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论文题目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49

chen.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论文题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aopeng2012

已采纳
中国古典戏曲·明、清戏曲的繁盛与变革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看似纷纭莫测,其实发展脉络清晰、顺理成章。它的五个发展阶段,既紧密相联,又各有区别,各见侧重。纵观全过程,贯穿一条戏曲发展主线——一般规律;横看各个发展时期,则又有自己的鲜明特性。从隋唐以前的准备时期,逐步演进到明清繁荣昌盛和变革创新时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下边述介明清戏曲发展的一些重要情况。(一)、中国戏曲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清季地方戏的发展,突破了联曲体的传奇形式,创造了“板腔体”的“乱弹”形式,使中国戏曲从南北曲系统逐步深化为地方戏系统。这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次重大发展。它使自己从旧的桎梏束缚中解放出来,不仅那些新兴的地方剧种显示了无限生命力,就是那些古老剧种,也随着形势的推进,莫不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这样,就使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更加群众化、多样化,发展前途更加宽阔。这种变革的新趋势,一直发展到近代。它随着历史新时期的出现,就以更加深刻、更大规模出现在近代剧坛上。十九世纪后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潮既冲击着传统诗文界,也冲击着戏剧界。当时就有许多地方在尝试着利用传统戏曲的形式,来表现当前的政治斗争,为传统戏曲的改良作了舆论准备。二十世纪初叶,这种戏曲改良即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运动。它们用戏曲来揭露清王朝的腐败,要求富国强兵和抵抗外来侵略,提倡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等等。从这种发展趋势中,人们可以引出不少有意义的启示。第一、戏曲的兴盛发达或者停滞僵化,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决定因素在于,戏曲是否反映时代精神和广大人民的需要。昆腔的由盛而衰和地方戏的全面兴盛,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昆腔由民间进入宫廷王府,并沦为统治阶级的消遣品和封建舆论工具时,自然会有新的声腔剧种来取代它。而地方戏的兴盛,也正是由于它的大量剧目(包括历史剧目和社会剧目)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清代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第二、一种声腔的生命力,还表现在自己具有较大的融合力和适应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同当地土调结合,才能吮吸民间艺术精华,创造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腔,从而博得人民喜爱。例如弋阳腔,原初也是民间小戏,因能“改调歌之”、“错用乡语”、“只沿土俗”,比较灵活,所以能发展演化而成为遍及南北的大剧种。京戏则更善于汲取众长,把各地皮黄系统的声腔熔于一炉,因此,就能发扬光大。而昆腔,由于格律限制过严,节拍旋律变化又小,加上歌唱上尽是“清柔婉折”,所以难于在广大群众中流传扎根。第三、要一个剧种经久不衰,一定要面向群众,并且不断变革创新。再举昆腔兴衰历史来说明这个问题。当昆腔在江苏昆山一带兴起,并能风靡一时,其原因,正是它以革新者的姿态出现于明代剧坛上的缘故。昆腔发展到清代,它以“雅音”自居,“不屑为新声以悦人”,故步自封,那么,它的衰颓的前途也就必然的了。(二)明、清剧坛上的重要作家、作品在清代地方戏勃兴之前,明、清两代剧坛上一直是昆山腔、弋阳腔并立,互相媲美争胜。