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hui.
《土壤学》试题集(适用于农学、园艺、茶学、林学等专业)说明:本试题集是根据农学、园艺、茶学和林学等专业的《土壤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根据多年的实践,我们将试题分为名词解释、填空和问答题等三大部分,210个题目。每一部分试题均按章为序排列。在命题时,根据难度和内容分布要求,可以从试题集中选择题目,组成难度和内容覆盖度适合的试卷。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1-1、土壤: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1-2、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期间,土壤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份、养分、热量、空气和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2-1、矿物:就是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2-2、原生矿物:地球内部岩浆岩冷凝时形成的、存在于岩浆岩之中的矿物2-3、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各种风化因素的作用下,改变了形态、成分和性质而形成的新矿物。2-4、岩石:岩石就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2-5、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2-6、沉积岩:各种先成岩的风化剥蚀产物、火山作用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产物经外力搬运后重新沉积胶结而形成的岩石。2-7、化学或化学岩:由化学或生物化学作用沉淀而成的沉积岩。2-8、变质岩:岩浆岩或沉积岩在高温高压、热气热液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2-9、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2-10、物理风化:指岩石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2-11、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在化学作用的影响下,发生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变化、以及产生新矿物的过程2-12、水解作用:矿物中的盐基离子被水所解离的H+置换,分解形成新矿物的作用2-13、水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与水化合成为新的含水矿物的过程。2-14、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风化。2-15、残积母质: 就地风化而未经搬运的岩石风化产物。2-16、坡积母质:在重力或流水作用下移动沉积在较低处的沉积物。2-17、河流冲积母质:经过河流长距离搬运而沉积的沉积物2-18、风积母质:由风力搬运而堆积成的沉积物。2-19、洪积母质:在山洪的作用下移动沉积在山前的坡麓、山口及平原边缘的沉积物。2-20、浅海沉积母质:堆积于海岸边的沉积物。2-21、湖泊沉积母质:湖水泛滥时产生的沉积物。 2-22、机械组成:土壤中土粒的大小及其比例状况就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2-23、土壤质地:按照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地划分的若干土壤类别,就称为土壤质地。 3-1、土壤腐殖质: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在土壤中新合成的一类分子量很大的、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称为腐植质。3-2、有机质的矿化作用:3-2、腐殖质化系数:单位重量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碳的分数,称为腐植化系数。3-4、有机质矿化率:每年因矿化作用而消耗的土壤有机质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率。3-5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进行的生化过程和一些纯化学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腐植质的过程。4-1、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在静电引力、离子本身的热运动或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可以和土壤溶液或其它胶体表面的阳离子进行交换。4-2、交换性阳离子:能互相交换的阳离子就称为交换性阳离子。4-3、离子的解吸过程:吸附的离子从胶体表面转移到溶液去的过程。4-4、离子的吸附过程:离子从溶液转移到胶体表面的过程。4-5、永久电荷:指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晶格中的同晶替代作用所产生的剩余负电荷。这种负电荷不受介质pH值的影响。4-6、可变负电荷:指随介质pH的变化而变化的负电荷。4-7、土壤胶体吸收交换性能:一部分被吸附的离子,可以和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的现象。4-8、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4-9、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在一定的pH值条件下,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简称CEC。