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兔小
社交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1、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2、 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敬、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的惯用形式。如:握手、鞠躬、拥抱、接吻、致意、微笑等都属于礼节。不同民族、国家有不同礼节,礼节也随时代发展面发展。3﹑ 仪式是一种正式的礼节形式,是指为表示礼貌和尊重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因为,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从个体的角度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可见,礼仪学习对形成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而我们大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更免不了与他人打交道的机会,所以学习社交礼仪、提高礼仪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礼仪 修养 礼貌 大学生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 礼仪可以分为好几个部分,个人礼仪、交往礼仪、餐饮礼仪等等。 个人礼仪,包括自身的仪容、举止、服装等。我们每个人都应注意自己的个人礼仪,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不但事关对方对自己个人形象的印象好坏,而且也是个人教养与素质的最形象的展示。 站姿:女人的站立姿势应该是:抬头,挺胸,收腹,两腿稍微分开,脸上带有自信,也要有一个挺拔的感觉。 坐姿:正确的坐姿是你的腿处于基本站立的姿态,后腿能够碰到椅子,轻轻坐下,两个膝盖一定要并起来,不可以分开,腿可以放中间或放两边。 行姿:正确的行姿是:抬头,挺胸,收腹,肩膀往后垂,手要轻轻地方在两边,轻轻地摆动,步伐要轻。 蹲姿:正确的方法应该弯下起盖,两个起盖应该并起来,不应该分开的,臀部向下,上体保持直线,这样的蹲姿就典雅优美了。 仪表礼仪 化妆要视时间场合而定。在工作时间、工作场合只能允许工作妆(淡妆)。浓妆只有晚上才可以用。外出旅游或参加运动时,不要化浓妆,否则在自然光下会显得很不自然。 不要非议他人的化妆。由于文化、肤色等差异,以及个人审美观的不同,每个人化的妆不可能是一样的。切不可对他人的化妆品头论足。 吊唁、丧礼场合不可化浓妆,也不宜抹口红。 发型与服饰礼仪 穿礼服:女士在比较庄重的场合,穿礼服时,可将头发挽在颈后,显得端庄、高雅; 穿连衣裙:如果穿V字领连衣裙,就可将头发盘起,如果穿外露较多的连衣裙,可选择披肩发或束发; 穿西装:因西装给人以端庄整洁的感觉,发型也要梳得端庄、大方,不要过于蓬松。 交往礼仪,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如何称呼、介绍、握手、交谈等都有许多礼仪规范需要遵守。我们在交往礼仪上存在很大的误区,这更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交往礼仪的重要性。 握手的顺序 在社交场合中,握手作为一种礼节,其顺序根据握手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身份来确定,社会地位高者、年长者、女士、主人享有握手的主动权。朋友、平辈见面,先伸出手者则表现出更有礼貌。 握手的规矩 握手作为见面时的一种礼节,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和要求。戴手套的男士握手前应脱下手套,放好或拿在左手上,再和人握手。多人同时握手时,注意不要交叉握手,不可左手右手同时与两个人相握,也不宜隔着中间的人握手。不妨等别人握完再伸手。 男女握手时,女士只需要轻轻地伸出手掌;男士稍稍握一下女士的手指部分即可,不能握得太紧,更不要握得太久。握手时,应友善地看着对方,微笑致意。切不可东张西望,漫不经心。 在社交活动中,熟悉和遵守握手的规矩,与人打交道时方能够做到应付自如,彬彬有礼,以便建立和保持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谈话时切忌唾沫四溅。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有一个数据,一个重视礼仪的人,他到达成功的位置的速度比不重视礼仪的人快5倍。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礼仪的重要性, 法国作家大仲马说过:“有些人学了一生,而且学会了一切,但却没有学会怎样才有礼貌。”历史上,中国曾被视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只要读一点历史,就可以知道我们祖先在3000年前所达到的高度文明:《礼记曲礼》中记载大量古代礼仪,以饮食的仪容为例,食礼告诫人们吃饭时不要把饭窝成一团搁在碗里,喝汤的时候别让汤倾流不止,咀嚼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不要把咬过的鱼肉放回食盘,不要当众剔牙等等。