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零
首先要有准确真实和逻辑性,符合科学实用明确指出论文的实用价值是论文的基础,创新也要有先进性,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基础,还要呈现出学术规范价值层面的规范。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经》,与产生于公元前3世纪的《楚辞》,分别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相映成趣,熠熠生辉。以此为发端,中国文学走过了几千年漫漫征程,铺就了一幅幅雄浑而又婉丽、壮阔而又绵长的历史画卷,傲立于世界文学长廊,令整个中华民族为之自豪,为之振奋,也令世界长久侧目。 《诗经》,又称《诗三百》,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风》主要是民歌,包括十五国风,抒写爱情、反映百姓生活,揭露奴隶主贵族的罪恶,是《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部分,《雅》主要是奴隶主贵族阶层的消遣,《颂》主要描写祭祀;《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和宋玉,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主要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渔父》和《天问》。 先秦文学除《诗经》、《楚辞》独领风骚外,在散文领域成就也十分突出,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类,诸子散文包括《道德经》、《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抛开思想地位来说,以《庄子》的文学性最强;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左传》全称《左氏春秋传》,传说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编年体方式勾画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利害冲突,归结于“春秋五霸”,《左传》善于描写战争,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如《曹刿论战》;《战国策》多叙游侠,描绘战国时期群雄逐鹿、纵横捭阖的场面,栩栩如生的刻画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归结于“战国七雄”,比较有名的如《唐雎不辱使命》等。 秦汉时期的文学,比较繁荣。李斯的《谏逐客书》层层析理,雄辩有力,是秦时的名篇;而两汉时期更是佳作迭出,政论文、汉赋和乐府诗各具风采,西汉初期的贾谊(前200-前168)、晁错,长于撰写政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贾谊的《过秦论》;贾谊还擅长写汉赋,汉赋的代表作家还有稍后的司马相如和东汉时期的张衡,比较有名的代表作有《两都赋》、《二京赋》等;乐府本是汉廷专设的音乐机构,而实际上的乐府诗多为民间创作,比较有名的有《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和《十五从军征》;汉朝时期的文学,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成就,便是建安文学和《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指的是“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王粲等),以曹操(155-220)、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高,而《古诗十九首》则可以说是古代近体诗的雏形。 六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在文学史上向来比较暗淡,都说这个时期的文学,多为士大夫阶层酒足饭饱之后的消遣之作,堆砌辞藻、沉腐雕琢,内容空洞,缺乏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思想性和艺术性不足,该时期大量盛行的骈体文也长期为后世文学评论家所诟病;不过在这个时期还是涌现了一些大家,最为突出的就是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365—427)了,他的作品清新自然,天人合一,如《归去来辞》、《居园田居》、《饮酒》等,开创了我国古代田园山水诗之先河。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乃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这一时期的文学异彩纷呈,名家辈出、灿若群星,文学形式大类分为三块——诗歌、散文和传奇。 先说诗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是最初的一批代表;紧接着便是盛唐了,顾名思义,盛唐意味着这是唐朝最为强盛的时期,而这种强盛,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全方面的意义。这个时期出现了两大著名的诗派,即“山水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方面,以王维、孟浩然为杰出代表,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晚年的诗作还带有禅味,如《鹿柴》、《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诗除了描绘山水外,很多诗作具有浓郁的农家韵味,如《过故人庄》,世人将他们合称“王孟”;“边塞”方面,以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多描写战争和边塞风光,诗里充盈着盛唐气势,代表作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王昌龄甚至被称为“七绝圣手”。