4-10、阴离子配位体交换吸附: 指阴离子取代氧化物表面羟基而被吸附的过程。5-1、土壤活性酸:游离于土壤溶液中的H+所表现出来的酸度。5-2、土壤潜性酸:土壤胶粒上吸附的氢离子和铝离子进入土壤溶液后表现出来的酸度5-3、土壤交换性酸:用过量的中性盐(如KCl)溶液与土壤作用,将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代换出来,测得的酸度5-4、土壤水解性酸:用弱酸强碱盐(通常用pH2的醋酸钠)浸提的土壤溶液的酸度。5-5、石灰性土壤:含有游离碳酸钙的土壤5-6、土壤缓冲性:当土壤溶液中的H+或OH-离子浓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土壤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使土壤酸碱性不致于发生太大变化的能力6-1、土壤养分:就是指这些主要靠土壤提供的植物必需营养元素。6-2、大量元素6-3、微量元素:6-4、硝化作用:氨在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下,氧化成为硝酸的过程。6-5、反硝化作用:指土壤中的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最后还原成为氧化二氮等气体逸失的过程6-6、脱氮作用:指土壤氮素从土壤中损失的过程,包括反硝化作用、硝酸盐的淋失、氨的挥发等过程6-7、N的固定作用:通过矿物的、生物的土壤中的NH或化学的作用将土壤氮素固定为暂时不能被植物利用的状态的过程6-8、水解性有机氮:可以被酸、碱、酶水解成为可溶性或无机态N的有机氮。6-9、氮的挥发作用:NH3,NH4+与土壤中的碱性物质作用形成的NH3的挥发。6-8、闭蓄态磷:被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称为闭蓄态磷6-9、磷的固定作用:将土壤可溶性或速效磷转变成为不溶或缓效态磷的过程6-10、钾的固定作用:从速效K变成缓效K或无效K的过程6-11、缓效态K:指被固定在粘粒矿物晶层中的K和存在于部分黑云母中的K7-1、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7-2、土壤比重:土壤比重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孔隙)的烘干重与同体积水重之比7-3、土壤孔隙度: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壤容积的百分数7-4、土壤孔隙比:土壤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之比,称为土壤孔隙比。7-4、当量孔径: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也称有效孔径7-5、通气孔隙:当量孔径大于1mm,是土壤中的粗孔隙,没有毛管作用,大部分时间孔隙内充满空气,7-6、毛管孔隙:当量孔径1-03mm,孔隙内毛管作用明显,毛管水移动迅速,对植物有效,是对植物最有效的水份。7-7、非活性孔隙:当量孔径小于03mm,孔隙总是充满水份,这些水份难运动,对植物无效,不能通气7-8、团粒结构:指近似球形的较疏松的多孔的土团。直径约为25-10mm7-9、土壤结构体:土壤中的土粒或其中的一部分,通过不同的机制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或土片,这就是土壤的结构体。7-10、土壤结构改良剂:指能改善并稳定结构的制剂。可分为天然结构改良剂、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和无机制剂等三类。7-11、土壤耕作:耕作是在作物种植以前,或在作物生长期间,为了改善植物生长条件而对土壤进行的机械操作。7-12、土壤粘结性:指土粒之间通过各种引力互相连接起来的性能7-13、土壤粘着性:指土壤粘附在外物(如农具)上的性质7-14、土壤塑性:当土壤湿润到一定程度时,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任意变形,而且在外力解除后和土壤干燥后仍然能保持这种变化了的形态,这种性能就称为土壤塑性7-15、土壤压板:机械在田面上行走对土壤有压实作用。过度的压实会影响耕作质量,对作物生长不利。这种过度的压实又称为土壤压板。7-16、土壤耕性:土壤耕作时表现出来的土壤物理性质7-17、宜耕期:指适合于耕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8-1、吸湿水:干燥土粒通过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的作用,从空气中吸持汽态水,使之在土粒表面形成一或数分子层厚的水膜,称为吸湿水。8-2、膜状水:当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吸湿量时,土粒对周围水分子还有剩余引力,可以在吸湿水外层又吸附一层新的液态水膜,这层新的水膜就称为膜状水。8-3、毛管水:当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时,水分子不再受土粒表面引力的作用,而是靠毛管引力而保持在土壤的毛管孔隙中,这部分的水就称为毛管水。8-4、重力水:当土壤水份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水份不能为毛管所保持而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漏,这部分水就称为重力水8-5、质量含水量:指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8-6、容积含水量:指土壤总容积中水所占的容积分数,又称容积湿度、土壤水的容积分数8-7、土水势:所谓土水势,就是指土壤水的势能与纯自由水的能量之差。8-8、基质势:由于土壤的基质吸力(即弯月面力和吸附力)对水份的吸持而引起的水份势值的降低。8-9、压力势:在饱和状态下,土壤水份所承受的压力与参照水面的差值。