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生态农业议论文怎么写题目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31

yanglanhe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生态农业议论文怎么写题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eqin209520

已采纳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 人为因素造成的第二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物,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或破坏。此外,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譬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草原超载等。 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 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例如美国於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减至5000㎏,严重地破坏了水产资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中国大陆50年代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是由於害虫的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 信息系统的破坏 生物与生物之间彼此靠信息联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为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就有可能使生态平衡失调或遭受破坏。例如自然界中有许多雌性昆虫靠分泌释放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成虫前来交尾,如果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则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诱雄虫的生理活性,结果势必影响昆虫交尾和繁殖,最后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

生态农业议论文怎么写题目

252 评论(9)

Joey#

重推敲,吃准话题含义用作话题的词语,无论是表意单一,还是表意丰富,我们都应该准确地理解话题的具体含义。对于前者,我们可以运用语素分析法或同义辨析法准确把握话题含义。比如,对“协作”这个话题,可以理解为“很多人或单位相互配合完成”,与“合作”相似;2004年江苏无锡中考以“珍惜”为话题,2005年山东青岛以“珍爱”为话题,显然,“珍惜”“珍爱”有区别,“珍惜”强调珍视爱惜,而“珍爱”意为“重视爱护”。比较揣摩,我们会发现,“珍惜”,一般与抽象的东西搭配,如“珍惜时间”“珍惜机会”“珍惜感情”……而“珍爱”范围似乎更广一些,珍爱的对象既可以是有形的东西,也可以是无形的东西,审题时如果不考虑这些细微的差别,就有可能把握不住题意。新锐的认识,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想,总为阅卷者所喜爱;而肤浅的认识,幼稚的见解总难得到阅卷者认同。不设审题障碍,并不意味着出题者不可以借用对话题的解读来巧妙考查考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诸如“路”“绿色”“一次不寻常的考试”等一类话题,考生审题构思时取字面义,当然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如果考生能透过字面义,挖掘话题的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选材的天地将更广,立意会更深刻,行文会更灵活。举例如下:绿是生命的原色。它让人年轻,催人奋进,促人奋发;它充满生机,诱发活力,孕育希望;它蕴藏幸福,象征平和,寄托安宁。环境充满了绿,那环境就充满了温馨;生活充满了绿,那生活就充满了甜蜜;人间充满了绿,那人间就充满了和谐;人生充满了绿,那人生就拥有了绿色的成长空间。在万紫千红的大千世界里,绿默默地奉献着一切。我们的生活太需要绿了。请以“我们的生活需要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是2004年湖北省恩施市中考作文试题,审题时,我们可取“绿”的本义,如“绿色植物”“绿色食品”“绿色环境”……我们可以把“绿”理解为“优美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关爱”“温暖”等。2005年四川省资阳市以“书”为话题,我们既可以把“书”理解为“有字书”,也可取引申义,把“书”理解为“无字书”,如“生活是一本大书”“社会是一所大学堂”。不是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嘛!类似的话题还有2004年江苏省镇江市以“镜子”为话题,以“考试”为话题,湖北襄樊以“卸下负担”为话题,2005年浙江杭州市中考作文题以“风景”为话题,陕西省以“助跑线”为话题,如果能开掘这些用作话题的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我们就会吃透话题含义,不仅在内容上别有洞天,而且在立意上也会高人一筹,显示出文章的大气来,其文章质量的高下就不言而喻了。求全面,把握整体内容对于话题作文的审题,一方面要抓住话题的“题眼”。一般而言,偏正短语“题眼”在“正”。如“深深的感激”“题眼”是“感激”,“令人心动的美丽”“题眼”是“美丽”。动宾短语“题眼”是动词后面的宾语,如“感受美好”“题眼”是“美好”。另一方面要仔细审视整个话题。比如,2004年湖北武汉以“善待自己”为话题,既要抓住“自己”,也不能轻视“善待”——不苛求自己、能宽容自己方为“善待”。如果审题时顾此失彼,就会跑题。从2004年起,不少地方的话题作文除了增加提示语或引入语外,还增加了话题本身的内涵,话题也增加了不少限制语。如2004年广东的“我的一片天空”,宁夏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湖北鄂州的“为别人喝彩”等。“我的一片天空”中“我的”“一片”从范围和数量上进行限制;“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审题不仅要顾及“动物”“朋友”,“也”字也不能忽视;“为别人喝彩”,除了要注意“喝彩”,还要注意到“喝彩”的对象——别人,否则,就会遭遇“红灯”。其实,有些话题本身就包含着时间、范围、轻重等方面的限制:如“今天最好”——从时间上限制,要紧扣“今天”;“突破自己”——“突破”者,超越也。还要提醒大家的是,从2004年起,关系类话题进一步“走红”。2004年浙江宁波以“小与大”为话题,江苏省常州市以“接受与付出”为话题,长沙以“好书和我的成长”为话题,山东烟台以“悔与悟”为话题;2005年湖南常德以“新与旧”为话题,黄州以“信念与成功”为话题。这些以并列短语为话题的题目,必须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在思辨中启思,在思辨中构思。话题要求我们在写作中必须兼及二者,而不能顾此失彼或者留彼舍此。否则,就会偏离话题。多留意,铭记导语要求不少话题作文,出题者在出示话题之前,都习惯性地附上一段提示语或引导语,或开阔你的思路,或拓展你的思维,或在立意上加以提醒……但有的则是在选材或立意上有所限制。如2004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作文题:在初中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一定经历过许多真实的生活。它使你激动,令你动情,让你回味,激励你思索人生……请以“我经历的一段真实的生活”为话题……仔细审题,你就会发现,话题提示语“在初中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一定经历过许多真实的生活”在写作范围和内容上有明确的限制,如果不顾这些限制,发挥想象与联想,写成童话、寓言等体裁似乎不妥;如果以动物、植物的口吻来写,也违背了“我经历的一段真实的生活”的原则。话题作文在写作要求上一般明确除“诗歌和戏剧外”文体不限。当然,不少话题虽然没有明确的文体规定或限制,但话题本身却有明显的文体倾向性。一般说来,多数话题作文都宜写成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其次是适合写成议论文。可以说,一般话题很难适应说明文的写作。“自古文章意为先!”中考作文,不仅对语文教学有着鲜明的导向性,对学生成长同样有着鲜明的指向作用,同时,中国自古讲究“字如其人”“言为心声”,认为文章也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近几年,无论是中考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作文内容的选定,都充分注意中考在育人方面的特定作用。有些话题作文在立意上有或明或暗的要求。如2004年大连市中考作文以“那截树枝”为话题,有如下的引导语:“……什么是我们心底的那截树枝呢?是追求?是自信……”省略号给我们立意以“海阔天空”,但如果我们忽视了从“那截树枝”的比喻义方面立意,文章的厚度明显不够;同样如果忽视了引导语的“追求”“自信”一类内容的限制与要求,作文就会走偏方向。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中考作文,审题永远是写好文章的第一要义,也是写作的第一步,全面准确地审题是作文腾飞的第一步,你准备得越充分,就飞得越高
293 评论(13)

cai0252

1 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 反之则应予摒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 既要推进人类发展, 又要促进自然和谐。主要表现在: 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 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的发展, 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 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 推动型的发展。 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 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 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 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 年6 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 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 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 年7 月4日, 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标志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 标志了它是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地走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资源方面: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方面: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农业。5 科学的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观, 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 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 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 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 尽管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却往往并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 甚至出现危及未来生存的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发展观上进
314 评论(10)

chengjianbofcy

你可以选择对比一下地球最近几年的变化来写 ??????????????
264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