这一时期,最为令人骄傲的是,诞生了两位光耀古今的伟大诗人,这便是李白(701-762)和杜甫(712-770),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鼎盛时代,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的诗豪迈、飘逸、想象奇特,他把汉语言的魅力发挥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其诗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无论是山水情趣,还是田园风光,无论是边塞征尘,还是闺中情思,在李白的笔下,总是那么挥洒自如!李白兼长各体,尤以古体和七绝为最,他还善于吸收民歌语言入诗,极大的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客中行》、《早发白帝城》等,世人把李白誉为“诗仙”;比李白小11岁的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他的诗沉郁、顿挫,被称做“诗史”,他深味人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诗作多反映下层人民饱受战乱、颠沛流离之苦,最为有名的是“三吏”和“三别”,如《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杜甫擅长写律诗,尤其工于七律,他的代表作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春夜喜雨》等,世人把杜甫誉为“诗圣”。中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当属白居易(772-846),他的诗贴近劳动人民,平易浅近,据说“老妪能解”,白居易在文学上的突出贡献还在于,他推动了新乐府运动,其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和《卖炭翁》等,世人将同时期的元缜和他合称“元白”;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还有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刘禹锡等。晚唐时期的杰出代表是李商隐和杜牧,前者创作了大量的《无题》诗,但有些晦涩难解,后者工于绝句,两人的风格接近,但题材的广泛性显然不及盛唐,而且隐约带有“亡国之音”,这也透视着当时唐朝的气势已渐趋衰微。 唐代另一重要的文学成就,当推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了,韩愈号召要“言之有物”、“唯陈词务去”,打破六朝以来长期泛滥的骈体文,他主张复古,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极大推动了散文的复兴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韩愈的代表作有《师说》、《马说》,柳宗元长于写寓言和山水游记,代表作有《捕蛇者说》、《黔之驴》、《小石潭记》。 唐代另一文学成就是传奇的出现,这可以看作是我国小说创作的渊源,比较有名的如《柳毅传》。 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短暂,朝代更迭频繁,这一时期的文学却别具一格,这就是《花间词》的出现。其实,词在唐代已初见雏形,这就是《敦煌曲子词》和李白的《忆秦娥》、白居易的《忆江南》,只是到五代时期才日渐盛行于坊间茶肆,《花间词》的著名代表有晚唐的温庭均、韦庄、冯廷己以及“二李”——南唐中主李景和后主李煜,温庭均的一阕《望江南》写的何等清新婉绵!李后主的艺术才华与他作为帝王的孱弱无能形成何等的反差! 历史的画卷翻至宋代,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首推词的大量创作。先是继承《花间词》衣钵的婉约词的风靡,最著名的便是柳永,世称柳三变、柳七郎,他的词清新婉丽而又通俗,时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风靡程度,其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其后的代表还有周邦彦、秦观、贺铸和两宋之交的李清照(1084-1151),他们多通音律,尤其是周邦彦,其词精工典丽,善于长调,代表作有《兰陵王》,秦观的词意韵悠远缠绵,代表作有《满庭芳》、《鹊桥仙》,李清照是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清丽自然、音韵和谐,代表作有《声声慢》、《如梦令》、《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一时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1037-1101),他以诗为词,打破了婉约词的局限,把词引向了一个更宽广的领域,从此,词不再只是描写儿女情长,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苏轼之后的另一位重要词人辛弃疾(1140-1207),生活于南宋时期,他在前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词的领域,以文为词,达到“无事不入词”的境界,是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西江月》、《青玉案》等;除此之外,两宋时期的重要词人还有姜夔、陈同甫、吴文英和张炎等,姜夔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的慢词,最为有名的是《扬州慢》。 宋代文学的另外两大成就是散文和诗,先说散文,著名文学家欧阳修(1007-1172)是北宋文坛领袖,他继承韩柳,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发掘了大量人才,包括“三苏”(苏询、苏轼、苏辙)、梅尧臣、曾巩和王安石(1021-1086)等,北宋时期的散文创作达到了另一个高峰,欧阳修的代表作有《醉翁亭记》、苏轼的代表作有《石钟山记》、王安石的代表作有《游保禅山记》,欧阳修、“三苏”、曾巩和王安石,加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家”。再说诗,著名诗人有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而最值得一表的是,南宋时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陆游创作了近万首诗,是我国古代最多产的诗人之一,著名代表作有《示儿》、《游山西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陆游同时期的著名诗人还有范成大、杨万里等。