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8

红旭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外神话比较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女孩故事

已采纳
比较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 “创世” —世界从何而来? —神如何创造世界? 中国 「盘古初开」 ∶天地最初是分不开,是「混沌」的状态,如鸡子般,后来盘古生於其中,天每天长高,而地每天向下沉 à /分开天地 希腊 宇宙 最初也是混沌一片,如鸡蛋般,后分裂一半 = 天地。 「人」如何被创造? 中国 「女娲抟黄土作人及引绳於泥中,举以为人」 希腊 普罗米修斯 (Prometheus) 「用河水、黏土、按照天神的模样造人」 死后世界 —「有生必有死」,古人对大自然的看法有太多 “uncertainties”、“insecurities”,时刻受到「死亡」的威胁。人们相信死后有”灵魂”的状态。 相同之处∶ 中国人和希腊人都以陪葬品放於尸旁。 相异之处∶ 中国 《山海经》的「招魂」提及幽都的神话 — 地府是黑暗而可怖的;看守幽都的是虎首牛身的土伯,张开满涂人血的手追逐人,十分可怕。 希腊 死后的灵魂必先要经过一条黑暗的地道才可以到达死后的王国。在通过第二条河时,灵魂必先喝河水以忘记过去一切。生前做坏事的人,必受到惩罚,做好事的人会得到幸福的生活。 洪水 (flood) Q初民面对大自然的灾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争 随著古代社会的发展 à 掠夺的斗争 因此, 中国 「黄帝与蚩尤之战」、「共工触山」、「黄帝胜田帝」等神话。 希腊 宙斯与兄弟姊妹及父亲之斗争,如特洛伊战争(Trojan War) 诸神聚居一起 中国 「仙山」的记载,在《十洲记》中描述祖洲、瀛洲等十洲和薘莱、昆仑两山是神仙的聚居地。 希腊 M Olympus 是众神聚居之地 「神仙等级化」 “hierarchy” 中国 天帝 希腊 宙斯 (Zeus) = 众神之王 「神话历史化」及「历史神话化」 希腊 Homer, Iliad (The Trojan War) 「特洛伊战争」 历史上曾发生过, â 历史神话化, 歌颂英雄勇敢,不畏死的精神 中国 古代英雄领袖人物,如伏羲、神农、黄帝、夏禹、周文王、周公、关公等。 中国古代神话多被历史化,茅盾∶「据我的武断的说法……我们相信关於太古的史事,至少有大半就是中国神话……」〈中国神话研究〉《茅盾古典文学论文集》转引自李祝亚〈中西古代神话寻异〉,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0年1期,页19。 中国神话常被历史化,使原本是神话的都变成人、帝王,而神话的系谱也成了帝王世系——把种种是不可思议的幻想性神话 à 变成符合逻辑常识:社会伦理道德的历史事件。 例如∶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劲,此之谓∶『四面』也」 *《太平御览》卷79;转引自董乃斌《中国小说的文体独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页83。 又,宰我问孔子「黄帝三百岁」的传说。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之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大戴礼记‧五帝德》,转引自董乃斌《中国小说的文体独立》,页83-84。 舍己为人的英雄精神 希腊 普罗米修斯 (Promethus) 造人、教人观察天体运行、发明数字、艺术、又教人驾驭牲口、发明船和 帆、为人类偷火种,导致宙斯惩罚他,绑他在峭壁上,命一只鹰不停地啄食他的肝脏,伤口不断地痊愈,却又不断地被啄开,受著痛苦煎熬。 中国 「盘古初开」、「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例如女娲炼五色可补天,又断鳌的脚立四处,杀了黑龙以护老弱,以芦灰来防止泛滥,最后,乘雷车登九天。 又如夏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甚至妻子诞下儿子,禹仍为了防御洪水的工程而不入家门。 不同之处∶ 希腊 人神同形 中国 人兽如体 希腊 神∶人格化 美、智慧、七情六欲 谢选骏《中外神话造型比较》∶古希腊完全以自己为模式,塑造「神」, /神与人同形,亦与人同性,而七情六欲亦有之,如宙斯的风流、希拉的妒忌。 中国 人兽同体 如《山海经》中的河神「冰夷」、水神「天昊」、海神「相柳」都是人面兽身,人头鸟尾,或人首蛇躯等 古希腊民族 = 爱「美」的民族 (甚至妖怪也是美丽的) (例如∶破坏女神也是漂亮的) 中国∶「图腾」崇拜 â 动物,如熊 希腊 浓厚的命运观 「死亡」意识 à 英雄必死 ( “tragedy?” ) 中国 著重表达一种 “不屈的奋斗精神” 希腊 Semeles 命运 Achiles Oedipus “tragedy?” “英雄必死/不怕死” 中国 「愚公移山」 à代表不屈服的奋斗精神,反映出初民跟大自然搏斗的艰苦生活 中国 “ more wholistic” 希腊 “ more individualistic” 影响∶ 中国 小说、戏曲、民间传说、诗、艺术 (敦煌壁画、陶器、雕刻) 希腊 艺术 (画、雕刻、版刻) 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如 Michaelangelo,甚至二十世纪的毕加索 建筑∶巴特龙神殿 (Pathernon) 文学∶希腊悲剧 — Sophocles 心理学∶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 — Oedipus Complex

中外神话比较论文

322 评论(14)

