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29

夏天的气息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同性恋形成的原因论文题目大全初中生物

7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yh_1991

已采纳
同性恋者的性取向是由同性恋基因决定的。性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种性取向并无优劣之分。关于性取向的产生有很多种理论,当今绝大多数科学家、心理学家、医学专家认为性取向是先天决定的,美国心理学协会发表的一篇科学文献表明:长期的实验记录证明,同性恋是无法被“矫正”的,性取向无法改变。部分同性恋者在12岁时,就已经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了,另一部分同性恋者要在12岁~16岁的阶段继续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并逐步确定下来,绝大部分同性恋者在20岁的时候都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了。但是也有一些同性恋者可能在40~50岁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并深信不疑。同性婚姻1989年10月1日,丹麦成为第一个认可同性结合,允许同性伴侣进行登记的国家。2010年3月3日美国首都华盛顿承认同性婚姻。2010年3月4日起墨西哥首都法律承认同性婚姻合法。2010年6月27日,冰岛颁布相关法律,正式承认同性婚姻合法。同一天,冰岛女总理约翰娜和她的长期女伴侣正式走入婚姻殿堂。2019年5月17日,中国台湾立法机构“院会”17日三读通过“司法院释字第748号解释施行法”(俗称“同性婚姻专法”),规定相同性别2人可向户政机关办理结婚登记;在亲子关系部分则准用“民法”,采“继亲收养”,即当事人可收养另一方的亲生子女。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同性恋

同性恋形成的原因论文题目大全初中生物

182 评论(12)

atobe_keigo

同性恋是一种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是性取向不同。
254 评论(11)

手机用户

科学界迄今为止还未发现性倾向的具体成因,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性倾向是先天或在出生后不久就已决定的。具体的影响因素,包括基因、激素、和受前两个因素影响的大脑结构。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有数百项科学研究,指向性倾向是先天生理因素造成的,但由于这些研究前后时长几十年,而且大多并非出于研究性倾向成因的宗旨,而是在研究其他课题时偶然发现的,所以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下结论比较困难。有幸的是,去年一位英国神经学家Simon Levay出版了一部书,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性倾向成因的各种研究和理论,爱白正在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希望能在明年出版。如果有人希望读英文原著,此书的信息如下:Gay, Straight, and the Reason Why: The Science of Sexual OrientationSimon LeVa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 edition (September 29, 2010)关于基因,这里应该解释一下。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转变了科学界对于基因与生理现象之间关系的态度。之前人们曾认为每个基因像是一个开关,影响着一个生理现象,所以曾有人预言某一天可能会发现一个gay基因。但随着人们对基因的进一步研究,现在发现实际上基因与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交错复杂的。一个基因往往影响着多个生理现象,而一个生理现象也可能受多个基因影响,所以也许永远也不会出现一个所谓“gay”基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发现性倾向生理成因,只是有可能原因不仅仅是单一基因。● 关于性倾向成因的一些假说•心理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提出的理论,认为童年时期的家庭状况,能够导致同性倾向。但在社会心理学有了现代调查研究手段后,这个假说已被推翻。不幸的是现在还有人相信,不仅给很多同志带来心理伤害,也导致很多同志父母经历无谓的愧疚和焦虑。•性经历 曾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早期(甚至童年)的性经历,能够影响性倾向。比如有人相信被异性拒绝、童年时被性强暴,能够导致同性倾向。这与上面一点一样,在有了现代科学统计之后,被发现对性倾向没有影响。•社会建构社会建构理论,对于理解性倾向的社会意义、与所谓主流社会的关系,社会角色及标签对人的影响,有极大的贡献。但对于一个个体如何成为某一性倾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现在有些人解读社会建构,认为性倾向都是社会加于人的标签。且不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建构”成为同性恋是多么可笑的说法,这样的解读,忽略了成千上万的同志的切身经历,他/她们大多从幼年就直觉地知道自己与他人不同,这不是社会建构所能解释的。● 性倾向可以改变么?绝大多数人的性倾向,是终身不变的,但也有一些人,尤其是女性中,性倾向有一定的流动性。( 对于所谓流动性,星星的最新补充是性向现实中不流动,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报告指出是人们将性向与性行为混淆和人们对自己性向的了解因外界因素而改变,并不是真正的性向流动。)不过有一点应该清晰地指明,科学界对此也有共识,就是性倾向不可能主观改变,不论是通过本人努力还是通过外界干预的方式。在西方,有些宗教势力一再企图“治疗”同性倾向,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种“治疗”有任何效用,而且往往会给人带来身心伤害。在中国,也有些人由于缺乏现代科学知识和贪图利益,在提供所谓“治疗”。他们声称将很多人治的“结婚了”,我想大家都可以理解,这是多么可笑的“治疗结果”。您也可关注我们的贴吧贴吧:亲友会pflag吧,获取自我认同的知识,可以在吧内进行发帖求助我们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以及接纳孩纸的父母们在线解答。
180 评论(15)