宋诗倾向于说理,成就不及唐代。 与此同时,宋元时期的话本,继唐传奇之后,也是一大亮点,向小说的面貌进一步靠近。 接踵而至的便是元代文学了,元代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种足以与唐诗和宋词媲美的新的文学体裁,这就是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细分为小令和套数,较之唐诗宋词,元曲的语言更加通俗口语化,著名的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高祖光和白朴,以关汉卿的成就最高,其代表作是《窦娥冤》,马致远的代表作是小令《天静沙•秋思》。 历史的车轮进一步向前推进,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文学上的突出成就就是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的出现,以著名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为代表,《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其主要内容是描绘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最终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全书构画的场面浩大、波澜壮阔,刻画了一系列谋士、将军和王侯形象,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是诸葛亮,鲁迅先生曾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近妖”;《水浒传》的作者说法不一,比较通行的一说是施耐庵(1330-1400),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故事,刻画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行侠仗义、替天行道的形象,该书在结构上的一大特色是平行铺叙,由一个个人物的故事构成,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构成一步长篇巨制,宋江最后接受招安的情节,大大削弱了全书的思想性;《西游记》是一部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是吴承恩(1500——1580),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唐僧师徒西行,一路降妖除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克服重重险阻,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刻画了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智勇双全、大无畏的英雄形象;四大古典最后一部的《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1715-1763),生活于清代中期,据说他为创作这部伟大小说,呕心沥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后穷到“举家食粥”的地步,全书有两大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明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暗线,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腐朽没落的必然命运,《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颠峰,甚至还因此诞生了一门特殊的学问“红学”,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绝无仅有的。 除了四大古典,还有一批著名的反映市井生活的市民小说,这就是明代中期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以及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这些小说把笔触伸向生活细节,描绘当时社会的人情物态,栩栩如生,但很多地方充斥着淫秽描写,因此可以说是瑕瑜互现;还有值得一提的,便是清初蒲松龄的短篇文言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该书描绘了大量带有深厚人情味的狐妖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最后要提到的便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蘖海花》,这些小说均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作为一个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的爱好者,不经意之间,我又一次纵览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脉络,不可避免的再一次深深沉醉!
