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经济环境与会计发展关系的研究论文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24

cocolv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经济环境与会计发展关系的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ridgeking

已采纳
很好的命题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传统会计的冲击很大,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对此满腹话语却又无处倾诉,此此现象的发生跟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经济环境与会计发展关系的研究论文

97 评论(8)

锂醇锌

摘要:关于计量属性的理论深思来源于客观经济环境对财务会计提出的新要求,关于计量属性的应用效果又直接作用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计量属性的采用决定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即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各种不同计量属性所带来的不同经济后果及应用的不同前景。本文以财务会计系统中的确认计量理论为研究对象,并将视角进一步缩小至计量属性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地梳理计量属性发展过程受经济环境驱动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会计计量 计量属性 经济环境  “如果把会计视为一个既服务于市场又服务于企业的工具,那么,每当市场经济发生变革,立足企业并面向市场的财务会计都会进行相应的变革,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规律”(葛家澍,2010)。这一结论高度概括了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笔者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选取财务会计系统中的确认计量理论并将视角进一步缩小至计量属性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地梳理计量属性发展过程受经济环境驱动的具体表现。从理论层面看,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是会计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体现了会计的特有属性并贯穿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财务会计系统的根本任务就是提供用货币表示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会计计量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量化过程在会计确认、甚至整个财务会计系统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于有学者认为“会计本身就是一个计量过程”。从现实层面看,会计的产生、发展、变革始终与外部环境紧密相关。股份公司的产生、工业革命的进行等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环境的变革促使簿记向现代会计转化,也带来了会计计量的重大变革。有鉴于此,关于计量属性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深思不断演进,如何选择最佳的会计计量属性完成经济事项的量化过程从未有唯一答案,本文选取计量包涵的关键要素“计量属性”进行历史的梳理,从计量属性的历史变迁视角看经济发展与会计的相互作用。  一、计量属性的历史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关于计量属性选择的每一次讨论都必定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相联系,由早期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发展到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又发展到当前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皆是如此。  (一)虚假繁荣后的经济大危机,经济政策从自由放任转向政府积极干预:历史成本  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实施政府不干预政策,使得市场经济自由化走到了极端。企业“自主管理”使会计变得无序,企业对外的财务报表充满了欺诈,以致当时美国火柴大王克鲁吉把这种财务欺诈说成是“保密”,并吹嘘其成功的秘诀竟是“保密(secrecy),更保密(more secrecy)和进一步保密(and even more secrecy)”,当时美国曾出现虚假的经济繁荣和审计无用,结果导致了1929-1933年的空前经济大危机。这场经济大萧条表明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由于不受任何干预,上市公司为欺骗投资人而制造假账和提供虚假报表是非常普遍的。以“罗斯福新政”为标志,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才挽救了这场危机。为了重建资本市场,美国先后颁布了1933年的“证券法”和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并组建了监管资本市场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基于资本市场的监管需要(其目的是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上市公司必须向市场传递真实而公允的财务信息。