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9

yyzhang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智能代替人工的议论文题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anglang83

已采纳
回答:在目前科技状况下,人工智能无法写出足够长、语句通顺、叙事流畅的作文。当前技术状况:谷歌尝试过机器人写诗,但人工智能只是简单的把名词进行了拼接和堆叠,并没有能够写出很好的诗。只是写诗都不能完美胜任,写作文可想而知。我尝试过机器写作,但是至少以我的技术,它完全无法实现。写出来的东西毫无逻辑,上句不接下句,语句混乱不通顺。总结不排除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能够写作。但至少目前,据我所知,还没有成功案例。

智能代替人工的议论文题目

223 评论(10)

塞烤乐·J

不能,人工智能,首先说的就是人,是人把这些功能融合到了一起的,在如何的智能也要通过人来完成的。而作文,也是要通过人来写的,每个人的思路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一篇作文都有它不一样的灵魂。人工智能,可以说是冷冰冰的东西,人就有感情的,你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有温度的,这是不能去比较的
294 评论(12)

legend1522

机器人写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2015年11月6日,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正式推出机器人写稿项目:“快笔小新”,目前供职于新华社体育部、经济信息部和中国证券报,可以写体育赛事中英文稿件和财经信息稿件。而人类作者比如我,过去有一段时间,在内容写作上陷入一种疲态:碎片化内容五花八门,可挖掘的点很多,但真正落笔时,总有立意不新,词不达意之类的困顿,甚至偶尔会脑中一片空白这是在大量快速查阅信息,并持续性、话题不断跳跃的码字之后产生的,情景酷似使用今日头条,大量雷同的碎片化信息源源不断的通过机器在“下拉”“刷新”的操作中推送到大脑,经过初步处理之后,提炼出关键信息,关键字(词)十分有限,这直接表现在产品上,就是热词或者是指数。新的资讯出现时,不用过滤,重新经过文字、图片、音视频未来还有可能是AR/VR等形式进行渲染,再次呈现。在获取的信息量足够大时,你会觉得每条新闻都似曾相识。机器人写稿是人工智能在内容分发领域的映射细思恐极,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你已经摆脱不了今日头条式的信息获取方式,并被它提供的信息流包围。同时,你的反馈(产品形态设计为:点赞、收藏、转发、不感兴趣)被迅速记录,并最终被转化为更精准的信息推送。这就是以算法立足的资讯类APP标榜的“千人千面”,越刷新推送越精准。在这种状态下,大脑被搁置,主动思考、选择、筛选的工作交由机器去做,它们会根据用户数据挖掘你的个人喜好完成信息订制,这种迎合助长了人的惰性。有思维,会制造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
142 评论(8)

品品Fiona

题目: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近两年的热点话题,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人工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或许“人工智能”听起来总让人想起科幻小说或者科幻电影中的那些聪明的机器人,很有趣,却缺乏真实感。可实际上机器人外形只不过是人工智能的容器之一,人工智能很早之前就以多种形态出现在生活之中。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领先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中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美国的人工智能出现得最早,1991年萌芽,1998进入发展期,2005后开始高速成长期,2013后发展趋稳。中国的人工智能诞生于1996年,2003年后进入发展期,在2015年达到峰值后进入平稳期。瑞银预测: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地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到1800亿美元。人工智能已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回避的话题,它正慢慢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据人工智能行业专家的介绍:2017年人工智能挑战2016年中国高考状元,以1分之差落败。人工智能挑战制造业的0极限——力争将产品缺陷降低为0。2017年人工智能将服务约10亿人。未来那些从事简单重复、感情色彩不重的工作的工作人员,很可能会失业。但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院士也表示,即便做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再智能,要想超越人类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还不会出现。人工智能减少了人力在工作上的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废品,使人类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新更好的智慧创造之中。但也有其负面的影响:可能会引发部分人懒惰思想;使失业率上升,或许会引发人心的恐慌与社会的不安定;更有人担忧,机器人会统治人类,人类会因此而灭亡。
183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