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usa_008
在议论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在议论文中,分论点也很重要,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使用分论点的要求是: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同时要求语言表达警句化。1.扣得住,是说所列的几个分论点应该从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如果是有的从是什么的角度说,有的从为什么的角度说,又有的从怎么办的角度说,就是没有扣得住中心观点,这样写文章实际上论点就难以集中了。比如有的同学以读书乐为题列了如下的论述提纲:读书是苦的,但苦中有乐;读书要有目的、有方法,才能真得其乐;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所以其乐无穷。这三条,每条回到一个问题,而不是从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就是没有扣准。2.分得开,是说所列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没有包容关系。某同学以读书乐为题列的如下提纲就没有分开: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充实头脑,一乐;读书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二乐;读书可以提高素质,陶冶情操,三乐。第三条所说的提高素质实际包容了第一条的增长知识,充实头脑,而陶冶情操与高雅的精神活动也有交叉:这就造成了逻辑混乱,思路不清。3.排得顺是说分论点的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也是以读书乐为题,某同学的如下提纲就有排得不顺的毛病:读书能使人解烦恼,振作精神;读书能给人丰富的知识,高度的智慧;读书能使人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读书能使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情操。这几个分论点都是从为什么的角度阐述读书乐的,所以是扣得准的。但它有分不开的问题,第1和第3似乎可以合并,现在开说必交叉。这里还有顺序的问题,第1、第2,应本资料来自广祥大语文该先说哪一条?恐怕得先2后1;第3、第4,应该先说哪一条?恐怕得先4后3。如果1、3合并,那么比较合理的顺序应该是:读书能给人丰富的知识,高度的智慧;读书能使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读书能使人精神振奋,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分论点为总论点服务 从不同角度铺开全面阐述如果我想论证小明是个好人 第一段推出论点 第二自然段说小明团结同学热爱班级 第三段说小明尊敬师长孝顺父母 第四段说小明拾金不昧诚实守信 最后得出结论 小明真是个好人……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在议论文中,分论点也很重要,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在议论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如:梁启超 《答某报第四号对于新民丛报之驳论》:“ 然以为彼既敢于强辩,则必能将本报重要之论点,难倒一二。”王西彦《人的世界·第三家邻居》:“语调虽很诙谐,他的论点却很精辟。”《想和做》一文就是这样。所以列出该文的分论点,作为例子说明。其分论点如下:一面做一面想是非常重要的。在行动中去想,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想和做紧密结合很有现实意义。想和做相脱离是要不得的。扩展资料: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在证明中,它担负着回答“为什么”的任务。使用分论点的要求是: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同时要求语言表达警句化。1.扣得住,是说所列的几个分论点应该从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如果是有的从是什么的角度说,有的从为什么的角度说,又有的从怎么办的角度说,就是没有扣得住中心观点,这样写文章实际上论点就难以集中了。比如有的同学以读书乐为题列了如下的论述提纲:读书是苦的,但苦中有乐;读书要有目的、有方法,才能真得其乐;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所以其乐无穷。这三条,每条回到一个问题,而不是从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就是没有扣准。2.分得开,是说所列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没有包容关系。某同学以读书乐为题列的如下提纲就没有分开: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充实头脑,一乐;读书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二乐;读书可以提高素质,陶冶情操,三乐。第三条所说的提高素质实际包容了第一条的增长知识,充实头脑,而陶冶情操与高雅的精神活动也有交叉:这就造成了逻辑混乱,思路不清。3.排得顺是说分论点的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也是以读书乐为题,某同学的如下提纲就有排得不顺的毛病:读书能使人解烦恼,振作精神;读书能给人丰富的知识,高度的智慧;读书能使人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读书能使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情操。这几个分论点都是从为什么的角度阐述读书乐的,所以是扣得准的。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中心点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分论点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3方面论证主论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论点
一、什么是分论点?1、分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2、作文分论点“分开”的基本思维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二、内容阐释——是什么1、阐述中心论点是什么——几个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属性和思想意义的揭示与阐发,是作者对某一论题思索认识的结果。2、示例:(1)以“勇敢”为话题写三个分论点①勇敢是富贵不能淫的品质;②勇敢是贫贱不能移的人格;③勇敢是威武不能屈的气节。(2)《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阐释内涵①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②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③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④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3)“班门弄斧”班门弄斧,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班门弄斧,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班门弄斧,是一种永不言败的激情。3、小结:此类形式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适合阐释类的议论文,如《谈理想》《说自信》等。基本模式:一般以“话题是什么”,或者“什么是话题”的形式来写分论点。4、练习:话题“关爱”。使用 “关爱,是……”的句式写三个分论点。思考提示:1、抽象的精神品质、思想意识等;2、具体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等。①关爱是一句鼓励的话语,关爱是一个温暖的眼神,关爱是一次及时的搀扶。(具体表现)②关爱是无私的奉献,关爱是倾情的给予,关爱是热心的帮助。(抽象概念)③关爱是化雨的春风,关爱是暖人的炭火。(比喻)三、因果阐释——为什么1、主要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通过用“为什么”来设问达成,在论述过程中,阐明几个并列的理由,证明应不应这样做。也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2、示例:(1)分析理由中心论点:微笑是最美的符号。①微笑是最美的符号,因为它能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②微笑是最美的符号,因为它能给人以自信,激发人们前进的斗志。③微笑是最美的符号,因为它昭示人们拥抱明天的太阳,战胜与自己对抗的一切。(2)揭示结果——主要回答结果和效能方面的问题(意义、作用、价值、影响),可以简称为“果”。话题:“谈意气”①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②人有意气,才能千古留名。③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到。话题:“珍惜拥有”①珍惜拥有,才能感受快乐。②珍惜拥有,才能把握幸福。③珍惜拥有,才能有多姿多彩的人生。3、练习:以“关爱”为话题,用揭示结果的方法立分论点。提示:抽象的思想认识、观点态度等;具体的可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关爱使人际融洽;关爱使隔阂消除;关爱使社会和谐;关爱让世界和平。(抽象)关爱描绘出五彩画卷,关爱迎来融融暖春。4、小结:为什么或会怎样——从“原因或能带来怎样的结果”入手。可运用:“……,因为……”;“……,才能……”;“会使……”,“能够……”,“可以……”等等表示能带来好处或危害的连词。四、做法阐释——怎么办1、这里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而分论点是指满足结果的“条件”。2、示例:(1)“争做跨世纪的接班人”:①要有报效祖国的决心,②要有过硬的本领,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谈意气》:①人要有意气,就要坚韧不屈,不畏风霜冷雨。②人要有意气,就要勇敢不惧,不怕牺牲挫折。③人要有意气,就要自信乐观,笑对人生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