在SEC的支持下,产生了对财务报表进行约束的机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公认会计原则(GAAP)”,使企业向市场参与者传递的财务信息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并予以从会计计量属性的历史变迁看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由优秀论文网站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规范化。有鉴于大危机前,企业对会计弄虚作假的深刻教训,为了保证投资人能获得可靠又相关的信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且要求计量应建立在“可稽核的、客观的证据”(veritable, objective Evidence)的基础之上成为最佳的选择。  可见,对资本市场的重建要求提供客观可验证的财务信息的需要直接导致了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公认会计准则(GAAP)的颁布,外部经济市场的变化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产生的根本动因。  (二)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历史成本VS现行成本  对历史成本的批评和其他计量属性的讨论,起源于物价变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受了持续的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按照历史成本所提供的信息,确实不能反映一个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一些会计学家如美国的斯特林(Robert Sterling)教授甚至认为,按历史成本提供的信息是无用的信息。通货膨胀会计模式要求用现行成本、脱手价格(即销售价格)或同时考虑一般购买力的变动,来代替历史成本模式。一些会计学家预言,20世纪90年代将是现行成本的时代,历史成本不是退出历史舞台,就是退居第二位,主要的计量属性应该是现行成本。现行成本会计在世界各国不是没有实施的经验,例如,在荷兰,根据林普格的重置价值理论,在一些公司中一直执行现行价值会计。在英国,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通货膨胀率较高,英国会计界为了应对这一趋势,提出实行“现行成本会计”,并公布了第16号“标准会计惯例公告”,并从1980年开始实行。其所推出的方案,实际上只是在历史成本会计形成的利润的基础上,进行四项调整:销货成本调整、折旧调整、货币性运转资本的调整和举债经营调整。但这一模式经过三四年后就不再推行,1985年左右,SSAP NO16实际上已被废除,既有企业的反对,又有会计人员的阻力。由此可见,要完全否定历史成本并用其他计量属性取而代之步履维艰,历史成本与现行成本需要相互补充。  (三)对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不断扩展: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  在历史上,当企业处于两权分离早期,或更早期的企业两权尚处于结合时,按历史成本计量,是完全可以满足经营管理需要的。在两权开始分离后,会计的目标主要是经营者向所有者报告财产的受托责任。历史成本计量也能满足受托责任的要求,因为它在会计处理上手续简单、比较可靠,能够如实地报告受托资本增减变动。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更重要的任务是通过经营,使资本增值,而不是单纯地对受托资本进行保值,同时,它需要面向市场筹集大量的社会资金。从这时起,历史成本逐渐暴露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会计信息相关性差,因为它不能反映持有资产入账后价值的变动,对投资决策帮助不大;第二,收益计算配比基础不一致,在历史成本模式下,收入与成本不是建立在同一个时间基础上,收入是按照现行价格即现行收入,而与现行收入相配比的销货成本却是历史成本。这就是说企业家关注的是产出,但在会计计量时关注的则是投入。这与企业所关注的重心不一致,历史成本的不适应性就较为明显。因此,要解决上述理由必须使用新的计量属性,这一计量属性的特点必须是:它不但可以测量垫支资本,而且可以测量垫支资本的增值,人们试图使用现行成本或者公允价值。但是,现行成本并不符合计量产出的要求,因为,成本总是表现为投入,真正从产出角度来计量的属性是体现资本增值的公允价值。如果市场发育比较完善,那么,市场价格即能代表公允价值。此外,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也是公允价值的一种表现。因此,市场价格或公允价值受到人们关注。但是若按公允价值计量,对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必将进行较大的变革。  (四)金融市场的繁荣、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危机的爆发:公允价值之争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西方国家,取消了对利率的管制,利率、汇率在市场上不断地进行变动,企业在经营上、理财上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金融界为了帮助企业逃避、分散风险,同时又能够取得一定的利润,不断地创新金融工具。而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创新,又带来会计上的新理由,历史成本的不适应性尤为明显。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解释,一项金融工具是指一个企业发生金融资产同时使另一个企业发生金融负债或权益证券的合同或合约。