类似的礼仪内容也出现在中世纪晚期的一些礼貌教本之类的书籍中,但只要想一想伟大的莎士比亚和达・芬奇每天吃的都是手抓饭,就可以知道西方文明的后起,正是这种差距,我们的祖先之国被称作礼仪之邦! 毫无疑问,在前现代世界上,中国是最讲究礼仪的国家,东亚诸国也深受中国传统礼仪的熏染,例如朱熹的《朱子家礼》催生了保留至今的韩国礼仪,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中国古代礼仪的痕迹。然而,传统礼仪在中国本土却因种种因缘而丧失。2005年北京一次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礼仪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不足40%。素面朝天上班;面黄唇无色,发乱指甲长的护士,病态的样子对着病人;穿着睡衣逛市场、遛弯,西装革履游公园,透露装束进出办公室,O型腿、下肢静脉曲张穿短裙;靓妹吐脏言,当面揭人断;手指指人,用脚指物,握手成了点头哈腰的乞讨;不守信时,散漫拖拉------比比皆是。这对个人形象有着极大的损害,也阻碍着自己和所在部门事业的发展。 一般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小节、细节,无碍大雅。然而,举不盛举的事实证明,就是这些小节,往往决定了事情、事业的成败,分辩出了人的文明教养程度。 故事:一位老板登报为公司招聘一名勤杂工。大约有30人前来应聘。这位老板从中挑了一个男孩。他的合伙人问他:“你为什么单单挑中了这个男孩呢?他既没有带介绍信,也没有人推荐他。”“实际上,他带了不少介绍信。”这位老板说:“他进门时,先在门口蹭掉了脚下带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这说明他做事仔细小心。当他看到了那个跛脚的老人时,立即起身让座,说明他心地善良,关心别人。进了办公室,他先将帽子脱去,我让他坐下时,他道谢后才入座,我问了他几个问题,他都回答得干脆利索,说明他是个懂礼貌、有教养的人。还有,我故意放了今天的报纸在地上,其他的应聘者不是从报纸上迈过去,就是看到了也没反应。只有他俯首捡起报纸把它放在桌子上。而且,他虽然不是衣着光鲜,但是干净整洁,不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连指甲都修得干干净净。这样的一个年轻人,你难道会认为他没有带来合适的介绍信吗?我相信,勤杂工对他只是一个开始,将来一定会大有前途。” 大作家塞万提斯说过:“礼貌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有的礼仪形式看似简单,只不过是一个微笑,一声道谢,一种举手之劳,但这不起眼的表现,却可能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法宝。例如,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通过学习礼仪,可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更好地显示自身的优雅风度和良好的形象。一个彬彬有礼、言谈有致的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将会如沐春风,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扬,而且他自己就是一片春光,给别人、给社会带来温暖和欢乐。礼仪教育是培养造就成功人士的重要内容,其作用是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 一个人如果能懂得并且运用不同场合的礼仪知识,就能够更容易地与交际对象打成一片,使他们倍感亲切自然,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熟悉、理解和尊重,从而把你当成自己人,乐于接纳和接近你。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礼仪的作用在于“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和得来”,这对于他“日后所得的好处是很大的,他凭着这一点点成就,门路可以更宽,朋友可以更多,在这世上的造诣就可以更高,这些是他从高等艺术或导师、百科全书中学到的困难字句或真正知识所赶不上的”。礼仪本身作为人际关系的一把特殊钥匙,能够较轻易地打开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所以我说“好礼仪带来好前程”有礼走遍天下
礼仪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质礼仪可以看出一个人让你的教养礼仪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礼仪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可以合作和深入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