因此,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也自然地归属于这两大声腔系统。当然也还有两大系统之外的杂剧。①两大声腔的概况:这里所说的两大声腔,就是弋阳与昆山两个大的声腔系统。以下着重介绍它们的作家、作品简况——先说弋阳腔系统弋阳诸腔,是明代民间戏曲的一股洪流,不仅在表演艺术的造诣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在戏剧文学上也有其独特的成就。但他们的演出剧目,由于剧本散佚,已难窥全豹。但知道属于弋阳腔系统的剧本数量曾经是很多,现存完整剧本尚有十余种,如:《高文举珍珠记》、《袁文正还魂记》、《刘汉卿白蛇记》、《吕蒙正破窑记》和《观音鱼篮记》、《鲤鱼记》等。还有载于各戏曲选集的散出或见到各种数据中的剧目共达100种左右。在这些剧作中,有相当部分直接继承了宋元南戏遗产,并作若干加工和创造。如对《荆》、《刘》、《拜》、《杀》、《琵》五大传奇和《金印记》、《千金记》、《绣襦记》等名作,都进行了“改调歌之“。还有一批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比如《桃园记》、《射鹿记》、《草庐记》、《古城记》、《七胜记》等三国戏,《小秦王三跳涧》、《薛仁贵白袍记》、《金貂记》等隋唐戏和敷演伍子胥故事的《临潼记》、《昭关记》,敷演杨家将故事的《金涧记》等。弋阳诸腔还有一部分作品,是根据笔记小说、说唱艺术和民间传说改编或创作的。如《升仙记》、《鹦鹉记》、《荔镜记》、《香山记》、《苏六娘》和《易鞋记》、《何文秀玉钗记》等。这些剧目组成了弋阳诸腔丰富多彩的舞台面貌,表现了题材广宽,风格多样,显示了民间戏曲的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弋阳诸腔的作品,除小部分知其作者之外(约有25人),大部分作者佚名,可能多数为集体创作的产物。这是弋阳作品的一大特点。在知其姓名的作者中,大都也是“词家略通文墨者”的不扬名的下层文人。这些作家的文学修养,可能不如昆山腔作家,但他们接近劳动人民,熟悉民间艺术。因此,所撰的作品往往体现了广大民众的观点和艺术趣味。其中,当然也有提倡封建伦理或宣扬迷信思想的剧本,如《鹦鹉记》和《香山记》等,是应当扬弃的糟粕。再说昆山腔系统:昆山腔革新之后,受到广泛欢迎,导致我国戏曲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繁荣时代。大约从十六世纪六十年代(明嘉靖后期)至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清乾隆前期)前后200多年中,是传奇名家辈出,名作如林的时代。在共和国文化部编辑的《古本戏曲丛刊》一、二、三辑中,就收录了明代传奇30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昆山腔传奇作品。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广泛:有现实题材,有历史题材,还有社会生活题材和家庭婚姻题材等等。它的最大特点,是“以传奇传时事”。例如,有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时事戏”《西洋记》和徐应干的《筹虏记》,有反权相、反宦官的“政治戏”。这以新昆山腔开山之作梁辰鱼《浣纱记》为开端,接着就大量出现了反权奸内容的戏。如反严(嵩)党的王世贞《鸣凤记》(一说为其门人所作)、秋郊子《飞丸记》和李玉的《一捧雪》,以及反魏(忠贤)党的三吴居士《广爱书》、李玉《清忠谱》和清啸生《喜逢春》等,都属于此类作品。在反对历史上权奸的题材方面,又有朱佐朝的《渔家乐》和周朝俊《红梅记》等等,都是很受欢迎的名剧。还有反对黑暗吏治的“清官戏”,如朱素臣的《十五贯》等,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以汤显祖不朽名著《牡丹亭》为代表的,通过婚姻题材批判封建伦理的许多剧作。如高廉描写女尼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故事的《玉簪记》,王玉峰根据王魁负敫桂英故事改编的《焚香记》和薛近兖根据唐白行简《李娃传》改编的《绣襦记》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昆腔传奇剧作,不仅在当时有广泛深刻影响,而且对今天的戏曲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借鉴作用。当代被搬上银幕的戏曲片《十五贯》和由《红梅记》改编的《李慧娘》等,就是一些很好的例证。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论文题目

