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l1553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建议楼主根据以下书名,上百度找找` 《孔墨的思想》 杨荣国著 三联书店 《古代儒家哲学批判》 赵纪彬著 中华书局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 《经学通论》 皮锡瑞著 中华书局 《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 杜国庠著 三联书店 《〈论语〉疏证》 杨树达著 科学出版社 《孔子的教育思想》 陈景磐著 湖北人民 出版社 《孔子的学术思想》 王荫铎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论语〉》新探 赵纪彬著 人民出版社 《孔子、孟子、荀子论乐》(古代音乐论著译注小丛书) 吉联抗译注 人民音乐出版社 《孔子的哲学思想》 严北溟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历代大同思想》 侯外庐主编 科学出版社 《孔子讨论文集》(第一集) 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 山东人民出版社 《孔子哲学讨论集》 《哲学研究》编辑部 中华书局 《孔子教育思想初探》 许梦瀛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孔子思想体系》 蔡尚思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孔子学术思想新探》 王荫铎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春秋哲学史论集》 关锋、林聿时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孔子研究》 钟肇鹏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孔子评传》 匡亚明著 齐鲁书社 《论孔丘》 冯友兰著 人民出版社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 曲阜师范学院孔子研究所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 《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国哲学小史》 方克立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儒家辩证法研究》 庞朴著 中华书局 《孔子的法律思想》(《中国法律思想史》) 杨景凡、俞荣根著 群众出版社 《孔丘》 骆承烈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论语〉新解》 钱穆著 巴蜀书社 《评孔纪年》 韩达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孔子政治思想的精华》 杜任之、高树帜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玄儒评林》 张岱年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孔子》 李启谦、徐志祥著 中华书局 《孔子法律思想研究》(论文集) 乔伟、杨鹤皋主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 《孔门弟子研究》 李启谦著 齐鲁书社 《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杨焕英编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孔子思想研究论集》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编 齐鲁书社 《孔子研究论文集》 中华孔子研究所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大教育家孔子》 吕涛编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先秦两汉儒家教育》(中国传统思想研究丛书) 俞启定著 齐鲁书社 《儒家思想研究》 吴乃恭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语〉》新译述评 王滋源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 张文勋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孔子及其教育思想》 刘锡辰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论语〉》浅解(中国古代文化要览小丛书) 钱逊著 北京古籍出版社 《现代新儒学概论》 郑家栋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世界文化丛书) 王家骅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评新儒学》 罗义俊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孔孟荀比较研究》 赵宗正、谢祥皓、高晨阳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 《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研究》 罗佐才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一) 方克立、李锦全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儒学辞典》 赵吉惠、郭厚安主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儒家与现代中国》 韦政通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 [法]卡尔.雅斯贝尔斯著 李瑜青、胡学东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 [韩国]金日坤著 邢东田、黄汉卿、史少锋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儒学思想史》 张岂之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儒家管理思想》 刘云柏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孔子--周秦汉晋文献集》 姜义华、张荣华、吴根梁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儒学史》 赵吉惠、高厚安、赵馥洁、潘策主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 《孔子新传》 金景芳、吕绍刚、吕文郁著 湖南出版社 《先秦儒学》 钱逊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 朱义禄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美]杜维明著 曹幼华、单丁译 周文彰等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史》 李书有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 《孔孟仁学之研究》 周伯达著 基隆著作印行 《孔子学说》 陈大齐撰 台湾正中书局 《孔子研究集》 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 台北中华书局 《孔子学说与现代文学》 张其昀著 中华书刊仪器社 《孔子学说论集》 陈大齐著 台湾正中书局 《孔子与人格世界》 唐君毅著 香港人文出版社 《中华儒学通典》 吴枫、宋一夫主编 南海出版公司 《〈论语〉》新解 钱穆撰 香港新亚研究所 《原儒》 熊十力著 台北史地教育出版社 《孔子学说与中华文化》 教育部教育司 台北教育部社教司 《〈论语〉》新诠 方骥龄著 台湾环球书局 《〈论语〉》要略 钱穆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 《孔孟学说底真相和辩正》 任卓宣著 帕《四书道贯》 陈立夫 台湾世界书局 米尔书店印行 《孔子与柏拉图伦理教育思想之比较》 陈树坤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 《孔子哲学思想源流》 唐华著 台湾正中书局 《孔子的道德哲学》 叶经柱著 台湾正中书局 《儒家人本思想》 杨文鹤著 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读经示要》 熊十力著 台北广文书局 《其命维新--孔子学说与现代思想》 严庆祥著 董氏基金会 《孔子精神建设论》 谭宇权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 《孔子传略》 黎东方著 华欣文化事业中心 《新儒家的精神方向》 蔡仁厚著 台湾学生书局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之研究》 施湘兴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 《论儒学思想史》(上) 张君励著 台北张君励先生讲学基金会
