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7

treasured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蒙古族饮食文化论文题目怎么写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vivienxu

已采纳
蒙古族小吃很多大家都来吃。

蒙古族饮食文化论文题目怎么写

202 评论(9)

药物分析ABC

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
336 评论(8)

daoke4587

蒙古族传统饮食分为红食、白食两种,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意为“红食”,这种对食物的称呼富有色彩感和生动性。孟根达来介绍说,白食和红食在制作过程中,多采用一些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客人们在品尝食品时,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统礼仪,使蒙古族的饮食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蒙古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蒙古族饮食品种丰富多彩,有元代着名诗人白珽赋诗称赞的蒙古八珍,有滋味香醇的烤全羊,以及回味无穷的奶茶等等。蒙古族饮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那富有神秘色彩的宫廷文化,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民俗、礼仪文化等等,无不渗透、浸渍在这些精美的蒙古族饮食中。  蒙古民族的饮食与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关  据有关专家、学者介绍,蒙古民族的饮食有农业区、半农半牧区及纯牧区的差异。在纯牧区,饮食分为夏季和冬季。夏季从4月到10月,包括从母畜产犊到乳品加工结束及奶制品的冬贮,这一时期的口粮主要是奶制品,偶尔有些肉制品。冬季主要食用宰杀和贮备的家畜肉,以及夏季贮备的各类型的奶制品。  清代蒙古族学者松筠在《绥服纪略》中写道:“瀚海大漠积沙缺水之地,居人凿井而饮,赖天雨以生草畜牧,为之瀚海。”戈壁和半沙漠地理景观所特有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其畜牧经济的类型及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模式,以肉制品和奶制品为主要食物成为其饮食模式的重要标志。因此,蒙古民族的饮食与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关。  蒙古族的饮食习俗具有家庭、社会、宗教信仰的多种功能。当辛苦一天的牧人冒着凛冽的寒风,回到蒙古包里与家人围坐,捧起热腾腾的奶茶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馨;蒙古族节日婚嫁的饮食习俗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成为联络情感、增进友谊的纽带;整羊席上的优美的祝词、热烈的氛围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蒙古族的饮食模式还有信仰功能,自明代以来,喇嘛教祭火时也让火神分享各类蒙古族食品。  自古以来,蒙古民族的饮食与汉族饮食模式相互交流与影响。蒙古民族在10世纪至12世纪初已形成了具有自己历史文化特征和经济文化传统的饮食模式和饮食制度,其饮食模式虽具有独特性,但也受到汉族、满族等民族的影响。《周礼·天宫》上记载了“八珍席”。元代着名诗人白珽在宴会上品尝蒙古八珍之后,赋诗称赞:八珍肴龙风,此出龙凤外,荔枝配江姚,徒夸有风味。吃全羊是蒙古族的传统习俗,而“全羊席”却是蒙汉文化交流的结晶,它吸取了汉族的烹调技艺,把蒙汉的饮食文化推向高峰。  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所记述的近百种美味中有五分之二是游牧民族的食品,其中的驼羹、牛蹄筋、马乳等佳肴早为汉、满等民族所接受。游牧民族制做酸马奶的技术早就传至中原。《汉书·礼乐志》记载有桐马酒,《说文》云:“汉有桐马官,作马酒。”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而奶与茶的结合“奶茶”,自古以来是蒙古民族喜爱的饮品。
221 评论(12)

ideheart

呼伦贝尔境内蒙古族的饮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乳、肉、米(稷子米)为主,兼用其他粮豆、蔬菜和野果。巴尔虎、厄鲁特、布里亚特蒙古原本都是贝加尔湖周围的部落,饮食习俗大同小异,主要是肉食、乳制品,以粮为辅,其早餐必以奶茶为主。而农区迁来的蒙古族则以五谷杂粮、蔬菜为主,乳肉为辅。  乳制食品  奶茶:蒙古族普遍饮用。砖茶煮成褐色,倒入器皿澄清,锅内放入几片羊尾,加稷子米炒熟,倒茶,加适当鲜奶煮开加盐。布里亚特人的奶茶则不同,用壶将砖茶沏成浓浆,开水另装在暖瓶中,喝茶时将茶浆、开水、牛奶以个人习惯兑成不同成色的茶,一般不加盐。巴尔虎人的早茶是:米单独煮成干饭,家庭主妇给每个人的碗里放上一勺米,放2~3片奶干儿,加一小勺奶皮子或乌如莫,加奶茶,奶茶随喝随倒,但食品一般就不再加了。  乌如莫:布里亚特人称朱黑(稀米丹)。过去将鲜奶放酸,把浮在表层的油脂收起。近代利用牛奶分离器分离,以备食用。  黄油:把乌如莫倒入锅内熬煎,分解出的油即为黄油。朱乞黑:熬油的渣滓,加糖、野果做成的糕点。  酸奶:牛奶发酸后,蛋白质沉淀,凝结的部分,可拌炒米或饭吃,或做奶豆腐。  奶豆腐:酸奶煮熟,挤出汁水,捣粘,用模子制成各种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块状晾干。蒙古族牧民则将酸奶用手挤成碎块晾干,称奶干儿(巴尔虎人则切成片)。  酸奶汁:做奶豆腐挤出的汁,放置缸内发酵致酸,夏季兑凉水做消暑饮料,也可酿酒。  皮子:秋冬时乳脂增高,是做奶皮子的季节。首先将鲜奶煮沸,然后用微火长时间扬沸,使油脂上浮,晾凉,将其凝结层取出,折成双层晾干即可。  奶酒:鲜奶加酸奶储缸内,搅动,使其味酸,便可酿制。蒸馏法与酿酒无异。酒性柔软,不易醉,如醉则不易醒。  80年代,随着牛奶加工业的发展,蒙古族牧民自制的奶食品相对减少,奶酒则更少,而啤酒、白酒则日渐多起来。  肉食  是蒙古族不可缺少的食物,有手把肉、肉粥、肉汤(徐勒)面等。  宝日斯:春季冬储肉开化时割成条状,在阴凉处晾干存储,夏季砸开切段下锅做粥或肉汤,也可烧食、蒸食。  马肉:热量大,冬季三九时食用最佳。  驼肉:一般上冻后、开化之前食用。  牛羊肉:是牧民的主要肉食,一般在冬季宰杀肉牛,夏秋季宰食羊肉。  巴尔虎人一般晚上煮肉,由家庭主妇把煮熟的肉按人分放,每人一份,吃不完时第二天喝早茶还可以吃自己剩余的那一份。  肉汤里放些大米或稷子米熬粥,加酸奶食用是布里亚特蒙古族的习俗;巴尔虎人则汤上撒干面粉,搅成面汤,称为拌汤。  粮油  过去蒙古族多以稷子为主粮。食用的方法是,先将稷子蒸熟,晾干去皮加工成米――稷子米,以备熬茶或焖干饭、熬肉汤粥等食用。另一种是,将蒸出来的稷子米晾干,在锅内放细白砂烧热加米。  炒成爆米花,而后晾干加工去皮成炒米,在早茶时放半碗炒米加奶皮子或熟肉片倒热茶是比较普遍的吃法。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喜欢吃炒米拌酸奶加“乌如莫”和白糖。  80年代以后,牧民定居,住进砖瓦或土木结构的房屋,在食物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多以食用面粉、大米为主,但炒米仍是不可缺少的食粮。而布里亚特人常吃自己做的“列巴”(面包),用专用炉烤制。
22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