一、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主要由“古代歌谣”、“古代神话传说”、“《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组成。其中诗歌和散文部分成就尤其大。 洪荒远古唱弹歌,小雅国风幽怨多。 更有离骚无限恨,至今一读泪滂沱。 二、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主要成就表现在“辞赋”、“散文”、“诗歌”。“乐府民歌”是汉代最具光彩的作品;“汉赋”是两汉的代表性文学;对中国文学史贡献最大的,当推司马迁的《史记》 《咏史》无文创五言,古诗十九倍新鲜。 三曹七子存风骨,乐府民歌分外妍。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这一时期的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田园山水文学、永明文学、北朝文学以及独立于文人文学之外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异彩分层,各具特色。这一时期确立了声律的理论规范,形成了典故的运用传统,丰富了文学修辞技巧;这一时期是五言的繁荣期,七言的产生期,抒情赋的高峰期,骈文的成熟期,小说与格律诗的草创期,也是理论散文进入更加思辨化的时期。 山水方滋庄老退,渊明高格颂田园。 左思风力刘琨壮,鲍照悲歌一脉连。 四、隋唐五代文学 唐诗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唐代文学的象征和骄傲。这一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杜牧等众多著名诗人。 李杜双星耀九天,群星璀璨盛空前。 至今南北东西客,犹唱唐诗三百篇。 五、宋代文学 宋词是宋代文学的精华。这期间出现了范仲淹、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杨万里、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著名诗人、词人。 婉约新词晏柳倡,清真漱玉竞芬芳。 苏辛豪气今犹在,铁马秋风更激昂。 六、元代文学 元代文化学术领域的空气比较自由活跃,元代的戏曲得到大力发展。但,传统诗词散文创作却相当沉寂,相对戏剧而言成就甚微,代表作家及风格可以用四绝概括: 徒把金戈挽落晖,虞杨范揭占诗魁。 廉夫特异萨都刺,指点江山振式微。 七、明代文学 由于社会原因,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呈现一种极不平衡的现象。诗文逐渐走向衰落,戏剧的发展比较曲折,长篇小说创作出现繁荣的局面。《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等长篇小说,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典型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为明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一种崭新的风貌。 八、清代文学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朝代。清代文学领域中最繁荣的是小说。无论是文言短篇小说还是白话章回体小说,都达到了小说史上的新高峰。,出现享誉全球的小说名著《红楼梦》。其次是戏剧文学,出现南洪(洪升)北孔(孔尚任)等大戏剧家。再次是诗文作品呈现出数量多、流派多的两多现象。 这基本上是最简单的古代文学概论了,你参考一下
东晋文士的生活方式与文学研究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关于文士与唐前文士的生活方式一、基本概念的内涵 1“文士”的内涵 2“生活方式”的内涵 二、中国古代文士生活方式及成因初探(政治、文化氛围、文化思维、个人经历) 1正统“文士”的生活方式及成因 2非正统“文士”的生活方式及成因第二节 东晋文士生活方式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东晋文士的生活方式总括形成原因【1政治原因 2、社会风气 3、文化影响 4、个人喜好 5、团体活动】 第一节 淡泊明志,辞官归隐一、东晋文士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整体概况 二、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特点1、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动机目的淡泊明志,寄情自然2、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形式方式 3、 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归宿 辞官归隐,另辟世外桃源 第二节 寄情自然的山水游处一、东晋文士山水游处的整体概况二、山水游处的特点1、 山水游处的动机目的独特的服饰与形象(游山玩水时,服饰及其形象已成为一种文化)2、 山水游处形式方式山水成为文士情感寄托之所3、 山水游处的归宿情寄自然而超脱物外的精神气韵 第三节 超脱现实的谈玄论佛一、东晋文士谈玄论佛的整体情况二、谈玄论佛的特点1、谈玄论佛的动机目的 2、谈玄论佛的形式方式 3、谈玄论佛的归宿 1清谈阔论2对名教和自然富有创见2.2 东晋文士论佛的特点1儒释道的融合1 深化、细化佛教之意蕴 第四节 现实生活中食药饮酒的寄托一、东晋文士食药饮酒的整体概况 二、食药饮酒的特点1、谈玄论佛的动机目的东晋之前,不能说没有文士辞官归隐、淡泊明志,但很少有像东晋文士这般形成潮流。夏、商、周时代,在史册明文记载中,对名誉对官位脱门而逃,能够称得上“文士”的,商末的伯夷和叔齐兄弟是代表之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史记·伯夷列传》后人对伯夷和叔齐的看法几乎都持肯定的姿态,但不乏持相异看法的。比如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于1902年曾写过《杂感》组诗,其中有诗句言:“夷齐两饿鬼,明理认不真。只愿干戈起,不思涂炭臻。心中有商纣,目中无商民。”对伯夷和叔齐阻止周武王伐商纣,只知坚守无谓的道义,置处于水火之中的百姓于不顾的行径进行了批判。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伯夷、叔齐的做法确实与历史前进方向是相背的,做法并不可取。这与东晋文士淡泊名利、追逐自由的初衷是不同的。况且,当初归隐并不为人们所重视,难以形成规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士争相奔走于各诸侯国,宣传政治思想,以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几乎不存在归隐潮流的可能。秦王朝统一全国,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的高雅文化政策,文士避祸而归隐者有之,但与东晋文士追求自由而归隐仍然有别。