任何一项金融工具都是一项合约,它引起一个企业发生金融资产,另一个企业发生金融负债或权益证券。上述合约会使会计计量出现新的理由:对于金融工具的计量来说,历史成本已无能为力了。因为,在双方之间的酬劳和风险已经开始转移,而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权利和义务并未履行时,会计上已经需要确认了。按照新的金融工具的要求,确认的时间提前了,它不是按交易已经发生的时间为标准,而是要以合约签订的时间为标准;一旦予以确认,随之而来的就是计量。此时,计量的基础也不同于过去,它要计量未来,由此公允价值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  鉴于公允价值有时不能直接从市场上观察到,会计界普遍看好现金流量的贴现技术,其目的在于通过“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公允价值”这一途径,获得对创新业务计量的最相关属性。公允价值反映的是现值,但不是所有计量现值的属性都作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认定,是融合了各种风险和收益因素的价值衡量,是理智的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在一个开放、不受干扰的市场环境下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就目前的条件看,公允价值可用现行市价或最好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代替。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一个特点是企业的当期收益包含已实现和未实现两部分,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也包括预期资产增值或者减值。有人认为这种模式能够反映企业当前的市价信息,有人则认为这是歪曲企业的经济事实用估计取代会计。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饱受争议。受冲击最大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投资部门,它们持从会计计量属性的历史变迁看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提供,转载请保留网址有大量的金融资产特别是衍生金融资产和诸多价格飘忽不定的投资,危机中,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的价格纷纷下挫,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大幅度缩水。许多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或因此倒闭或申请破产保护。金融界首先发难,指责公允价值的计量对金融危机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呼吁回归历史成本计量。对此,SEC发布报告认为,金融危机祸根在金融工具的泛滥以及监管缺位,公允价值计量不过是向企业和投资者“报信”。同时,SEC在报告中承认虽然不应中止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应当改善,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市场不活跃,有序的交易难以肯定,缺乏可观察的公平公正的市场报价这一现实的经济背景下。至于如何改善,以使得使用公允价值在表内确认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能够提供可信赖的、既相关又相对可靠的信息,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继续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重点理由。  二、结论  综上所述,关于计量属性的理论深思来源于客观经济环境对财务会计提出的新要求,关于计量属性的应用效果又直接作用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会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会计计量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近年来,各国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对会计计量模式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除了金融工具的创新外,还有商务交易等业务的创新,这些创新业务要求有同它相适应的计量属性,以便在财务报告中得到相应的确认或披露。迄今为止,财务报告的计量有下列变化:由早期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发展到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又发展到当前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种种变化说明,计量属性的采用决定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即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各种不同计量属性所带来的不同经济后果及应用的不同前景。现实情况是,当代学术界和实务界均未对会计计量的对象和目标达成共识,会计计量单位具有高度的“柔性”,又由于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会计计量模式的存在,这足以决定了会计计量的异常复杂性,对于许多理由的处理只能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当中不断尝试、大胆创新、取长补短、兼容并处。
216 评论(14)

