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kai061
痛觉是一种保护机制,让你远离伤害你的东西。从最简单的外伤,比如说割破手来说,伤口神经末梢受损,把痛觉信号传递到脊髓,脊髓立刻做出反应让你把手缩回来。这是一种反射,速度快到都来不及通过大脑,直接在脊髓就能做出反应。如果痛觉不是一种负面感受,你就不会立刻离开伤害源,自然也不能保护自己的安全了。千百年的进化让人产生了这种保护机制,增加了存活的几率。所有在摸到火的时候知道缩回去的始祖们都活了下来,而继续把手往里探的都死了。如果想知道痛觉的重要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没有痛觉的人是怎么样的。失去痛觉是一种较罕见的先天性案例,我知道的一个是很多年前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一个女生。她的教授发现她这种罕见的先天缺陷之后,通过研究这个个案发表了很多篇论文。但她的人生非常坎坷,曾经跟朋友聊天靠在油汀上,被重度烧伤而不自知,经常被划破身体也感觉不到。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痛觉常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对机体起到保护性作用。同时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对于辅助疾病的诊断具有积极意义。产生机制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的神经末梢,其本质是化学感受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引起组织损伤,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如K+、H+、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兴奋痛觉感受器,使之产生换能作用,随后产生传入冲动,沿传入通路抵达皮层第一感觉区、第二感觉区等部位,产生痛觉。
人的身上有很多神经的某个神经被触动的时候,他们就会感觉到感觉到时候就会传遍是你的各个地方,就比如说疼痛就会旋转的大脑,但我转入到身体里面,然后你就会感觉到疼了。
痛感新闻 这个星期以来,心绪不宁,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随着奥运会的结束,积攒了四年的狂热逐渐隐退,后奥运时代纷纷恢复了日常节奏,负面新闻扑面而来,令人躲闪不及,顾此失彼。这就是所谓新闻文本读者情绪失控。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不知道读者诸君怎么看待这些自带痛感的新闻,是麻木不仁、一眼扫过,还是将不合理的工厂制度、绝情绝义的高校机关、无孔不入的诈骗分子都痛斥一番?无论如何,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仍是一名普通新闻读者的基本素养。而我们周遭林林总总的故事,善恶交织亦交锋,悲喜相融亦相对,是非混杂亦分明,面对痛感新闻,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客观的立场上,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量力而为。 青春不止是梦幻与美好,美好的反面也潜抑着危险、残酷和罪恶。当年那个17岁的少年求爱不成,把汽油泼向16岁的少女,在她周身点燃了地狱之火。5年后的今天,当这桩轰动一时的毁容案渐渐被人淡忘,新的谈资占满各个媒体和社交网络,受害的少女周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个人写真,照片中的她遍体鳞伤,却长发披肩、脸含微笑。这鲜明赤裸的反差让人内心发紧生疼。这疼痛是一种警戒,向我们昭示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的不可摧毁性,也告诉每个人我们得为减轻和避免这种不可预知的伤害再做点什么,不要让关于生命的希望继续埋葬在伤疤里。 与这段被损害的青春相比,更加难以言说的是另一段被剥夺的青春。2002年,17岁的保姆钱仁凤被控向幼儿园女童投毒,被判处无期徒刑。2015年12月,在被关押、服刑13年又10个月后,钱仁凤被宣布无罪释放。此后,她在微信中写道:“我要十多年的青春年华,我要妈妈,我要我应该有的欢声笑语,我要十七岁至三十一岁的爱情,家庭,事业……”并对其蒙冤入狱的13年10个月,向云南省高院申请国家赔偿共计955万余元。我们不去纠结冤案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盘根错节、拨乱反正的过程,单就结果来看,云南高院的172万元赔偿金和公开赔礼道歉,也换不回钱仁凤丢失的14年青春时光,换不回她原本平凡无虞的快乐人生。事实本身的惨痛,让我无法因为这桩冤案的平反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欢欣鼓舞。也许它象征着社会正义的最终胜利,推动了所谓体制改革的进步,但对已经经历这场噩梦的钱仁凤以及没准哪天也将经历这一切的其他每个个人而言,冤案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无法逆转的。它像黑洞一样,吞噬自由、鲜活的生命,无所顾忌。但我们不能堕落于恐惧和悲观,仍要与之抗衡,就如同西西弗斯不断托举巨石走向山顶的努力,抗争本身就是意义,至少仍可抱着希望像钱仁凤一样在命运的歧路上扳回一程。 近6年来,富士康被曝出至少14起员工自杀事件,死因均为坠楼,开除患病教师并不是个案,女大学生遭遇同样的诈骗电话被骗光学费的事也屡见不鲜。循环报道的负面新闻,描述的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但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还应有赖于读者们的感悟和努力,激发和促进更多的美好和善意。在新闻阅读的痛感里,且保持住这份警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