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53

chaohuanggo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德才兼备的议论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jw908708

已采纳
1、梁启超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2、陈寅恪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革”爆发,早就双目失明、一条腿伤残,行走不便的陈寅恪从肉体到心灵,饱受摧残;尽管他多次写书面检查交待声明“我生平没有办过不利于人民的事情。教书四十年,只是专心教书和著作,从未实际办过事”,但无济于事,一浪高过一浪“触及灵魂”的“斗争”大潮,一次次地侵凌其身心。伴随“文革”的愈演愈烈,陈寅恪由原来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也水涨船高地被扣上““封建余孽”、“死不改悔的走资派”之类的高帽子。同时被指斥为大肆挥霍国家财产,享受高级护理待遇,有意污辱为其理疗的年轻女护士等的“罪魁祸首”。当原中南第一书记、后调往中央的陶铸被打倒以后,一度颇受陶铸关怀的陈寅恪,自然受到株连,遭受更残酷的批判。当接连得知当年劝自己北上却吃了闭门羹的弟子、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汪篯自杀,许多好友、同仁惨遭不幸的消息后,陈寅恪痛心疾首,心力交瘁;助手黄萱被赶走,护士被撤离,工资停发,存款冻结后,其处境更趋凄惨。由于连其住宅之门脸、衣柜、床头,甚至衣服上都贴满了大字报,使其夫妇终日惶惶不安;而造反派们却以此为乐,继而对其抄家,查封书籍,劫掠手稿和几经劫难得以保存的极少珍藏。一有风吹草动,夫人唐筼总是挺身而出保护他,以至屡屡被殴打。1967年夏天,唐筼被折磨得心脏病发作,生命垂危,陈寅恪担心妻子先他而去,预先写下一副挽联: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3、王守仁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4、文天祥至元十九年(1282),福建有一僧人说土星冒犯帝坐星,怀疑有变乱。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京城也有未署名的书信,说某日火烧蓑城苇,率领两侧翼的士兵作乱,丞相就没有忧虑了。当时大盗刚刚暗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于是命令撤除城苇,迁徙瀛国公及宋宗室到开平,元朝廷怀疑信上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元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然而忽必烈还不忍心,急忙挥手要他退去。有的说应该答应文天祥的要求,诏令可以。不一会儿又下诏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他的衣服中有赞文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忠义至尽,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的书,所学习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5、范仲淹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德才兼备的议论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

171 评论(15)

agnes__

德才兼备的素材和例子如下:一、范仲淹范仲淹的散文水平极高,代表作《岳阳楼记》入选教材,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为不少人的座右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为经典。范仲淹为官清廉,他敢于直言,只要有利于江山社稷,明知道会得罪皇帝,他也要直言不讳。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官,好友劝他尽量少说话,得过且过就行,范仲淹说了八个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去世后,谥号“文正”,这是古代文官的最高谥号,也是对他人品的肯定。二、苏轼作为宋代最著名的词人,苏轼的大名如雷贯耳,同时代的文人当中,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就连王安石、欧阳修也要甘拜下风。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的作用不容忽视,有人给出如此评价:“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千古奇才,殊不复见。”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本可以选择保持沉默,不得罪任何一方。然而,出于对天下百姓的考虑,他直接指出新法的弊病,与王安石结下梁子,结果被贬到外地。司马光当宰相之后,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此时的苏轼又坐不住了,指责司马光的做法不对,这次又得罪了司马光。三、岳飞两宋三百余年时间里,朝廷一直采取重文轻武的策略,从而导致名将的数量少之又少,被金兵按在地上狠狠摩擦。在此危急时刻,岳飞挺身而出,带领岳家军高歌猛进,打得敌人找不到北。正当他准备直奔金兵老巢时,宋高宗赵构听信谗言,强行让他班师回朝,然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处死。岳飞的那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写出了内心的无助和无奈。假如岳飞只做个文人,凭借他的才华,必然会有更高的文学成就。四、辛弃疾辛弃疾被称为“词中之龙”,是继苏轼之后豪放派的领军人物,南宋众多词人里面,唯有李清照能与之相提并论。从某方面来说,辛弃疾跟岳飞很像,早年就立下报国之志,做梦都想把金兵赶走,夺回失去的大宋城池。二十二岁那年,辛弃疾就建立功勋,带着几十人冲入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只可惜,朝廷并没有重用他,使得辛弃疾壮志难酬,只能把心酸无奈写入作品之中。《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五、于谦在没有皇帝、群臣慌乱、国家危难之际,于谦大胆主持朝政,组织训练老弱残兵组成的军队,并亲自领兵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北京保卫战,成功击退瓦刺军队,推立新的皇上继位,可以说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拯救了国家,立下大功!《石灰吟》是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181 评论(12)

