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10

影子忍者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针灸推拿学导论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蒙蒙vivian

已采纳
王居易教授在海外广负盛名,《王居易经络医学讲演录》,由学生Jason根据其讲稿用英文出版,现已被翻译成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中文版为 《王居易经络医学概论》),此书为王居易教授第一次完整、系统整理的学术专著,出版的第一部中文“经络医学”专著,是一部学术价值极高的开创性著作。(王居易 教授 此图来自网络)王居易《经络医学概论》自序吾于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自此踏上了中医理论及临床工作之路,特别是对经络理论的研究并验之于临床,迄今已一甲子矣!回想大学期间,我曾参加了刘国隆老师组织的课题组,进行经络电阻实验研究,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1962年大学毕业后的近20年针灸临床过程中,越来越感到针灸在经络理论上的薄弱和缺失。我曾热衷于学习、应用文献记载的和其他针灸从业人员总结的经验穴、特效穴、“绝招”,但通过大量的临床治疗病例的实验观察,发现并不能得到无条件特效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国际针灸热兴起后,我也曾时刻关注对经络“实质”的现代研究,也为一些研究成果而兴奋过,但始终没有人能回答经络到底是什么。通过对经典的回归和再学习再认识,我得到了极大的启发。《灵枢·经脉》指出:“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这就明确告诉我们经络是指人体肌肉的“缝隙”,那么腧穴就是经络中的“气节”之处。我又从《灵枢·刺节真邪》的记载“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得到启示,结合临床应用,总结出了经络诊察方法,并逐步形成了察经、辨经、选经、配穴较为系统并能切实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不断地临床验证及大量的国内外教学,使这一理论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随着个人体悟和认识的不断加深,我越发地感觉到,经络理论不仅是针灸的理论核心,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它不仅直接指导着针灸临床实践,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它也必将在对推拿、中医各科的临床指导上,特别是对《伤寒论》的解读和临床运用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今已是耄耋之年,若蒙上天垂爱,多假我以时日,当以“不用扬鞭自奋蹄”之精神,为经络医学的传播再尽微力。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经络医学,我于2015年收柳学俭(澳大利亚)、李秀明、王红民、张侨文(加拿大)、李玮、张伏震为入室弟子,而且明确告知弟子们,对经络医学的研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承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热心支持及张侨文、王红民、张伏震、李玮等人的努力协助,画家杨希瑶女士根据腧穴位置和特定体位而绘制的经络腧穴解剖图为本书增了色,梁亚奇先生为本书的统稿做了许多工作,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北京护国寺医院(北京针灸医院)王居易经络研究室对本书的出版也给予了大力帮助,在《经络医学概论》即将付梓之际,向他们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并就正于同道!

针灸推拿学导论论文

218 评论(15)

handson2009

【关键词】 胸椎小关节紊乱;针刺;推拿;手法整复  脊柱小关节紊乱,由于解剖生理特点决定了本病临床中以腰椎间关节和腰骶关节为常见,颈椎小关节次之,胸椎小关节再次之。临床治疗手法整复时以胸椎小关节较前两者为难。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摸索,总结出一套整脊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疗效甚佳。现将近年来治疗160例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160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68例;年龄16~68岁,16~20岁者9例,>20~30岁者29例,>30~40岁者61例,>40~50岁者42例,>50~60岁者16例,>60~68岁3例;病程最短3 h,最长3个月;因坐卧姿势或体位突然改变而诱发者61例,因外力扭转、牵拉而诱发者57例,无明显诱因而发者42例。   根据《中医推拿学》[1]中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背部疼痛,查体可见棘突偏歪或凹陷等异常变化,棘突旁或棘间压痛锐敏且与患者所诉疼痛部位相符,可触及钝厚之棘上或棘旁韧带。除外其它骨骼方面病变者。  2 治疗方法  1 针刺  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床侧,仔细检查寻找局部压痛点后,常规消毒,选用3寸长28号毫针,左手拇、食指撑开皮肤,右手持针柄,呈15°~20°角,快速进针,缓慢刺入痛点反应区域,得气后,用震颤法行针30 s,缓慢出针,不留针。2 推拿 1 手法放松   患者俯卧位,医者以掌揉法自上而下施于胸椎两侧5~8遍,再用掌根揉法,先自下而上,施于胸椎棘突上各3~5遍,注意使掌根轻抵压在各胸椎棘突上。  2 手法整复  体位同前不变,嘱患者张嘴,放松不要紧张。医者用掌根自上而下用寸劲按压胸椎棘突1~2遍,再以掌根按压在患者错位的胸椎棘突上,施以寸劲按压,在向下按压的过程中,同时施以左(或右)的旋转寸劲,此时可闻及关节的弹响声,向左、向右旋按整复各1次(如果单手力道不够,亦可用双手叠按)。接着以此整复手法施于各个胸椎上,以收整复胸椎之功。最后,再用手法放松,结束治疗。治疗每日1次,观察治疗3 d,连续3次治疗无效则改用他法治疗。  3 结果  疗效标准:胸背部疼痛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活动如常,胸椎检查无明显压痛点,随访1个月无复发为痊愈;胸背部疼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活动如常,胸椎检查压痛似有,不明显,随访1个月无复发为显效;胸背部疼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但活动后疼痛又出现,胸椎检查有压痛或随访1个月内复发者为好转;症状无改善为无效。结果160例患者痊愈86例,显效61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100%。  4 讨论  胸椎小关节紊乱属中医“推骨错缝”范畴,临床表现以胸背部疼痛为主,部分患者有胸闷、心悸等症状。此病多因姿势不良或突然改变体位或外力扭转牵拉引起胸背肌肉捩伤或小关节错位,因此,在治疗中解除肌肉痉挛、整复错位的小关节是关键,而针刺、推拿、手法整复正好发挥其独到之处。针刺起调经通络之功,推拿收舒筋理脉之效,二者结合,通则不痛;手法整复纠正小关节的错位,解除了病根,整个治疗体现了“标本兼治”之则。  整复手法是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与探索而总结出来的一套整脊手法,在此手法整复中,寸劲的使用是关键。笔者体会,医者按压手的方向与运行方向一致,即自上而下时手指方向向下;自下而上时手指方向向上。不能双手操作者,可通过变换站立的方向来改变。通过整复手法,使脊柱小关节被动运动,从而纠正小关节的错位、紊乱,解除滑膜的嵌顿、肌肉的痉挛。但需注意:一是临床诊断明确,排除其它胸椎疾患如结核、肿瘤、骨折等引起的胸背痛;二是对年老体弱及骨质疏松患者施以手法整复要慎重,力量以轻揉为主,以防发生意外。
227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