8-10、重力势:土壤水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因重力影响而产生的势能也不同,有此而产生的水势。8-11、溶质势:由于土壤溶质对土壤水的作用而引起的水分势值的降低。8-12、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8-13:土壤通气性: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不同土层之间气体扩散或交换的能力。8-14:气体扩散:指某种气体由于分压梯度而产生的移动。8-15:整体流动:由于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存在总压力梯度而引起的气体运动。8-16:土壤质量热容量:指单位质量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oC所需要(或放出)的热容量。8-17:土壤容积热容量:指单位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oC所需要(或放出)的热容量。9-1、有机质累积过程:在草本或木本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的累积过程。9-2、粘化过程: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累积的过程。9-3、盐化过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逐渐向地表积聚的过程。9-4、富铝化过程:又称脱硅富铝化过程。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和硅酸盐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9-5、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渍水、有机质嫌气分解、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蓝—灰绿色土层的过程。9-6:潴育化过程:氧化还原交替使土体内出现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的过程。9-7、熟化过程: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施肥、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着有利于作物高产方向转化的过程。9-8:退化过程: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第二部分 填空题:2-1、见的成土矿物可以分为两类,它们是: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2-2、成土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它们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2-3、按照氧化硅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2-4、从酸性岩到基性岩,岩石的颜色逐渐变:深;氧化硅含量逐渐:降低。2-5、沉积岩石可以分为:粘土岩、碎屑岩、化学和生物化学岩。2-6、石灰岩属于:化学和生物化学岩,砂岩属于:碎屑岩。2-7、写出三种原生矿物名称:2-8、写出酸性岩、中性岩和基性岩各一种:2-9、写出变质岩、沉积岩各两种:2-10、写出两种含钾较高的矿物:(正、甲)长石、云母、2-11、风化作用可以分为三类,包括:化学风化、物理风化、]生物风化。2-12、化学风化作用包括四种作用,它们是: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2-13、物理风化作用包括四种作用,它们是:温度变化、结冰、流水、风。2-14、石英、黑云母和长石的风化难易程度不同,写出它们风化难易的顺序: 石英, 长石, 黑云母(从难到易)2-15、常见的母质可以分为七种类型,它们是:残积母质、坡积母质、洪积母质、河流冲积母质、湖泊沉积母质、浅海沉积母质、风积母质2-16、通常把土壤矿质颗粒分为三类,它们是:砂、粉、粘粒。2-17、土壤主要质地类型有三种,它们是:砂质土、壤质土、粘质土。3-1、土壤腐殖酸的两种主要类型是:胡敏酸、富里酸。3-2、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两个主要方向是:矿质化作用和腐殖质化作用。4-1、依照电荷受pH的影响程度,土壤胶体的电荷可以分为:可变电荷、永久电荷。4-2、土壤胶体的种类可以分为三种,它们是:有机胶体、无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4-3、写出三种常见的粘粒矿物:4-4、写出一种2:1型粘粒矿物 ,写出一种1:1型矿物 。4-5、阴离子吸收的三种主要机制是:静电吸附、配位体交换、化学沉淀。4-6、介质pH升高时,土壤可变负电荷(增多),土壤永久电荷(不变)。4-7、土壤胶体所带的电荷可以分为可变电荷和永久电荷两大类。有机质所带的电荷主要属于:可变电荷,层状硅酸盐矿物所带电荷主要属于:永久电荷。5-1、四种主要的盐基离子是:K、Na、Ca、Mg5-2、两种主要的致酸离子是:H+、Al3+5-3、对南方酸性红壤贡献最大的交换性阳离子是:Al3+。5-4、土壤pH的宏观分布格局是南(酸)北(碱)。5-5、土壤淹水以后,土壤的Eh的变化方向是:降低。5-6、写出五种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体系:Fe、Mn、N、C、S、O、As、Cr、Se、Mo6-1、土壤养分存在的一般形态是:可溶态、交换态、缓效态、难溶态、有机态6-2、土壤氮素的主要存在形态包括:有机态、无机态6-3、土壤有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包括:水溶态、水解态、非水解态6-4、土壤磷素存在的主要形态包括:有机态、无机态6-5、土壤无机磷存在的主要形态包括:磷酸铁(铝)化合物、磷酸钙(镁)化合物、闭蓄态磷。