iceprincelw

社会环境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  摘 要  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一种管理活动,它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在经济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非常严重,它直接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降低了会计职能的发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入手,分析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从新旧会计准则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出发,分析社会环境和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和今后会计信息质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环境 会计信息质量 信息技术 会计准则  ABSTRACT:Accounting is a kind of management activity which is generated after a stage of social economy; it play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s very It decreased the exertion of accounting function, and caused widely attention of the This paper is beginning with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social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 it analyzes the effect of changed social environment o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n the background of old an new accounting criter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analyz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目 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2  1社会环境的概念 2  2会计信息质量的概念 2  第二章 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 3  1中国加入WTO 3  2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 3  3绿色地球及可持续发展 4  第三章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5  1加入WTO促使我国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进一步规范化和法制化 5  2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一定风险 6  3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 6  第四章 新会计准则中会计信息质量 7  1新旧会计准则背景下的会计信息质量 7  2新准则强调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8  3新准则提升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地位 9  第五章 会计信息质量与信息技术的相关性 10  1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10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挑战信息技术水平 11  3会计信息质量与信息技术相关性的启示 12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体系研究 12  1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企业会计目标定位的影响 12  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会计体系的构建 13  第七章 总结 15  1社会环境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辩证关系 15  2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发展趋势 16  参考文献 17  第一章 绪论  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一种管理活动,它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在经济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非常严重,它直接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降低了会计职能的发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任何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其生存的环境,会计信息质量也同其存在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1社会环境的概念  环境通常是指周围情况的总和,既包括自然情况又包括社会情况。会计的社会环境是会计所处的特定阶段的社会客观条件,是会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又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总是密切地依存于生产发展的客观环境。我们将会计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会计环境,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工作发展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会计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辨证统一关系。一方面社会环境影响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会计的发展对社会环境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2会计信息质量的概念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经济内容的程度及真实性、中立性、可验证性、可比性与及时性的高低,其实质就是指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共同需要的性质或特征。它是会计信息提供者在进行会计信息选择时所应追求的信息质量标准。与普通产品不同,会计信息的质量很难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量化的衡量。迄今为止,人们用于评价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依然是:信息是否真实,是否可靠,是否相关,是否有用,是否合规,等等。即真实程度高、可靠程度高、相关程度高、有用程度高、合规程度高等等。  会计信息产品质量是受到会计信息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的,不同的区域,因技术因素、人文因素、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等不同,对会计信息质量有不同的要求,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变化,会使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随之改变。  第二章 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入WTO的冲击和影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国内外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等都都对我国的会计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对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分析社会环境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一番梳理和回顾。  1 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  1 中国加入WTO  我国于2001年11月10日经过与诸多西方经济大国加入WTO双边协议的签署正式加入WTO。WTO是世界惟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定的国际组织,其核心是《WTO协议》。这些协议是世界上大多数贸易国通过谈判签署的。它为国际商业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规则,约束各国政府将其贸易政策限制在议定的范围内。这些协议虽然是由政府通过谈判签署的,但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产品制造者、服务提供者和进出口商进行商业活动。进入WTO意味着关税壁垒将不再存在,外国投资者享有本国国民平等的待遇,在世界范围内可进行更自由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发明创造、设计(知识产权)的交换等等。市场竞争将在更大范围内展开,这无疑会给我国的各行各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而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必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我国加入WTO的冲击和影响,将面临着机会和挑战。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加入WTO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必须尽早制定出应付入世冲击的种种对策,以推动我国会计服务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2 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  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的过程就是信息化过程。所谓信息化就是指人们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智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它正冲击着传统社会的每个角落,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各个行业都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会计领域当然不能例外。毕马威会计公司合伙人Elliot曾借用“第三次浪潮”一词来形象地预言“IT引起的变革正在冲撞着会计的海岸线。在20世纪70年代它彻底地冲击了工业界, 80年代它又荡涤了服务业, 90年代会计界将接受它的洗礼。”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会计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着会计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生产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不仅使传统的会计工具和会计方法有了很大变化,也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满足了多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与经济的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会计的发展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出现了许多的新方法和观点。