jiqing-99

同性恋跟异性恋是一样的,都是人的本能反应。我听说过一个很浪漫的说法,来自古希腊。很早以前的人和现在的人长得不太一样。那时一个人有四只胳膊,四条腿,两个头,连生殖器都是两套。所以那时的人按性别来说分为三类,男男、女女、男女。由于人们的所有器官都是两套,所以他们很能干,能干到有一天让天上的神也开始担心这些人会不会威胁他的统治。于是神把人劈成了两半,这样世上的人就只有两种了:男人和女人。而被分开的那两半注定要在生命中互相寻找。以前是“男女”的,现在就是异性恋;以前是“男男”“女女”的,现在就是同性恋。同性恋的产生是个复杂的课题。撇开同性恋的生理因素不谈,我相信没有一套理论是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同性恋者,因每个同性恋者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等都有不同之处。但在辅导同性恋者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到他们都有两个非常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与同性父母的关系的疏离及幼时受到性侵犯。与同性父母的关系疏远伊莉沙白莫白莉博士(DElizabeth Moberly)未发表她的专论之前,很多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医生都相信同性恋的产生在于同性恋者与异性父母的关系过于亲密,导致他们与异性父母而非同性父母认同。另同性恋者也因此与母亲的心理相一致,寻求受男性的庇护。这些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医生的统计也显示男同性恋者的母亲大都是属于过份溺爱他们、独立性强、强悍的一类。他们的父亲则多数都是属于内向,不苟言笑,与自己的孩子的关系不怎么亲密,甚至疏远的一类。伊莉沙白莫白莉博士则认为与异性父母过于认同是同性恋的结果而非产生的原因。她认为同性恋的产生在于同性恋者与同性父母的关系破裂,而同性恋者则希望通过同性恋性关系或恋情来弥补这个缺憾。什么原因导致男孩与父亲的关系疏远呢?答案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因素,便是父亲忙于赚钱,没有时间与孩子相处,久而久之,双方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又或许是某种原因造成父亲一开始就不大喜欢自己的孩子,如孩子的倔强性格,或把生意的失败归咎于孩子等。许多时候也是由于孩子本身的缘故。有些孩子过于敏感,有时不是父亲不爱他,而只是他自己本身觉得父亲不爱他,因此便主动与父亲疏远。赛罗杰斯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孩子性格的关系,与父亲本身无关。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生长在同样的家庭,其中一名会成为同性恋者,另一个却完全正常呢?其中的一个答案,我想或许与孩童的性格有关,比如一名孩子或许比较懂事,了解到父亲没有时间陪自己,而是因为工作忙,并不表示父亲不受自己。另一名孩子则可能过于敏感,无法接受父亲对自己的疏远。另一个可能的原因便是两个男孩受到的待遇不同而造成心理的偏差。以我本身而言,我与父亲的关系比起哥哥与父亲的关系,可说是有天渊之别。我的哥哥与父亲的性格比较相似,因此他们比较合得来。我则常常觉得与父亲格格不入,无法与他相近,就好象在圣经里雅各比较亲近母亲利百加,以扫比较亲近父亲以撒般。我们相信一名男孩从出世开始,若要顺利正常地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在他的家庭里他除了需要母爱及看到父母之间的关系融洽外,还需与父亲有亲密的关系。因为身为男孩,父亲才是他真正的模范。只有父亲才能够让他真正的感到什么是以自己的性别为骄傲,他需要与父亲认同,并获得父亲的爱、关怀及认可。没有了这些,他便会感到自己犹如一片浮萍般,没有安全感及认定的方向。
313 评论(14)

WinsomeJ

同性恋在我们正常人看来都是非常的不可思议的,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又是正常的,因为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都是正常的人类心理需求
100 评论(11)