6-6、土壤钾素存在的主要形态包括:矿物态、缓效态、速效态6-7、土壤脱氮作用包括三种,它们是:反硝化、硝酸盐的淋失、氨的挥发6-8、在常见的温度范围内,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6-9、土壤磷的固定作用包括四中主要机制,它们是:表面反应、化学沉淀、生物固定、闭蓄。6-10、2:1型矿物和1:1型矿物对K的固定能力的顺序是:蛭石>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7-1、土壤比重的近似值是:657-2、适合于一般旱作生长的土壤容重范围是:1-3g/cm3。7-3、测的某土壤的水吸力为20毫巴,此时土壤中充水的孔隙的孔径是:<20/7-4、土壤孔隙可以分为三大类,它们是: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通气孔隙7-5、土壤结构可以分为四类,它们是:块状和核状、柱状和棱柱状、片状、团粒7-6、四种主要的土壤力学性质是:粘结性、粘着性、塑性、涨缩性7-7、土壤耕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耕作的难易程度、耕作质量7-8、耕作对土壤的三个主要要求是:耕作阻力小、耕作质量好、宜耕期长8-1、从土壤水份数量的观点出发,可以将土壤水份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 等类型。 8-2、土水势的主要分势包括: 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8-3、土壤水总是从水势 高 处向水势 低 处运动。 8-4、土壤水总是从吸力 低处向吸力 高处流动。8-5、水汽从气压 高处移向气压 低处,从温度 高处移向温度 低处。8-6、土壤通气性的主要机制包括:气体扩散 和 整体流动。9-1、主要成土因素包括:母质、生物、地形、时间、气候和人为因素等。9-2、《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从上到下共设: 土纲、 亚纲、 土类、 亚类、 土属、 土种、 亚种 等分类单元。9-3、铁铝土纲包括 砖红壤、 赤红壤、 红壤、 黄壤等土类。9-4、赤红壤土类划分为:赤红壤、黄色赤红壤和赤红壤性土三个亚类。福建仅有赤红壤和赤红壤性土亚类。9-5、红壤土类划分为:红壤,黄红壤,棕红壤,山原红壤和红壤性土等亚类。福建只有三个亚类:红壤,黄红壤,红壤性土。9-6、黄壤可以续分为: 黄壤、暗黄壤、漂洗黄壤、表潜黄壤、黄壤性土等亚类。福建仅有黄壤和黄壤性土亚类10-1、水稻土剖面的主要土层是:耕作层(A)、犁底层(P)、淀积层(B或W)、潜育层(G)10-2、水稻土可以续分为如下亚类:淹育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漂洗型水稻土、盐渍型水稻土、咸酸水稻土。10-3、高产水稻土的剖面特征是:深厚的耕作层,适当发育的犁底层,水气协调的潴育层,在适当深度内出现潜育层。第三部分 问答题(A类为问答题,B类为简答题):1、试述砂土和粘土的肥力特征,并据此分析砂土和粘土的管理要点。(A)为什么说砂土肥效快、后劲不足,而粘土肥效慢、但后劲稳长?(B)答:砂土砂粒含量高,粘粒含量低,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粘土粘粒含量高,砂粒含量低,有机质含量按较高。砂土对外来养分的吸附保蓄能力较弱,而粘土对外来养分的吸附保蓄能力则较强。因此,当肥料进入砂土时,以可溶的、有效的形态存在的养分比例较高,被土壤吸附固定的比例较低,所以总的有效性高,肥效快。相反,当肥料进入粘土时,以可溶的、有效的形态存在的养分比例较低,被土壤吸附固定的比例较高,所以总的有效性较低,肥效慢。进入砂土的养分被植物吸收的快,同时被淋溶损失的也较快,肥效下降快,因此后劲不足。进入粘土的养分被植物吸收的慢,被淋溶损失的较慢,被吸附的养分会慢慢释放出来,因此后劲稳长。3、为什么说砂土保水抗旱能力弱,而粘土保水抗旱能力强?(B)答:砂质土砂粒含量高,粘粒含量低,粘质土粘粒含量高,砂粒含量低。砂质土大孔隙(通气孔隙)多,细孔隙(毛管孔隙和非活性孔隙)少,粘质土大孔隙(通气孔隙)少,细孔隙(毛管孔隙和非活性孔隙)多,砂粒持水能力弱,大孔隙持水能力弱,所以砂质土保水弱,抗旱能力弱。粘质土则反之。4、为什么砂土施肥应少施基肥、少量多次,而粘土则可以施足基肥、后期少施?(B)5、试比较砂粒和粘粒的主要性质。(B)6、试比较砂粒和粘粒的化学组成。(B)7、试比较砂粒和粘粒的矿物组成。(B)8、试比较残积母质和坡积母质的主要性质。(B)9、试比较河流冲积母质和浅海沉积母质的主要性质。(B)10、试比较化学风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的风化效果。(B)11、试分析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土壤环境条件。(A)12、试比较胡敏酸和富里酸在分子量、酸性、溶解度、稳定性和颜色等方面的异同。(B)13、试分析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贡献。(A)14、试分析为什么有机质会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B)15、试分析高岭石的主要特征。(B)16、试分析蒙脱石的主要特征。(B)17、为什么测定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时要固定pH值?(B)答:土壤胶体的负电荷包括可变电荷和永久电荷两部分。可变电荷随介质的pH而变,永久电荷则不随pH而变。当介质的pH发生变化时,土壤胶体总电荷也发生变化,土壤吸附的阳离子的量也发生变化。因此对同一土壤而言,在不同的pH条件下所测得的CEC也不同。为了便于不同土壤比较,在测定CEC时必须固定pH,一般采用的pH为7。18、为什么酸性土壤的盐基饱和度低,而碱性土壤的盐基饱和度高?(B)19、试分析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主要因素。(B)20、试分析为什么在一般土壤中,硝酸根容易被淋失。(B)21、试分析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A)22、试分析为什么会形成“南酸北碱”的土壤酸碱性分布格局。