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劳文克拉
我国计划在2033年完成三颗卫星发射探测引力波,通过这三颗卫星来研究宇宙,由此也可见我国航天领域突飞猛进。 
从官方透露出来的消息看,今年我国北斗,探月三期和高分专项三项工程将会迎来最后收官之作,北斗卫星将会发射最后两颗,由此我国的整个北斗系统组网也将宣告建设完成。而探月三期的工程也将会按照计划继续,“中国天眼”的观测能力将会进一步的加强。
2020年中国航天事业几乎可以说是“井喷”,一共足足成功发射了40多次,很多人只觉得嫦娥五号才是高光时刻,但实际上,3月发射的第54颗北斗卫星,5月发射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以及高分九号02星,以及7月发射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都是中国航天2020的高光时刻,分别代表了我国在北斗导航领域、载人航天领域、实时追踪领域、火星探测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2020年,中国航天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北斗三号,天问一号,嫦娥五号;从一箭双星到一箭十三星,几代航天人辛勤耕耘,永不止步。加油,中国航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小平在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上作了题为《柔性可变形跨域智能飞行前沿探索》的演讲。据介绍,跨空域、跨速域的跨域飞行,是航空航天领域最具颠覆性和变革性的战略发展方向。运用特殊材料和智能控制等技术,具备变高度、变厚度、变长度、机翼扭转等能力,以及智能飞行等其他性能特性的柔性可变形跨域智能飞行器,是人类实现跨域飞行,自由进出和充分利用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李小平说,我国科学家已在相关飞行器材料、智能控制等方面开展研究,还将在柔性可变形跨域智能飞行领域进行更多探索。扩展资料中国可重复使用飞行器稳步发展,计划25年后1小时全球抵达一旦“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成熟,普通人上太空、临近空间旅游、全球1小时抵达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及运输系统则是让普通人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在中国首个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成功返回着陆的背景下,空天飞行器发展成为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热议话题之一。在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作了《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与思考》的报告。包为民表示,我国计划在2045年实现“航班化”航天运输1小时全球抵达。参考资料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我国科学家正研究“更柔软”航天飞行器,使其具备随时变形能力
我国今年有很多的高光时刻,比如说成功发射了嫦娥5号,同时也发射了长征五号,而且也成功着陆月球,并且在月球表面上插上了我们国家的国旗,而且也带回了月球表面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