西汉盛世, 2、 谈玄论佛的形式方式 3、 谈玄论佛的归宿 饮酒的诗化气息(“酒”成为文士的忠实伴侣,成为一种文化)3食药的养生功能与“道士”气韵(食药包涵的道家思想) 第五节 闲适生活中的艺文往返一、东晋文士艺文往返的整体概况 二、艺文往返的特点1、艺文往返的动机目的 2、艺文往返的形式方式 3、艺文往返的归宿 1别具一格的审美方式2独特的集会与游戏形式3艺术大融合的舞台第三章 东晋文士的生活方式对文学创作之影响第一节 生活方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一、生活方式影响文学的面貌1、生活方式作用于文学表现的客体文学表现的客体是人类社会活动,具体而言,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各种关系与各类活动的总和。作为文学表现客体的人类社会活动,必然包含大自然、社会与人类本身,内涵相当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战争乃至大自然的安静美好,人类喜怒哀乐的情绪等,几乎都可以纳入文学表现的客体范畴之中。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会对自然、社会和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于中秋夜对月饮酒,寄托怀人之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因为诗人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将观月、饮酒与念人之情、人生哲理巧妙的勾连在一起,改变了原来各自独立的明月、情感与饮酒,使得这些文学客体仿佛都随着诗人的心流走,具有了与诗人一般的情感。苏东坡满含诗意的生活方式,客观上并没有改变文学表现的客体的外貌形态,但诗人在不自觉中赋予了这些客体以情感。当诗人以不同的生活方式,把自身的所思所想寄托在文学表现客体之上,那此时的客体就不只是客观世界中的一员,而是带上了诗人感情色彩的文学客体了。这就是作者的生活方式会作用于文学表现客体的表现,它突出了作者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创造作用。2、生活方式影响文学创作的主体生活方式除了会作用于文学创造的客体,对文学创造的主体亦有影响。文学创造的主体即作者本身,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两者不能割裂理解。相对于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更具有主观性与能动性,他们是处于艺术生产过程之中特殊的艺术创造者。谈文学如果不谈文学创造的主体,就不能“知人论世”,容易陷入形而上的不着重点的局面。(1)生活方式影响文学创作主体情感的表现 有人说,文学是一门人学,是一门只属于创作者自己的人学。不同的行为方式,会导致不同情感的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也会对文学创造主体的情感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学创造的主体不是简单的生活着的每一个人,他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既能较好的感受审美,品味审美,还能对审美做出一番独到的评价。归根结底,文学活动是一个审美意识形态的活动,相比普通大众,文学创造的主体对于情感的感受力度和把握力度相对较强,至少在某一领域须更强。比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之一——高适——是唐代仅有的几个做了高官的文人代表,常年艰苦的边塞征战生活磨砺了诗人的气质,时不时透出不畏艰难、满腔豪情的情感,表现在诗中就是一股迎面而来的豪迈气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之一——孟浩然——则非如此。孟浩然几乎不曾于官场中叱咤风云过,平平淡淡地在山水田园中度过了一生。孟浩然的山水田园式的生活方式与高适出任朝廷高官、驰骋沙场的生活方式不同,导致两人情感不同,不同情感指导下的文学创造也是千差万别的:人们很难将高适的诗歌与孟浩然的诗歌相提并论。文学主体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必然收获不同的人生经历与人生情感,体现在文学中,其差异也就显而易见了。(2)生活方式影响文学创作主体表达的方式文学主体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不同情感的形成与表现,情感不同,表现形式不一而足。陆机《文赋》曰:“体有万殊,物无一量。”指的就是文章的样式多种多样(往大了说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往小了说,每一种体裁还可以细分),文学创作主体要根据实际情感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正如前文所说高适与孟浩然,一个是征战边塞的将军,一个是山水田园的“垂钓人”,经历与心境几乎没有重合之处,他们采取的表达方式(一个边塞诗、一个山水田园诗)差异颇大。这是因为作为文学创造主体的高适也好,孟浩然也罢,他们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两种人生阅历,倘若采用同样的文学表达方式,或许就难以达到“诗言志”的目的了。这是为什么历代文学史上,人们很喜欢将有相同经历的艺术家的创作归纳为一种经典的表达范式,比如,当代文学中“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即是如此。当然,我们说生活方式会影响文学创造主体的表达方式,并不意味着生活方式决定表达方式,因表达方式的采用也是因时因人制宜的。3、生活方式促成文学艺术的大融合文学创作主体的不同生活方式,还能促成文学艺术的大融合:将各种文学艺术、文学思想聚集一起,交相辉映,碰撞出新的火花。比如,我国学术史上第一个高峰期的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派思想纷呈。思想家、文学家们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游走各个诸侯国,游说的生活方式扩大了本派文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了其他学派思想的主要观点,从而反思、完善并提升本派思想。又如,我国古代文人十分热衷的交游、集会生活方式,琴棋书画各类艺术家、艺术形式汇聚一堂,很能促进文学的发展。三国之际的“西园之会”是有史料记载的我国最早的文人集会,就很好地促成了建安文学的发展。