(B)23、试分析产生土壤缓冲性能的机理。(B)24、试分析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A)25、什么是土壤反硝化作用?其影响因素是什么?(B)26、试分析影响土壤氮素有效化的主要因素。(A)答:(1)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有机N是土壤全N的主要来源,有效N随土壤全N和有机含量的升高而升高;质地:粘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但有机质的分解较慢,所产生的有效N也较少。温度:有机质矿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冬季土温低,有机质矿化率较低,土壤有效N较少。春季和初夏,矿化率迅速上升,土壤有效N显著升高。湿度:湿度太高,有机质嫌气分解:在通气良好而适度适当的情况下,有机质矿化作用较强,产生的有效N较多。湿度太高会引起反硝化作用,导致N的损失。酸度:在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中,有机N的矿化最强:酸性土壤施用石灰,能明显增加有机N的矿化。施肥:施用化肥会促进有机质的分解,有利于有机N的释放,还能提高土壤N的利用率。施用新鲜有机肥料,会促进难分解有机N的矿化。27、试分析温度与土壤氮素有效化之间的关系。(B)28、试分析湿度与土壤氮素有效化之间的关系。(B)29、试述土壤磷的固定机制。(A)30、试分析影响土壤磷有效性的因素。(A)31、土壤磷的有效性与土壤pH有何关系?为什么?(B)答:土壤对磷有很强的固定作用。固磷作用是影响土壤磷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土壤磷的固定主要是因为形成了磷酸铁(铝)化合物、磷酸钙(镁)化合物和闭蓄态磷。在酸性条件下,磷容易被固定为磷酸铁(铝)化合物,在石灰性条件下,磷容易被固定为磷酸钙(镁)化合物,而在中性附近,磷酸铁(铝)和磷酸钙(镁)的固定作用都比较弱。因此,当土壤pH接近中性时,土壤磷的有效性最高。32、试分析影响土壤有效钾的因素。(A)33、土壤孔隙可以分为几类?各类的特征如何?(B)34、试分析影响土壤孔隙的因素。(B)35、试分析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B)答:36、试述如何进行土壤结构管理?(A)37、试分析影响土壤粘结性的因素。(B)38、试分析影响土壤粘着性的因素。(B)39、试分析影响土壤塑性的因素。(B)40、试分析影响土壤胀缩性的因素。(B)41、何谓土壤压板?如何防止土壤压板?(B)42、试解释为什么早春秧田“日排液灌”,有利于保温,防止冻害?(B)43、试解释为什么炎夏稻田“日灌液排”,可降低土温,防止热害?(B)44、试解释为什么水田灌满水会起稳温作用?(B)45、试说明什么是红壤性土亚类?(B)46、试述综合规划、整体开发铁铝土的四大原则。(A) 
土壤学是广义的土壤科学.从土壤学的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可分为发生土壤学和农业土壤学两个方面.发生土壤学认为,土壤是地壳表层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在气候,生物,地形等环境条件和时间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体.主要研究土壤自然体发生,组成,形态,特征,演化,分类和分布规律.农业土壤学则主要研究土壤的物质组成,性质极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通过耕作施肥管理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等内容.土壤学是界于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与环境科学也有密切的联系。除农业外,它又可服务于水利以及工业、矿业、医药卫生、交通和国防事业等。 目录[隐藏] • 基础理论 • 发展简史 • 分支学科 • 研究方法 • 研究趋势 • 相关词条 • 参考资料 土壤学-基础理论 土壤是有生命的自然体。在每平方米的草原土壤里除了盘根错节的根系外,还有约1210万头土壤小动物,每克肥沃的农田土壤中除了(数以万计)根系及其脱落物外,还有25亿个细菌,40万个真菌,5万个藻类生物,3万个原生动物。因此,土壤是生物的乐园,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自然界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状况见图00-04。土壤中大量的生物的存在,使土壤具有明显的呼吸作用,存在着旺盛的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 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低等生物的固氮作用使土壤具有了生长植物的肥力,而植物的生长促进了土壤的腐殖化过程和养分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肥力进一步发展,在茂盛的植被下,强烈的生物风化推动着母质向土壤的演化。土壤又是生命的摇蓝。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温床。有证据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如细菌与粘粒结合,可使细菌在极端严酷的条件存活,地球上生命也有可能起源于土壤(或母质)。现在人们已发现在土壤中普遍存在着DNA质粒或片段在不同生物细胞间的迁移,可导致物种变异或进化。