同一位学生在不同的情境提出同样的问题,孔子也会避免给予千篇一律的回答。例如,樊迟问仁三次,孔子的回答前后便不尽相同。[4]这样的回答方式应该不是流於散漫变成了无章法,而是如颜渊所赞叹的「循循然善诱人」(〈子罕‧10〉),而「循循善诱」反过来也很能说明因材施教的精神所在。值得注意的是,这二种表现方式所涉及的课题,都和个人的或社政的伦理趣向息息相关,而与具有相对确定答案的物理知识较无牵连。然而,即使面对伦理方面的课题,孔子给的答案既非专就伦理概念的普遍定义发言,亦非著眼於纯粹客观的意义去构绘进德修业的操作要领,而是总要落实在一定的时空人物的脉络内,扣紧发问者在提升自身的德行修养时,可就近切入或可悬为远程目标的下手处予以提点之。由於孔子特别重视个体自身伦理实践的发趣,而不尚空谈,他的因材施教便与伦理教化上的个别提点成为二而一、一而二的并进措施。(二)可能的限制 因材施教在孔子的教育事业并非毫无限制。事实上,因材施教走不通的地方,正好是孔子的教育事业本身碰到局限之处。此所谓局限,主要有二。第一,因材施教无法抵达连施教者自身都不熟悉的领域。〈子路‧4〉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以因材施教的精神点出有关进德修业的操作要领,最为脍炙人口的例子之一见於〈先进篇‧2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樊迟问仁三次,孔子每一次的回答各具特色:「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20〉);「爱人」(〈颜渊‧22〉);「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19〉)。页42 因材施教与教学上的人我分际—以《论语》、《阿含经》、和《大般若经》为根据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 第五期(07)樊迟的问题,就好像有人进到一家中餐馆却要点法国菜。正如同没有一家餐馆能供应天底下每一道菜肴,孔子也和任何其他教育工作者一样,无法摄尽所有的学问。碰到樊迟的这种情况,孔子只能徒具因材施教之精神,其因材施教之「教」的内容却硬是施展不出来。由此可知,光是具备因材施教的精神并不够,施教者还必须不断拓展自身的学识领域,如此方可在审量求学者的个别差异之余,确实拿得出够水准的材料来满足求学者的学习需求。施教者的学识领域越是恢弘广大且又能照顾到深度的进展,其因材施教之精神也就越能落实。孔子凭藉一己之「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述而‧2〉,不仅本身的学养公认为达到他那个时代的巅峰状态,也造就许多学生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四大科目各有专擅的表现。因此,类似樊迟的这种情况,固然形成孔子以因材施教为主轴的教育事业上的一大局限,但是吾人更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孔子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局限所在,[5]并且尽心尽力在他一辈子当中能够探问的领域不断往广度与深度去拓展一己的学养(参阅〈公冶长‧28〉)。 孔子的因材施教另外还有一种局限:虽然教育的内容的确是孔子所熟悉的,但是师生的遇合关系却使得孔子有严重的使不上力的感觉,以致难以或根本无从教起。一般而论,孔子基於自己所说的「有教无类」(〈卫灵公‧38〉)的胸怀,带出一生多彩多姿的教育事业。但在另一方面,孔子抱持相当程度的「道德严格主义」,其严格的标准不易松动,以致若有学生无法或不愿将自己的德行修养提高到合乎孔子的标准,那就几乎再无其它方便的办法可让师生的一场遇合在教育上有实质的推展。孔子的「道德严格-------------------------------------------------------------------------------- 除了樊迟请学稼与为圃之事,其它很显著的类似事例亦不在少数。例如,〈卫灵公‧1〉记载:卫灵公问陈於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页43 因材施教与教学上的人我分际—以《论语》、《阿含经》、和《大般若经》为根据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 第五期(07)主义」一方面表现在不轻许人以「仁」,另一方面或可拿〈公冶长‧25〉的记载来说明他替一般人的不德相当引以为耻:「子曰:『巧言、令色、足
虽然孔子最大的抱负在政治方面,但是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史上他是好几方面的开创者。这几个方面,无论拿出哪一条来,也足以使他受到后世的钦佩:第一,在孔子以前,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师儒是贵族的寄生者。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也就是说,不论贫富贵贱,都一律因材施教。他自己说过,从拿着“束脩”来请求学习的,他没有一个不加以训导。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但在当时确实是一大开创之举,这是学术平民化的开端。第二,孔子依靠个人的力量,造就和招聚了一大帮的人才,他的门下成了至少鲁国人才的总汇。从卫国返回鲁国以后,每当鲁哀公和季康子要用人才时,都要向他的弟子中物色。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就是在后世也是极为罕见的。传说他的弟子有3000多人,有名可考的也有77人,其中世纪见于记载的一共25人。这些人或以德行见长、或以政治见长、或以文学见长、或与言语见长,都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了很大的功用。第三,孔子首先把记忆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首先以系统的道德学说和缜密的人生理想来教训生徒。他的言语,经过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载下来,写成了我国第一部语录——《论语》。孔子传授的技艺,不外乎当时一般贵族子弟所学习的《礼》《乐》《诗》《书》。其中《礼》和《诗》是孔子所常讲、弟子所必修的。但是它不仅仅只是叙述这些书的含义,他常常将内容加以新的解释或者隐身。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以后,专心著书。这时的孔子已经成为一个国老级的人物,当时的公卿士大夫时不时的加以慰问,国政孔子也有资格过问。这是他的生活境遇也有明显的提高,食则“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可以看出孔子晚年还是比较幸福。但是这样的晚福他并没有多享,哀公十六年,孔子卧病七日而死,享年74岁。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bai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扩展资料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融洽,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 ”、“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也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从政”(《雍也》)。事实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