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6

张神婆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论文结论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yf515

已采纳
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周家寰在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座谈会的专题报告 一、1999—2003年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回顾  (一)大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部署  1999-2002年,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指导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加强西部、确保重点、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强重要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的区域评价,加大国家战略性矿种的普查评价力度,加强新类型矿床的研究与评价,同时兼顾矿产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总体工作部署思路是:  1、优先安排西部工作程度极低地区矿产资源区域评价。重点部署在新疆南部、西藏“一江两河”、藏东地区等,全面提高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程度,初步查明区域成矿环境、成矿规律、找矿方向、主攻矿种和类型,圈定一批成矿远景区,并提出下一步评价工作的部署建议。  2、加强重要成矿区带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如雅鲁藏布江成矿区、西南三江、南岭地区、天山地区等,通过加强异常查证、矿点检查,面中求点,力争“十五”末,新发现并初步评价一批具大型前景的矿产资源勘查基地。  3、加大对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大型—特大型矿床的战略性勘查投入,如骑田岭锡矿、豫西南铅锌矿、西藏拉诺玛铅锌矿、吐哈盆地可地浸砂岩铀矿等,集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交一批重要矿种的新增资源量,为经济建设布局提供依据。  4、开展东部接替资源勘查。适度开展大型矿山(田)外围及深部的矿产勘查工作,为大中型国有矿山企业提供后备接替资源。  5、加强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主要围绕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和全球资源配置,开展矿产资源战略研究和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对比研究;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远景区划和综合研究,开发和建设矿产资源评价信息系统等。  2002年,健全完善后的中国地调局对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内涵、工作重点和总体部署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对战略性矿产勘查的矿种、地区、项目适当集中,进一步突出了国家需求这一战略性特点,突出了为国家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服务这一首要目标,突出了“摸清资源家底”和实现战略性矿产勘查新突破的近期主攻方向。具体部署将在2003-2005年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逐步落实。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成果显著  1999-2002年底,累计新发现矿产地421处,累积探获资源量(333+3341资源量,下同):铜1200万吨、铅锌3000万吨、铝土矿5600万吨、优质锰矿石8900万吨、铁锰矿石15亿吨、锡100万吨、金1000吨、银20000吨、钾盐29亿吨、磷矿石7500万吨,提高了资源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铜、铀、钾盐等短缺资源勘查走出了“山穷水尽”的艰难困境,展现出“柳暗花明”的美好前景。继东天山铜矿实现突破之后,西南三江地区、雅鲁藏布江成矿区、青海南部地区等铜矿勘查取得重大进展,通过进一步勘查工作,有望形成2-3处国家级铜矿勘查开发基地。铀矿勘查实现了从南方硬岩型到主攻北方可地浸砂岩型战略转移,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有效缓解了我国铀资源紧缺局面。新疆罗布泊钾盐勘查不仅揭开罗布泊神秘面纱,而且是继柴达木盆地之后我国钾盐找矿的又一重大突破,探求氯化钾资源量29亿吨,随着该矿床的开发将缓解我国钾盐产品供应紧缺局面。此外,钨、锡等我国传统优势矿产勘查形势喜人,探获锡资源量近百万吨,新发现一批重要找矿远景区。  东部工作程度较高地区的勘查工作仍不断取得新突破,展示出较大找矿潜力。南岭地区锡矿、豫西南铅锌银矿、闽中铅锌银矿等勘查不断获得新突破;辽宁青城子铅矿外围金银矿、江西德兴铜矿外围金矿、湖南柿竹园矿田的金船塘锡铋矿、水口山铅锌矿外围的仙人岩金矿、香花岭外围锡矿等接替资源勘查取得显著找矿成果。这些重大找矿成果对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缓解大中型国有矿山的资源危机状况具有重大意义。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论文结论