土壤学就是研究土壤这个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可供植物生长的一种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物质;与形成它的岩石和沉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疏松多孔结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它是一个动态生态系统,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机械支撑、水分、养分和空气条件;支持大部分微生物群体的活动,来完成生命物质的循环;维持着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其中通过供给粮食、纤维、水、建筑材料、建设和废物处理用地,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发展;通过滤掉有毒的化学物质和病原生物体,来保护地下水的水质,并提供了废弃物的循环场所和途径或使其无害化。土壤学家认为:土壤同自然界中的其它物质一样,不仅是具有一定的物质组成、形态特征、结构和功能的物质实体,而且有着自己发生发展和长期演变的历史,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母质在生物等因素的参与下逐渐形成的,是自然界中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学-发展简史 相关书籍 土壤学的兴起和发展与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息息相关。16世纪以前,人们对土壤的认识仅是以土壤的某些直观性质和农业生产经验为依据。如中国战国时期《尚书·禹贡》中根据土壤颜色、土粒粗细和水文状况等进行的土壤分类,其后许多农学家有关多粪肥田和深耕细锄可以提高土壤肥力的论述,以及古罗马的加图所描述罗马境内的土壤类型等,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水平。16~18世纪,现代土壤学随着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而开始孕育、萌芽。在西欧,许多学者为论证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假说。17世纪中叶,海耳蒙特根据他进行达5年之久的柳枝土培试验结果,认为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水分以外,仅仅起着支撑物的作用。17世纪末,J伍德沃德将植物分别置于雨水、河水、污水及污水加腐殖土 4种介质中生长,发现后两种介质中的植物生长较好,因而他认为细土是植物生长的“要素”,从而否定了海耳蒙特的观点。18世纪末,AD泰伊尔提出“植物腐殖质营养”学说。认为除了水分以外,腐殖质是土壤中唯一能作为植物营养的物质。这一学说在西欧曾风行一时。这些假说,虽未能全面正确地指出土壤的本质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对于启发后人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土壤仍有裨益。 土壤学 18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土壤学在发展进程中先后出现了三大学派:①农业化学派。1840年,Jvon李比希的《有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问世,书中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矿质元素(无机盐类)是植物的主要营养物质,而土壤则是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给源。他并指出,土壤中矿质养分的含量是有限的,必将随着耕种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减少,因此必须增施矿质肥料予以补充,否则土壤肥力水平将日趋衰竭,作物产量将逐渐下降。这个主张即著名的“归还学说”。它正确地指出了土壤对植物营养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了田间试验、温室试验和实验室化学分析的兴起以及化肥工业的发展,并为土壤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②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期,以德国的FA法鲁为代表的一些土壤学家用地质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研究土壤。他们认为土壤是陆地的一个淋溶层;甚至认为土壤过去是岩石,而今正在重新形成岩石。尽管这个学派未能阐明土壤形成的实质,但是他们提出的土壤改良、耕作和施肥等主张,对土壤学的发展也有一定意义。③发生土壤学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的ΒΒ多库恰耶夫提出发生土壤学观点。认为土壤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陆地年龄(时间)等 5种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其发生过程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地带规律性。他的学说得到各国土壤学家的公认,为现代土壤学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现代土壤科学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主要进行了某些土壤调查、制图和一般的分析、试验。对中国的土壤资源、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布规律、理化性质以及土壤改良等也作了初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土壤科学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中国科学院和农业部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高等农业院校土壤和农业化学的有关专业。