170 评论(12)

向日葵-杨

编辑本段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先秦时期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唐中后期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宋金时期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元朝时期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其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为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明清时期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正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华戏曲应运而生。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为戏曲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蓬勃发展的文化艺术又为戏曲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物质基础,从而大大地推进了它的形成历程。 戏曲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西方一些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实施“文化霸权”、“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继续进行其“文化殖民化”和“西方化”,向我们推销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人生价值观。高校大学生由于求知欲旺、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给我们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使一些高校学生“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进而怀疑和否定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预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素因为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袭而变质,从而失去持续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的危险。戏曲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在我国,受网络文化影响最深、最广的莫过于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了。网络文化一方面以其雅俗共赏、信息量大、知识性与趣味性强、观念开放等特点,极大地吸引着高校学生,给高校教育拓展了新的空间,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由于它的过于开放性以及过多的现代娱乐项目,也给戏曲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竞争
305 评论(12)

110210319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的分期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终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综观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八个时期: 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 雏形时期--宋金时期 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 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 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 集成时期--清初 转折时期--清代中叶 终结时期--近代 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戏曲理论的发展是与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过程相表里的,先秦至唐代是古代戏曲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组成戏曲的各种艺术因素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相互融合,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戏曲艺术。同样,在这一时期里,艺术评论家们对各种戏曲艺术因素的记载与评论,便是古典戏曲理论的萌芽,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影响。 雏形时期--宋金时期在宋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经过发展融合后,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雏形,即宋杂剧和金院本。伴随着杂剧和院本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艺术评论家们也对它们的渊源、形式原因、艺术特征及发展情况等加以了探讨与论述,这些论述,便构成了古典理论的雏形。 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南戏还是北曲杂剧,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家与作品。同时,在民间,戏曲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戏曲的正式形成与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奠定了基础。 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古代戏曲经过明初的沉寂后,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又趋于活跃,而这也使得元代开始成熟的戏曲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戏曲论著的数量增多,而且理论成分大为增强。 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明代万历年间是古代戏曲史上继元代杂剧繁荣以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戏曲创作与戏曲演出的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一大批戏曲论著,而且曲论家们的思想活跃,就某些戏曲创作中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同时,曲论家们的研究范围比前人有了较大的开拓。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戏曲理论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善专著--《曲律》。 集成时期--清初古典戏曲论经过成熟、发展、繁荣、深入等发展阶段后,到清代初年已积累了丰厚的理论与材料。清初曲论家们便对前人的理论作了全面在总结与完善如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李渔的《闲情偶寄》与金圣叹的《西厢记》评点,皆具有系统、精深的特征。 转折时期--清代中叶清代中叶,随着整个曲坛上所出现的两转移,即由剧本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舞台表演为中心、由雅部为中心转移到花部为中心,戏曲理论也随之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一是舞台表演问题成为这一时期戏曲理论家们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大批戏曲表演论著。二是出现了众多的有关花部的论著。 终结时期--近代近代是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同样,在这一时期的戏曲理论中,也体现出这一特点,一方面是对传统戏曲理论加以总结,另一方面是开创和建立新的戏曲理论与研究方法
301 评论(12)

imwendyyang

南戏,北宋时期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因此有称作“永嘉杂剧”。初期的南戏剧情简单,只需要三四个演员,多用小曲演唱。南戏的角色主要是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演唱的形式既有独唱、接唱,又有合唱,非常灵活。杂居是元代北方地区的一种兼有歌舞、对白而且能表演故事的短剧。每本四折,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这四折戏中,演员要用不同的宫调演唱。其中男主角叫正末,女的称正旦,配角有外末、冲末、外旦、净等。明清的传奇起源于唐代的传奇文学。明清的传奇指的则是取材于唐代的传奇小说,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篇戏曲。清代还出现了上百种的地方戏。其中著名的有昆曲、余姚腔、海盐腔、戈阳腔、乱弹腔、秦腔、楚腔、三簧腔、柳子腔、滩腔、弦索腔等。各种地方唱腔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回顾我国戏曲产生、发展的历史,也就等于回顾了优伶走过的历程。优伶(后来称戏曲演员)从最初专供统治阶级玩乐的工具,逐渐下移,成为下层民众娱乐身心的艺术表演者。这也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167 评论(14)

oceanwaterhy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剧形成。
337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