悲白发

屈原以死报国: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德才兼备造句:1、他是个德才兼备的学生,所以很受同学、老师的欢迎。2、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怎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所谓“德”,指的是一个人的品德,包括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等所有与精神境界有关的内容.落实到具体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这“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坚持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懈。没有人生目标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于国于家有用的人,因为他没有成才的内在需要,或只有一种没有行动的空想。有了目标,也不一定就能成才,最要紧的是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遇到困难不退缩,碰到挫折再向前。他有前进的方向,更有拼搏的动力,人生路上,一路向前,勇为人先。2、无论在何时在何处,都有一种责任感。我校德育的基本框架是高一的家庭责任感教育,高二的校园责任感教育,高三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这明白地告诉我们,在家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在校要遵守校纪校规,学做一个修养高尚、学业优秀的人;踏上社会,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我想,这责任感,应该是最基本的“德”,也是最本质的“德”.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他就会讲诚信,就会谦恭礼让,就会见义勇为,就会以天下为己任。3、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不仅注重自我的修身,更注重于群体相处之中,能起文明提升、精神修炼、行为规范的引领作用。古人倡导品德教化,出色的人才不仅是学校德育教化的接受者,更应该是德育教化的实践者、传播者与施予者。领袖气质的培养正是有意识地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以德化人。
355 评论(10)

cfandundee

民国那些老头们啊梁启超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陈寅恪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革”爆发,早就双目失明、一条腿伤残,行走不便的陈寅恪从肉体到心灵,饱受摧残;尽管他多次写书面检查交待声明“我生平没有办过不利于人民的事情。我教书四十年,只是专心教书和著作,从未实际办过事”,但无济于事,一浪高过一浪“触及灵魂”的“斗争”大潮,一次次地侵凌其身心。伴随“文革”的愈演愈烈,陈寅恪由原来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也水涨船高地被扣上“牛鬼蛇神”、“封建余孽”、“死不改悔的走资派”之类的高帽子,同时被指斥为大肆挥霍国家财产,享受高级护理待遇,有意污辱为其理疗的年轻女护士等的“罪魁祸首”。当原中南第一书记、后调往中央的陶铸被打倒以后,一度颇受陶铸关怀的陈寅恪,自然受到株连,遭受更残酷的批判。当接连得知当年劝自己北上却吃了闭门羹的弟子、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汪篯自杀,许多好友、同仁惨遭不幸的消息后,陈寅恪痛心疾首,心力交瘁;助手黄萱被赶走,护士被撤离,工资停发,存款冻结后,其处境更趋凄惨;由于连其住宅之门脸、衣柜、床头,甚至衣服上都贴满了大字报,使其夫妇终日惶惶不安;而造反派们却以此为乐,继而对其抄家,查封书籍,劫掠手稿和几经劫难得以保存的极少珍藏。一有风吹草动,夫人唐筼总是挺身而出保护他,以至屡屡被殴打。1967年夏天,唐筼被折磨得心脏病发作,生命垂危,陈寅恪担心妻子先他而去,预先写下一副挽联: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这就是现在社会上盛传的所谓《挽晓莹》还可以找诸葛亮啊,一辈子最后五富裕,钱学森毅然回国
145 评论(11)

涵溪

很多,看你怎么看了。不过一旦历史有名了,一般都是德才兼备,深通厚黑学,都不是那么纯洁的人。
225 评论(14)

442353735

诸葛亮 应该是的 去三国力翻
267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