材料小白痴

回答 有的人天生喜欢同性,有的人后天心理影响,也有可能是被感情伤害太深了,对异性失去了信心。 引起同性恋的原因,至今尚无肯定的说法,一般认为同性恋与以下因素有关:一,遗传因素:即生物学因素,有人发现,同性恋者在同卵双生子中远比异卵双生子中多见。二,退化或固着:从性心理发育的阶段看,同性的肛交行为,是退化或固着于肛恋期的结果。三,儿童角色错乱:如女孩常和男孩一起摸爬滚打,对她的男孩行为产生认同,称其为“假小子”,自己发生角色认同混乱,使其生活风格男性化。四,教育方式不良:有的家长出于某种目的,让孩子经常扮成异性,或严格限制孩子与异性交往。受到这种影响后,在童年期便会表现出一些同性恋的迹象,当时是模糊的、不自觉的,到了青春期发生性生理变化的时候,开始对同性产生好感,而且对异性毫无兴趣,甚至厌恶。
168 评论(10)

qhdxiaohan

我之前写过关于同性恋的论文,以下是我文章中总结出来的文献综叙述部分文献是在要花钱的数据库里面才能找到的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因的相关研究: 对于同性恋成因的相关研究,其造成同性恋的成因很复杂,是心理动力学、社会文化、生物学等多重因素决定的。 十几年前,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丁·默汉研究成果现在终于可以得到承认了。1993年丁·默汉提出同性恋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些同性恋者都在x性染色体长臂顶端区域有一个叫做xq28的基因。但由于得不到遗传学界承认而被搁浅。十几年后美国德保罗大学的专家重新开始这个研究是因为他们发现在男同性恋中双胞胎都是的比率高达52%而非双胞胎兄弟的仅为9%。他们还召集了1000对同性恋兄弟开始研究最后发现的确有几个基因相互作用再加上童年时的影响最终一个大家庭的兄弟们可能都会成为同性恋。而且,调查再次确认了男性的性取向是一生的事情一旦成为同性恋,就不可能被矫正。 汪新建、温江红则在《同性恋成因的理论探讨》中将原因分别从生理因素决定说:认为是由生理因素造成的,这种同性恋称为素质性同性恋,和从心理社会因素决定说:认为是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这种同性恋称为境域性同性恋这两个角度来论述:。 持前一种看法的学者是以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和大脑结构来考察同性恋问题的。关于遗传因素,学者们认为,可能是先天遗传的原因导致一个人从幼儿开始便产生性倒错,进而形成同性恋倾向。通过国外科学家的实验研究可以证明遗传对于性倾向的重要影响作用;关于激素水平,有科学家曾对动物做实验发现激素对性倾向的影响,推测可能对人也有影响,但是研究结果只能说同性恋现象与激素水平有关,仍难以确定究竟是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了同性恋,还是同性恋的心理及行为引起了激素水平变化。 从心理社会因素分析,就主要包括两种看法:其一是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儿童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心理遭受创伤那么恋母情结就会潜藏在意识里,并继续影响个体的性心理发育,最终在性成熟后发生相似的性心理异常。其二就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特别重视的是伙伴关系、偶然的机遇以及特殊的经历。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感情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引诱,就会产生同性恋的倾向。(汪新建、温江红,2002)这与李银河等人同性恋的研究结论相似。 李玉玲在《同性恋是怎样发生的》一文明确提出同性恋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在于性情绪的作用,而且男女同性恋的发生原因是一样的,同性恋和异性恋发生的原因也是相同的,都是性情绪的作用。作者抽取男女各三名做个案研究调查,都是事业有成或成绩优异的人,结果表明是性情绪激发了性行为。(李玉玲,2006)相关实证研究:我国对同性恋相关的实证研究很多,本文就选取了其中针对同性恋的成因、心理治疗和对社会影响的研究进行简述。 田艳春在《关注环境对青少年同性恋心理的影响》指出青少年时期是思想最活跃、感情最脆弱的阶段,最容易产生同性恋心理。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在青少年阶段,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都没有最终确立。人在这个阶段,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接受新兴事物的速度快,但对各种社会现象缺乏分析判断的能力;充满幻想和渴望,但情感脆弱,经不起困难和挫折。同时,这个时期,人们渴望亲密接触并能够分享各自秘密的是同龄的朋友,而不是以教育者和管理者自居的教师和家长。在这个叛逆性最强的阶段,周围环境对异性交往的限制,对同性交往的认同,使同性之间的亲密交往变得合“理”合“法”。(田艳春,2003) 刘援朝、汪洁《从心理咨询角度思考同性恋》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提出在对同性恋者进行心理咨询时要注意的问题,第一,同性恋是一种性偏离行为;第二要区分素质性同性恋与非素质性同性恋,要尊重本人的选择;第三要指出他们的边缘性状态和可能因素;第四对同性恋的理解和包容不等于支持和正常。还强调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求助者人格的良性发展和自主意识的形成。(刘援朝,2005)
253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