材料小学弟

西方神话系统并且整理过,每个神祗都有各自的神格,也可以说各司其职,有名的宙斯-天界,波塞顿-海,哈德斯-冥界,不太出名的:赫怀思托斯-火焰工匠,马瑞斯-战争混乱,赫尔墨斯-旅行通信。中国的神话太杂,参杂了道教,佛教和图腾原始崇拜,又没有系统整理过,整个神话框架没有头绪,神格混乱,干活的神仙不多,吃干饭的一大堆,及其不顺眼。
268 评论(12)

hope711

轴心时代的变革 轴心时代是二十年代带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里提出的概念。他说,从公元前600年左右一直到公元之交的600年时间以内,在旧大陆的三个文明地区,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批伟大的人物。三大文明就是指西方、印度和中国。而这些伟大的人物对自己的文明所产生的影响,是其后没有任何人可以望其项背的,他们基本奠定了这三种文化的精神脊梁。比如说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一直到后来的耶酥都出现在这段时间,印度的佛教创始人释迦摹尼,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全部都是出现在这个时代。所以这个时代被称为“轴心时代”。 我认为,就这个概念的提出来说,是雅斯贝尔斯的一个伟大的创举,但是比较遗憾的是有两个问题他没有阐述清楚。第一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近乎奇迹的情况?第二是在这个时代中西方文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关于这两个问题,我在一本书里谈到:首先看中国,它的变革是经历了一个三步曲的过程。轴心时代来临之前的商代,中国和其他原始文明一样,都是一种亲代文化,都带有很浓郁的迷信色彩。我们最早的甲骨文就是一种专门用于占卜的宗教文字,为祭祀所用。西方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就是文明最早产生于寺庙之中,庙就是最早的城市中心。“尊神祀鬼”是殷商人的特点。帝是他们崇拜的最高神,帝在甲骨文里是代表一种花蕊,象征着生生不息的本根,也就是对生殖的崇拜。 周朝取代商代,不仅仅是政权的更替,更为主要是宗教的变化。周人不再相信自然神,天成为至高神,天和周人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他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神。那么他根据什么来保佑人们呢?是根据德,“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所以,周代呢就把德看作是取得天命的一个核心。而周代的“德”还不是指内心的道德,而是指外在的礼仪。“遵礼守法”是为德,“非礼枉法则无德”,所以周朝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朝代。“遵礼敬德”是周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内核的变化。 接下去是先秦的孔子孟子们所进行的儒家思想的变革。变革的最重要的就是把外在的礼仪规范转化成为一种内心的道德自觉——仁。这个变化是中国轴心时代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所以孔子一生当中都在谈一个字“仁”,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仁”是“礼”的基础,人首先要有内在之仁,才会有外在之礼。所以“礼蹦乐坏”的实质是人心不古,人心不仁。所以,表面上看孔子好像是一个守旧派,面对“礼蹦乐坏”感到很悲哀,而事实上他是一个革新派,他不是要恢复周礼,而是要把周礼的外在之礼建立在内心之仁的基础上。尽管对“仁”有很多种理解,我们认为最为经典的就是“仁者爱人”,就是爱人之心。后来,我们又把它进一步理解为“忠恕之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欲欲人,己欲达达人”啊!说到底也就是仁爱之心。 到了孟子,对此又有了系统化的解释,他认为“仁”就是“亲亲”嘛。就是每个人都爱自己的亲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推出一个社会的泛爱关系,然后,他提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之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一个人只要去向自己本性发掘,就一定能把自己本性中的美好善良的东西发掘出来,成为一个善人和圣人。因此,只要每个人都“修身、齐家”就能“治国、平天下”,最后达到一个大同的理想世界。 这就是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完成的一个重大变革,这个变革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现世的人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关注外在的上帝鬼神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中国儒家把大同社会的理想最后落实到每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工夫之上。 同样,西方文化在这个时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希腊文化、到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它是一个超越的过程,而不是内敛的过程。到最后,中国文化强调一切从内心做起,西方文化强调一切由外在的上帝决定即上帝决定论。中世纪有一句名言:没有任何一只麻雀从树上掉下来,不是出于上帝的特殊意志。(笑)中国文化强调内心的修炼,“内盛外王,成己成物 ”,由内向外。所以,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轴心时代”发生的根本变化。 三、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完成了由外向内的收敛的过程以后,所有的知识分子就开始在内心的道德上下工夫了。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特别是儒家的知识分子对外在的宗教逐渐淡漠起来,他们更多是注重自己内心的道德自觉,而不是外在的上帝决定论。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而不是神本主义。 但是,中国人对六合之外的东西是不太谈的,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儒家知识分子对鬼神一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推崇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孝,君主在世的时候尽忠,讲究的是现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标准,而不讲究彼岸的那些东西。其实这个思想在周公旦的时候就说的非常清楚了:“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归”,也就是说,说的是鬼神,其实是用鬼神来推行道德教化,是劝告你此生此世好好的做善事。孔子也始终对鬼神之事不感兴趣,“子不语怪力乱神”之事,“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孔子的很多话语都表明了他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一次他的一个弟子问他“人死后,有知也?无知也?”,孔子的回答可谓充分表现了他的大智慧:“吾欲言有知,又恐孝子贤孙妨生送死;吾欲言无知,又恐不孝子孙弃而不葬;至于死后有知无知,死后自知之”。(大笑)也就是说,论鬼神的目的是为了起到教化人从善的,无论多么高深玄奥的东西,都必须以现实的行为准则为落脚点,从善、积德,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在西方,学术界称它是一种伦理文化。 西方文化主要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它是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它不断地超越现实,对六合之外的事情更为关注。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在此只是做一个总结
303 评论(15)

392786609

东方神话大多为理想化结局西方神话乱伦的太多
126 评论(11)

相关问答