第二节 东晋文士生活方式对文学创作影响一、 淡泊明志、辞官归隐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东晋主要代表文士有孙绰和许询、陶渊明、王羲之、王献之、谢安、顾恺之、袁弘、卢谌、温峤、庾阐、曹毗、袁弘、孙盛、习凿齿、苏蕙和王珣等。其中,文学以陶渊明为杰出代表,书法、绘画分别以王羲之父子、顾恺之为典范。自古以来,文学和书法、绘画难以分割,擅长书法、绘画的文士经常也会进行文学创作。要想准确了解东晋文士生活方式对文学产生的具体影响,既要紧紧依靠擅长文学的文士及其创作,也无法脱离书法和绘画领域的文士。这样,才能得出一个较为公允而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选取各类生活方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士及其创作,以阐释东晋文士不同的生活方式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1、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代表文士及其创作谈起辞官归隐,必然绕不过东晋最为杰出的文学家、田园诗歌的代表——陶渊明,正如前文所说,辞官归隐作为当时一种常见的文士生活方式,并非陶渊明所独有,很多有名的人物,比如王羲之、孙绰、许询等都曾有过归隐的生活。这里不妨以陶渊明为例谈一谈。(1)陶渊明其人陶渊明,亦称陶潜(晚年更名为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今江西省九江(东晋时称浔阳柴桑)人。关于陶渊明的生卒年,学术界历来存有异议。有学者根据《宋书·隐逸传》(南朝·沈约著作),认为陶渊明生于公元三百六十五年;也有学者从陶渊明诗歌中寻求论据,得出陶翁生于公元三百五十二年。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有名的战将陶侃,文武双全而人格高尚;陶渊明小时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孟嘉家里,孟嘉是当时的名仕,尤爱喝酒,藏书颇丰,对陶渊明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陶渊明作为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隐士,也是东晋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典范。陶渊明一生的大致经历,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九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生涯;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入世为官生涯;四十一岁之后,躬耕田园生涯。《五柳先生传》较好地概括了陶渊明主要的生活境况与人生追求,成为诗人自己的人生写照之一。在国人眼中,提起陶渊明,总绕不过“菊花”、“酒”、“孤云”一类词,这些词几乎成为他的代名词。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把“菊花”吟成了自身的写照,谱写出一曲隐士永恒的诗;“性嗜酒”、“少饮辄醉”、“曾不恋情去留”,酒是陶渊明永恒的朋友,也是陶渊明鲜明性格的描绘;“万物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独身一人、遨游高空的孤云,既是诗人一生孤独无助、无人解怀的悲歌吟唱,也是陶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精神的高贵书写。我们基本很难从陶渊明的一生找出辉煌腾达的时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独立人格,促使诗人几度辞官,终归田园。陶渊明去世之后,曾数次拜访过他的颜延之为他做了《陶征士诔》,其中,“畏荣好古,薄身厚志”当为陶翁一生的真实写照与高度概括。(2)陶渊明归隐之作有宋一代文豪苏东坡曾在《追和陶渊明诗引》一文中,盛赞陶渊明:“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虽说李白、杜甫比不上陶渊明这一论点有待商榷,但总体上较为公允地评价了陶诗的大致风貌。前代不乏有人喜爱陶翁、倡导陶诗,但影响皆不及苏东坡。自苏轼公开倡导陶诗,使陶诗渐渐进入世人的眼球,经历时间的洗练之后,终于获得应有的文史地位。那么,陶渊明作为东晋有名的隐士与中国首位成就很大的田园诗人,他的文士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对他田园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须探讨的一大命题。纵观陶渊明一生所作,既有四言、五言诗,也有辞赋、记传赞述和祭文,其中四言诗和五言诗篇目较多,辞赋和记传赞述类的文章也不乏名篇。较为有名的诗歌有《归园田居》(5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饮酒二十首》,《责子》,《拟古九首》和《杂诗十二首》等;辞赋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并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记传赞述类文章有《桃花源记并诗》和《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的这些作品,与陶渊明一生的写照紧密相连,比如《五柳先生传》就很好的将自身“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性嗜酒”,“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宁静致远的品格很好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通过读这一篇辞赋,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贫困但风骨依然的东晋文士之精、气、神在闪闪发光。我们既能感受到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折腰”的铮铮傲骨,与享受归隐生活的恬淡自然,同时也无法避免地认识到归隐生活的艰辛。