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笑愚
近期,为降尘治理雾霾,郑州市区洒水日耗5万余吨,此举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引发市民持续热议,质疑声众。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目前“南水”入郑,虽然去年全城“喊渴”的局面得到缓解,但随着用水量的递增,测算到2020年,会再次面临缺水的压力。同时,有专家认为,洒水降尘治霾扬汤止沸,洒水对扬尘有作用,抑制不了雾霾,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实现花费与收效的平衡。(8月23日中新网)“4月份开始,一天洒水6趟,平均俩小时洒水一次,一辆洒水车一次装10吨水,跑一趟基本洒完,一天洒掉60吨水,用的都是消防栓里的自来水”。相关资料显示,郑州市一天的洒水量5万吨,按每吨05元计算,每天需要洒掉约7万元。从这样的投入来看,郑州方面治霾的决心和投入力度毋庸置疑。然而,与今年1月-6月,郑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三的雾霾严峻形势相伴的是,郑州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均值的1/10,属于严重缺水的城市之列。当雾霾遭遇缺水,拿本就有限的水资源去治理雾霾,这样的安排,当然首先要面临合理性的疑问。专家透露,之所以启用大规模的洒水治霾,主要是为有效遏制道路和工地的扬尘。华北环保督查中心2015年5月以来几次专项督察和环保部门对该市领导的约谈显示,郑州市明显存在着扬尘污染问题突出等问题。于此而言,大力降尘也确实是郑州治霾的一种务实选择。但问题在于,依靠洒水降尘,终究非治本之策,它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疑问,一,洒水之外,其它降尘的手段是否用尽了?二,扬尘问题对郑州环境质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从降尘的综合治理来看,据媒体此前报道,华北环保督查中心在现场督察发现,郑州多个工地在落实包括施工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等在内的“6个百分百”要求上流于形式。显然,相对于单方面不计成本的洒水,落实这些要求才是真正的源头治理。而如果联系到治霾的全局性,洒水降尘更容易显示其局限性和功利性。环保督查部门对郑州雾霾成因的诊断除了扬尘之外,还包括燃煤污染治理力度不够,特色产业违法排污情况普遍,部分大型企业违法排污等。不难推断,这些相较于扬尘而言,其实才是雾霾的根源性原因。在治理上,也比洒水更复杂,更需要治理的智慧和魄力。而扬尘只需加大洒水的投入,在短时间内或许就能收到效果。但从长效看,且不说洒水带来浪费问题,在其他成因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洒水到底能起到多大的实际效果?这样的做法,只能令人想到是相关方面应对约谈压力的短视之为。不可否认,上级环保部门的约谈确实会给治理者带来现实的压力。但如果这样的压力转化,只换回功利性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显然不是上级部门与公众所希望看到的场景。说到底,治霾没有太多的捷径可走,必须在全方位的视角下加以审视,讲究智慧和策略。如果一味选择最简单的路,最容易出“政绩”的方式,不但将徒增不必要的成本,也可能贻误雾霾治理的最佳时机。主政者大开把目光放得更长远,多一点“功成不必在我”之心态。洒水治霾所凸显的治霾行动力当然需要被看到,但治霾归根结底要讲究科学。在很大程度上,雾霾的形成正是过去经济粗放式发展的一种产物,那么,在治理上若仍延续着“不惜一切”的粗放式治理,最终很可能会旧问题未解,新问题又起。不管怎样,对于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而言,优先选择用水来治霾,都算不上最优方式。以短板来治理短板,很有可能是短板愈短。而功利化治霾,也注定行之难远。 
丨二十一世纪,科学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增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可就在最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却在不断发生,近几年的“多宝鱼致癌”“苏丹红”“问题奶粉”“病虫橘”事件,令人闻风丧胆。人人都期盼食品得到保障。民以食为天,老百姓们的饮食得不到保证,何以来谈健康话题,一句顺口溜这样说:““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hllip;&hllip;”不知道,我们还能吃什么,摆在面前的菜,你敢不敢吃。怕里面有农药残留物,有虫子&hllip;&hllip;人心惶惶而且磨牙切齿,消费者对政府失去信心,对商贩失去信心。对生产者失去信心,我们竟没想到,我们会为了食品安全而担忧。那些商贩的良心还在不在,他们为了那几个黑心钱,把自己的人格与道德无情的践踏。还要问那些生产者们,你们居心何在,有没有想过事情的严重性,把自己商业的信誉毁于一旦。最后问问政府,一次又一次的让不安全食品流向人群,进入老百姓的口中,难道这没有错吗?一切的一切全因你们而起。期盼着,食品安全得到保障,但何时才能达到这一目标,除了政府部门加强监督外,也需要消费者们提高食品安全认识,不要随便买路边摊食品,与“三无”产品,更不要轻信广告,俗话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更需要那些幕后老板们留点公德心,希望不要为了一时利益,而付出更大的代价。谁不期盼,能吃上放心的食品,期盼着,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