现代财务会计是传统财务会计的发展,而现代管理会计则是电子计算机时代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  信息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前进的过程,信息技术是其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信息社会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和计算机审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在提高会计和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的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让信息社会环境下的会计和审计在降低会计信息风险、增加会计信息的价值、减少代理成本和资本成本、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3 绿色地球及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牵头,历时2年,在对31个省市环境污染实物量、虚拟治理成本、环境退化成本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第一份环境报告——《中国绿色GDP核算报告2004》,该报告显示:2004年,我国环境退化成本(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的05%。绿色GDP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可以很好地表达和反映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和要求。但由于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绿色GDP的核算标准、方法却是一个难题。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这也是绿色GDP核算耗时久,社会认同难的原因之一。管理学认为,能够计量的才能进行有效管理。正因如此,已经有人提出应该以绿色会计取代绿色GDP。  “绿色会计”是国内外的财会专家将资源和环境问题作为一个专题纳入会计理论研究体系的结果,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绿色会计”就是以价值形式,运用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及披露。这种影响包括相应的损失、带来的效益以及其他影响。显然,“绿色会计”是为了适应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要求应运而生的,它的宗旨即是通过汇集有关信息,减少企业环境污染,提高企业环境质量,从而提升社会的环境质量。  可持续发展是20 世纪80 年代提出的新概念,其内涵包括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内容,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发展战略,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是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体现的是一种科学发展理念,即科学发展观。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微观个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经营必须全面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尤其针对当前生产经营负外部性较高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应当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受企业活动所影响的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的使用客体应当是反映经济利益、社会责任以及资源与环保等方面的信息。会计信息的价值取向应当是利益相关者对营业主体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以下简称监管) ,而非经济决策。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使用客体和价值取向都深受影响,进而对现行会计目标定位产生较大冲击,“监管有用”替代“决策有用”将成为现实,作为会计目标具体化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也将进一步发展。  2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1 加入WTO促使我国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进一步规范化和法制化  自2001年11月起,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一,这虽然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机遇,但同时也为我国在各方面带来了挑战。会计是经济工作的语言,它要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以便给决策层提供正确的信息参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来源于会计信息的披露,我国一系列关于会计信息披露的法规的颁布及实施,有利约束了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信息失真的情况仍大量存在。这不但制约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国际上也损害了我国企业的形象,降低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国际间交往的加强,经济业务在规模和数量上必然会增加,其会计信息披露关系到企业间的预测及决策,为利益相互集团所重视。应该说,加强会计信息方面的规范是建立国际间正常经济秩序的基础。同时,入世也意味着企业间的游戏规则不分国别,趋于一致。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尽快制订和国际相一致的会计准则,使商业语言相一致。世界贸易组织是符合市场经济客观需要的国际贸易法律体系,必然要求中国以完善的法制来作为保障。2001年7月1日,财政部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出台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制度》,标志着我国会计法制化建设的加强,为中国加入WTO后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和国际化提供了依据,为外国企业和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会计方面最基本的规范。  2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一定风险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变迁,会计作为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会有所发展,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网络经济,网络的存在使现行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数据的形式直接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中,这就将会计信息系统转化为互联网的一部分,利用互联网与企业外部相关信息使用者交换并发布信息,势必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在给企业的会计核算带来高自动化、高效率、高效益的同时,也给企业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原始凭证、报表等会计资料都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上,使会计核算无纸化,而在磁性介质上对会计资料进行修改,不但操作起来容易而且一般不会留下痕迹,加上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这就增加了会计信息被篡改或伪造的风险,加大了会计信息保障的风险。此外,随着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上交易愈来愈普遍,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网上传送会计信息的方式,很难保证系统的信息资源不被窃取或篡改,另外还有可能遭受网络黑客的攻击和病毒的侵害,并且这种通过网络的攻击可能来自企业内部也可能来自企业外部,一旦发生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由此可见,网络的开放性无疑增大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风险。在网络条件下,会计流程发生了变化,大量的数据直接从企业内部或企业外部其他系统获得,企业实现了信息集中管理,由于信息来源多样化、采用分布式输入,使会计信息在一定范围共享和流通,接触信息的部门和人员增多,监督和操作分离,使会计信息作假更加方便,客观上加大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难度。在网络中传递的会计信息虽然是遵循一定的信息交换协议和一定的安全技术作为保障,但计算机网络病毒和黑客的攻击都会威胁到会计信息的质量,造成会计信息在网络中传输时易被窃取、改动,使其安全性受到较大的威胁。  3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我国除与苏联、东欧等国家联系外,几乎与西方国家没有贸易往来,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加速了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同时,随着国际经济的逐步一体化,我国企业也走向世界,这些企业也要了解国外企业的会计制度,这必然导致会计的国际化。此时,不但原有的会计制度不适用于外资企业,而且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报表,由于和国际上通用的编制方法不一样,外国人看不懂,影响外国企业对我国企业的了解。因此财政部相应颁发了有关外资企业会计制度,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1985),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制定的全新的会计制度它在会计原则、会计报表设置上和国际会计趋于一致,为以后我国全面改革会计制度奠定了基础。  社会环境对财务会计具有决定的作用,但财务会计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它对社会环境也具有反作用。因为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反映,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影响人们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并导致利益相关方面的经济行为的改变,因而财务会计通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的利益分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283 评论(15)

厉大神

会计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经济发展决定会计的生产、发展与形式,会计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与会计发展两者保持协调、一致性,才能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经济发展与会计的协调性,是会计界以及各国政府都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出现。随着会计的出现,更好的满足了人们生产、管理的需求,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符合人类历史进步的客观规律。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的产生,会计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与调控需要全面、可靠会计信息的支持。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外部经营需要会计信息支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会计监督的作用日益突出。新时期下,经济秩序的维护是会计发展的重要职能。
275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