正是因为归隐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惬意,少不了为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而奔波,因此,诗人热衷于归隐的淡泊名利的心境才越发令人敬仰。 2、淡泊明志、辞官归隐对文学创作影响的具体体现东晋文士所采取的的这种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生活方式,必然会对当时乃至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是长久存在的,后代文人每每在困境之中,就会不自觉地想起以陶渊明为代表的辞官之隐士,效仿之,并以此标榜自我。东晋文士的淡泊名利、辞官归隐的生活方式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士独到的精、气、神影响着文学的风骨东晋文士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生活方式,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与世无争,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人”本身,而非外在名与誉的追求,其深层次展现出来的是文士独到的精神、气质与神韵,这必然会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反映出来。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气”就是文学创作主体的精神血气,精神血气的阳刚或是柔弱都会在文章之中表现出来,并且这种精神血气并不会由于后天的改变而改变(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是说,东晋文士采取辞官归隐的做法,很多不是一时之冲动做出来的秀,而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心想静心远世的追求;这种淡泊明志本身的真实性,导致他们在文中的情感也是几乎真实的(不乏少数文学作品虚构的可能)。因此,东晋文士辞官归隐对文学带来的第一个影响就是,文士本身的精神血气给文学创作的风骨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淡薄无争的气质与神韵。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节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诗人将回归田园、远离官场的喜悦,用朗朗上口的诗文表现出来,堪称是我国文学史上表达辞官归隐思想的典范之作。诗人在第一段表明辞官归隐,回到阔别已久的田园才是心的向往,旅途似乎因此显得格外的顺人心意,小船顺流而下,诗人衣袂飘扬。在晨光到来的那一刻,诗人满怀愉悦地向路人询问前路为何方,恨不能眨眼间就回到家中。第二、三段写归家后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与人生感悟。整篇辞赋以和谐的韵律谱写了一篇一气呵成的归隐之歌,不难品味出陶渊明藏在这些唯美的语句之下的独特的精、气、神:那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态度的抉择,一种中华文化孕育下的文人风骨的生动体现。这样的精神血气并非仅此一篇而已,在很多著作中都或隐或现的存在着,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二十首便是明证之一。(2)为文学创作添加了一种冲淡自然的文风文风即文学的风格,是指从诸多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共性特征的文学风貌。东晋文士淡泊名利、辞官归隐的生活方式还对文学风格产生影响。这一点与文士归隐所体现之精、气、神影响文学风骨,是一脉相承的。东晋时期,归隐不是二三人特立独行的行为,而是形成了一股潮流,这股潮流表现在文学内部,即影响其风骨;表现在文学外部,即形成一种恬淡的文风。刘师培《中国中国文学史讲义》提到: 晋人文学,其特长处,非为析理已也。大抵南朝之文,其佳者必含隐秀,然开其端者,实为晋文。又出语必隽,恒在自然,此晋文所特擅。东晋之诗,其清俊之篇……自陶渊明起,乃合嵇、阮之长。 明确指出了东晋文风中存在的自然清俊的特点。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为例:归园田居(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歌以亲近自然的姿态,将诗人劳作的画面与途中所见所感展现出来,使人读之仿佛亲临南山之下,与诗人一起劳作,一起经历了一个普通农民的耕种生活。整首诗歌自然平淡,看似无奇,读来却令人于平淡之中见真理。二、山水游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山水游处的代表文士及其创作东晋时期,山水游处是文士热衷活动之一,放纵于山水从山水中获得心灵的洗涤,是文士游山玩水的主要目的。谈到山水游处,必然绕不过历史上有名的兰亭集会的主要人物——王羲之。(1) 王羲之其人据《晋书·王羲之本传》记载,王羲之出生在东晋时期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这江左第一大族的家庭里。年幼时沉默木讷,未引起大人的注意,到了青少年时期,才开始展露锋芒,成为王氏家族的佼佼者。王羲之在年仅十三岁时就得到周顗的慧眼赏识,使王羲之受人关注。后王羲之深受其两位伯父——王敦、王导——的器重。据《晋书·王羲之本传》记载,王羲之年轻时,担任王敦主薄的阮裕深负盛名,而王敦对王羲之说:“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王导几次三番要授予王羲之官职,为他的仕途热心安排。《世说新语》中赏誉七十二、八十、一百,品藻三十、四十七、八十五,容止三十等篇都是时人对其赞誉的记载,他的书法在其年轻时已备受赞誉。王羲之出众的才华及其备受当时名士赏识器重,已为他的仕途的辉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王羲之被授予的第一个官职是秘书郎。这只是一个六品的闲官,是晋宋时期门阀士族青年初选之职,也可以选著作郎一职。一般只须任职十来天便可升迁到其他岗位。秘书郎主要任务是负责整理、校对宫中的图书,兼管宫中禁书,工作十分轻松简单。王羲之当完十多天的秘书郎后,便升迁为会稽王友。而这也是个六品的清闲官职,主要是与年幼的会稽王作伴为友并陪同学习,并在王府里接待宾客,安排游宴等事宜。之后王羲之转任临川太守(位于今江西省临川县西),因此被称为“王临川”。