314 评论(13)

macfun

为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规范管理土地资源,开展了大比例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以全国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出发点,系统地研究了全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分布特征、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全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将成像光谱数据用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土地动态监测中,提供了土地动态变化信息;针对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对坡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评价,提出了可行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按照国家有关规程要求进行了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采用多源遥感数据,监控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大比例尺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技术集成研究项目经历了航空摄影、基础控制测量、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建设和信息系统开发等阶段。调查总面积988km2,形成1:1000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3975幅。项目全面集成应用GPS、RS、GIS新技术:采用GPS技术,建立了三、四等GPS网和水准网,建立了江阴市统一的坐标系统;采用RS技术,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上进行数据采集,编辑产生正射影像图,并以此作为调查的工作底图,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正射影像图叠加,形成正射影像成果图;采用GIS技术,在统一的数据标准之上,建立了基于Arc/Info图形平台和Oracle数据库平台的城乡一体化地形、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开发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江阴市三、四等GPS控制网展点图江阴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山西省坡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合山西实际,建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坡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因素指标评价体系。增加和细化了调查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即进行了土地适宜类和土地质量等的二级续分,增加了土地破坏程度等评价指标。在满足国家级调查区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省级耕地后备资源区的调查。利用高新技术研制开发的调查评价工作软件,实现了数据录入、计算、汇总及分析与评价工作的自动化。根据研究成果制定了山西省2000~2015年生态退耕的高、中、低三套方案和重点退耕县的规划方案。整个研究过程采用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中的程序文件,逐一评审输出设计方案和阶段成果,逐一控制项目过程,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宏观、微观、整体统计、对比与相关、分等别收益和实地验证。西部开发综合管理软件示意图耕地后备资源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地资源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应用将成像光谱数据用于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中,建立了土地利用典型地光谱特征模型,提出了基于成像光谱数据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识别技术,开发了高光谱数据处理模块;提出了适合高光谱数据波谱特点的基于分层控制思想的高光谱影像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方法;将成像光谱数据用于土地动态监测中,利用成像光谱与其他遥感影像融合的异常光谱检测法,提出了基于成像光谱数据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识别技术。高光谱数据的波谱曲线图研究建立了土地退化指标的光谱指标模型,实现了土地退化的定量监测,提高了土地退化监测的水平;利用成像光谱技术开展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应用示范研究,并面向土地利用基础图件更新探索了对地观测信息与地面观测信息综合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技术路线。示范区光谱角制图分类(SAM)结果全国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依据1991~200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编制了一套《全国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分析图集》。针对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在1999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执行战略》中提出的5大问题,在全国尺度上,初步回答了1991~2001年我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格局、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国家政策响应3方面的问题;在利用微观数据与宏观生态环境背景相结合,研究宏观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及进行宏观资源环境评价方面实践了新的思路,探索了利用地理相关性原理宏观评价土地利用变化中土地质量与生态环境效应的方法;在土地利用变化中,分析了耕地增减的区域分异、生态退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地类变化的区域分异等一些重要规律,取得了些重要结论。2005~2006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2005~2006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研究建立省级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体系,奠定了样地法农用地等级动态监测评价的科学基础;在样地法分等中建立了以区域内最优和最劣样地进行双向控制法分等;考虑外部性因素(区域外城镇状况及交通条件)的农用地定级与估价方法,完善了农用地定级与估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构建了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管理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和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开发了高效的集空间数据处理、流程分析、图文表现的信息系统。此外还研究了重庆市五种作物产量比系数,协调了国家参数与地方实际情况的差异,丰富了国家规程关于产量比系数的规定。重庆市九龙坡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图重庆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图环北京地区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应用采用多源遥感数据,监控环北京地区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公共性、基础性、综合性信息;形成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的实用化技术方法与流程。通过监测,制作了标准分幅的遥感正射影像图638幅,提取了监测区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和退化信息,全面、准确掌握了环北京地区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本次监测区域位于东经110°20'~121°01'、北纬38°51'~45°25',涉及河北、山西、内蒙古三省(自治区)的8个市(地、盟)的50个县(市、旗),监测总面积为8万km2。环北京地区2002年8月、9月遥感影像2001年察哈尔右翼后旗土地退化监测图
86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