广大土壤科学工作者对中国土壤的基本性质、发生分类、肥力特征进行的系统研究,以及对华南地区红壤和华北平原盐渍土等低产土壤进行的改良研究都取得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肥力概念等提出了新的见解。 土壤学-分支学科 土壤物理学 土壤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有下述门类: 土壤物理学:主要研究土壤中固、液、气三相体系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内容包括: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移动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土壤空气的组成与交换,热的传导与转化,土壤固相的组成与排列,土壤的力学性质和电、磁性质等。 土壤化学:主要研究土壤固、液相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以及固液相之间的反应。内容包括土壤固体颗粒的表面化学性质及阳离子交换,土壤溶液及土壤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 土壤生物学:主要研究栖居于土壤中的有机体(主要是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与土壤中物质转化和循环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组成及分布规律,碳、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循环,生物固氮作用以及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等。 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主要研究土壤供应矿质养分的能力及其影响因子与植物营养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肥力的实质及其指标,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土壤和植物的营养诊断,主要作物对土壤肥力的要求等。 土壤地理学:主要研究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及土壤调查、制图等。 土壤矿物学:主要研究土壤矿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化学反应。内容包括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的数量、组成以及相互间的反应,土壤中各种元素的迁徙状况,粘粒与有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矿物的形成与转变以及矿物鉴定等。 土壤管理:主要研究人工措施对土壤和作物生产的影响,内容包括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及其他改良、保护措施对土壤肥力、生产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土壤学-研究方法 户外研究土壤学 土壤学经历了近代15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下述。 野外调查法:即在野外(田间)通过对土壤形成因素和剖面形态的观察,并结合对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壤利用情况的综合分析来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征。这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肥力特征以及进行土壤制图的最基本的传统方法之一。 实验室研究法:即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和温室设施等对土壤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测定,或对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生物学试验(水培、砂培或土培)和模拟试验等。 定位研究法:即在田间选定某一土壤或某一地区,对土壤的某种属性或过程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测定,以研究其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土壤性质或肥力的影响。最常用的方法是田间生物试验法和排水采集器法。 土壤学-研究趋势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当前土壤学的研究更趋向于重视保护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土壤和提高土壤生产力,以适应人口增长与耕地日益减少的矛盾。在研究内容上,除继续深入进行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土壤分类和土壤肥力等基础研究外,更侧重于研究土壤中生物物质的循环和能量交换,以及重金属、化学制品(农药及化肥)和各种有机废弃物对土壤、作物、森林以至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防治措施。在研究手段上,大型分析仪器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将使土壤分析的分辨力、精密度和分析速度进一步提高,并能为土壤学研究开辟新的领域;而土壤数据库和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则将使数据处理和某些模拟研究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