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07

令狐小刀asd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如何看学术论文中新瓶装旧酒现象是否正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三艮

已采纳
从陈年老酒的角度而言,都是假酒。陈年老酒一般指的是当年生产的瓶装的酒,是按照出厂日期来说的。第一,新瓶装老酒, 瓶子是新的,重新罐装酒,罐装的是老的基酒。第二,老瓶装新酒,瓶子是老的,回收的当年的瓶子,重新罐装新酒。

如何看学术论文中新瓶装旧酒现象是否正确

182 评论(8)

zhang0106

比喻用新的形式表现旧的内容。实际上本质没有变,里边的内容跟原来完全一样。
119 评论(9)

meng-erni

日本的民族精神到底是什么看试从其历史中寻找。   自视为天照大神之后裔的大和氏族被现代日本奉为祖先,其在公元前7世纪,获得日本列岛的主要控制权。日本自己的历史书,为了爱国主义的需要,把所谓帝国的诞生日,由公园7世纪,提前到这个大和氏族第一个天皇,即逗神武天皇地(可能是子虚乌有的)在九州开始统治日本的公元前7世纪,并由此认为日本人是神的后裔。古代日本是万物有灵论,由此产生的日本本土宗教为逗神道地。   日本的历史演变,三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第一次是中国的盛唐文化的冲击。这次冲击迫使日本以逗大化改新诏书地为标志和发端,全面照搬中国唐朝制度,而导致了所谓日本帝国的真正诞生。这是一次抱负不凡,雄心勃勃的激进改革,是要在日本许多地方还停留在新石器时代的相当原始的社会形态上,强行嫁接一个文化发达而产生出来的统治制度。这次改革被后来的历史证明是不成功的。儒家文化对社会的约束力不像其在中国大陆显示的那样有效,日本内乱不止。这次激进改革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日本天皇的权威不是被削弱而是被加强。中国视皇帝为人,受命于天,替天行道,但日本视天皇本身即是神,且万世一系。二是由于天皇作为神的权威不可侵犯,专权者就不能废除天皇,只好假借天皇之名统治国家,这样就形成了逗间接统治地机制。这个逗间接统治地,为日本人的自主创新,成为实际政治制度,为1000年后对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无意中作了事先的准备。   天皇是神,其权威不可侵犯、不可动摇,这是直至所谓日本帝国实际建立以来,日本文化和文明的显著特色,也是其民族精神的一足。另一足是帝国确立后直到德川家族退出统治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武士道精神。其在天皇的精神外壳里注入了物质的内核,使日本民族精神完成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合一,从精神到物质的最终打造。完成这个过程的是三位残酷无情的日本武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丰臣秀吉继承织田信长未竟的事业,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德川家康则保持了丰臣秀吉的成果,并发扬光大,为日本提供了两个半世纪的长治久安和日本民族精神的另外两个重要组件:团结和纪律。这两个组件确保了1867-1868年的激进的明治维新得以用极小的代价完成,避免了十分剧烈的社会震荡。   日本历史演变遭遇到的第二次冲击是19世纪中叶来自西方。这次冲击导致了明治维新。德川家族退出日本历史舞台时,日本政治文化实现的是一种双重政治体制,即天皇为国家象征,不实际参加国家管理,武人效忠天皇,实际掌握国家权力。这个逗间接统治地的双重结构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日本民族精神的坚实内核。然而,正是这个独创的古老的传统,与现代宪政民主的诉求,在形式上不谋而合。所以1867-1868年明治维新发生时,君主立宪制自然而然成为了日本朝野一致的选择。   主导明治维新的是前大名和武士,他们主持引入君主立宪制,并起草了日本宪法。这决定了明治维新实际上只是一次政治制度形式上的转变,已然形成的日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却得到了实质上的保全;宪法里虽然包含了西方政治制度的术语,也采用了两院制国会,但精神和功能上,还是传统的。明治维新政府实质上具有明确的独裁专制性质,所以明治维新是逗新瓶装旧酒地。宪政只是变革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要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这个目的很快达到:一支英国模式的海军和德国模式的陆军得以建立。明治维新后,新日本的思想和观念都还是旧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的忠贞不渝由原来的对领主而转变为对现代国家,变成强烈的爱国主义,天皇依然充当着民族团结的象征和共同献身的目标。古老的传说和神道教都被翻出来,以激励爱国主义的情感和对日本人类使命的信仰;二战前,日本军人依然竭力主张效忠天皇,坚称日本起源于神,比其他民族优越,因而有权将统治扩展到其他地区,都还是这种情感和信仰的表现和延伸。   这样,所谓日本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民族精神就都清楚明了。天皇为国家象征,武人管理国家;民众,包括管理国家的武人,要绝对效忠天皇,效忠国家,只要需要,就要为天皇,为国家牺牲自己,甚至全家;国家永远在自己和家族之上,当不能为天皇和国家保全自己的生命的危机出现时,必须切腹自杀,这样的牺牲具有神圣的价值。可以说,日本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在明治维新之前已经最终形成,民族精神得以树立;明治维新以及其后发生的一切,与其说是日本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如说是日本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接受西方世界的挑战和主动挑战西方世界。这个挑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武力挑战美国而达到顶点。挑战失败并导致了日本历史演变第三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其结果是所谓的和平宪法和一个功能不健全的国家,例如没有军队,没有对外战争权。   二战后,日本无条件投降,却坚决要求保留其基本国体,即天皇制。名义上的无条件变成实质上的有条件。这个唯一被日本坚持又被战胜国接受的逗条件地证明了日本的政治家的远见和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不管天皇怎么有错,无能,把日本带到了战争的灾难中,他们不发怨恨,坚决维护天皇的地位;只要天皇还在,国家即使成了废墟,国家的精神就还在,国家的魂魄就还在;条件稍微具备,这个精神,魂魄就转化为物质实体,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代国家形态,剩下的只不过是政治运作的问题。这样靖国神社就成了政治运作层面上最核心也是最微妙的问题。日本人理所当然的认为,对外作战的军人是在为天皇而战,就是在为国家为民族而战,阵亡者是在为国家捐躯,不论其他人怎么说,自己民族的人们,都必须尊重这些捐躯者;只要安抚好,善待,不忘这些捐躯者,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有实际的力量。因为天皇是日本的精神、魂魄,武士才是日本的躯体,是日本的实际力量所在。   这样,我们就了解了为什么不管受害国怎么强烈抗议,小泉都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决意参拜靖国神社。小泉看似激进却是一个极端保守主义者,他在以个人的身家性命最大限度维护以上提到的日本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日本民族精神。这如同布什。布什的伊拉克战争和其他许多重大行动,看似激进但实际是在最大限度维护美国所谓逗民主自由地的传统价值系统,并努力在世界范围内推销这个价值体系,从而最大限度扩张美国的国家利益。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实质的动机和他的几个前任是一致的,那就是申张日本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252 评论(11)

蝈蝈之2016

是因为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孩子的压力依旧非常大,孩子的竞争非常的大。
207 评论(12)

shang5506

千与千寻现在看的话,真的是新瓶装旧酒,没有什么新意
105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