这可谓是王羲之一生官场上担任的第一个较为正式的职位。临川在当时属于偏远之地,远离北方战乱,可谓是一处世外桃源之地。王羲之担任的便是这样的一地方小官。不久,王羲之又由临川太守改任吴兴太守(位于今浙江湖州市),亦是地方小官,可谓同级调动罢了。到了而立之年时,王羲之应征西将军庾亮的邀请,任征西参军,累迁长史,在武昌。当时同在征西幕下的还有王羲之的从弟王胡之、王兴之,好友范汪、孙盛、孙绰、庾翼、孟嘉、殷浩等人。据《世说新语·容止》记载,王羲之在这段日子里曾与殷浩、王胡之以及庾亮等人登上南楼理咏,众人相聚在一起工作、生活,日子可谓过得其乐融融,相处愉快。此时,王导升任丞相,有意安排王羲之进京为官,然而王羲之拒绝。《晋书·王羲之传》亦有记载,王羲之在回复殷浩的书信中说道:“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后王羲之辞官,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他与东土士人一道游山玩水,服食采药,“游遍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四处游历,欣然叹曰:“我卒当以乐死。”游玩归来,还可以修植桑果,游观品尝。教育子孙,尽享天伦之乐。时而还与好友亲朋共欢宴畅饮。在写给谢万的书信中,向好友谢万叙说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形,字里行间充满着无限的轻松、惬意之情。还在书信中感叹道:“古之辞世者或被发阳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违天不祥。”[3]王羲之虔诚信奉五斗米道,所以更增强了辞世遁隐的急切之心。(2)王羲之山水游处之作。 2、山水游处对文学创作影响的具体体现(1)促成山水审美意识的崛兴 (2)为我国文学添加了山水题材 三、谈玄论佛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谈玄论佛的代表文士及其创作郭璞、孙绰、许询、卢谌、庾亮、孙盛2、谈玄论佛对文学创作影响的具体体现 四、饮酒食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饮酒食药寄托的代表文士及其创作何晏、陶渊明《饮酒》组诗、王羲之、2、饮酒食药对文学创作影响的具体体现 五、艺文往返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艺文往返的代表文士及其创作王羲之《兰亭集序》、2艺文往返对文学创作影响的具体体现有宋一代文豪苏东坡曾在《追和陶渊明诗引》一文中,盛赞陶渊明:“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虽说李白、杜甫比不上陶渊明这一论点有待商榷,但总体上较为公允地评价了陶诗的大致风貌。前代不乏有人喜爱陶翁、倡导陶诗,但影响皆不及苏东坡。自苏轼公开倡导陶诗,使陶诗渐渐进入世人的眼球,经历时间的洗练之后,终于获得应有的文史地位。那么,陶渊明作为东晋有名的隐士与中国首位成就很大的田园诗人,他的文士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对他田园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须探讨的一大命题。2陶渊明其人陶渊明,亦称陶潜(晚年更名为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今江西省九江(东晋时称浔阳柴桑)人。关于陶渊明的生卒年,学术界历来存有异议。有学者根据《宋书·隐逸传》(南朝·沈约著作),认为陶渊明生于公元三百六十五年;也有学者从陶渊明诗歌中寻求论据,得出陶翁生于公元三百五十二年。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有名的战将陶侃,文武双全而人格高尚;陶渊明小时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孟嘉家里,孟嘉是当时的名仕,尤爱喝酒,藏书颇丰,对陶渊明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陶渊明作为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隐士,也是东晋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典范。陶渊明一生的大致经历,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九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生涯;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入世为官生涯;四十一岁之后,躬耕田园生涯。《五柳先生传》较好地概括了陶渊明主要的生活境况与人生追求,成为诗人自己的人生写照之一。在国人眼中,提起陶渊明,总绕不过“菊花”、“酒”、“孤云”一类词,这些词几乎成为他的代名词。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把“菊花”吟成了自身的写照,谱写出一曲隐士永恒的诗;“性嗜酒”、“少饮辄醉”、“曾不恋情去留”,酒是陶渊明永恒的朋友,也是陶渊明鲜明性格的描绘;“万物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独身一人、遨游高空的孤云,既是诗人一生孤独无助、无人解怀的悲歌吟唱,也是陶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精神的高贵书写。我们基本很难从陶渊明的一生找出辉煌腾达的时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独立人格,促使诗人几度辞官,终归田园。陶渊明去世之后,曾数次拜访过他的颜延之为他做了《陶征士诔》,其中,“畏荣好古,薄身厚志”当为陶翁一生的真实写照与高度概括。陶渊明作为东晋有名的文士,他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饮酒寄托;其二,辞官归隐,淡泊明志;其三,田园生活中的艺文往返。结语(约500字)致谢
在相关论文具有专业的文学性质的时候,例如国内外比较顶尖的文章,像自然科学之类的期刊,这些都会将文学性作为相关的评价标准,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基础,但是最好的还是要呈现出一定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