣,是白天当衣,夜晚当被李渔终于明白了幼时的疑问,也知道朱熹的解释是对的 8,钱学森回国 1947年,年仅36岁的钱学森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新中国成立的第六天,他和夫人钱英就计划返回祖国1950年7月,钱学森正式通知美国政府决定回国,美国海军次长丹·金格尔说:"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到了1955年,经过周恩来等人的外交努力,钱学森才得以回国 9,慈禧之叹 清末张之洞献给"老佛爷"慈禧一双碧玉耳环,青翠欲滴慈禧先是爱不释手,继又长叹一声,将耳环收起宫女问之,她说:如果数十年前我得到这双耳环,它一定能为我增色,现在年事已高,青春的翠绿恐怕只能反衬出我的衰老 10,孔融争担兄过 东汉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汉献帝时曾做过北海相孔融从小就与家中兄弟十分友爱,"融四岁,能让梨"可说是妇孺皆知在他十六岁时又发生一件令世人赞叹不已的事情 孔融的哥哥孔褒有个朋友叫张俭,为官清正,敢于仗义执言他揭露皇帝的宠臣侯览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结果反遭侯览迫害张俭被迫逃离京城,侯览倚仗权势,下令追捕这一天,张俭逃到孔褒家中,想在好友处暂躲一躲凑巧孔褒不在家孔融知他是兄长的好友,又受了奸邪迫害,便把张俭留了下来后来,官兵来抓张俭,在孔融的帮助下,张俭得以逃脱,但孔融,孔褒兄弟二人却被抓入狱在衙门里,兄弟二人都争着把罪名揽在自己身上,弄得县官反倒不知如何判案孔融说:"收留张俭的是我,帮助张俭逃脱的也是我,我哥哥不在家,一切罪责都由我承担"而孔褒却说:"张俭是我的朋友,他是因为我才来投奔我家的,这不关我弟弟的事"两兄弟互不相让,明知认罪以后要受处罚,可是都争着把罪名往自己身上揽,县令只好向上司禀报最后,为了讨好侯览,判了孔褒的罪 11,谭嗣同 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不逃也不躲,反而准备劫狱救出光绪帝,由于看守太严,才未动手 日本使馆派人和他联系,对他说"可以设法保护",谭说:"大丈夫不作则已,作事则磊磊落落,一死何足惜!且外国变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国变法流血者,请自谭嗣同始" 临刑时,他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2,书生杨锐 光绪帝预感到事情不妙,密召杨锐入宫,说明太后举动,要杨锐设法杨锐惊惶失措,冒了一句书生气十足的话:"这是陛下家事,应当同你家里人商量"正是"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13,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曾说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司徒雷登在回国后不到四个月便中风病倒了在与疾病搏斗十三年后于一九六二年九月十九日逝世临终前,他留下遗愿,希望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他创办的燕京大学 14,司马光论德才 "贤就是德,才就是能""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之,谓之君子德胜才,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自少至老,语未尝妄"如果肯定我的回答 请选为最佳答案 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1、马云的故事 1999年的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对梦想从不放弃。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 精神,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通过自已的努力,最终成功了。他说: 梦想,要脚踏实地,和眼泪是息息相关的。 2、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 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成为了自己人生的主人。3、林肯的励志故事 有一个人,他在二十一岁时,做生意失败。二十二岁时,角逐州议员落选。二十四岁时,做生意 再度失败。二十六岁时,爱侣去世。二十七岁时,一度精神崩溃。三十四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落 选。三十六岁恃,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四十五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落选。四十七岁时,提 名副总统落选。四十九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五十二岁时,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这个人就是林肯,因为他坚信上帝的延迟,并不是上帝的拒绝,因此能屡仆屡起,最终成就不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4、海明威的故事 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 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就用了7支铅笔。海明威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他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5、陶行知 1942年7月20日,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陶行知先生发表了一篇讲话,题为“每天四问”。陶 先生让育才学校的师生员工每天问自己四个问题,“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从这四个问题不难看出,陶先生让人们要关注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工作的责任和德行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